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經濟學家鼓吹的“免費醫療”,隻是個噱頭
文章來源: 冰川思想庫 於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免費醫療”這個噱頭,本身就是不切實際的。李玲教授並不當真,別人就更別當真了。
撰文丨關不羽
近日,一篇題為《為什麽中國老百姓都在呼喚“免費醫療”?》的文章很火。看到這個標題,我很是詫異。“白嫖”之心,人皆有之。這不需要問“為什麽”,而是要問“行不行”。
打開一看,原來是北京大學教授、醫改專家李玲在接受鳳凰網財經《封麵》專訪時發出的“靈魂之問”。
李玲教授擁有物理學和經濟學雙博士,2003年歸國後專攻醫保領域,因堅定主張“免費醫療”被譽為“良心學者”。李玲教授就醫保發表過很多看法,但她從未說服過我這個普通老百姓呼喚“免費醫療”。
隻要具備一定經濟學常識、對現實有清醒認知的,都知道“免費醫療”是不切實際的。
01
“天下沒有白來的餡餅”,醫療服務有成本,就不可能免費。擁有經濟學博士學位的李玲教授不會不懂這個道理。其實,她也隻是把“免費醫療”作為一個噱頭罷了。
專訪開頭,她才問“為什麽老百姓都在呼喚免費醫療?”下一句就是“我相信中國老百姓也不是說看病一分錢不花”。隨即給“靈魂之問”自打補丁——“免費醫療的全稱叫國家醫療服務模式,就是醫院真的是政府辦的,老百姓去看病低費或者免費。”
可見,李玲實際上主張的是“國家醫療服務模式”,“政府買單”在很多人看來的確算是“免費”。然而,這實際上是一種錯覺。
政府辦的醫院也是要花錢的,既然要花錢,那就不可能是“免費”的。所謂“免費”,其實是支付方式不同。誰看病誰掏錢的直接付費,改成了稅收轉為財政收入,財政再撥款給醫院的間接付費。
因此,從來就不存在真正的“免費醫療”。無論付費方式怎麽改,最終都是老百姓付賬單。
而且,幾乎所有“國家醫療服務係統”都有比例不等的個人支付比例。也就是說,賬單是要買兩次的,交稅給財政間接買一次單,個人繳費還得買單一次。
比如李玲教授拿來作為例子的“金磚五國”之一的印度。2019年印度官方統計數據顯示的個人支付比例高達62.7%,實際上印度人的醫療自費率要遠高於此。
因為,印度的公立醫療體係的覆蓋率很低,大量農村地區壓根就沒有現代醫療服務。而且,醫療基礎設施較為完善的城市公立醫院,也治不了啥病。
納入印度醫保名單的藥物隻有348種,對比中國的近3000種大名單、近1600種的西藥名單,就知道印度公立醫院能治啥病了。就這348種藥品,大部分印度公立醫院也備不全。反正去看病的就是先到先得、有啥用啥。
所以,大部分印度人都是找私人醫療機構,窮人去小診所,富人去大型私立醫院。印度這套“國家醫療服務係統”提供不了多少服務。
“印度都搞免費醫療”是互聯網上的千年老梗,李玲教授作為專業人士應該澄清謠傳,而不是拿來當例子。
實際上,金磚五國的“免費醫療”體係都不怎麽樣,用以衡量公共衛生水平的幾個主要指標都“一言難盡”。
比如俄羅斯,2019年的嬰兒死亡率4.9‰,表現尚可。但是,預期壽命不行,僅為73.1歲,“壓線”全球均值。
巴西則是反過來,嬰兒死亡率高達12.4‰,但預期壽命表現略好,達到了75.9歲。
網上口口相傳的“免費醫療模範生”印度則是全麵拉胯,嬰兒死亡率是28.3‰,預期壽命僅為69.7歲,慘不忍睹。可以說,投入印度“免費醫療”中的每一分錢都是浪費。
“免費”不等於有效率,甚至絕大多數情況下,“免費”等於沒效率。
