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族是朝鮮和韓國的主體民族,長期以來都居住在朝鮮半島。
但朝鮮半島並不是朝鮮族唯一的聚居地,有約700萬海外朝鮮族同胞分散在世界各地,大約是160多個國家,主要集中在中國、俄羅斯、美國、日本以及中亞。
▲朝韓兩國以外的朝鮮族同胞分布最多的國家
朝鮮族遷入各國的原因迥乎不同,有因為經濟原因主動遷移的,有的因為政治原因被迫遷移,而中亞地區的35萬朝鮮移民則屬於後者。他們並不是自發自願移民到中亞的,是當時的政治、經濟環境造成的被迫遷移,與朝鮮王朝時期的腐敗統治、日本帝國的侵略壓迫,以及前蘇聯的強製移民政策脫離不了關係。
究竟朝鮮族與前蘇聯有著什麽樣的關係?他們又為何被驅逐至中亞呢?
▲“中亞高麗人”
一、朝鮮族移民俄國遠東
朝鮮半島曆史上出現過三次統一王朝,第一次是新羅統一三韓;第二次是高麗王朝結束“後三國鼎立”局麵;最後一次是李成桂推翻高麗政權建立李氏王朝(1392年-1897年)。
李氏王朝統治朝鮮半島長達500多年,統治時間雖長但政權在後期卻並不穩固,因為王朝內部分化嚴重,經常發生黨爭問題,還爆發過很多次政變,而近代最為著名的就是甲申政變。
▲甲申政變是李氏王朝開化黨發動的,目的是為推翻大清(宗主國)統治並奪取閔妃政權,其背後勢力是日本
1884年,開化黨在日本的支持下發動甲申政變,清朝雖派兵鎮壓成功,但給了日本在朝鮮平起平坐的機會,因為日本借機與清朝簽訂了朝鮮撤兵條約,條約規定任何一方派兵朝鮮都要通知對方,相當於削弱了大清對朝鮮的宗主權,為甲午中日戰爭埋下了伏筆。
東學黨起義是甲午中日戰爭爆發的導火索,李氏王朝統治時期貪汙腐敗現象嚴重,統治者為了解決國庫虧空帶來的財政危機,編製出田政、軍政、還穀等苛捐雜稅製度剝削農民,導致農民生活苦不堪言,所以農民為了反帝反封建,組織到一起爆發東學黨起義。
▲東學黨起義是甲午農民戰爭
由於起義規模龐大,朝鮮王朝無力抵抗,向宗主國大清政府求助,結果大清出兵平定叛亂之後,日本便以此為借口發動了甲午中日戰爭。戰爭最後以日本取勝告終,中國勢力被剔除出朝鮮半島,而日本也在這之後加強對朝鮮半島的控製,加快其殖民侵略的步伐。
朝鮮人民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移民俄國遠東的,除了內憂外患的政治局勢影響之外,還有一部分原因出自北部的大饑荒。朝鮮半島屬多山地形,70%以上土地都是山地高原,可耕種平原麵積隻有零星幾點,且分布夾雜在山脈之間,不適合大規模農耕。
而且李氏王朝建立以後,朝鮮人口就一直在增長,從16世紀的400萬發展到19世紀後期的1700萬,形成了地瘠民稠的狀況。再加上北部頻發自然災害引發了大饑荒,所以朝鮮人民為了逃離惡劣的生存環境,才開始陸陸續續向周邊國家遷移。
▲朝鮮半島地形圖
他們的移民首選是中國,但清政府當時正在實施閉關鎖國政策,對東北地區實行非常嚴格的封禁,並不接納屢屢犯越的朝鮮難民,所以那些遷移受阻的朝鮮族,就把移民目標放在更容易接納自己的俄國身上。
原本朝俄領土是不相連的,俄國東擴之後情況才發生改變。驅使俄國向東探索的動力來自毛皮,因為歐洲對毛皮的需求量很大,而東邊的西伯利亞盛產毛皮。俄國為了占領西伯利亞,獲取毛皮貿易的巨大利潤,從16世紀起就開始了東擴之路。
