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女孩在法國撿垃圾吃 全網都在羨慕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深夜的法國大街,一個衣著整潔帶著棒球帽的女孩正在地毯式搜尋麵包店附近的垃圾桶。

很快,在翻找到第3家麵包店時,她驚喜地發現一個巨大的透明塑料袋,裏麵全是完好無損的三明治,有些夾著雞肉,有些夾著培根。垃圾桶深處還有三大包被丟棄的法棍麵包。

圖源b站@Yooupi食途

女孩把麵包搬到路燈下仔細檢查後,蹲在原地大快朵頤,她說,正常買一個這樣的三明治起碼要5-6歐元(折合人民幣約39-47元)。

不止一次,她撿到的麵包量可供自己和朋友兩個人吃一周早飯。

圖源b站@Yooupi食途

視頻被上傳到國內的互聯網,許多人無法理解,這些垃圾桶裏的食物應該早就被汙染了,這真的能吃嗎?

其實,這樣的場景在法國的許多街道上演,那裏的人對「撿垃圾」這件事似乎司空見慣。

拾荒者中有因為生活拮據以此省錢飽腹的人,也有一些人並非我們印象中邋遢髒汙的樣子,他們撿垃圾也不是出於貧窮或饑餓難耐。

撿垃圾對他們來說更像一種對抗浪費,並且可持續的生活方式。

中國留學生,

在法國撿垃圾「上癮」

在法國留學的中國學生Yooupi將自己撿垃圾的過程記錄下來,她曾在不同時段去搜尋不同地方的垃圾點頗有收獲。

有一次,她跑了15家超市之後發現,一些大型超市的廢棄食品都會裝在上鎖的集裝箱垃圾桶,等待集中銷毀,很難找到能吃的。

於是,Yooupi將目標轉向小型超市,在接近3個小時的搜尋後她找到許多水果和一些即食食品。

裏麵有一些被壓了的香蕉和大小不一的橙子,但都可以食用;兩包剛過期幾個小時的沙拉菜,但外觀看起來依舊新鮮,還有兩盒價格不菲的臨期酸奶。

圖源b站@Yooupi食途

撿垃圾的過程中,Yooupi也結識了一些同道「撿友」,他們之間互通有無,瓜分附近被扔掉的食物。

Yooupi在撿友推薦的超市外撿到過不少熟食,兩隻完整的烤雞、法式火腿、德國酸菜和白肉,還有披薩等食物。

圖源b站@Yooupi食途

雖然顯示已過保質期,但食物並沒有壞,隻是過了它的最佳風味的期限而已。

Yooupi還會去一些法國的露天集市蹲守,集市收攤後許多商家會把不能再售賣的食物留在附近的垃圾點。

到了快閉市的時間點,有些當地人會拿著塑料袋和籃子來撿垃圾碰運氣。多數時候運氣不好,隻能撿到一些零散的瓜果蔬菜,但可以食用。

也有好運的時候,某次Yooupi在集市旁撿到兩個完好無損的大菠蘿,還有數盒新鮮的草莓,僅有少量長黴,甚至還撿了5個在超市裏1個售賣1.5歐元(折合人民幣約11.8元)的獼猴桃。

還有兩次,Yooupi蹲守快餐店,撿到大量當天沒有賣出去的牛肉餅,以及一些沒開封的無人領取的外賣。

圖源b站@Yooupi食途

有時還能撿到看起來很好的麵包、披薩,帶回家微波爐加熱一下就能吃。

圖源b站@Yooupi食途

其實,類似這樣的廢棄食物在全球各地養活了不少經濟困難的人。

早在2011年紐約就興起「垃圾堆尋寶」的潮流,沒錢的大學生就會在高級餐廳尋找被丟棄的食物。

當時在紐約攻讀戲劇專業的23歲大學生艾希麗,靠著撿垃圾,每周可以節省好幾百美元的餐費。

一個晚上,她就可以從曼哈頓數家餐廳的垃圾中找到三明治、咖啡、壽司、碗裝沙拉、麵包等多達42包的食物,售假約160美元(折合人民幣約1158元)。

而在法國的Yooupi通過撿垃圾獲得的食物也有好幾次都是10-20斤的量級,一位和她在同一個集市撿垃圾的大叔,撿到過10隻珍珠雞、20塊鵝肝、4隻閹雞,還有30隻小雞,一天的最高記錄撿過300公斤果蔬。

