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34歲的吉吉在北京腫瘤醫院確診了檢測結果:肺腺癌。
“就像晴天霹靂,”吉吉回憶道,“當時我和老公抱頭痛哭。”治療休息一段時間之後,吉吉就開始繼續工作掙錢。
如今,與吉吉情況相似的年輕癌症患者並不罕見,他們一邊麵對難纏的疾病,一邊工作。27歲的小琳,從事心理行業,在2021年診斷出鼻咽癌中期。治療半年後,她為了不浪費時間,開始複習考研,上岸後重回職場。
正值成家立業的時候,處處需要用錢。一旦患上癌症,許多患者選擇繼續工作。為了讓自己在職場中不被另眼相待(癌症幸存者失業率為健康人群的1.4倍),甚至比別人更加努力。
他們在養病與生計間,努力維持著平衡。
01
癌症盯上年輕人
世界衛生組織管理的“五大洲癌症發病率”數據庫顯示,從2002年到2017年,中國15—39歲人群患癌發病率增長明顯。
在年輕患癌群體中,甲狀腺癌是最常見的癌症。每10萬中國年輕女性中,約37人會患上此癌。男性同理,隻不過概率更低。
此外,乳腺癌、子宮頸癌、卵巢癌等婦科類癌症可能纏上女性。而男性的肝癌、白血病(血癌)發病率則相對高於女性。
癌症年輕化,是一個全球現象。浙江大學醫學院學者發現,2019年,同比1989年,全球50歲以下癌症新發病例增加了79%。
其中,勞累者易患癌。研究認為,55歲以下的成年人中,衰老速度越快,患早發性癌症的風險越高。
而東亞年輕人,恰恰是“感到很累”的群體之一。
30多歲掉發、白發,並不少見,這都是勞累的標誌。
又例如,“高鹽飲食”“少吃蔬果”“飲酒以及吸煙”“體重超標”等生活方式標簽,都是癌症的常見預測因素。
而一個經常加班、點外賣、長期工位坐著的年輕人,很難避免這幾點。
有時候,“奶茶少糖”聊以慰藉,但環境汙染、用油不淨,因素疊加,看起來沒有顯著影響。長此以往,成為預測因素。
癌症盯上年輕人,還可能來自家族集聚傾向。胃癌、結直腸癌、食管癌等類型,如果直係親屬中多人罹患,那其子女患上同類癌症的可能性陡增。
因此,都在說健康預防,但大病總是難以預測。歸根結底,可能是基因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小琳不明白患病的緣由,但慶幸自己提早意識。
“19年開始有症狀。早上咳痰總是有血絲,半年也不見好轉。”小琳回憶,“醫生一開始判斷是急性咽喉炎。但後來也不見好轉,趁著離職去做檢查,發現是鼻咽癌。”
在此之後,一場跟癌症對抗的挑戰開始。
02
大額開支,和不得不做的工作
抗癌是一場長期戰役,癌細胞會得到階段性的抑製,有時也會反撲。抗癌的漫長和艱巨,決定了人們必須學會與它共存,並保持收入,以免在必要的時候缺錢耽誤治療。
當治療有效,生活質量跟常人無異,許多年輕人選擇繼續上班。
經濟壓力是主要原因。
“T淋母化療一年多,在家休養一年多,去年九月底開始上班。”一位患有T淋巴母細胞淋巴瘤的網友寫道。
“老婆在家帶孩子,孩子還小剛上中班,需要衣食住行。雖然工資不是很高,但是勉強夠一家三口生活。想不了太多,隻能盡自己所能,在活著的時候,守護好自己的家人。”
癌症是大病,花費在常規需住院疾病的數倍以上。根據《2022中國衛生健康統計年鑒》,腦癌、小腸癌等病種的人均公立醫院住院費用在四萬元以上。而這隻是單次住院—出院的價格。
根據咚咚癌友圈社區的調研,麵對癌症,四分之一(24.6%)的受訪家庭花銷已在30萬以上。另有一半人在10萬-30萬之間。
社交媒體製造了人人消費能力優越的情況。但在真實世界裏,馬上拿出幾十萬治病,不少家庭都為難。
更何況,癌症治病也是“豐儉由人”。前往美日等國治病,成本百萬以上。
吉吉回憶了當時介入治療後的開銷:“我每月靶向藥,加中藥、營養品與檢查費用,大概七八千左右。”
如果購有職工或居民醫保,情況會好一些。吉吉補充:“我有北京醫保,另外會有一個特殊病申請。對於購買靶向藥以及檢查,會節省很多。幾年下來,靶向藥又降價了,所以現在一個月的費用差不多在四五千左右。”
但部分進口藥物、特殊醫療器械與手術,醫保不報或報銷比例很低,這導致了癌症家庭依然麵臨較高的自付費用。
眾籌是一個方法,但眾籌是無奈之舉。調研顯示,曾經參與眾籌的病人中,71%的人購買了國家醫保,但仍有58%的資金缺口。僅有13%的人購買了補充商業醫保,但也有三分之一的治療費用不足。
參與眾籌,成功率也不高。調研顯示,90%的人無法籌集所需治療費用,而他們的平均籌款目標為22萬。能籌集到幾萬元,已算是能解決燃眉之急。
“不敢躺平。”吉吉總結,“現實是就算生病了、就算確診了,哪怕在大家眼中,你擁有一個躺平的權利之後,你還是不敢躺平。”
因此,帶癌上班,許多年輕人做著他們不得不做的工作。並且,一旦不上班,就有自行繳納社保五險的成本。
自行留意身體變化,尤為重要。小琳特別讓我向大家提醒:“我有一個病友,他的老婆也是癌症,便血拖了兩年,以為這很正常,沒有看醫生,直到轉為了腸癌晚期。跟身體有關的變化,特別是跟血有關的,請一定要注意。”
03
渴望“正常”的人們
除了謀求經濟收入,帶癌上班的年輕人,還透露出對“正常”生活節奏的渴望。
“我本身就喜歡充實的生活,我想要每天都過得有意義。”27歲的小琳不希望因為患了鼻咽癌,而被當作特殊群體對待。她願比同齡人還努力。
治療後的半年,為了利用好時間,她選擇考研。研二後,又投入到工作實習中。這在患癌的年輕人中似乎是常態:胡思亂想,會陷入對死亡的恐懼,還不如投入到真實世界裏。
“當時覺得不能在家虛度,而且自己也不想無所事事,就繼續我的工作了。”吉吉從確診到現在已經有四年了,她也在原來的工作崗位上堅持了四年,“人是一定要接觸社會的。”
一份早期研究表明,癌症幸存者失業率為健康人群的1.4倍。再次走上工作崗位,病友有失而複得之感。
有年輕人因為患癌被公司知曉而失去工作。因此,如果二次求職,大部分人隱瞞病情。但也有病友,感受到了同事的善意。
“同事們會經常問我:身體能不能承受得住?我的老板和老板娘對我也特別好,我很感恩他們。”吉吉認為,坦白自己患病反而減少了很多困擾。
“他們關心我。但有時候,我也想證明我的能力。”話語之間,無論小琳還是吉吉,他們感激嗬護,也渴望“正常”。
“回歸工作,不代表我有多喜歡工作。隻是暗示我、告訴自己,我重返了某種日常生活。”一位網友的日記寫道。
病友們都在等待,一種向痊愈靠攏,好消息來臨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