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向下行:為什麽說中年危機也是社會危機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越來越多中年人正在退出就業舞台。

投資界平台引用壹覽商業不完全統計,2024年上半年,國內至少有6882家門店宣布閉店,涵蓋超過100家企業,其中不乏沃爾瑪、大潤發、盒馬等大型渠道門店,以及蜜雪冰城等連鎖餐飲品牌。

麥肯錫發布的2024中國消費趨勢調研指出,消費者對於宏觀經濟的信心與其對個人和家庭經濟狀況的信心高度相關,整體上,消費者對個人經濟狀況的信心普遍略低於對宏觀環境的信心。

一個人的消費就是另一個人的收入,在人們普遍悲觀情緒醞釀之下,中年人的就業機會,也在大幅下滑。

這其中不僅僅牽扯到我們的就業環境和消費偏好的變化,更牽扯到宏觀經濟的好壞。

理論上,中年人是一個社會的中堅力量,和年輕人相比,中年人的社會閱曆更豐富,因此抗風險性也就更強。

在過去,中年人婚後是家中頂梁柱,他們努力工作,或成為家庭主婦,相夫教子,我們普遍意義上認為,這個群體很難產生貧困和就業危機問題。

但今天,隨著我國進入高度老齡化社會,房地產行業下行,股市不斷疲軟,疊加中年人群中未婚人數的增加,同時還有越來越多中年人成為“靈活就業”一份子,在有限的薪水和高度不確定性的就業之下,中年人的危機感也在加深。

除了以上那些問題,擺在中年人麵前的,還有急迫而現實的養老難題。

對於那些無業或非正式就業的未婚中年人來說,這個群體中存在的風險,如果繼續置之不理,將有可能演化成更嚴重的問題並顯現出來。

在內需消費不振的大背景之下,中年人的抗風險能力,正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衰落下去。

能接受加班,不是企業留下中年人的唯一理由。

統計局數據鑫海,6月份我國周平均工時為48.6小時,為近6年同期次高,比2019年同期上漲了2.9小時,不僅超過了勞動法規定的五天八小時,也超過了六天八小時工作製。

受到宏觀經濟波動影響,企業也麵臨著更大的生存壓力,此刻中年員工的相對優勢就更薄弱,在年齡、加班、薪資都不具備優勢之下,中年危機也就成為了一種趨勢。

最終,避免中年危機的可走路徑隻有一條,那就是加大整個宏觀經濟的增長率,GDP每增加1個百分點,至少可以創造數百萬個新增就業崗位。

因此做大宏觀經濟基本盤,才是走出中年危機的唯一路徑。

當然,還有我們的職場環境。

就業壓力之所以大,中年人再就業之所以困難,很大程度上都是因為企業對勞動法本身的違約成本低導致的,哪怕是許多企業公開聲稱不招收35歲以上的員工,但勞動法似乎對他們也無可奈何。

正是缺乏法治層麵對中年員工的保障待遇,才助長了中年危機在今天社會的廣泛存在。

經濟體量越來越大,但我們的就業環境卻隱隱有惡化的趨勢,這兩者之間的差值,顯然是非常可怕的。

除此之外,技術進步還可能導致本就身無長物的中年人處境變得更為艱難,這也是中年危機帶動社會危機的又一個具象化象征。

例如英國工業革命時期的曼徹斯特和格拉斯哥,這裏人們的平均預期壽命比全國平均值低了10歲,英國工人領回家的工資幾乎無法彌補肮髒、不健康的生活和工作環境。

雖然工業革命導致當時的英國產量增加,但進步帶來的收益卻並未惠及普通人,他們的收入不僅沒有提高,甚至更少了。

今天,同樣的趨勢可能也正發生在我們的某些特定中年人身上。

例如35歲之後的程序員,他們的收入可能不太會有提高,甚至還會有衰減的可能性,一旦被公司裁員,他們所麵臨的技能和最大依仗,很有可能變成雞肋。

過去工業革命時代,工業家們竊取了技術進步帶來的絕大部分收益,但對普通人來說,低收入農業勞動者和工廠工人的家庭購買力下降,營養不良甚至讓那一代人的身高變矮。

在今天這樣一個人工智能時代,中年人也麵臨著相同類似的處境。

網約車行業的擔憂正在成為現實,盡管現在蘿卜快跑這樣的公司還無法徹底取代人類司機,但這並不意味著它們不會在未來取代人類。

盡管從長期來看,技術進步會讓所有人受益;大部分經濟學家都承認,技術進步會在短期內造成一些調整問題,但這種所謂的“短期”,放在具象化的時代裏,可能就是許多中年人的一生。

我們的高科技產業不斷增長,自動化的工廠被視為先進的代表,但背後是多少可能新增的就業崗位呢?

當那些苦苦掙紮在求職邊緣的中年人還苦於找不到工作時,最終他們最大的競爭對手,可能僅僅是一台機器,亦或是一套自動化程序。

牛津大學研究AI和工作的副教授在2013年就曾發表一份研究報告,稱美國47%的工作崗位最終都可能被自動化取代,同樣的自動化浪潮在國內,最終這個數字大概率是要高於47%的。

如果今天我們的中年人就業環境都如此艱難,當企業不再那麽需要員工的時候,中年危機可能就會演變成一場徹底的社會危機。

對員工來說,對抗時代的命運大多數時候都是徒勞的。

從1811年到1816年,工業革命浪潮下的英國工人奮起反抗,但最終換來的都是更大規模的反擊;英國曾派遣1.2萬軍人鎮壓工人運動,這比英國在1808年派去與拿破侖打仗的人還要多,最終這場鎮壓導致了幾百位工人被判死刑,還有一些人遭到了流放。

曆史從來就不屬於任何一方,但技術卻實實在在屬於掌握著它的人。

到了第二個工業革命,美國吸取了大蕭條和二戰的教訓,建立了“修正資本主義”,即福利國家的興起,這保障了低收入群體在新技術浪潮下的失落感,也讓更多人適應了不斷變化的勞動力市場。

但今天,放在國內而言,我們處在第三次工業革命自動化浪潮之下,但我們的社會保障體係,依然還處於較低水平,盡管我們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技術時代的衝擊,注定會有既得利益和喪失利益兩個群體,而自動化浪潮的最大不同在於,對既得利益群體來說,顯然太少太少,而那些失去工作的人們,卻又太多太多。

這當然是一個巨大的問題,對一個找不到工作靈活就業,卻還麵臨養家糊口重擔的中年人來說,失業就是最大的問題。

查看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