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跳水隊製霸世界20年 為啥我們身邊卻沒人玩跳水?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來源:正解局

7月31日,很多人看了奧運會女子雙人10米跳台跳水決賽。

全紅嬋、陳芋汐,領先第2名43.2分,總分359.10,以絕對優勢拿下金牌。

目前,巴黎奧運會一共決出了4枚跳水金牌,中國隊全部包攬。

其實,從2000年開始,中國隊就開始製霸全球跳水界。

不過,可能很多人還不了解:

中國跳水隊很強,但跳水產業化發展卻還有一段路要走。

01

冠軍,千錘百煉

中國跳水之所以厲害,有一個因素不容忽視。

那就是通過艱苦努力積累的童子功。

中國的跳水運動員,往往是在六七歲時就進入了跳水隊。

他們中的不少人,流著淚、咧著嘴、哭著鼻子開始了自己的運動生涯。

而隻要入了門,哪怕傷著、疼著、哭著也要練。

跳水運動員們,沒有一個不是拚命訓練的。

全紅嬋從7歲開始訓練,每天8小時,幾乎全年無休。

這期間,傷病一直沒斷過。

她的腳在跳板上碰傷過,腿部肌肉和手腕都拉傷過。

不管是訓練還是上比賽,她的身上總是纏著膠布,防止再次拉傷。

在去年的全國選拔賽上,全紅嬋就因為腳部傷病,在賽前臨時將雙腳發力的動作改成單腳發力,最終隻獲得了亞軍。

這樣的強度,沒有堅韌的意誌是很難堅持下來的。

而運動員們最大的信念是:奪冠。

這是一種傳統。

中國的第一位跳水冠軍孫淑偉,在1992年奪冠時,隻有16歲。

當時,為了參加奧運會,他的每周訓練小時數從26小時提升到42小時,強度不亞於現在的996、007。

最終,在巴塞羅那奧運會上,他憑借高難度動作“307C反身翻騰三周半抱膝”,收獲4位裁判的10分,現場的西班牙解說員用了兩個詞形容:pefect,excellent。

孫淑偉在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男子10米台比賽中

孫淑偉是公認的跳水天才。

它曾在12歲獲得全國冠軍,14歲獲得世界冠軍。

但因為傷病,他的運動生涯不得不被縮短。

1993年,孫淑偉在訓練中因動作失誤,落水時眼部被水花擊中,視網膜穿孔。

隻過了3年,他又發生嚴重的視網膜撕裂,差一點失明。

跳水選手在下落過程中,眼球迎著巨大的衝擊力,眼內液體的震動,牽引著周圍組織,極易引發視網膜脫落。

所以,跳水運動員越是刻苦,訓練越多,視力風險也就越大。

帶傷比賽,在跳水運動員這裏是家常便飯。

本屆巴黎奧運會的明星選手昌雅妮,就在開賽前四個月受了嚴重的肩傷,停訓三周。

但功夫不負有心人,她也拿到冠軍。

02

賺錢最難的“種子選手”

了解到運動員的辛苦後,很多人都會關心一個問題:

他們的付出,是否能與回報成正比?

如果從統計數據上來看,答案很讓人揪心。

他們的工資,並非高薪。

所以,比賽獎金,也就格外有吸引力。

它跟運動員參加的賽事等級及所獲名次緊密掛鉤,等級越高,成績越好,拿的獎金就越多。

比如,這次巴黎奧運會,就由世界田徑聯合會(‌World Athletics)提供240萬美元的比賽獎金,分給48名奧運冠軍得主,每人5萬美金。



沒有奪冠的運動員,就得不到這一份獎金。

對於跳水運動員來說,他們的比賽生涯較短,能拿比賽獎金的機會也比很多其他項目上的人要少。

而比賽獎金的收入,在高強度訓練及動輒傷筋動骨的傷病麵前,可能顯得得不償失。

當然,作為舉世矚目的奧運明星,商業廣告也是一個賺錢渠道。

最有名的是郭晶晶,曾經一個藍月亮洗衣液的廣告,代言費高達2億元。

此後每一年奧運會,都有新的跳水明星誕生,商業代言全都不少於3個。

比如2008年男子3米板冠軍獲得者何衝,就曾代言茶葉、平衡車、羊奶粉品牌。

2012年女子十米跳台冠軍獲得者陳若琳,被歐樂多廚具、‌GSON輕戶外運動服飾、‌彩族相機等品牌選中。

2018年,任茜得到自然堂的代言人身份。

而在去年9月,她還受比亞迪邀請,參加了海豚第50萬輛汽車下線的發布會。

但不少時候,跳水冠軍們跟品牌要相互“般配”,是挺難的一件事。

上一屆奧運會後,全紅嬋就接到了特步兒童線產品的代言。

相比之下,冬奧會後,穀愛玲就陸續為中國移動、京東、安踏、蒙牛等多個賽道的頭部品牌代言,在賽場外也是大贏家。

直到現在,跳水冠軍中獲得代言收入最高的,仍是郭晶晶和伏明霞。

而這都已經是十幾年以前的事了。

我們不能片麵地說跳水新星們的價值低。

但她們想賺錢,確實不如其他運動明星容易。

相比之下,那些沒有名次,甚至都上不了比賽的運動員們,就更難通過代言賺到錢。

03

高產的運動隊,殘缺的產業鏈

近20年來,每一屆奧運會都會設置8枚跳水項目金牌。

中國跳水隊,最少拿回來6塊,裏約和東京是7塊。

所以,中國跳水隊裏的明星選手,其實也是全世界最頂級的運動明星。

還記得2021年東京奧運會時,全紅嬋得到金牌,在媒體麵前說了一句:

