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人澆了三次才保住的玉米地,最後被淹死了…
文章來源: 國家地理中文網 於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在南陽市唐河縣桐寨鋪鎮,數十位村民正沿著田埂撤離,旁邊是被淹的玉米地。|視頻截圖
從“十年都沒這麽旱過”,到“3天下完一整年的雨”,這樣極具變化的極端氣候,河南居然在短短20多天內完成。
社交媒體上,一句“澆了三次才保住的玉米,最後淹死了”流傳開來。
“澆水保住的玉米苗,淹死了”
進入5月以來,河南全省降雨量比年平均值減少70%以上,半數氣象監測站達到中旱以上等級,重度幹旱、特旱的範圍不斷擴大。
據周口沈丘縣村民說,幹旱發生時恰逢芒種,玉米最好的播種時間已經錯過,之後每晚一天,一畝地就會減少近20斤的收成。
村民隻能依靠有限的抗旱井從地下抽水,但抗旱井數量有限,根本無法滿足所有耕地。
媒體報道中,“有兩位排不動隊的老人,用小水泵扯著幾百米的水管從老式大水井裏取水,用這種水斷斷續續給十幾畝玉米地澆了半個月,著急得坐在地裏哭。”
河南沈丘縣的部分土地因旱情帶來的明顯裂痕。|三聯生活周刊
沒想到,過了不到半月雨就來了,但卻是一場暴雨。根據氣象信息,7月中旬開始,河南黃河以南大部出現暴雨,涉及南陽、許昌、漯河、周口等多市。
其中降雨量最大的是南陽市,這裏的村民說“天就像漏了一樣”,降水量達867.1毫米,超過常年822.7毫米的平均降水量。這意味著,三天下了一整年的雨。
村民說,先前幹旱租水井花了上千元,好歹把玉米播下去了,澆了三次地才讓莊稼正常長,“結果暴雨一來,全都淹死了。”
不斷流進莊稼地的水。|三聯生活周刊
從抗旱到抗洪,不到22天。河南發生了什麽?
旱澇急轉
幹旱和暴雨接踵而至,在氣象上叫做“旱澇急轉”。
這是一種複合型天氣事件,指同一地理區域發生幹旱後,短期內出現強降水並形成洪澇的降水異常現象。
“旱是極端,澇也是極端,才會發生旱澇急轉。”國家氣候中心專家介紹,這是災害事件趨頻趨強趨複雜並發下產生的新災種,集中於我國黃淮、江淮等地區。
河南所在的黃淮、華北地區,是常年夏季風推進的相對偏北區域。如果夏季風較弱,盛夏雨帶通常在河南的南側,會形成比較明顯的旱災;如果過強,又會讓雨帶明顯偏北,會給河南等地帶來強降雨與洪澇。
但厄爾尼諾——東太平洋海水每隔數年就會異常升溫的現象,加快了兩者的更替,使其在短短20天內發生。
複旦大學大氣與海洋科學係博士生、氣象科普博主梁涵洲長期關注氣候變化問題。他認為,厄爾尼諾導致前期降雨帶偏南和河南降水偏少,而如今雨帶顯著北移並籠罩河南多地,導致旱澇急轉。
河南省降雨分布圖|中國天氣微博
但無論是“旱澇急轉”還是“三天下完一整年的雨”,背後反映的都是降雨在天氣尺度上的變率增強,即降雨越來越不均勻了。
“三天下完一整年的雨”
同樣是822.7毫米的全年平均降水量(南陽),在365天裏均勻地下完,和在幾小時內一股腦兒地傾盆而下,二者的致災性差之千裏。
美國科學家們利用氣候變化模型研究發現,如果我們在未來采取一種無政策幹預的高溫室氣體排放情景,至本世紀末(2085-2100年),全球增加的降水會有一半集中在6天之內下完。
這其中的變化就是——降水變率在增強。
我們都知道,降雨是由上升的空氣把水汽帶到高空、水汽因溫度下降液化成雲滴雨滴而形成的,決定降水變化主要兩個因素——大氣環流和大氣中的水汽含量。
根據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的張文霞副研究員發表於Science
Advances的研究表明,未來全球變暖,大氣水汽含量增加,導致降水變率增強;與此同時,水汽和環流之間的相互作用也會加強降水變率。
而模型顯示,我國大部分地區屬於“更濕潤且波動更大”的降水模型中,這意味著越來越多的極端暴雨會出現,而且隻集中在一年中的某段時間。
這種旱澇急轉的極端降水無法通過天氣預報提前避免嗎?
“旱澇急轉”無法預測
很遺憾,大家熟知的天氣預報,是無法預測“旱澇急轉”的。
我國大部分地區位於中緯度,大氣內部變動大,加之對相關機理認識有限、地麵氣象觀測台站數量有限且分布不均等因素,汛期降水預測十分困難。
隨著全球變暖加劇,極端天氣事件頻率和強度增加,中小尺度強對流係統更加活躍,氣候的可預報性難度加大。
而天氣預報和汛期降水預測,有著本質上的不同。
氣象學將天氣預報稱為“短期氣候預測”,這種預測的極限是2-3周。原因是累積誤差使得預測模式相較真實世界不可避免得存在偏差,有效的天氣預報存在可預測的時間極限。
而且,短期氣候預測是對未來幾個月 “氣象要素平均狀態”
的預測,如針對降水的短期氣候預測,是對未來一段時期平均降水量的預測。
例如預測今年某地區夏季平均降雨量正常,並不意味著 “風調雨順”,因為可能出現 “旱澇急轉”
的情形。前期發生了旱災,後期發生了洪災,從整個夏季季節平均來看,降水量可能還是正常的。
但毫無疑問的是,河南出現的“旱澇急轉”放在更長的時間尺度上來看,或許隻是個開始。
參考資料:
1.https://mp.weixin.qq.com/s/g5XZuBWYKhSfR-e5P3vmPg
2.https://mp.weixin.qq.com/s/wDAZ\_TtzpvBR-MNV\_ssERA
3.https://mp.weixin.qq.com/s/OyoZnneIVlJ1QGlv\_tyrk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