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報,喜報,我國光刻機技術取得巨大突破,可以自主生產350nm芯片!”
基本上所有的俄羅斯媒體,最近都在報道這個重磅消息,根據塔斯社的說法,這款350nm工藝的光刻機已經組裝完成,並且通過了測試,很快就可以投產。到2026年,俄羅斯有望造出130nm工藝的光刻機。
圖片來源:塔斯社
俄國科技博主們直接高呼“烏拉”,評論區也是集體狂歡,仿佛俄版的“輕舟已過萬重山”。
俄羅斯人在狂笑,吃瓜網友們也在狂笑。
大家嚴重懷疑新聞是不是多打了一個0,或者自己是不是穿越了。
哪怕不關注科技新聞,光是看看廣告都知道,現在市麵上主流的手機芯片,已經用上5nm或者4nm工藝,14年前的iphone,都用了45nm的工藝。您這350nm的芯片,真不是拿著放大鏡手搓出來的?
再說2026年掌握130nm工藝的宏偉藍圖,雖然看起來進步神速,但是你細究下就會發現,人類開始普及130nm芯片,已經是遙遠的2001年,這哪叫突破,這叫考古。
2001年發布的奔騰3 130nm版
01芯髒病大國
這種嘲諷,估計俄羅斯人已經內心毫無波瀾了。
俄烏戰爭爆發後,俄羅斯受到了全方位製裁,各種芯片自然也是斷供了。
因為電子工業非常落後,一些並不算先進的芯片,俄羅斯也難以自給自足,導致嚴重缺芯,不少領域都鬧了笑話,之前網上就盛傳,俄羅斯已經窘迫到要拆洗衣機、電冰箱,拿裏麵的芯片給武器用。
西方報道的真實性,可能有點存疑,但俄羅斯自己揭的短也能提供充分的笑料。從2022年開始,西方製造商停止向俄羅斯聯邦儲蓄銀行交付銀行卡芯片,為了解決危機,節約庫存,俄羅斯聯邦儲蓄銀行大量拆解用戶捐出的舊卡以及無人認領的遺失卡,把裏麵芯片的數據清除之後,裝到新卡上。
按俄媒說法,這種轉移工藝的不良率居然高達40%。
圖片來源:cnews
比這個更窘的,可能是俄羅斯高科技公司新推出的PC產品Akinak。該產品號稱使用了自研芯片,可以打破封鎖。
Mobile Inform Group生產的Akinak電腦
連宣傳語都是“來自俄羅斯,為了俄羅斯人”。
圖片來源:Mobile Inform Group官網
但媒體仔細一扒才發現,這玩意集成了4個A53核心,Cortex-A53
是ARM公司在2012年發布的微架構,也是古董級了,而且當年主要用在手機平板上,在2024年用這東西做PC,隻能說勇氣可嘉。
更悲催的是,由於俄羅斯自己缺乏芯片生產能力,這個考古成果隻有10000份庫存,都是製裁開始前找海外工廠做的,現在還沒找到新的代工廠。
02 好漢要提當年勇
俄羅斯電子工業的地獄笑話,還有很多很多,一天都未必能說完。
不過要放在幾十年前,估計是沒人敢笑蘇聯的,紅色帝國的電子工業,曾經讓整個西方顫抖。
1945年,美國成功研製了世界上第一台可編程的電子通用數字計算機,埃尼阿克 (ENIAC
)。這頭巨獸重量超過30噸,占地170平米,而且耗電量極大,有傳聞說,它工作的時候,周圍居民區的燈都會變暗,而且可靠性極差,一半的時間都在維修。
短短五年後,蘇聯就推出了更為先進的MESM計算機,占地僅60平方米,卻擁有埃尼阿克60%的算力,功耗還大幅降低,可靠性也遠好於前者。
MESM
蘇聯各大研究所又開發了眾多型號的計算機,性能在當時都稱得上世界一流,雖然有些老型號具體參數已經丟失,但我們仍然能從曆史進程中,感受到它們的強大。
1956年12月投入使用的 Strela
計算機,為載人航天計劃進行了大量計算,極大地縮短了準備期,最終讓蘇聯得以搶先將尤裏·加加林送入太空,在氣勢上力壓美國。
1975年,美蘇進行太空項目合作,同樣一份太空任務遙測數據,使用BESM-6的新型計算機的蘇聯科學家,比NASA早半小時完成處理工作。
BESM-6