圖源b站@Yooupi食途

不過不同於沒錢的學生,大叔雖然衣著樸素但並不缺錢,他有自己的房子和農場,養著上百隻動物。

撿回的蔬菜大部分拿去喂豬和鴨,四季豆、花菜這類食物拿去喂兔子和豚鼠,集市收回來的魚的邊角料可以喂雞。

去收攤的集市上為農場裏的動物撿回一周的口糧,是大叔每周六的主要工作,有些完好的食物他自己也會保留。

一些瓜果蔬菜腐爛後會有蒼蠅產卵,大叔就把這些幼蟲拿去喂小雞。他說,任何東西在自己這裏都不會被浪費

可能在城市中正常生活的很多人會覺得髒,但大叔一直堅持著這種零浪費的生活,他沒有電視機也不用冰箱,過著一種歸園田居的日子。

圖源b站@Yooupi食途

Yooupi的視頻讓人們得以窺見有關極簡的另一種生活方式,在法國的拾荒者中,有部分人並非拮據到必須撿垃圾維生,而是秉持著節約的生活理念。

一家法國公司做過一場調研,發現20%的法國人都有過拾荒的行為。他們將那些被浪費的食物帶走,最大限度地發揮它們的價值。

撿垃圾不再是生活所迫,反而成為一種文化。

吃撿來的東西,不丟人

在國外,這些不缺錢但卻會去撿垃圾的人被稱為“高級拾荒”“掏寶達人”

新加坡人鄭春林就是其中一員,他的父母和妻子第一次得知他正在吃撿來的東西時感覺很惡心。

鄭春林從37歲那年開始撿垃圾,一年中他的開支從每個月2000新元(約人民幣10747元)減少到1148新元(約人民幣6169元)。

支出主要集中在水電費、交通費、手機費和寵物貓的貓糧等基本生活開銷,而鄭春林自己的夥食費已經達到零開支。

圖源《聯合晚報》

除了食物他也會撿生活用品,比如一些小家電,運氣好還能撿到全新的合腳的鞋子,甚至還在富人區掏到過奢侈品包包。

旁人無法理解,鄭春林為什麽要去撿垃圾,其實他自己也沒想到。

鄭春林原本是個性格靦腆內斂的人,剛工作的時候他因為巨大的現實壓力患上抑鬱症。

雖然有穩定的工作,但卻總是對金錢有強烈的焦慮感,結婚4年後與妻子的感情出現問題,抑鬱症焦慮症卷土重來。

也是那時鄭春林第一次撿拾別人丟棄的東西,他很難描述清楚為什麽撿垃圾解救了他。

圖源Rice Media

他目睹整個城市巨大的資源浪費時,開始組織更多人加入拾荒組織,把那些撿來的東西分出去更好的利用。

他的開銷也逐漸降低,儲蓄越來越多,當他把許多東西捐給慈善機構時,他發現自己需要的越來越少了,往日的焦慮也不複存在。

他才意識到,“口袋裏沒有錢和擔心沒有錢的恐懼是兩碼事”。

他還在新加坡成立了“Freegan”組織,成員逐漸壯大到1150人。他們中有百萬富翁、有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會計師、工程師等各種職業的人。