因此,李玲教授說“最早的金磚五國裏麵,巴西、印度、南非、俄羅斯都是免費醫療”,有魚目混珠之嫌。她說“現在大部分國家都是免費醫療”,就更是不知所謂了。
因為,各國的政府對公共衛生的支持力度、支持範圍千差萬別。都號稱“免費”,確是天壤之別。即便是福利製發達國家之間也有差異,比如有的把牙科納入“免費”的,也有排除牙科的。而欠發達國家的“國家醫療服務體係”的服務範圍是有限的,印度徒有其名的“免費醫療”實際上是這類國家的代表。
講到底,決定一個國家的老百姓是不是能看得起病的,主要就取決於該國的經濟實力,而不是付費形式。用“稅收—財政”轉化的間接付費形式不會憑空創造出“免費”,反而會增加效率整體下降的風險。
02
財政支付為主的“免費醫療”,在我國早有試點,結果卻是一言難盡。
2009年,陝西神木縣“免費醫療”的縣域試點受到各方關注,一度獲得部委高層的大力背書。然而,推行伊始就遭遇了醫療資源擠兌問題。
政策推出後,在神木看病的人突然多了起來。《工人日報》等媒體報道,住院病人在當年3月下旬到4月上旬達到高峰,與同期相比增加了30%。該縣7家定點醫院病床爆滿。
有患者家屬在接受采訪時說,那個時候在神木要是著急住院,就得找熟人說情,甚至出現了有些患者“小病也要住院,病好了也不出院,無病也要住院”等現象。
醫院人滿為患,醫療費用激增。“免費醫療”的首月報銷總額在960萬元左右。到了第二個月,這一報銷金額又升至1270萬元。
好在神木縣憑借著強大的資源優勢,全國百強、陝西第一的經濟水平在西北地區都算得上鶴立雞群。“神木醫改”第一年財政投入1.5億元,占財政支出的8.9%,在其承受範圍。
但是,醫療資源不足和醫療費用激增的“後遺症”並沒有因為政府的重金投入而消除。
縣外就醫就成了一個大問題。
由於縣內定點醫院的住院費設定了上限,造成了醫院之間推諉病人。使得本就見肘捉襟的醫療資源,利用率下降,部分病人不得不轉向縣外。
截至2010年,神木7%左右的縣外就醫人次所花費的住院費用已經占到總住院費用的40%左右,消耗了大約1/3的醫保報銷資金。
此外,醫院“誘導消費”提高利潤的情況也並沒有因為財政支付的介入消失。
據社科院數據,“免費醫療”前,神木縣醫院的剖宮產率隻有13%,實施當年這一數字就飆升至41%。截至2010年,剖宮產率更是達到了46%。
有研究“神木醫改”的專家指出,剖宮產率快速大幅上漲不可能是由醫學因素導致的,唯一合理的解釋是醫保製定的剖宮產限額存在很大的“利潤空間”,給了醫生誘導病人選擇剖宮產的動機。
種種壓力之下,神木縣不得不多次調整政策,財政支付收緊,個人繳費提高,與周邊縣市的報銷比例差距縮小。
2023年,神木縣“免費醫療”的報銷比例僅比周邊高10%左右,泯然眾人。同年5月,當年在神木縣委書記任上力推“免費醫療”的郭寶成落馬,這是“神木醫改”並不完美的句號。
“神木醫改”的確大幅提高了政府為醫療服務買單的比例,但解決不了水漲船高的醫療資源擠兌問題。
間接支付的“免費”假象,扭曲了醫療服務需求和供給。如果放任不管,那麽大量財政資金會被“小病大治”的人性貪婪所吞噬。所以不得不嚴管,而嚴管的結果就是:行政成本激增,醫療體係效率下降。
03
政府對醫療服務幹預的福利化進程,必然導致醫療行政體係的膨脹,隨之而來的就是行政成本激增。
且不說醫療福利支出超過國防支出、政府辦了大量公立醫院的西歐發達福利製國家,就是美國這樣的“半福利製國家”“免費醫療差生”,還沒大辦公立醫院,僅僅是政府對醫療體係的立法幹預就造成了誇張的後果。