後來西歐毛皮市場萎縮,俄國才把重心放在開辟遠東貿易身上。他當時為了尋找遠東不凍港,對中國東北發起侵略,逼迫大清簽訂不平等條約《北京條約》《璦琿條約》,占領外興安嶺以南、黑龍江以北、烏蘇裏江以東(包含庫頁島)約100萬平方公裏領土,擁有了太平洋出海口海參崴,使得中國、俄國、朝鮮三國領土相鄰,朝鮮族有了遷居俄國遠東的地理條件。
▲中、俄、朝領土邊界
俄國為了鞏固外東北統治,急需勞動力開發遠東,其頒布移民條例,用土地撥給吸引沙俄本土居民遷移東部。剛開始還是有很多人奔著土地去的,但遷移路途遙遠,加上俄國農民不了解當地種植條件,糧食產量低影響了邊境供給,慢慢就沒有人願意移居東部了,所以那群逃難的朝鮮邊民對俄國來說是“及時雨”。
因為朝鮮人不僅能填補遠東地區勞動力,還能解決糧食種植產量問題,所以俄國開始用“受俄國法律保護,提供房子居住”等實質利益吸引他們過來。起初流入俄國遠東地區的朝鮮人並不多,隻有1萬餘人,直至日本吞並大韓帝國之後,俄國遠東地區的朝鮮移民才開始爆發式的增長。
▲在海參崴定居的朝鮮人,大韓帝國的前身是朝鮮王朝
日本當時的國策是“大陸政策”,占領朝鮮半島的目的是為了入侵中國,最後稱霸整個東北亞,剛好與俄國遠東政策本質相同。甲午戰爭之後,日本逼迫大清簽下不平等條約《馬關條約》,條約不僅終結朝鮮與大清的宗藩關係,還強製中國割讓遼東等地,俄國擔心日本吞並遼東半島會影響自己在遠東的利益,與德法一起幹涉了還遼。
而朝鮮在三國幹涉還遼之後,發現俄國綜合國力比日本更強,為了尋找新的保護傘,便主動向俄國靠近,朝鮮半島開始成為俄日博弈的主場。朝鮮王朝在親俄親日勢力的對抗下,先後爆發了乙未事變、春生門以及俄館播遷事件,最後在日本影響力被削弱的情況下將政權奪回,從俄國使館返回朝鮮王宮,並改國號自稱皇帝,建立起“大韓帝國”(1897年-1910年)。
▲圖為俄館播遷,乙未事變是閔妃被日本浪人殺害,春生門事件是親俄派為閔妃複仇,而俄館播遷事件是朝鮮君主從日控王宮逃到俄國公使館
日本為了獨控朝鮮半島,實現大陸政策,與俄國爆發了俄日戰爭(1904年)。戰爭期間俄國處於內憂外患的局麵,因為其國內不僅發生革命運動,還出現了非常嚴重的財政危機,再加上軍備比較落後,軍事力量也基本集中在歐洲,所以在與日本對抗之時俄國有些力不從願。
而日本當時有英日同盟的支持,因為俄國的遠東擴張早就引起英國的不滿,所以英國與日本聯合到一起締結《英日同盟》,不僅在戰爭期間向俄國施壓,還為日本提供軍火和資金,讓日本有實力與俄國打持久戰,所以日俄戰爭的結果是日本最後的勝利。
俄國勢力退出朝鮮半島之後,日本強迫大韓帝國簽訂《韓日合並條約》(1910年),開啟了對朝鮮半島的一係列經濟掠奪和殖民壓迫。朝鮮人民開始政治性逃亡,俄國遠東再次成為其避難所之一。光是這一時期湧入遠東地區的朝鮮人就有10萬左右,他們聚集在海參崴一帶,把海參崴發展成朝鮮抗日基地。
▲朝鮮獨立運動:俄國遠東朝鮮移民在海參崴建立臨時政府,發起獨立宣言
俄國為了打擊日本的遠東勢力,默認了朝鮮移民的反日行為,所以越來越多的朝鮮人為了從事獨立運動移居俄國東部。1917年俄國革命爆發之後,還有許多朝鮮人加入進革命軍的隊伍當中,成為社會主義者,參與抗日複國鬥爭。
