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垃圾填埋場堆滿紡織廢料:回收利用無人問津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資料照片:溫州天成紡織有限公司一名工人將廢棄紡織品送入粉碎機。

在中國浙江省的一家工廠裏,廢棄的棉質衣服和床單堆放在廠房地板上,大略分為深色和淺色的兩堆。當工人們將衣服送入粉碎機時,夾克袖子、衣領和品牌標簽從衣服堆中露出來。

這是紡織品再利用的第一階段,是溫州天成紡織公司回收工作的一部分,該公司是中國最大的棉花回收工廠之一。

紡織廢棄物是一個緊迫的全球問題,據時尚可持續發展非營利組織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Ellen MacArthur Foundation)稱,全球隻有12%的廢棄物被回收利用。被回收再利用成新衣服的廢棄衣物甚至更少——隻有1%;大多數被用作隔熱材料或床墊填充物等低價值物品。

這個問題在中國最為緊迫,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紡織品生產國和消費國,根據政府統計數據,中國每年丟棄的衣物超過2600萬噸。大部分衣物最終被當作垃圾填埋。

像這樣的工廠幾乎沒有對這個服裝行業以“快時尚”為主的國家產生任何影響,“快時尚”是指用不可回收的合成材料而不是棉花製成的廉價服裝。合成材料由可導致氣候變化、空氣和水汙染的石化產品製成,占中國國內服裝銷售額的70%。

中國的足跡遍布全球:電子商務巨頭Shein(希音)和Temu(拚多多海外版)使該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廉價時尚生產國之一,產品銷往150多個國家。

為了實現改變遊戲規則的影響,時尚專家葉曉薇(Shaway Yeh)所說的“循環可持續性”是中國各大服裝品牌必須實現的目標,這樣才能完全避免浪費。

“你需要從可回收纖維開始,然後所有這些廢棄紡織品都會再次被利用,”她說。

但這是一個難以實現的目標:根據中國政府的數據,中國隻有約20%的紡織品被回收利用--而且幾乎全部都是棉花。

非營利組織人權基金會(Human Rights Foundation)的克勞蒂亞·貝內特(Claudia Bennett)表示,中國棉花並非沒有自己的汙點--它們大部分來自新疆維吾爾族的強迫勞動。

“全球五分之一的棉質服裝與維吾爾族強迫勞動有關,”貝內特說。

今年5月,美國禁止從26家中國棉花貿易商和倉庫進口貨物,以避免進口使用維吾爾族強迫勞動生產的商品。但貝內特說,由於供應鏈非常不完善,維吾爾族棉也被用於其他國家生產的服裝,而這些服裝並沒有貼上“中國製造”的標簽。

她說,“許多許多服裝品牌都因為棉花而與維吾爾族強迫勞動脫不開幹係”,它們“躲在缺乏透明度的供應鏈背後。”

盡管中國在電動汽車和電動公共交通生產方麵處於全球領先地位,並已設定了到2060年實現碳中和的目標,但其在推動時尚可持續性和紡織品回收方麵的努力卻被擱置一旁。

根據獨立時尚監督機構Remake今年一份評估了各大服裝公司的環境、人權和公平實踐的報告,最知名的品牌幾乎毫無責任感。

該組織給Shein--其在線市場旗下有大約6000家中國服裝工廠--打了6分(滿分150分),而Temu的得分為零。

同樣得到零分的還有由金·卡戴珊(Kim Kardashian)共同創立的美國品牌SKIMS和低價品牌Fashion Nova。美國零售商Everlane得分最高,為40分,但其中隻有一半來自可持續性實踐。

中國的國內政策也毫無助益。

中國禁止使用從舊衣服中回收的棉花來製作新衣服。這條規定最初旨在取締那些回收肮髒或其他受汙染材料的不法中國企業。

但現在,這意味著溫州天成工廠用舊衣服生產的緊密編織的繩狀棉紗隻能用於出口,主要銷往歐洲。

更糟糕的是,許多中國消費者無論如何都不願意購買二手物品,天成工廠銷售總監唐國文(Kowen Tang,音譯)將此歸因於家庭收入的增加。

“他們想買新衣服,新的東西,”他談到中國人認為買二手貨很丟人這一心態時說道。

不過,在年輕人中,可持續性意識的增強促成了新興“翻新”服裝企業的出現。

30歲的設計師大寶於2019年創立了Times Remake,這是一個總部位於上海的品牌,將二手衣服重新加工成新衣服。在該公司位於上海的工作室裏,裁縫們用二手牛仔褲和運動衫縫製成時髦的新時裝。

這一切始於大寶和他的嶽父有一次在網上發布他們的設計,現在這家公司在上海時尚的靜安區有一家旗艦店,店裏出售他們的翻新服裝以及李維斯(Levi’s)和 卡哈特(Carhartt)夾克等舊衣物。

大寶說,這些設計“結合了過去的風格和當前的時尚美學,創造出獨一無二的東西”。

張娜則擁有一個時尚品牌--再造衣銀行(Reclothing Bank),銷售用塑料瓶、漁網和麵粉袋等材料製成的衣服、包和其他配飾。

這些物品的標簽上有二維碼,顯示它們的成分、製作方法和材料來源。張娜借鑒了曆史悠久的生產方法,例如用菠蘿葉製做紡織纖維,這是一種起源於菲律賓的百年傳統。

“我們基本上可以開發數千種新麵料和新材料,”她說。

張娜說,再造衣銀行成立於2010年,旨在“讓舊物煥發新生”,她的店位於上海一條曆史悠久的弄堂裏,建築風格中西合璧。門口放著一個大型舊衣保管箱。

“舊物實際上承載著人們很多的回憶和情感,”她說。

張娜說,自從她開店以來,她看到人們的可持續發展意識不斷增強,核心客戶都是20多歲和30多歲的年輕人。

大學生楊寶(Bao Yang,音譯)在上海期間順便光顧了這家店,她說店裏衣服的觸感讓她感到驚訝。

“我覺得這很神奇,因為我第一次進店時聽說很多衣服實際上是用貝殼或玉米(皮)製成的,但當我觸摸衣服時,我完全不知道它們會有這種非常舒適的感覺,”她說。

不過,她承認讓人購買可持續服裝很困難。“我這個年紀的人更沉迷於快時尚,或者他們根本不考慮服裝的可持續性,”她說。

由於生產成本高昂,在再造衣銀行等商店出售的再生服裝的價格比快時尚品牌高得多。

特拉華大學時尚與服飾研究教授盧盛(Sheng Lu)示,真正的問題就在這裏。

“研究反複表明,消費者不願意為用再生材料製成的服裝支付更高的價格,相反,他們實際上希望價格更低,因為他們認為這些衣服是用二手材料製成的,”他說。

由於購買、分類和加工二手服裝的成本較高,他認為可持續時尚無法在中國大規模取得成功,因為中國服裝的生產成本非常低。

“公司沒有經濟激勵,”他說。

要實現真正的改變,需要“來自最高層的更明確的信號”,他補充說,指的是像推動中國電動汽車行業發展那樣的政府目標。

但盧盛說,在中國,“政府可以成為任何行業的朋友”,因此,如果中國共產黨領導人看到了經濟潛力,就可能引發政策轉變,推動可持續時尚的新投資。

但目前,溫州天成工廠外裝上卡車的塑料包裝的棉線卷都運往海外市場,遠離它們的再利用之旅開始的地方。

“快時尚在中國絕對還沒有過時”,盧盛說。

查看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