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美國封鎖 中共三中全會定下“兩大馬車”
文章來源: 朝鮮日報 於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在7月18日閉幕的“中國共產黨第20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三中全會)”上,“安全”和“科學技術”這兩大馬車戰略已經初現輪廓。
在由364名中國領導層的中央委員及候補委員出席的探索中國經濟方向的這次會議上,和房地產市場低迷、地方政府債務危機、就業難等當前課題相比,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總書記)表現出了更多集中精力加強國家安全和突破對抗美國封鎖的技術等“超長期戰略”的意誌。有預測認為,隨著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將重心從“經濟建設”轉移到“確保安全和技術”,經濟反彈在短期內將變得困難。
當天發布的三中全會公報多次強調“發展與安全”,表示“要進一步完善維護國家安全體製機製,實現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動”。在5000字的公報中,“安全”被提到了16次,意為以尖端產業為中心的經濟發展的“高質量發展”被提到了5次,作為高質量發展手段的“新質生產力”被提到了2次。習近平的治國目標“中國式現代化”被提到了22次,多於市場(13次)和開放(12次)。中國式現代化意味著以不同於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方式達到發達國家水平的發展階段。
根據三中全會結果,中國將致力於發展新質生產力,以確保技術突破和安全。習近平去年9月首次提出的這一概念,是以尖端技術為基礎,極致提升生產力的構想。即,要以利用新技術、裝備、研究成果等的製造業、為生產直接做貢獻的服務業為中心,改善經濟結構,打破美國的技術封鎖。今年3月,相當於習近平智囊團的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出版的同名書籍中,作為新質生產力的核心產業,提到了半導體、醫藥(生物)、電動車、元宇宙商業、數字經濟、機器人、尖端電子設備等。書中還提到了烏克蘭戰爭中使用的衛星互聯網服務“星鏈”,強調:“新質生產力聯係著經濟安全和國防安全。”
支撐新質生產力的兩大支柱強調了“人才”和“金融”,暗示中國教育部門和金融部門將繼續進行大規模改革。當天的公報中說:“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要深化教育綜合改革。統籌推進財稅、金融等重點領域改革,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就是說,要製定把人才和金錢用於尖端技術的框架。
公報還提出了確保國家安全的方向。公報中說:“要加強輿論指導,有效預防和化解意識形態風險,有效應對外部威脅和挑戰。”公報還強調:“要推進國家安全體係和能力現代化,持續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
但在本次會議上,對當前經濟課題的關注似乎並不大。會議通過的文件標題是《關於進一步全麵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進一步”意味著沒有提出大規模的改革方案。另外,在2013年三中全會上,提出了市場應該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但在這次會議上縮小地提到了“應該更好地發揮作用”。還提到了針對房地產、地方政府負債、中小銀行等麵臨危機的領域製定對策,以及對財政、金融、農村土地製度、社會保障製度、就業等進行改革。還決定促進外商投資和深化外商投資管理體係改革。
此次會議將中國實現改革目標的時間定在習近平執政第三屆以後的“2029年”,這一點也值得關注。公報說:“在2029年中國成立80周年之前完成改革任務,2035年建立高水平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習近平10年前召開三中全會時,公報中並沒有提到實現上述目標的時間。
另外,中國官方媒體新華社15日刊登的1萬字特別報道《改革家習近平》,17日在中國互聯網上被刪除也是非常罕見的事情。將習近平描述為改革開放創始人鄧小平接班人的改革家的報道被刪除後,華語圈媒體紛紛表示:“過分強調市場化改革,可能讓習近平覺得不舒服。”
獲得習近平的信任而迅速晉升,並於去年7月落馬的前外交部長秦剛在三中全會上確定“安靜退場”。公報說他的中央委員(排名前205名)辭職申請被受理,還對其使用了“同誌”的稱呼。相反,在此次會議上,追認了對前國防部長(長官)李尚福和前火箭軍司令官李玉超等人開除黨籍的處分,對他們采取了司法程序。
朝鮮日報編輯注:新質生產力
中國的戰略是擺脫以往大量投入資源和人力實現增長的方式,以尖端技術為基礎提高生產力。以為未來產業和生產做出貢獻的服務業為中心,在改善經濟結構的同時,謀求突破美國技術封鎖,從而一舉兩得。這是去年9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哈爾濱“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麵振興座談會”上首次提出的概念,在今年的三中全會上作為國家口號全麵登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