外賣騎手們的“逆行人生”,徐崢不懂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如坐針氈的2個小時。

外賣電影《逆行人生》開場40多分鍾了,沒有任何情節點。眼前一楨一楨輪播著臉譜式的PPT串燒。整個影廳隻有我一個人,冷氣開得特別大。影院這種地方,人被困在椅子上,進不去電影裏的世界,就會對現實世界和環境的感受特別敏銳。

當徐崢飾演的前大廠員工、新晉外賣騎手,因為送外賣湊不齊房貸而焦慮時,我蜷著的腳趾也在洞洞鞋裏摳出了兩室一廳。

01

花錢看了兩小時PPT

每當劇情推動不下去時,暗調的濾鏡、細碎誇張的剪輯和鼓點一樣刻意的配樂就上來了。每隔一段時間,情節快斷片時,畫麵裏就會輪播一次騎手懟臉拍。

當類似的鏡頭,重複穿插到第三次短視頻笑臉集錦時,我的不適上升到了憤怒——前麵在笑的都是演員,後麵不笑的才是真實的外賣員。

搞文藝的,先講好一個故事吧。

開局《駱駝祥子》結尾《王者歸來》。在《逆行人生》裏觀眾隻看到,生活的苦難,被一個個雞湯和狗血,包裝成了雕花的屎。戲劇衝突和矛盾,被偷換成了底層人民之間的“為難”和“壓榨”。

整部電影沒有實質上的劇情,沒有鮮明人物,隻有符號。把所有和大廠員工、外賣騎手人群相關的符號,一股腦的懟在一部PPT裏了。

《逆行人生》這部電影,是對騎手群體實實在在的冒犯。

02

揮之不去的成功學氣質

如果說,創作者劇作中不接地氣的上帝視角和亂七八糟的劇作結構,是業務能力問題,那麽影片最後的價值導向把外賣員群體奮鬥目標定位在“成為單王”,這就不隻是技術問題,而是赤裸裸的壞了。

夜店衝擊單王那幾分鍾,整個電影連成功學氣質都出來了:月入過萬,都有保險,打榜作戰,更快更強。你的苦難在於你不夠努力,在於沒有開放心態和超越速度的覺悟。

——整個電影就是一場成功學的放下。

然而,生活比電影唏噓。《逆行人生》上映熱炒話題期間,騎手和保安之間的群體性衝突再次真實上演。8月13日,據杭州警方通報,某外賣平台外賣騎手在送餐過程中,與園區保安發生衝突後引發下跪,引發現場人員聚集。

衝突的視頻畫麵中,有人指著園區保安製服的方向大喊:你再說一句外賣是狗?!都誰先罵的?另外一個人群聚集的畫麵中,穿著外賣員製服的人群爆發出情緒激烈、節奏感很強的呐喊“道歉,道歉。道歉。”

真實世界裏發生的這一幕,跟電影《逆行人生》裏大屏幕上盡帶黃金甲的畫麵,倒是對上了:大麵積的小黃把小藍碾壓,小藍根本不是對手。

03

騎手根本逃不出係統

電影裏,徐崢飾演的外賣騎手,通過開發了新的算法小程序,而成為係統裏跑得更快的人。但在現實世界裏,騎手要想繞開平台,搭建自主的配送係統,就隻能被封號。

在外賣生態的上帝視角裏,騎手不是“人”,而是平台“運力”的一部分。而作為“運力”的宿命,所有騎手總結出來的配送捷徑,最終都會被算法歸納成常規時間。下一次算法驅動下的係統,會要求騎手在原來的基礎上“更快”。

算法沒有極限,但血肉之軀扛不住機器這麽碾。

杭州騎手和保安的群體衝突本質,是平台對配送時間有要求,騎手為了交付係統要求的“更快”,會在線下場景各種找捷徑而侵犯到保安的權益。這兩個群體的衝突由來已久,可真正的問題在資本和收益麵前是個悖論。最終成為埋在配送場景中的一個雷,隔三差五給社會添負擔。

北大社會學係陳龍在《“數字控製”下的勞動秩序》中發布了他的研究結論:資本控製係統的三要素(即指導工人工作、評估工人表現、和對工人實施獎懲)在外賣場景中經曆了重新分配:在騎手的勞動過程中,負責指導騎手工作的是平台係統,負責對騎手的工作進行評估的是消費者,而最終對騎手進行獎懲的工作再由平台係統完成。

