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二縣”,到底有多猛?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在無錫之北,長江以南,有一座被蘇州、泰州、南通等一眾“蘇大強”城市簇擁的小城。400多年前的“旅遊博主”徐霞客從這裏出發,竹杖芒鞋走遍了大江南北;奔湧的長江在這裏陡然收緊,讓這座小城成了兵家必爭的江河鎖鑰,並帶來了河豚、刀魚、鰣魚等鮮活的長江物產。

過去,這裏因長江鎖鑰和長江三鮮聞名,而今她依然承載了江南的底蘊,她就是中國2844個縣級行政區(截至2020年)裏的“中國第二縣”——江陰。

江陰“中國第二縣”之名,來自於她強勁的經濟。2023年,江陰市GDP達到了4960億元,在縣一級行政區裏僅次於隔壁的昆山,甚至已經超過了一些省、自治區的體量。

長江如何塑造江陰?

萬裏長江對這片土地的澤被,塑造了無數文人墨客魂牽夢縈的煙雨江南。古人以山南水北為陽,反之則為陰。作為世界第三長河,6000多公裏的長江之上,沿江城市不計其數,而這座江畔小城能以代表長江之南的“江陰”為名,屬實引人注目。

江陰之於長江,是一個特殊的節點。由於受到黃山基岩的限製,到了江陰段長江寬度陡然收窄,僅為1100多米,其後就像喇叭敞開了口,迅速擴張到南通段的18公裏寬度,因此江陰自古就被稱為“長江咽喉”。

從距離和交通上看,江陰與對岸泰州下轄的靖江市更像是一座跨江雙子城,與西邊的常州、南邊的無錫市區呈現出“三足鼎立”的態勢。江陰的黃山與一江之隔的泰州靖江市的沙洲孤山相對,是這長江咽喉之地的鎖航要塞。

如果將圍繞著長江的戰爭想象成一局塔防遊戲,那江陰就是必須優先放置炮台的關鍵點位。因此,南宋時期嶽飛、韓世忠都曾在此駐軍屯兵;近代抗日戰爭中,圍繞著江陰要塞反複爭奪的江陰保衛戰,為抵抗侵略的曆史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江陰全景。攝影/魏銘超

被江陰大橋隔開的大小石灣。攝影/NeoSong疾風勁草

江陰的位置。製圖/劉雲鵬

今天的江陰深居長江中下遊平原內陸,距離長江入海口近200公裏,隔了一個蘇州和一個上海。江陰自古被稱為“江尾海頭”,幾千年來人們一直認為她是萬裏長江的終點、東海的起點,在一千多年前,這裏就是長江的入海口。大概在晉朝時,長江的泥沙將入海口向東推移,沉積出的沙洲露出水麵,江南水鄉的曆史徐徐展開。

江陰長江大橋。攝影/魏銘超

作為無錫市代管的縣級市,江陰充當了長江與太湖之間的經濟紐帶。無錫市區是緊鄰太湖而建,而江陰則是沿江城市。在江陰987平方公裏的土地上,流淌著550條河流,它們就像是密布大地的經絡,在長江之畔的江陰和太湖北岸的無錫市區之間運行氣血,把江南的靈動傳遞給周邊市鎮。

這條紐帶的核心節點,就是江陰港。

長江江麵貨運船隻密集,往來如梭。位於江蘇省無錫市北部的江陰,是長江航線上少有的天然良港。去年江陰港以3.5億噸的貨物吞吐量,超過了周邊的南通、南京和鎮江,成為了僅次於蘇州和泰州的長江第三港口。

長江節點的關鍵位置,讓江陰成了地區貨運集散中心。

長江幾千年來的奔騰,讓江陰從原來的長江入海口,逐漸成為長江南岸的沿江港口、江防要塞,以及讓人津津樂道的“中國第二縣”。

江陰的自古繁華,來自江陰人的雙手

“煮海為鹽,采山為錢,國稅再熟之稻,鄉貢八蠶之棉”

,這是左思的《吳都賦》中記載的長江南岸,今天的江陰依然是中國最富庶的區域之一。千裏長江黃金水道上,不乏良港;若論區位,江陰也並不比長、珠三角的沿海城市更優。那為何江陰,能創造出如此的經濟奇跡呢?

江陰大道,江陰交通的主幹線。攝影/魏銘超

江陰市的成功,人的因素占了很大比重。江陰自古人傑地靈,從吳季劄、春申君黃歇,到徐霞客。辛棄疾和施耐庵也曾長期居住江陰。自明萬曆年間起,江陰就是江南學政衙門所在之地,八府三州的學子想要求個功名,都要齊聚江陰來進行考試,讓這座沿江小城學風漸濃、文萃匯聚。

崇尚知識和教育,是江南文化的共性。

但是江陰在江南文化的底色之下,又增添了幾分勇武。就說江陰和無錫之間,便有很多差異。無錫人性格內斂,不愛張揚,很多時候表現出一種從容不爭的恬淡;而江陰人則相反,作為曆史上兵家必爭的四戰之地,忠義與剛烈的武士遺風,被今日的江陰人融進了血脈。

如果說無錫市區的底色,是“暖風熏得遊人醉”的江南;那江陰的底色,則傳承與於吳地沿江地區更古老的“弄潮兒向濤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濕”,在波濤中破浪而行的無畏氣質,塑造了今日江陰人的性格。

