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政壇變天過後 英美同盟陰影下的中英關係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英國大選工黨大勝,斯塔默爵士(Sir Keir Starmer)隨即上任,成為14年來英國首位工黨首相。

工黨承諾在100天內,會對英國與中國的關係進行全麵審查;同時還提出,對中國交往的3C準則:競爭(compete)、合作(cooperate)和挑戰(challenge)。

有專家認為,在英美特殊關係主導下,隻要美國還對華強硬,斯塔默可能遵循這一主基調。

但也有專家認為,中英關係如何改變另一大變量是美國大選,特朗普如果勝出,可能升級對中國的敵視行為,英美在對華策略上或許難以達成一致,那麽將是考驗斯塔默外交能力的時刻。

保守黨執政14年的對華政策

斯塔默領導的工黨批評了英國保守黨在過去14年對華政策的“搖擺不定”,工黨的新任外交大臣大衛·拉米(David Lammy,林德偉)形容其為“蹺蹺板”和“乒乓球”,變化無常。

過去14年,先是在卡梅倫時代,與中國關係熱絡,開啟“中英黃金十年”;脫歐公投後,英國首相接連換人,對華政策也變得不確定。

拉米在一次公開演講中批評稱,特蕾莎·梅(Theresa May,文翠珊)時準備讓華為參與建設英國5G,特拉斯(Liz Truss,卓慧思)上台後翻臉,敵視中國,約翰遜(Boris Johnson)在任時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麽,而蘇納克(Rishi Sunak;辛偉誠)則幹脆不接觸。

拉米強調,工黨上台後,遵循“進步現實主義”外交,意識到中國在經濟和地緣政治上的重要性,然後保持對華政策的連貫性。

英國前國家安全顧問彼得·裏基茨勳爵(Lord Peter Ricketts)對此公開表示,考慮到未來幾十年英國與中國的關係將是多麽重要和複雜,從一開始就對其進行長期、認真的審視,並製定一項可以持續一屆甚至兩屆議會的戰略是個不錯的主意。

主調不變,“就事論事”

但很多專家都認為,在當前中國和西方的關係緊張的背景下,工黨上台,不會改變中英關係的主基調。

“總體來說,工黨政府的對華政策將與上一屆保守黨政府一樣充滿敵意。”英國政治顧問、現於中國從事學術研究的羅思義(John Ross)撰文指出,除非美國改變敵視中國的態度,而這點在未來一段時間內都不可能發生,否則新上台的英國工黨政府依然將敵視中國。

裏基茨也表示,如果工黨新戰略與前任保守黨政府的立場大相徑庭,“我會感到驚訝”。

在對待中國的態度上,西方國家大致形成共識。比如,美國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稱,“中國是唯一一個既有重塑國際秩序意圖的競爭者,也逐漸擁有經濟、外交、軍事和科技力量來日益推進這一目標”,“未來十年是美國與中國競爭的決定性十年”。

而英國的目前戰略文件采取類似表述,“中國是個威權國家,具有與我們不同的價值觀,對英國及盟友形成挑戰”,同時把中國定位為“係統性挑戰”。

裏基茨認為,在此基礎上,工黨政府麵臨的困難在於,中國對英國而言是三重現實:在某些領域是安全威脅和外交政策對手;是英國的一個主要市場和重要的進口來源;在應對氣候變化等全球挑戰方麵,中國也是一個重要的合作夥伴。

中國人民大學高級研究員丁剛撰文表示,工黨政府需要在最大限度地獲取經濟利益,與應對國內和國際政治壓力之間取得平衡,但這種平衡隻能是動態的,隻能通過精心設計來促進貿易和投資,同時確保安全和戰略一致性。

“考慮到各種矛盾和複雜性,新工黨政府在其中國政策中唯一可行的策略可能是‘就事論事’的方法。將具體問題與更廣泛的對抗區分開來,可能會允許在不升級衝突的情況下推進有限合作。”丁剛表示。

就目前有限的信息看來,工黨已經作出類似表態,其公開文件宣稱,對待中國,將“在我們能合作的地方合作,在我們需要競爭的地方競爭,在我們必須挑戰的地方挑戰”。工黨還稱,將致力於提高英國理解和應對中國帶來的挑戰和機遇的能力。

外交大臣拉米在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Chatham House,又譯查塔姆研究所)的演講中,總結出對華“3C”的原則:競爭(compete)、合作(cooperate)和挑戰(challenge)。同時承認中國在綠色技術等領域擁有巨大的市場份額;最後還不忘提到,人工智能、自動化、量子和生物技術等領域存在“被用作專製權力工具”的風險。