“今晚我要吃很多好吃的東西,現在我特別想吃辣條。”

中國的“辣條之城”湖南平江縣,連夜將一車辣條送到了她家。

還有人給她送房子、送商鋪、送獎金、送動物園年卡。

廣東的著名地標“小蠻腰”,也為她點亮。

無論是奪冠的喜悅,還是收到的獎勵,抑或隻是頒獎那一瞬間的萬眾矚目,都是每一個運動員願意付出一切去爭取的。

但殘酷的是,全中國隻有一個全紅嬋。

據前廣東跳水中心主任鄭觀誌回憶,自她於1972年當上廣東跳水隊主教練,30多年中帶出20多個亞洲冠軍、世界冠軍及奧運冠軍。

卻也隻帶出這麽多優秀選手。

跳水的第一步,就是萬裏挑一的“海選”。

天眼查的數據顯示,中國企業中,以“跳水”二字命名的,共有1582家。

這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跳水培訓學校。

鄭觀誌的這些學生,有的是從各地體校及跳水培訓學校選拔而來,有的是從各地市的業餘跳水隊推薦而來。

這其中,僅廣東省,就有十餘個大型的業餘跳水隊。

可想而知中國有這樣的“海選”條件,中國的跳水運動自然能蓬勃發展。

但海選的另一麵是淘汰。

在國際賽事上極致的表現,讓中國的跳水培訓競爭也格外激烈。

缺乏天賦的人一定不會被選中,極少有天賦的人就此被規劃人生。

這直接導致跳水項目隻有奪冠產業鏈,沒有運動產業鏈。

這讓很多普通的跳水愛好者找不到組織,技術難得到精進。

頂級的運動員退役後,也大多無所適從。

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因素有三個。

1、缺教練

中國有全球最優秀的運動員,卻極度缺乏優秀的教練員。

曾經的奧運冠軍們,大部分沒有去傳承自己的技術。

比如伏明霞,退役後進入清華大學進修,很快就步入婚姻;

熊倪在退役後回到了家鄉湖南,先後任副區長、湖南體育職業大學校長。

吳敏霞,入駐短視頻平台,直播帶貨;

要知道,這些人如果做教練,將會對中國跳水事業有多麽大的推動作用。

此前全紅嬋的教練,就是北京奧運會女子雙人十米跳台的冠軍獲得者陳若琳。

至於為什麽不做教練,在麵對媒體的疑問時,郭晶晶曾提供過一個回答。

她說:“做教練不是一個短期的事,需要五年十年的付出。”

她說的“五年十年”,不僅僅是陪伴一名運動員的成長,還要跟他們一起承受心理壓力,麵對傷痛。

所以郭晶晶的回答中有一些言外之意:做跳水教練,是相當難的,就算是她這樣的人也很難做到。

2、宣傳不足

當跳水成為中國最厲害的項目之一,很多人就隻能看到它作為競技的一麵。

也有很多人會認為,隻要進入了競技比賽模式,一生就注定傷病了。

但實際上,跳水可以是興趣愛好,也可以是健身方法。

在北歐國家挪威,很多人把跳水當日常遊戲來玩。

挪威甚至有一個著名的“死亡跳水賽”,自20世紀70年代首創,到現在已有50多年的曆史。

這比賽和普通的跳水不同,規則可用奇葩形容。

所有參賽者從10米跳台一躍而下,都要盡可能地張開四肢,直到接近水麵才蜷縮起來。

比的自然不是壓水花,而是看誰在空中張開得大,時間長。

還有人將“死亡跳水”帶到野外,在懸崖上跳,在冰天雪地裏跳。

兩相對比,中國對業餘跳水的宣傳,天津的大爺大媽,已經算是中堅力量了。

根據中國遊泳協會的統計,全國登記注冊的跳水運動員不到1000人,能參加頂級比賽的不到300人。

也就是說,差不多140萬人裏才有1個跳水運動員。

3.配套及服務跟不上

在中國,大部分跳水設施,都是服務於培訓和比賽的。

很多遊泳館裏雖有跳台,卻不開放。

一些看似開放給公眾使用,其實是機構的訓練場,沒有購課的普通人不能使用。

如果要問為什麽,那麽官方回答是:不安全。

其實更準確的回答是,大多數人缺乏跳水基礎,不會跳,容易受傷。

所以歸根究底,是大部分遊泳館不能跳水,能跳水的地方缺教練。

普通人想嚐試一下,也沒有機會。

“機會”二字,就是跳水產業的一個瓶頸。

麵對這樣的困境,如果帶入一種產業化思路,就會完全不一樣。

一個可以參考的思路,是巴西的足球青訓。

早在2014年,中國記者就曾到巴西采訪過多家著名的青訓機構,其中就有聖保羅青訓基地。

這家機構中集成了多個不同等級的天然草地球場,以及各種設施。

遊泳池、健身、理療、心理輔導、甚至牙科診所,應有盡有。

住在基地中的青少年們,按時坐校車去學文化課,其餘時間在基地內接受專業訓練打下基礎,直到18歲擁有專業技能被球隊選走。

這些青訓基地的運營經費不是運動員交的,而是專業球隊在“買”球員時支付的轉會費。

比如巴西球員盧卡斯·莫拉簽約巴黎聖日耳曼時,聖保羅俱樂部就收到了4000萬歐元的轉會費,可供俱樂部運營10年。

盧卡斯·莫拉

按照這樣的思路來運營足球青訓產業,巴西從不缺教練,更不缺宣傳和配套。

產業化可以破除掉重重阻礙,讓純粹的競技運動來到普通人的身邊。

體育也能發揮出更大的魅力。

查看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