對於江陰有了解的人,都聽過這樣一句話:“人心齊,民性剛”。這六個字是對近現代江陰這座城市的性格,最貼切的描述。

清朝初年,出於對朝廷“剃發易服”政策的不滿,江陰士民高舉義旗。

十萬江陰軍民對抗二十四萬清軍,雙方激戰81天,可謂遍地哀鴻滿城血。江陰人性情之剛烈,可見一斑。

百年血淚,隻留“忠義”二字。

江蘇學政衙署,是當年蘇滬徽一帶最高的教育行政機構。

“天下第一村”華西村,則藏著當代江陰人奮鬥的縮影。在上世紀90年代,當時全國上下還都在經濟發展的蓄能期,而華西村已經是家家住別墅、戶戶有汽車了。2007年,華西村村委會斥資30億建設龍希國際大酒店,該建築高達328米,是當時中國第8高樓。這座小小的鄉村驚豔了世界,也成為了江陰人奮勇爭先、勇立潮頭的精神象征。

幾十年間,江陰市湧現出了一批諸如海瀾之家、陽光集團等企業。這些企業的成功又像領頭雁一樣,推動著江陰市的紡織、航運、製造產業迅速發展,使江陰呈現出今日景象。如今江陰市有9家企業入圍全國500強,13家企業上榜中國民營企業500強,即使是在強手如林的蘇南地區,這個成績也十分亮眼。

江陰的A麵,是在風浪中拚搏的奮進;而B麵,則是這裏的地道生活。

鮮活江陰,春天的第一口至鮮味

江陰,這座大江之畔的溫柔水鄉,也是一個微縮版的江南。來到這裏,就能明白為什麽唐代詩人韋莊要說:人人盡說江南好,遊人隻合江南老。

長江河豚因處理不當會有劇毒,被稱為“最危險的美味”。攝影/蟲蟲吃無錫

江陰的魅力不僅僅在於富庶,王安石曾經在這裏留下了一首詩“海外珠犀常入市,人間魚蟹不論錢”,這上半句是說江陰作為河海港口、地區貿易中心的繁榮富裕,而下半句,則是說江陰江鮮的活色生香。

東北有地三鮮,江陰也有“長江三鮮”,即鰣魚、刀魚和河豚。人們習慣將這三種魚稱之為江鮮,但它們可都是地地道道的洄遊性魚類,是水裏的“候鳥”。

江裏生,海裏長,每年春季再從東海溯流而上,不是為了躍龍門,而是完成生殖洄遊這一注定的使命。

河豚魚三寶,皮、肝、白子,其中肝是最美味的部位,因而需謹慎處理。攝影/蟲蟲吃無錫

長江魚類的洄遊,對於江陰人來說無疑是大自然的饋贈。作為“長江咽喉”,江陰段的長江較兩端十分狹窄,江水猛烈衝擊鵝鼻嘴,回旋成一個又一個的漩渦,被當地人稱之為“翻跟頭水”。這樣的水文條件,最適合刺激刀魚等魚類繁衍。

春天吃什麽,對於老江陰人來說並不是個問題。長江三鮮洄遊的時間,恪守著大自然給它們定下的時鍾:冬末春初河豚欲上,仲春時節刀魚成群,季春則是鰣魚的主場。

張愛玲曾說人生有三恨:“一恨海棠無香,二恨鰣魚多刺,三恨紅樓夢未完。”對生活質量如此挑剔的人,對鰣魚的味道都念念不忘,可見其鮮美。在明清兩代,江陰每年都要上“鰣貢”,讓京城的達官貴人們一品這來自長江的鮮美滋味。不過因為古代物流和保鮮技術的落後,皇上賞賜給大臣們的鰣魚,往往已經腐化變質,成為了古代版的“鯡魚罐頭”。

由於人類活動,鰣魚種群受到了不可逆的破壞。1998年,最後一條長江鰣魚被捕撈上岸,敲響了這個物種的喪鍾。今天我們嚐到的鰣魚多是引進美國的西鯡或者來自東南亞的雲鰣。不過,據江陰本地的老饕說,味道並無太大差異。盡管現在已經難覓蹤跡,但鰣魚作為長江三鮮之首的位置無可動搖。

烹飪鰣魚一般不需要去鱗,甚至魚皮都有極高的營養價值。攝影/蟲蟲吃無錫

如今正值長江十年禁漁期,據說在禁捕前夕,刀魚被賣到了8000塊一斤的天價。這長江的刀魚,已不見於市麵。但湖與海的交匯,讓江陰人保留了品嚐這一美味的替代品,即洄遊之前的海刀和散落江陰市河湖的湖刀。

刀魚肉質細膩,細微的油脂散落在周身的魚肉間,最合適的做法就是切上少許蔥段、薑片,和刀魚一起放在一個塗抹了豬板油的碗裏,上鍋清蒸。刀魚餛飩,則是這種名貴食材的一種平民吃法,和甜糯酥脆的馬蹄酥一樣,是江陰人最熟悉的味道。軟爛的刀魚餡在雞湯中吸足湯汁,一口下去仿佛整個春天的氣息在舌尖縈繞。

刀魚餛飩,被徐霞客稱為“天下第一鮮味”。攝影/蟲蟲吃無錫

江、河、湖,為江陰來帶了靈氣,而江陰市的園、林,則將這份靈氣保留在了這座小城當中。鵝鼻嘴公園、興國園等臨江的大小公園,是每個江陰人最先感受春日氣息的地方,在鵝嘴鼻的看雲聽潮亭遠眺,與江水互通的黃山湖水波蕩漾,與長江的波濤洶湧形成了鮮明對比,不由得讓人慨歎:江南春色盡在於此。

坐落在鵝鼻嘴公園風光最險處的,看雲聽潮亭。攝影/NeoSong疾風勁草

查看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