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貿組織對中國貿易政策的審議報告顯示,中國政府為了扶持國內特定關鍵產業,不僅製定不透明法規且對外企施行歧視待遇。世貿組織對中國貿易政策的審議報告顯示,中國政府為了扶持國內特定關鍵產業,不僅製定不透明法規且對外企施行歧視待遇 https://t.co/8MLxclOSe2 pic.twitter.com/4ea7qtFYC3
— 自由亞洲電台 (@RFA_Chinese) July 19, 2024
世貿組織周三對中國貿易政策進行例行性審議的報告顯示,盡管中國越來越融入國際供應鏈體係,近幾十年成為全球製造業的中心, 包括製造業占中國國內生產總值近3成(26%-28%),工業製成品更占其出口95%以上,但這樣的成就和中國政府提供財政支持有關。
WTO針對中國對國內行業的補貼進行調查,但是中國拒絕向WTO提交相關資料,其中包括世貿組織試圖了解,中國政府透過股權或債權等方式成立的鼓勵創業“政府引導基金”,但最終無法得知具體規模,目前學術和私人股本公司的估計該基金大約介於人民幣1.89至6.51兆之間。WTO認為這些財政補貼和支持是促成中國目前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的原因,例如電動車、造船、鋁和鋼鐵等。
在日內瓦的貿易官員對媒體表示,“許多成員國要中國更加主動和坦承……。而我們的報告也指出,中國沒有明確的競爭中立框架(competitive neutrality framework)能確保中國的國有企業是在所謂市場準入的市場條件下運作”。
世貿組織成員國:中國應更坦誠交代產業支持內容
考量到北京產能過剩帶來的傷害,歐美等國近年來開始以損害它國企業為由對中國特定進口產品提高關稅。
不止是補貼,世貿組織的報告還提到,盡管中國持續加強保障外企的司法和產權機製,新的《外商投資法》更進一步取消準入限製,鼓勵外商投資半導體、幹淨能源等關鍵產業,並且在多個城市試點推行“更開放的服務業貿易體製”,但國有企業仍然擁有相當大的市場份額,占據行業總資產和利潤主要部分。
世貿組織的貿易政策檢討機構主席阿卜杜勒哈米德大使周五結語致詞時表示,會員國肯定中國促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的第十四個五年規劃,但“他們也對某些法規的不透明應用和對外企的歧視性待遇等問題提出擔憂,認為削弱了中國自由化措施帶來的好處”。
歐盟呼籲中國放棄"發展中國家"地位 美國:中國非市場作為形同"掠奪"
歐盟與美國在周三呼籲中國正視改變現狀的緊迫性。
歐盟聲明表示,中國加入世貿組織20多年來,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接近高收入國家的14,000 美元,因此建議中國不要為了享有特殊和差別待遇,持續以發展中國家自居。如果中國持續施行“扭曲的產業政策”,又不推動改革促進消費或降低國內過高的儲蓄率(45%),其他國家將不得不采取次優的貿易保護手段。
美國副貿易代表比斯比(David Bisbee)也發表聲明指出,中國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後,不僅沒按預期實現開放的市場貿易政策,還加倍推行國家主導的非市場經濟政策,損害美國和新興發展中經濟體的工人和企業。這類“掠奪性”作為乃至“經濟脅迫”意味著外國公司不單與ˊ中國公司競爭,還得和中國政府競爭。
曾擔任代理美國貿易代表、現任亞洲社會政策研究所副主席卡特勒(Wendy Cutler)也對本台表示,中國許多舉措削弱了其尋求開放市場的好處。
中共建政以來,多次強調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製度,是以國有資本、集體資本、非公有資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製。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也逐漸從計劃經濟朝市場經濟過渡。但分析人士普遍認為,習近平擔任中國國家主席後,中國持續開放的速度不如預期。
2024年20屆三中全會通過的公報顯示,中國除了目標2035年前建成“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外,還把原先讓市場起決定性作用的概念改為以市場實現“資源配置效率最優化和效益最大化”,並且強調政府既要“放得活”又得“管得住”。
針對外界對中國貿易政策的質疑,中國當局在其提交給世貿組織的文件強調,中國願意就工業補貼和促進發展進行談判,但這些談判應該具體明確,以避免泛泛而談中國的幹預或產業政策。據彭博社報道,北京認為“工業補貼是發展中國家實現經濟現代化和提高生活水平的重要政策工具” ,並暗指美國等“一些國家主張與其他國家脫鉤,試圖將經濟和貿易問題政治化和武器化,或過度濫用安全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