在控製權被重新分配後,勞資衝突的對象首先發生了轉移。

04

消費者在無形中成為了替罪羊

消費者看似獲得了監督與評價的“絕對權力”,卻在不知不覺中和平台係統扮演的“管理者”角色中成了勞資衝突的“替罪羊”。

更加諷刺的是,在消費者和騎手相互抱怨的時候,外賣平台公司反倒成了他們之間衝突的“調停者”,因為消費者會通過平台係統向公司投訴騎手,而騎手也隻能通過平台係統向公司申訴。

騎手這個行業之所以備受關注,是因為這是一個將被遮蔽了的勞動過程和生產場景,完全暴露在公眾視野之下的行業。此前《逆行人生》還沒上映就因為耗資2億,預售僅167萬被罵。上映後宣傳了溫情和感動的調,但很快被“消費苦難”風評反撲。

也充分說明外賣騎手這一群體離普通觀眾和真實生活太近了,容不得作假,一作假就失真。

現在的觀眾,已經不那麽好騙了。

騎手的職業跑單場景是公開的,但把人變成機器的算法始終是個黑盒。社會學研究者陳龍還在《“數字控製”下的勞動秩序》中表示:“不難預測,“數字控製”與騎手自主性的較量總會以“數字控製”獲勝而結束。因為前者通過對後者數據的收集和分析做到了“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數字控製”的過程也是騎手自主性空間被不斷蠶食的過程。

最後,盡管平台係統用於管理騎手的數據是客觀的,但其背後存在利益導向。技術不管再怎麽飛躍,本質上依然服務於資本。而對技術神話的盲目推崇時常讓人們放鬆對幕後操作的警惕。

近年來,圍繞外賣配送最後一公裏,衝突不斷。增加派單費用,高層步梯加費用,都能解決問題,緩解矛盾。需要步行的小區,增加時間,也能優化用戶體驗。

但這些機製,在外賣的係統裏迭代了這麽多年,騎手的空間被逼到了當街飛車。到了需要資本讓利的部分,就沒有然後了。本身這個矛盾衝突的由平台不合理機製引發,但最後大家隻會記住保安和外賣騎手兩個職業的衝突。

05

係統背後的殘酷真實

2018年5月,34歲的巴勃羅•阿文達諾(Pablo Avendano)騎著自行車在費城為矽穀投資的食品配送應用程序Caviar工作時,被一輛汽車撞死。巴勃羅的家人和朋友認為,“零工經濟殺死了巴勃羅。”

按照矽穀初創公司的慣例,Caviar認為阿文達諾是合同工,他沒有資格獲得公司的醫療保險和工會保護,他死後,他的家人也無法享受任何福利。

在英國作家傑米·K.麥卡倫的《過勞悲歌》一書中,記錄了巴勃羅的朋友們在線籌集喪葬費的全過程。他的朋友在GoFundMe網站上聲稱,他死的時候“從事一項因物質鼓勵而在危險和惡劣天氣騎自行車的零工經濟工作”。他最好的朋友喬治•西卡列洛•馬厄說阿文達諾被撞的那天,他已經在惡劣天氣中騎行了好幾個小時。”

當站在人的視角看到的場景是危險時,作為資本和外送平台的Caviar看到的卻是機會。此前一天,這家公司給外賣配送員發了一條充滿表情符號的鼓勵短信——

“下雨的時候,Caviar也訂單如雨!

……快來上網賺錢吧!”

06

導彈視角的電影是一種赤裸裸的惡

在全世界範圍內,很少有騎手能真正賺到錢。不管他們工作多長時間,或者騎車速度有多快。

在2014年之前,Caviar公司的配送員每次送貨的收眾接近10美元。然後該公司改用了另一種算法,摩根大通2018年的一項研究發現,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算法的優化,Caviar公司的利潤飆升,但服務於這家公司的外賣配送員,每次送貨的工資卻下降到遠遠不及10美元了。

電影《逆行人生》之所以讓人感受到冒犯和憤怒,是因為電影裏故事的主線人物雖然是外賣員,但創作的視角,在大量失真的符號化感動碎片之外,用視聽語言掰開了揉碎了去解釋平台,並把騎手困境的源頭,指向了和消費者權益相關的需求和服務。避重就輕,把責任推給消費者,暴露了創作者選擇的視角和價值定位——始終是聚焦在算法、平台、甚至是上帝之上的。

曆史上,最震撼、最衝擊的戰爭畫麵,是搭載在導彈上麵拍攝的。

這就是我討厭外賣電影《逆行人生》的全部理由。

查看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