插句題外話,中國電子工業,也跟蘇聯息息相關。比如,我們的第一代大型計算機,103機,就是按照蘇聯BESM係列的圖紙進行仿製改進的,它為兩彈一星工程做了大量計算,還在化工、民用等領域大展身手。
103計算機
蘇聯的電子工業之強大,並不僅僅體現在大型計算機領域。
在50年代,他們就開始大力發展移動通訊技術,沃羅涅日市通信研究所研製出了“阿爾泰”移動電話,把尺寸縮到一個鞋盒大小,而同時期的美國設備,大到連汽車後備箱都放不進。
在很多國家還在拍電報的時候,蘇聯就已經能通過城市高處的“阿爾泰”基站,覆蓋幾十公裏內的無線通話。
在70年代,蘇聯的許多家用電器已經借助電子技術實現了自動化,比如尤裏卡洗衣機,就率先實現了自動計時排水。
蘇聯利沃夫工廠生產的mini便攜電視,更是率先實現了走到哪看到哪的神奇體驗。
當任天堂game boy風靡全球的時候,鐵幕另一側的蘇聯孩子,也在玩著他們的紅色遊戲機,IM-02。
蘋果的Apple II電腦大賣特賣的同時,蘇聯也掏出了同類型的個人PC,Agat。
03 點錯科技樹
看多了蘇聯時代的電子工業成就,再想想俄羅斯今天的慘狀,你可能會更加疑惑,他們是怎麽把家底敗光的,並且發出全小將式感歎。
這事情還要從底層技術講起。
劉慈欣在《三體》中對計算機的工作原理做了非常有趣的還原,海量的士兵進行非常基礎的二進製計算,通過負責揮舞兩個不同顏色的旗幟來表達計算結果,傳遞給上層軍官,從而將結果匯總整合,計算出高難度的三體問題。
《三體》
對於現實中的計算機也是,基礎單元進行簡單計算,在係統中集成海量的單元,就可以得出複雜的計算結果。
在電子工業的起步階段,各國都采用真空電子管作為計算單元,美國的埃尼阿克就采用了18000個電子管,蘇聯的MESM則使用了6000個電子管,電子管的體積非常大,這就導致了早期的計算機都是巨人級。
這還沒完,電子管的技術源頭其實是燈泡,它在工作時會產生大量的廢熱,還會白白消耗掉大量的電,啟動前甚至還需要預熱。電管子本身也比較脆弱,不管是埃尼阿克還是MESM,都需要每天進行檢修,替換掉損壞報廢的電子管。
埃尼阿克上的電子管
西方和蘇聯的科學家,都早早意識到了電子管的局限性,並且開始研究替代方案。
在1947年,三位美國科學家利用半導體材料製造出了晶體管,這東西同樣可以作為基礎計算單元,而且體積小、重量輕、能耗也少。
隨後西方又攻破了晶體管小型化、平麵化技術,這使得將電路集中製造在半導體晶圓表麵上的,在極小的區域內,融入海量的計算單元,這就是所謂的集成電路,或者通俗點,叫芯片。
顯微鏡下的集成電路
同樣是1947年,蘇聯科學家也在秘密實驗中,掌握了晶體管的原理和基本工作。但蘇聯仔細斟酌後,並沒有繼續發展晶體管,而是當做不實用的技術擱置了起來。
其中一個很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他們發現晶體管難以承受電子脈衝,而核彈爆炸必然會產生巨大的電子脈衝,會導致晶體管失效,集成電路燒毀。
蘇聯高層堅定地認為,核大戰一觸即發,當百萬蘇軍在蘑菇雲的陪伴下衝過鐵幕,他們那些由電子管控製的武器依然堅挺,而西方那些嬌貴的晶體管設備早已失效,隻能束手就擒,然後在史書上留下又一個資本主義笑話。
當然這隻是原因之一,另一個問題在於路徑依賴。
受當時的科技所限,早期的芯片麵臨半導體材料不純以及工藝不達標等等問題,大規模生產時良品率極低,性能提升也相對緩慢。
反而是成熟的電子管,還能進一步挖掘潛力。蘇聯是這方麵是公認的龍頭老大,50年代末,瓦倫丁·阿夫傑耶夫院士攻破了電子管小型化技術,成功將電子管尺寸縮到原來的幾分之一甚至十幾分之一,可靠性也大大增強。
這項發明不僅讓蘇聯的大型電子管計算機性能飆升,也讓戰機、坦克等武器可以搭載更加複雜的電子設備,完全滿足當時的需求。
