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名中金女員工跳樓的消息引發輿論風暴。外界關注,隨著中國經濟下行,麵對頻繁降薪,中國的中產階級應如何自處?與此同時,“降薪潮”的出現是否又暗示著中國的泡沫經濟已經破滅?
近日,一名就職於中國國際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中金公司)上海分公司的30歲女性員工鄭雯露,據傳因為降薪後還不起房貸而跳樓自殺,該事件引發網民熱議並衝上微博熱搜。有消息指出,鄭雯露在去年9月花了
1 千多萬人民幣買房,不過因為房市崩塌,她首付的400
萬人民幣因此蒸發,再加上遭遇減薪無力負擔貸款,在被股市、樓市、及降薪三重壓力壓得無法喘息的情況下,她最終選擇結束生命。
有中金員工就此披露,該企業目前普遍存在降薪狀況,有些職位的薪資甚至被“打三折”。路透社此前的報道也指出,中金在今年大幅削減了員工薪資,平均每位員工的薪資被降低了25%,超過2千名員工因此受到影響。
對此,中金向外界承認了該名員工離世的消息,不過否認了其跳樓的說法,中金表示:“對於網傳我公司員工跳樓謠言,希望大家尊重逝者隱私,不信謠、不傳謠。”
前國家銀行職員:中國金融業近年來降薪嚴重
曾在廣東農商銀行工作的陳先生就此告訴本台記者,中國金融業降薪的問題在近來很嚴重:“不論是外資行、還是農商行這邊的朋友及以前的同事,都有看他們在講其實薪資降得挺厲害的,對比一兩年前、兩三年前還是差得挺多的。”
陳先生以銀行業的對公業務舉例談到,中國近年來經濟下行導致銀行在借貸後經常麵臨壞帳問題,這也使得銀行員工受到降薪的懲罰:“就你(銀行職員)名下貸款打個比方說有一個億,不要說一千萬壞帳了,哪怕五百萬壞帳都會導致自己的工資少了一半。以前部門業務做得比較好的同事,他平均每個月稅前有3萬,就是因為一筆500萬的壞帳,就導致他的工資現在(掉到)一萬以下……我們經常說,其實做生意的不好過的話,我們銀行也不好過。"
學者:中國金融業發展前景不樂觀
美國馬裏蘭州羅耀拉大學商學院教授丁弘彬在接受本台采訪時也告訴記者,隨著中國經濟下行,中金公司等投資銀行正遭受非常大的業務衝擊:“(投資業務發展的好壞)反映兩個東西——一個是這個社會的錢多不多?也就是流動的資金多不多?第二個是,這個社會透過金融工具賺錢的機會大不大?......中國金融業目前的問題真的蠻大的,它的市場上流動的資金越來越少、外資大幅的流出。”
丁弘彬補充談道:“傳統上,也不過就是兩年前,中國每一年的境外投資很容易是幾千億的流入。去年的數字跑出來很難看,我記得隻有330億。這跟過去比起來是非常小的數字,我記得有報導說,這個數字大概回到了1993年的水準,1993年!那是在中國剛過天安門事件沒多久,還沒進入WTO(世界貿易組織)的時代。"
丁弘彬指出,前述的外資出走問題,伴隨著房地產爆雷、民眾不願消費、股市低迷等諸多因素,都導致中國金融業的前景不太樂觀:“我們剛剛講的那兩個條件--市場上有充分流動的資金,跟有充足的以錢滾錢、以錢賺錢的金融工具,這兩項條件現在在中國都麵臨非常困難的挑戰。”
學者:政府控製下的中國泡沫破裂正在“慢動作”發生
與此同時,外界關注,中金公司長久以來提供的高薪遠近馳名,曾被外界視為是“金飯碗”,而如今中金也正在著手進行大幅減薪。據萬得金融數據統計,2021年度中金公司人均應付薪酬約為116.43萬元,但至2023年,人均應付薪酬已降至70.04萬元,這樣的趨勢是否暗示著中國的經濟泡沫已經破裂、爆雷問題已蔓延到了金融機構?
對此,英國牛津大學中國中心研究員喬治·馬格努斯(George Magnus
)就此向本台記者比較了中國如今的經濟情況與日本1990年代遭遇泡沫經濟時的異同:“不同的地方是,1990年代日本絕大多數的私人企業,尤其是房地產業,已經過度膨脹,房產跟地價都相當高昂,.....土地與房價被高估,私人企業也背負著沉重的債務,很多私人公司需要借錢才能償還到期的利息,而日本政府也不太有辦法控製它的經濟。相比之下,中國政府對其經濟有更強的控製,此外,盡管地方政府和國企背負高昂債務,但私營企業並非負債累累。”
馬格努斯說:“但中國跟日本的相似處在於,盡管中國的科技表現相當傑出,但它在總體經濟混亂的情況下就像座孤島。日本當時有索尼(Sony)、三菱(Mitsubishi)、豐田汽車(Toyota)等傑出的汽車與金融產業,中國現在有阿裏巴巴、騰訊、與比亞迪等等,......但是這些企業的傑出表現無法彌平總體經濟不平衡的問題,像是長期的房市問題、產能停滯、舉債問題、消費量降低等等。”
馬格努斯談到,中國的房地產泡沫已經破裂,隻是在北京當局的控製下,中國的房價是逐步下跌,而非如市場經濟般快速崩跌:“中國正在經曆泡沫破裂的過程,但一切都像是被‘慢動作’了一般,因為中國存在資本控製,所以就算中國的企業家對市場失去信心,他們也無法迅速移動資本。......同時,中國政府也會不斷試圖透過市場控製,讓泡沫破裂得更和緩。"
馬格努斯也指出,近年來,不僅許多資本家嚐試將資本外移,還有越來越多的人“潤”出中國,而待在國內的年輕人隻想“躺平”。種種跡象都顯示,在經濟下行的大環境下,許多中國人都想從現狀中逃離,因此民眾的心理健康問題在未來也將是各界需要關注的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