去年,斯塔默也在講話中表示,英國需在貿易和科技等問題上擺脫對中國依賴,但在氣候變化等其它問題上要與中國合作。

伯明翰大學(University of Birmingham)國際政治學教授大衛·鄧恩(David Dunn)將英國目前的對華策略描述為“刻意保持戰略模糊”,即在地緣政治和國家安全問題上保持警惕,同時也充分意識到與中國的經濟聯係。

鄧恩認為,工黨政府上台後會大致保持這種立場。

查塔姆研究所研究員奧利維亞·奧沙利文(Olivia O'Sullivan)向媒體表示,她建議工黨的新戰略應在政府中設立一個中央機構,幫助裁定經濟和安全需要之間的權衡,過去政府一直在努力處理這些問題,在某些領域尋求中國投資,但在其他領域又試圖禁止中國投資。工黨需要避免編製一份被放在抽屜裏不再提及的審查文件,而是要承諾采取具體行動,比如更好地讓公務員掌握了解中國所需的技能。

中國反應

斯塔默上周五(7月5日)成為英國新首相,一天後,馬蘇德·佩澤什基安(Masoud Pezeshkian)當選伊朗新任總統。佩澤什基安當選僅僅幾個小時後,習近平就致電祝賀;但中國總理李強,兩天後才向斯塔默祝賀。

李強在賀電中稱,“中國政府高度重視中英關係,願同英國新一屆政府一道努力,鞏固政治互信,擴大互利合作,密切人文交流,助力各自經濟社會發展,共促世界和平、穩定、繁榮。”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對斯塔默的當選,言辭更為平淡,“我們注意到英國選舉結果。對於發展中英關係,中國的立場是一貫的,也是明確的,”毛寧說,“我們希望同英方在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基礎上,推動中英關係沿著正確的軌道前進。”

中英兩國近年來關係不斷惡化,一方麵,中國政府持續在香港強推《國安法》,英國抨擊此舉壓製香港的自由,北京則指責英國幹預內政。另一方麵,中英還互相指責雙方進行間諜活動。

而且中英兩國領導人已經多年未進行對話,2022年巴厘島G20峰會上,原本安排了蘇納克與習近平的會麵,但因俄烏戰況臨時取消。當時中英領導人已經18個月未曾會麵或通話,如今又過去了將近兩年。

中國英國商會前常務董事史蒂文·林奇(Steven Lynch)表示,工黨的競選主張以經濟增長為基礎,因此“將陷入困境”。“新政府上台後,他們必須明白,與中國打交道需要付出巨大的代價。”

林奇說,中國不會吝於利用其經濟和地緣政治力量來脅迫英國,並指出中國政府此前對澳大利亞和立陶宛等國采取過類似措施。

難點:遊走中美之間

美國媒體CNBC曾分析稱,英國新政府的首要議程是分別處理好與中國和美國的關係。工黨渴望維持英國與美國的特殊關係,在共同戰略利益下建立統一戰線,但英國也不得不適應保護主義更強、可能難以預測的美國。

鄧恩表示,如果特朗普當選將“與中國直接對抗”,加快美國與中國經濟脫鉤的步伐,包括可能取消中國的最惠國待遇,限製與中國有關的投資,以及淘汰必需品中的中國製造。不僅如此,還在現有關稅基礎上增加10%的“普遍關稅”。

位於倫敦的谘詢公司GMTL資深顧問布蘭登·巴爾福德(Brandon Barford)撰文表示,美國的貿易議程將使未來的工黨政府陷入困境。英國與中國的關係從根本上不同於華盛頓,雖然國家安全和工業戰略是經濟政策的要素,但美國經濟的規模賦予了它英國所不具備的選擇權。

實際上,在中國問題上,尤其是經貿領域,英美兩國之間已經存在一些不協調之處: 例如,與美國不同,英國目前沒有法律明確禁止來自新疆的產品。與美國相反,英國政府並不認同中國在該地區犯下了種族滅絕罪。

此外,被華盛頓列入實體清單的一些中國生物技術公司已獲準在英國運營,還與英國公司合作。比如,華大基因(BGI)被禁止在美國開展業務,但該集團已與超過16所英國大學開展了合作。

再比如,美國對中國電動汽車征收超過100%的關稅,巴爾福德認為,未來特朗普可能會向英國施壓,要求英國與他一起懲罰中國的傾銷行為,無論是太陽能電池板、鋁還是電動汽車。

巴爾福德表示,隻有在一個理想的世界裏,工黨政府在外交、內政和產業政策方麵擁有自主權,但隨著保護主義在全球貿易中悄然興起,以及中國繼續采取與英國利益和價值觀背道而馳的行動,斯塔默將需要認真思考如何維護和改善英美“特殊關係”,同時確保英國未來的安全和經濟利益。

查看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