一邊是遙遙領先的成熟技術,一邊是不靠譜的新玩意,講究實用主義的蘇聯,毫無意外地給晶體管下達了死刑判決。
“蘇聯以後不要搞晶體管 ,集中力量搞電子管小型化
。”——蘇聯最高領導人尼基塔·赫魯曉夫
04 走上歪路
當蘇聯沉醉在自己的電子管成就中,西方正在另一條賽道上狂奔。
隨著半導體材料和集成電路工藝越來越成熟,西方的芯片也以恐怖的速度進化。英特爾的創始人之一戈登·摩爾,提出了著名的摩爾定律,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晶體管數目,約每隔兩年便會增加一倍,也就是芯片性能翻一倍。
在整個20世紀,摩爾定律不斷在西方電子工業應驗,這對於蘇聯來說,是接連傳來的“噩耗”。
對手的電子設備已經越來越精密和小型化,性能也越來越強悍,芯片已經在民用設備上迅速普及,軍隊也廣泛使用,無論蘇聯科學家怎麽改進電子管,都無法達到同樣的效果。當蘇聯高層得知美國在洲際導彈上都使用了芯片之後,終於慌了,決心轉型發展芯片。
考慮到差距太大,害怕追趕不上的蘇聯高層決定,把任務交給更為高效的機構,也是他們最信任的機構,克格勃。
70、80年代,克格勃安插在海外的間諜,不斷竊取西方科技公司的數據和資料,甚至直接將芯片和電腦樣品偷運回蘇聯,供科學家們拆解研究。
蘇聯科學家也真的虎,再複雜的東西,也隻需要一到兩年就可以複製出來。不管是大型計算機,還是個人PC或者遊戲機,又或者是芯片,蘇聯人摸到了,就能搞出對應的複刻版。
氣得美國工程師直接在芯片上刻俄語嘲諷,“當你足夠關心偷走最好的東西,就會看到這句話”。
克格勃和蘇聯科學家一起發力,讓蘇聯和西方之間技術差距迅速縮小,從表麵上看,該有的設備都能造出來。
但這隻是表麵,還記得摩爾定律嗎?每隔兩年芯片性能翻一倍。
即便蘇聯科學家個個都有寫輪眼,這種複製模式也注定了芯片技術要落後一代,當芯片性能不斷增長,“落後一代”所代表的差距還是會越來越大。
更大危機在於,很多所謂“成功複製”的產品,隻是在實驗室裏麵複刻了,蘇聯並沒有拿到對應的生產技術,在大規模推廣的時候,還是遭遇了良品率低、質量不過關等一係列問題,導致產品又貴又不好使。
再加上當年蘇聯實行計劃經濟體製,普通人買不起這麽貴的芯片和電腦,而那些工廠機構隻是被動接受分配,難用也得硬著頭皮用。
研發者和生產者無法從市場中獲得正麵或者負麵的反饋,自然就不知道改進的方向,也缺乏改進的動力。所以,蘇聯通過逆向工程取得的成就,始終沒有轉化成正向研究。
直到戈爾巴喬夫時代,蘇聯高層才意識到,簡單的複製無法解決問題。
他們終於下定決心要在芯片領域投入巨資進行正向開發,利用蘇聯科研人員力量雄厚、熟練工人數目眾多的優勢趕上西方。
作為計劃的關鍵,蘇聯決定為所有學生提供計算機教學,這可以製造高達100萬台的廣闊市場,解決產品無處可用的困境。學校培養出足夠的人才之後,不僅有新血液加入研發隊伍,各行各業也將普遍使用計算機工作,進一步增加需求。
蘇聯首款大規模進入校園的電腦, BK-0010
這個計劃看起來還不錯,但我們站在上帝視角就知道,此時距離蘇聯解體已經不遠了。
05 前功盡棄
1991年11月23日深夜,停泊在黑海岸邊的庫茲涅佐夫號航母,突然啟航向著外海駛去。
船員們已經得到了“蘇聯即將解體”的密報,各加盟共和國正在火速瓜分家產。為了給新生的俄羅斯海軍留下一點臉麵,船員們駕駛這艘原定歸屬烏克蘭的航母,逃離港口,開回了俄羅斯。
俄羅斯能靠著軍人們的忠誠,從蘇聯的龐大遺產中多分一艘航母,或者幾百台坦克,但搶不到更重要的東西——產業。
在蘇聯時期,為了平衡各個加盟共和國的利益,蘇聯高層有意將原本可以集中的產業拆散。像電子工業,就分配一大半給了波羅的海三國去發展,也就是今天的立陶宛、愛沙尼亞以及拉脫維亞,還有一部分則是給了白俄羅斯。
當年下這個決策的人,可能並不覺得這有什麽風險,誰又能想到牢不可破的同盟有朝一日會支離破碎呢?
