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金員工離世,再談金融業高薪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近日中金一位年輕的女性金融工作者疑似輕生,為經濟動蕩中勞動者的飄搖生活再添一個注腳。這次事件能在網上取得大麵積的同情和理解並不容易,因為事主並非普通勞動者,而是金融業的金領,在上海購置千萬宅邸。

這位女士的遭遇,隻是從2023年下半年開始金融業限薪令的一個縮影,一方麵是首次公開募股(IPO)速度與規模下降,另一方麵是商業銀行淨息差下降。再疊加行政權力的強勢介入,多家券商、投行、銀行都開啟降薪。


以涉事的中金為例,最近就爆出人均月薪下降39%(東方財富Choice數據),到2024年一季度人均月薪降至3.5萬元。但這個數額,在微博熱搜依然引發很多不滿,覺得3.5萬元還是太高。

對金融業高薪的批評其來有自,2011年美國的占領華爾街運動就可以看作對金融家和“食利階級”本身的反對,抗議他們領著高薪,卻用自己的貪婪帶來金融係統的危機,甚至在2008金融危機後全身而退。以個位數的百分比人口占有接近全部的社會財富,是社會不公的表現。

而在我國,則一直存在實體經濟與金融的某種矛盾,實體經濟被認為創造真正的價值,而金融業不過是把錢到處搬運,好像沒有任何“創造”,不像科學家進行技術創新,也不像實業家提供真實的商品。在輿論中總有一種很“虛”的感覺。

所以這個事件,我們也可以一起來探索這個問題:金融業為何高薪,以及我們該如何看待這種“不公平”的情況。

01.


金融業有什麽用?

在某種視角上,認為金融業不創造什麽價值,用“虛”這個修辭,與長期浸淫在“勞動價值論”的某種教條有關。即隻有真正創造了“物品”或“商品”,或者更原教旨主義地說,真正“改變了自然”的,才叫做勞動,才具有真正的價值。

這個想法起源於基督教。基督教禁止基督徒從事放貸工作,而猶太人長期無法融入歐洲主流社會,不得不從事放貸與金融活動,久而久之財富積累,獲得了對社會極大的影響力,引發基督徒的不滿。

基督徒神學家阿奎那提出了“公平價格”理論,反對商品擁有過高利潤。他認為在交換中,商品價格應該反映真實的“價值”,道德的價值隻能來源於勞動。而金融業是勞動的附庸,並不直接參與勞動,如果還能從中獲得利潤,這種利潤是“非道德的”。

《華爾街之狼》


這種勞動價值理論發展至今,成為今天批判金融業的主要視角。但其實這禁不起推敲,如果我工作效率高完成一個工作用了10小時,另一個人效率低用了20小時,他的工資就該是我的兩倍。所以很明顯存在另一個視角,不是勞動創造價值,而是商品和服務的效用就是價值。

這就是為什麽一個科學家有了提高勞動效率的發明,後半輩子就可以不用再勞動,坐吃專利費過活。他提高了效率,進而可以創造更多效用。

金融業也是如此,總有觀點認為金融業是“錢生錢”的生意。但隻有當錢進入“資本回報率”高的地方,才會產生更多金錢,進入“資本回報率”低或者為負(例如壞賬和破產)的地方,就會產生損失。

要理解金融業到底在創造什麽價值,可以想象金融業也像一個買賣行業一樣,一方麵買入金錢,另一方麵用金錢換成金融資產(債權、股權、衍生品),最後從這些金融資產與金錢的利差上獲益。

這裏有兩個非常重要的價格,一個是錢的價格,即“利率”,第二個是金融資產的價格,有一部分也體現為“利率”,例如貸款利率,有一部分體現為股權,例如企業股份的價格。


在一個社會裏,“價格”是最關鍵的“知識”。豬肉價格上漲,說明豬肉需求大於供應,可能就要增產,如果這個價格不準確,增產後可能血本無歸,對社會也是資源的浪費。金融業也一樣,利率無法市場化,如房貸領域,價格並不能反應市場的供需,不僅可能導致壞賬增加。這些錢本應該去更高回報的地方,結果全部卡在一處。

錢,或者說資本,對我們今天的社會非常重要,幾乎是最重要的生產要素。根據IMF的數據,從1995年開始,資本要素在經濟增長中常年都是第一大要素,從2008年,各國進入量化寬鬆周期後更是如此。

在這個背景下,一國金融體係的運作效率對整體社會至關重要,不僅僅與經濟發展有關,對社會穩定也舉足輕重。舉一個例子,作為社會福利的基礎,社保與養老基金的保值對全世界主要國家都是非常嚴峻的問題。如果社保與養老保險缺乏可行的增值手段,麵對老齡化社會將更加困難。

《涉外大飯店》

據Thinking Ahead Institute和美國投資專刊《養老金與投資》調查,全球前300大養老基金的資產總額為23.6萬億美元,其中很大一部分投資於股市。


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報告顯示,北美地區的養老基金在股市中的投資比例最高,占其總資產的45.6%。歐洲和亞太地區的養老基金在股市中的投資比例也很高,分別占25.9%和25.5%。

正是金融業在完成各種“價格”的生成,錢的價格、企業的價格、衍生品的價格。如果這些價格合理,則社會“資本回報率”就合理,這一切是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中樞。

02.

