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28勇士說蘇聯新聞造假:一脈相承的"製造新聞"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第二屆金磚國家電影節在中國成都舉行,俄羅斯電影《潘菲洛夫28勇士》獲得了6個獎項中的最佳導演獎,許多中國觀眾看得如癡如醉、欷歔不已。

影片講述的是,二戰時期德軍攻打到沃洛科拉姆斯克,繼續向莫斯科發動攻擊,步兵316師第4連僅剩的28名戰士憑借勇氣和智慧不斷反擊敵人,成功地阻擊了德軍坦克部隊的屢屢進攻,最後全都壯烈犧牲。片名中的“潘菲洛夫”是28勇士所在步兵師英雄師長的名字。

影片並非虛構,而是根據當年的新聞報道將曆史重現。然而,當年引起巨大轟動、使得28勇士的事跡得以廣泛傳播並使之獲得最高榮譽的新聞報道是真實的嗎?

報道這一新聞的有多家官媒,首先是最高蘇維埃機關報《消息報》,之後是《共青團真理報》的長篇通訊《無所畏懼的愛國者們的光榮》,再後是《紅星報》的報告文學《莫斯科戰鬥中的潘菲洛夫近衛軍戰士》並配社論《繼承犧牲的28位英雄的遺誌》,另外還有長篇敘述詩《28名近衛軍戰士》等。將新聞焦點如此聚集到一個小的作戰單元上,其照耀社會的光芒可想而知。

細節是新聞的血肉,看這一新聞報道的幾個細節:

1、戰士們已彈盡糧絕,“德國人從駕駛艙裏爬出來,企圖活捉幸存的勇士並殺害他們”。

2、“邦達連科在敵人坦克的履帶下犧牲了,臨死還用手抓住敵人坦克的裝甲。”

3、指導員季耶夫對戰士們說:“俄羅斯雖然地域遼闊,我們卻毫無退卻的地方。莫斯科就在我們身後。”

4、戰士納塔羅夫“他躺在暴風雪中……一會兒是政治指導員在對他講話,一會兒又聽見朋友丹尼爾的聲音。”

諸如此類細節很多。現在來分析一下這些細節,1,要殺死紅軍戰士,直接用坦克機槍掃射或用履帶碾壓就可以,幹嗎要“從駕駛艙裏爬出來,企圖活捉”再殺害呢?德國人的腦子進水了嗎?2,一個人已被碾壓在坦克的履帶下麵,手還能抓住坦克的裝甲嗎?如果抓的是坦克的底甲板,那就是想早點被拖死。3,28個勇士全都犧牲了,指導員季耶夫的響徹全蘇的名言是從哪兒得知的呢?4,報道說納塔羅夫是活到最後的一個戰士,犧牲在戰地醫院。可實際情況是,納塔羅夫早在這場戰鬥打響前兩天就犧牲了,他是怎麽參加這場戰鬥的呢?

報道中指導員季耶夫是英雄中的主角。可查這個人根本不存在,隻有一個名叫克洛奇科夫的上尉指導員。媒體說“季耶夫”是戰士給指導員取的綽號。可是,一個人的綽號可以從頭至尾用於新聞報道而不現其真實姓名嗎?

報道越往後,勇士的戰績越大,初始的報道是消滅敵人5輛坦克、80多個敵人,後來是8輛坦克、100多個敵人,最後定調的是18輛坦克、800多個敵人。而這場戰鬥也並沒能阻止敵人的進攻。

那麽這28勇士事跡是否存在呢?權威調查者作了這樣的結論:“這場神話的真實部分隻有:德國人在那裏確實發動過兩次坦克進攻,政治指導員克洛奇科夫和他的大部分同誌確實在戰鬥中犧牲。但是,究竟誰在那場戰鬥中犧牲,至今仍不得而知。”而28勇士所在316師活著的所有人都說“根本不知道這裏發生過什麽”,也沒有誰見過記者前來采訪。

最有意思的是,1947年,基輔軍區來了一位名叫多布羅巴賓的人,聲稱他是“潘菲洛夫28勇士”之一,特來向軍區索取自己的“蘇聯英雄”勳章和相關待遇。相關部門於是對其身份進行調查,發現這個人的名字確實在28勇士名單上,但卻是這個連的叛逃者之一,在德國警察局當了多年警察。

這幾近成為塞繆爾·貝克特的一出荒誕劇了。

每一個在戰場上為國獻身的戰士無疑都是值得頌揚的,無論他們死於戰鬥,還是死於饑餓,抑或死於流彈,不需要任何誇大他們的行為,都是英雄主義的表現,足以讓人們肅然起敬。可是,媒體為何還要造假呢?參與報道這一新聞的記者奧滕貝格曾這樣開誠布公地說:“當時,對蘇軍戰士的堅定性問題具有極其特別的意義,‘誓死也要奪取勝利’的口號,尤其在與敵人坦克部隊進行作戰時,成為一個具有決定意義的口號。潘菲洛夫英雄戰士創建的豐功偉績正是體現這種堅定性的一個楷模。”

他的理念和邏輯再清楚不過了,造假不造假,關鍵看需要;隻要形勢有需要,何妨將牛吹上天。

正是從這一理念和邏輯出發,28勇士的這種新聞造假在當時也隻是冰山一角。如一篇報道海軍戰士反擊敵人坦克的新聞:“戰士們把手榴彈捆到身上,撲到漸漸逼近的敵人的坦克下麵……英勇的水兵們消滅了大約10輛敵人坦克。”蒙圈了吧,這是勇敢還是犯傻?既然敵人坦克已經逼近,將打成捆的手榴彈扔進坦克下麵不是很好嗎?還有,英雄馬特洛索夫用身體去堵敵人的機槍眼。知道這樣的英雄在衛國戰爭中有多少嗎?三個?五個?不不,有400多個!不禁要問,打仗不是靠槍炮,而是用胸膛嗎?