這些人大多都擁有高學曆,也有穩定的工作和收入,撿垃圾這件事在這個群體身上更像一種諷刺現實的行為藝術。

鄭春林發起“垃圾桶拯救麵包”活動

鄭春林開始意識到這樣的生活方式是有益處的,他為撿到好東西而感到自豪,興奮地向別人展示櫥櫃裏剛撿回家的還未過期的高級鮑魚罐頭。

把一個上世紀80年代產的飛利浦咖啡機撿回家當做寶貝,他覺得這台機器雖然老了,但是還能正常使用,可是卻被人丟棄了。

“這顯示我們的社會有多浪費,消費主義至上”,而自己撿垃圾更像一場近現代考古。

以前的商品質量過關,但現在有些商品會被故意設計成使用幾年後自動壞掉的狀態,這樣才能創造新的消費。

鄭春林的家人在了解他的精神理念之後慢慢接受了他的生活方式,媽媽會用鄭春林撿回來的攪拌機,妻子有時也會和他一起出去“掏寶”。

他們不再覺得撿垃圾是件多麽低等丟人的事情,拒絕浪費,循環利用,這在普世價值觀中本身就是件好事。

撿垃圾文化背後,

超乎想象的浪費

這些奉行拾荒文化的群體幾乎都會提到整個城市的巨大浪費。

鄭春林成立的組織名稱“Freegan”,從“Freeganism”引申而來,本意是“免費素食主義”,上個世紀六十年代這個詞就在國外興起,代表回收利用廢棄食品和物品的行為。

居住在紐約的法國人瑪麗就靠免費素食主義維持著中產階層的生活,對瑪麗來說,撿垃圾是她對抗消費主義的一種生活方式。

她會參與組織的團體拾荒活動,過程中必須遵守一些注意事項。比如翻過的垃圾要係好歸位,以免商家被罰款或者增加環衛壓力;翻垃圾時不能阻擋行人,撿到的東西可以互相分享。

雖然周圍人覺得她在占社會的便宜,但她覺得自己是在追求可持續發展。一位撿垃圾組織者說,隻要浪費行為不曾停止,免費素食主義會一直存在。

聯合國環境署報告顯示,美國每年有40%的食物供應最後以垃圾的形式丟掉,美國人每年會扔掉高達6000萬噸的食物。

圖源《浪費了的糧食》

外國博主郭傑瑞做過一期“美國人有多浪費”的視頻,他的第一個實地考察點是美國某大型連鎖超市後的垃圾箱。

將近20個垃圾箱中,有許多裝滿了麵包、肉類熟食、甜品、瓜果蔬菜。郭傑瑞觀察這些食物似乎都沒壞,因為沒有異味。

圖源b站@我是郭傑瑞

站在商家的角度上,有些相關規定餐食做好兩小時後沒人購買就必須丟掉,否則客人一旦出現問題,商家要支付巨額賠償。所以可以理解商家寧願扔掉,也不能免費送給大家吃。

而那些生食,比如瓜果蔬菜類也都是經過篩選上架的。一款美國人很愛吃的小胡蘿卜,並非品種不同,而是常規胡蘿卜被削成了特定大小裝袋售賣。

圖源b站@我是郭傑瑞

許多瓜果蔬菜長得歪瓜裂棗,在美國農場就已經被淘汰,比例高達25%。

在法國撿垃圾的Yoopi也提到過類似的現象,商家會挑選顏色大小統一的瓜果蔬菜上架,其中不夠完美的就會被丟進垃圾桶。

郭傑瑞還去了美國人愛去的倉儲型超市,這樣的超市食品量大實惠,所以幾乎很多美國家庭每周都會采購許多大包裝食品。

圖源b站@我是郭傑瑞

超市裏幾乎每個家庭都推著滿滿當當的購物車,他們會買大量的牛奶和麵包,“一半吃,一半可能倒掉了,美國家庭每人每天會扔掉1磅食物。”

類似的浪費情況在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十分嚴重,2017年全球部分國家糧食人均浪費情況中,前十名都是發達國家。

紀錄片《浪費了的糧食》中一位學者做了一個對比發人深省:

那些被浪費的糧食,生產過程中會導致樹木被砍伐、水資源被消耗、動物棲息地縮小、生物多樣性降低,但即便製造了這些負麵影響,糧食最終還是被丟棄、掩埋。

圖源《浪費了的糧食》

全球每年會浪費13億噸食物,可至少還有8億人沒有填飽肚子。我們該做的不是擴大糧食生產,而是改變浪費行為。

也許,那些穿梭在城市垃圾箱中,把食物和物品撿回家的人很早就意識到這一點。

他們主動和消費主義生活割席,用一種在旁人看來極端的生活方式反對浪費。

這種生活的意義並非呼籲大家效仿跟風翻垃圾,而是讓更多人發現浪費行為滲透在生活的方方麵麵。

而此時此刻的我,就可以變得更節約一點。

查看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