直至蘇聯政權成立,朝鮮人也依舊沒有停下遷移的步伐,還逐漸發展成海參崴最大的少數民族群體,頂峰時期人口達20萬左右。中亞地區當時是沒有朝鮮移民的,朝鮮人並不願意過去生活,遠東才是他們內心的歸宿,是蘇聯時期的強製移民政策,才使當時這群遠東朝鮮移民被驅逐至中亞。
▲沙俄在19世紀後期就已經征服了中亞大部分領土,蘇聯成立以後,中亞地區的國家也成為其加盟共和國之一
二、蘇聯將遠東移民驅逐至中亞
二戰以前,蘇聯是唯一一個社會主義大國,處境比較危險,隨時都有與其他列強爆發戰爭的可能,尤其是與日本。因為德日意為了爭奪世界霸權,打著反共反蘇的旗號締結了《反共產國際協定》,將戰爭矛頭指向蘇聯。
蘇聯忌憚日本的原因,也是因為日俄戰爭以後日本逐漸確立了遠東霸主的地位,中國東北、朝鮮半島都被日本侵略占領,而這些被侵略的地方,又與蘇聯東部邊界接壤,所以蘇聯當時擔心自己的領土被日本侵犯。
對蘇聯來說,生活在東部邊境地區的朝鮮人就像一顆“定時炸彈”,因為他們人口數量龐大不利於管控,而且還有自己的聚居區,存在自治的可能;再加上日本的遠東間諜活動很活躍,朝鮮人長相又與其相似,蘇聯難以辨清,覺得他們容易被日本人收買,做出通敵危害蘇聯國家利益的事。
為防患於未然,蘇聯在遠東局勢動蕩之際(即日本發起全麵侵華戰爭),以國家安全為由將朝鮮人遷出邊境,並安置在後方的中亞地區。1937年被強製遷往中亞的朝鮮人有17萬左右,約9.5萬遷至哈薩克斯坦,7.5萬遷至烏茲別克斯坦。
▲朝鮮人移民中亞的途徑
遷移過程並沒有考慮到人道主義,隻是密集式的把朝鮮人裝在運送貨物和牲畜的火車裏。為了避免聚居情況發生,到了中亞以後都是分段放逐,不會紮堆安放。而且遷移之前沒有考慮到路途遙遠,準備的食物和衣物很少,導致很多老人小孩承受不住寒冷和饑餓在火車上喪生。
▲1937年9月被蘇聯強迫前往中亞的朝鮮移民
蘇聯之所以把朝鮮人驅逐到中亞,除政治原因之外還摻雜著私心。因為中亞地區領土遼闊,很多無人居住的土地未被利用起來,蘇聯想把中亞發展成農田,開發農業用地擴大水稻糧食的種植麵積,所以就把善於農耕的高麗人安置在那裏。
再加上1930-1933年之間,哈薩克斯坦爆發大饑荒,死了150萬當地人,約占哈薩克斯坦共和國人口的1/4,還有一部分為了逃難往中國遷移,因此哈薩克斯坦人口非常少,朝鮮人的到來剛好能補上這一空缺。
▲20世紀30年代逃離大饑荒的哈薩克族人
朝鮮族並不是唯一被蘇聯強製驅逐的民族,衛國戰爭爆發之後,車臣、印古什等民族也被集體流放到中亞。不同是前者是為了解決邊境的後顧之憂才驅逐至中亞,而後者在蘇德開戰期間與法西斯合作,被蘇聯打上“背叛民族”的名號,最後被舉族流放到中亞。
因此,朝鮮人移民身份比較特殊,他們雖不用像“背叛民族”那樣受勞改營的管製,但言行還是在被集中營當局監控。因為他們屬於行政驅逐,公民權受到一定的限製,被禁止向蘇聯其他邊境地區移動,並且不能使用朝鮮語交流,所以他們的後代幾乎喪失了說朝鮮語言的能力,隻會說俄語。
▲衛國戰爭就是蘇德戰爭,是二戰反法西斯戰爭的組成部分
朝鮮人遷移中亞初期,基本都居住在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以當時這兩個地方的情況來看,容儲不了這麽多移民。因為住房條件和衛生醫療都嚴重缺乏,有的朝鮮移民隻能在營房或是動物棚中居住,生存環境極差,直到當地重建集體農莊後才開始好轉。
▲遷移初期的朝鮮村