美國政府有過三項重大的醫療行政技術立法,分別是1980年卡特執政期間的疾病診斷付費係統法、1995年克林頓執政期間的 HIPAA
(健康保險責任法)和奧巴馬執政期間的HITECH法案(高科技電子病曆法)。
這三項法案都對美國醫療領域各機構的信息保存、交換管理體係作出了強製性要求。結果導致,40多年來美國醫療的行政人員增加30多倍,醫生人數幾乎未變。
不但要加人,還要花錢。奧巴馬政府的HITECH法案通過後,各醫療機構紛紛花巨資購買符合法案標準的軟件,僅著名的麻省總醫院的相關費用就高達1.2億美元。
而這還僅僅是滿足立法要求的合規性成本,如果美國也按照李玲教授的說法,轉軌公立醫院為主的“國家醫療服務”,將要付出怎樣高昂的代價,真的不敢想象。
醫療行政機構膨脹,是為了完成大量的審核。這些審核的初衷是對醫療資源的科學、高效配置,結果適得其反。
比如成熟的“國家醫療服務”幾乎都配套審核病情的分級診療製度,在實際執行中成了漫長等待的排隊係統。排隊多長時間,取決於“家庭醫生”——開點阿司匹林之類的基礎診療服務,外帶審核專科診治資格。
戰後率先推行“全民免費醫療”的英國,專科預約需要等待兩個月以上的比例達到19%。2019年瑞典患者的平均等候就診時間為73天,從專家診斷到治療的時間平均為75天。加拿大更為誇張,18%的居民等候專科診斷的時間達4個月甚至更長時間。
這樣冗長甚至是絕望的等待,是“免費醫療”無法避免的副作用。因為,兩種不同的效率評價標準天然衝突。
為了提高財政資金的運用效率,需要高度審慎的審核。而醫療體係的運行效率體現,則是病人及時得到治療。前者講究“事緩則圓”,後者要求“爭分奪秒”,這是不可調和的矛盾。
政府替病人花錢,意味著病人交出了消費自主權。所以,“事緩則圓”必然壓倒“爭分奪秒”。
李玲教授曾經高度評價我國政府的強大主導能力,她的醫改主張是繼續強化政府的行政主導。那麽,她是否考慮過行政體係的運行效率呢?如果真的照她說的那麽幹,需要考慮的不僅是“排隊”要花多長時間,還有“排隊”標準的透明度。
這又涉及到另一個問題,那就是醫療資源分配的公平。
誠然,市場化的醫療資源分配價高者得,不能完全符合醫療服務的人道主義精神,這是一種不公平。但是,強行政主導之下的排序,比如“官高者得”、“職稱高者得”就更公平嗎?
如果醫療資源的分配是以這樣的“行政主導”方式展開,那麽稅收轉化的財政支付,到底會為誰買單?誰將漫長等待,誰又能隨時就診?
隻有對現實有清醒的認識,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
04
總之,李玲教授擲地有聲的“免費醫療”之問,多少有噱頭之嫌。
她這次專訪主推的“三明醫改”,依然是個人承擔的醫保繳費和財政支付相結合,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免費醫療”。
“三明醫改”無疑比“神木醫改”要科學嚴謹,政府的公共醫療服務支出在財政的占比提高到11.8%,也高於“神木醫改”3個百分點。但是,這些有限的改進真能克服目前中國醫療服務體係存在問題嗎?這是可以商榷的。
至於“免費醫療”這個噱頭,本身就是不切實際的。李玲教授並不當真,別人就更別當真了。
不過,既然被譽為“良心學者”,希望李教授在事實陳述、選擇例子時,還是要堅持實事求是的嚴謹,避免似是而非的模糊處理。學者畢竟是學者,既要務實,更要求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