上世紀40年代蘇聯曾在新聞界發起反“客裏空”運動。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新聞造假已成為一種普遍現象,各種媒體充斥大量的謊言已實在讓人看不下去。

翻一翻蘇聯新聞報刊合訂本不難發現,這種已打破常識的新聞造假可謂早已有之。1931年,13歲少年帕夫利克狀告自己父親涉嫌通敵,因為檢舉揭發有功,這個被鄉親一致認為好吃懶做、品行很差的孩子被《消息報》等媒體美化成一個愛黨愛國、心向集體、生活儉樸、講究衛生、追求崇高的完美少年。1935年,《真理報》以《社會主義大力神:頓巴斯采煤工人斯達漢諾夫和迪卡諾夫》為題報道了勞動英雄——斯達漢諾夫。報道稱,斯達漢諾夫6小時采煤321噸,相當於該礦區的23個采煤工人的定額。他幹一班活所采的煤,不僅完成全礦區一晝夜的工作量,而且還超額83噸。由此在蘇聯掀起了一場社會主義大幹快上的“斯達漢諾夫運動”。這一謊言以致讓正在蘇聯訪問的法國著名作家紀德都看不下去,當他聽人介紹說斯達漢諾夫5小時幹了之前8天的活時,反諷道:他之前8天是不是幹了5小時的活?

謊言已讓人“耳不忍聞”,突破了人們認知底線,成為對人們智商的侮辱,也成為對人們精神環境的重度汙染。

由此也就不能不引一個問題,在蘇聯為什麽存在大量的普遍的荒誕不經的新聞造假?

請不要怪我動輒就說體製,但新聞造假與政治體製和傳媒體製確實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當媒體不能獨立、新聞失去自由、輿論受到鉗製而隻能從屬於專製的權力乃至成為其工具和喉舌的時候,其一切新聞、評論直至副刊文學作品等都必然圍繞權力來進行,他們所做的一定都是權力需要的,權力不喜的一定是他們回避的。一旦媒體無法滿足權力要求時,無論是支持的還是反對的,都隻能弄虛作假、胡編亂造,用謊言來迎合和諂媚權力。戰爭來臨,權力者需要的是軍民高昂的熱情和旺盛的鬥誌。當平淡無奇甚至一時遭遇潰敗的戰鬥無法滿足權力需要時,編造事實、杜撰錦句、拔高英雄、謊稱勝利便成為媒體的必然選擇。

專製的權力在必要的時候也會鼓勵媒體造假,因為隻有虛假的宏大敘事,隻有吹捧權力英明正確並創造宏偉業績,才能讓人們更加迷信和擁戴權力。有人說,偉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凡人跪在地上。但無論是偉人“偉”起來,還是凡人“跪”下去,離開媒體造假和蠱惑都一事無成。權力還要努力使自己的意誌得以貫徹,當貫徹不暢時,就需要製造和重複謊言。戈培爾可謂深得其法:“謊言重複一百遍就會成為真理。”謊言之所能夠百遍地重複,就因為權力絕對掌控媒體,媒體淪為權力的附庸。而將謊言變成真理,既可以是評論的單刀直入,也可以是新聞的潛移默化。從帕夫利克到斯達漢諾夫,再到28勇士,都不過是“借爾人頭一用”而已。

媒體明目張膽地造假,也因專製的權力能夠為媒體提供庇護。這一權力掌控的媒體是不能受到任何質疑的,質疑媒體就是質疑權威,質疑正能量。任何質疑行為都必然遭到封殺和打壓,人們隻能眼睜睜地看著媒體造假而不敢揭穿或捅破。在某國曾有這樣的新聞故事:某偉人童年一次去河邊,發現一個排的侵略者在河裏嬉戲,於是他用石頭將這一個排侵略者消滅在河灘。這個偉人一次去某國訪問,乘飛機安檢時機器發出金屬般的聲音,這時發現偉人的身軀是由特殊材料做成的。這種新聞故事大行其道,無人質疑,是因為人們都是傻子嗎?不。質疑被權力壟斷的媒體隻能“腹非”,否則就是引火上身。因此,這種媒體便成了高大保護傘下一條臥在權力門前“叫我咬誰就咬誰,讓咬幾口就幾口”的忠實看家犬。

當所有的嘴巴被禁聲,能聽到的一定是謊言。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敗,絕對權力也會導致絕對的新聞造假。極權壟斷的媒體新聞是萬萬不可信的,它甚至是一把殺人刀。遺憾的是,“潘菲洛夫28勇士”式新聞並未斷子絕孫,這種侮辱人們智商的謊言借助現代媒介仍在不同程度地演繹著。

(部分資料來源:[俄]索科洛夫《二戰秘密檔案》)

查看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