與俄羅斯有著曆史仇恨的波羅的海三國,在蘇聯解體後幾乎立刻就翻臉不認人了,白俄羅斯也是若即若離,保持著微妙的關係。
結果是,無數研究者一覺醒來,發現跟自己對接的國內工廠,已經隨著鐮刀錘子旗的降下變成了海外工廠;而工廠也發現,自己本該收到的圖紙和數據,已經成為了隔壁鄰居的國家機密。
原本還在奮力追趕西方的蘇聯電子工業,這下被徹底打斷了腿,各種項目完全癱瘓。
而俄羅斯自己根本沒有精力去救這個攤子,畢竟要命的事情太多,休克療法、經濟危機、寡頭崛起、北約東擴……
就這樣,蘇聯宏偉的電子工業計劃完全付之東流,大批的科研人員失業,他們不願意浪費自己的才華,紛紛選擇到國外去發展。
這裏麵的典型代表就是弗拉基米爾·彭特科夫斯基,他曾獲得蘇聯國家獎,本來主持著好幾個芯片開發項目,結果蘇聯解體後項目全部告吹,他隻能跑到了英特爾當首席工程師,開發了暢銷全球的奔騰3係列芯片。
諷刺的是,2001年發布的130nm版奔騰3 ,現在居然成為了俄羅斯力求在2026年實現的目標。
06.卷土重來?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裏,對於電子工業都是抱著躺平態度,絕大部分芯片依賴進口。
2005年,俄羅斯使用進口芯片的比例已經高達95%,在格洛納斯導航衛星這種國之重器上,都隻有50%的電子元器件是國產。
少得可憐的國產芯片中,還有相當一部分,必須依靠進口的設備來生產的,比如說光刻機,俄羅斯就嚴重缺乏相關技術。
2014年俄烏摩擦驟起,俄羅斯與西方的關係也急劇惡化,到這個時候,他們才終於想起來要大力發展自己的電子工業。
即便如此還是沒有趕上戰爭的時間點,如今芯片買不到了,生產設備也不給維護了,芯髒病當場發作。
對於俄羅斯來說,已經太晚了嗎?
這倒也未必。
從民用市場角度來說,現在已經不是美國一家獨大的時代。
即便全世界都製裁俄羅斯,隻要中國不加入對俄羅斯的製裁,它的民用汽車、電子數碼、通信基建、油氣煉化、小型無人機等等對國計民生至關重要的領域,就不會陷入癱瘓。
而從軍用角度來說,因為軍用芯片對於體積和能耗通常沒有那麽高的要求,哪怕是350nm的芯片,也足以支撐大部分的裝備製造。
至於高端芯片領域,一方麵目前的芯片技術路線正在遭遇瓶頸,俄羅斯隻要能持續進步就能多少縮小與世界的差距。
另一方麵來說,俄羅斯原本也不指望跟中美這樣的國家去爭奪全球產業鏈的主導權。
俄羅斯之前的問題在於,它太相信西方自由主義全球化那一套,以至於連自己保命的家夥都丟了。
現在它決定要撿起來了,這無論如何對它都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