當時將近一半的朝鮮人被安置在集體、國營農場工作,種植水稻、棉花、蔬菜等作物,而剩餘人員就都安排在城鎮工廠。
中亞地區的朝鮮人從事農業生產之後大量墾荒,不僅增加了糧食作物的播種麵積,還提高了棉花等新型工業作物的生產率,逐步把集體農場發展成大型農業生產中心,對中亞的經濟貢獻越來越大。烏茲別克斯坦就約有100名朝鮮農民,獲得了社會主義勞工的英雄稱號。
▲蘇聯時期的集體農場
除此之外,二戰期間還有不少中亞朝鮮人參軍,名聲最響亮的是亞曆山大·閔,他在與納粹作戰過程中英勇犧牲,成為唯一一個被蘇聯追封英雄稱號的朝鮮軍人。
朝鮮人通過自己的努力,慢慢洗清通敵嫌疑,在中亞有了立足之地。加上蘇聯新任領導上位之後,為當時所有被強遷的民族平反,解除了“朝鮮人必須在定居地居住滿5年,不能遷途外地”的禁令,逐漸恢複其公民權。
朝鮮族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往中亞其他共和國遷居的。據1989年人口普查統計,吉爾吉斯斯坦有1.8萬朝鮮移民遷入,而塔吉克斯坦有1.4萬朝鮮移民。
三、中亞高麗人的誕生及生活現狀
1991年蘇聯解體,中亞出現了5個擁有獨立主權的國家,這些國家的主體民族在獨立初期刮起“民族自我中心”主義,對少數民族朝鮮人非常歧視。生活在中亞地區的朝鮮族在失去蘇聯國籍之後,陷入了民族身份認同的困惑當中。
▲中亞五國位置分布
他們分不清自己的曆史祖國究竟是朝鮮、韓國還是俄羅斯,加上自己的朝鮮語退化嚴重,朝韓兩國人民對他們也持冷落態度,所以中亞國家獨立以後,高麗人並沒有像其他強製外遷民族那樣回到故土,隻有一小部分回遷俄羅斯,而剩餘大部分都選擇留在中亞複興自己的民族,並在中亞建立起多個民族文化組織。
“中亞高麗人”就是這一時期被正式命名的,之所以叫高麗人是為了區別朝鮮與韓國的民族名稱,並在朝韓關係中維持中立立場。其實從情感上來看,中亞高麗人內心更偏向朝鮮,因為他們的祖先大多都來自朝鮮半島北部,而朝鮮與蘇聯有建交,蘇聯又曾是高麗人的曆史“祖國”,所以高麗人對朝鮮的感情比較複雜。
但從經濟上看,中亞高麗人的民族文化組織得到了很多韓國企業的資助,韓國之所以資助他們,是為了借助中亞高麗人這層關係拓展中亞市場,加上中亞各國基本通用俄語,中亞高麗人又是唯一會說俄語的海外朝鮮人,所以韓國便通過資助的方式拉近雙方關係,並且為了幫助部分想要“回國”的中亞高麗人獲得韓國國籍,修訂了在外同胞法,將第四代中亞高麗人也納入認證範圍。
▲韓國領導人與哈薩克斯坦的高麗人合影
從1937年起到現在,高麗人在中亞已經繁衍生存了四代,除去“回韓、回俄人口”,在中亞地區生活的高麗人還有33萬左右。
在政治方麵,他們雖然地位沒有主體民族高,也很少擔任高級官員,但至少有基本的公民權利,可以從事政治活動。而在經濟方麵,他們也一直處於中上遊位置,因為這些高麗人不僅從事農業生產,還涉獵不少商業活動領域,建立了很多大型企業,影響了中亞的整體經濟,所以他們其實一直都對中亞國家心存感激。
而且年輕一代的中亞高麗人,對1937年的強製驅逐事件並不了解,蘇聯時代不允許談論或是撰寫有關移民的事情,所以當年的事情並沒有以任何書麵的形式留下痕跡,隻能通過代代口頭相傳,發展到當代早就已經忘卻了民族曆史曾經經曆過的苦痛。
▲中亞高麗人紀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