金融業從業者為何高薪?

導致金融業工資高的一大原因是這個行業離“大錢”很近。這與房屋中介類似,雖然我國房仲傭金2%已經是全球最低了,但賣出一棟600萬的樓,也能收獲12萬。從2016年到2021年地產狂飆突進的年份,不少房仲都因此獲益匪淺。


金融業更是如此,如果600萬都算“大錢”,金融業操作的金額則要大出一個數量級。以2023年上半年為例,A股合計173隻新股上市,募集資金金額合計2097億元(Wind數據)。平均每隻募資12億元。

如此大的金額,從投行保薦人,到審計公司,到律所,每個環節費率(以主板為例)分別為7.88%、0.98%、0.49%(尚普谘詢數據),這都是很大的一筆錢。

這錢基本鐵板釘釘,因為上市保薦承銷決定了企業IPO的規模,隻有保薦承銷公司賣力地幫助企業路演,安排機構投資人,企業IPO才能充分得到認購,並獲得好的價格。如果企業不充分激勵投行,就會影響上市績效。

審計公司和律所,則有時受雇於投行,不僅短時間完成大量工作,還要承擔上市後相關會計和法律風險,因此也要從中得到不菲的報酬。這幾個領域不是人力密集型,而是知識密集型,往往是不大的團隊完成這樣一份工作,自然每個人的報酬都令人咋舌。

《億萬》


金融業是一個為了效果需要激勵的行業,這與房仲還有不同。房仲如果賣不出房,起碼不會導致虧損,一個房地產中介公司養著房仲,虧掉的就是他的基本薪水。

而金融業不同,不管是基金經理還是券商人員,如果激勵不充分,例如是他基本工資的30%,對他而言不管投資賺或賠旱澇保收,很大概率不會真正費心投資。如果這樣,不僅要虧掉基本工資,可能還要虧掉客戶的資金。

因此基金券商經紀人、VCPE投資經理等等,一般而言獎金能達到工資的數倍之多。這種充分的激勵,讓他們以獎金作為追求,投入足夠的精力確保投資收益。如果每提升1倍的獎金,能夠讓投資收益有個位數的提升,對企業而言就是劃算的買賣。

一方麵離“大錢”很近,一方麵極端追求投資效益,導致金融行業對從業者必須充分激勵(如同所有銷售領域一樣),且隻要有激勵措施,即便隻是2%,這個激勵的資金就相當可觀,讓金融業成為造富的行業。

03.


如何理解這種貧富差距

金融業從業者的薪資顯著高於其他領域。以美國為例,根據美國勞工統計局的數據,金融業的中位數薪資為 76850美元,這比全美所有職業的中位數薪資46310美元高出約66%(美國勞工統計局數據),有非常顯著的優勢。

這未必公平。誠然,金融業吸收的是全世界最頂尖院校的金融專業、應用數學等熱門專業的畢業生。他們在激烈的競爭中進入這些光鮮的金融公司,確實是擇優中的擇優。但這些頂尖院校的其他理工或人文專業,同樣是非常優秀的人,對社會的影響和貢獻不小,在薪資上卻有相當大的差距,任誰都會感到心裏不是那麽舒服。

金融業雖然確實是知識密集型,但知識門檻也沒有高到不可企及的水平,比起很多科研領域,所涉及的知識範圍還是更接近普通人。

所以金融業一直處於社會貧富矛盾的前沿,再加上股市、基金等領域不斷下跌,一方麵市民在金融投資折戟,一方麵金融從業者還領著高薪,更讓市民心生怨氣。不過實事求是地講,金融領域的效益優劣與從業者的素質無關,整體市場機製不健全可能才是最關鍵的原因,這方麵他們也說了不算。


《大空頭》

在我看來,市民的怨氣與其說與金融業薪資高有關,不如說與對處境的不滿有關。如果大多數人對自己的生活相對舒適滿意,恐怕也不介意這個社會上有部分更幸運的人,畢竟社會上還有很多彩票中獎的人。我們不該追求一個平均主義的社會,更不必對好運者抱有恨意,畢竟我們生活有什麽問題,並不是好運氣的人導致的。

從社會分配正義的視角,如果行政強力幹預一次分配,恐怕會扭曲市場運轉和正常的激勵措施。在市場下行周期,疊加全行業的肅殺與激勵不足,會進一步拖累資本回報率的水平,讓錢的價格和企業價格都更難形成合理區間,對經濟複蘇隻會有更壞的影響。

鑒於我國金融業增加值占GDP的8%,超過美國的7.3%(大公網數據),對於非常依靠投資拉動經濟的模式,金融業降薪可能並不是穩健的方案。

如果真的要優化社會分配,何不加強二次分配,例如提高高收入者的個人所得稅、豪宅的房地產稅稅率、奢侈品消費稅等,並將此資金用於社保醫保等領域,都可以一定程度上減小高收入者與中低收入者之間的差異。


社會自主進行一次分配,政府負責進行二次分配,是不是才是更合理的方式呢?畢竟一次蛋糕分配的刀子,今天可以切在此處,明天就可以切在彼處,我們沒有人是真正安全的。

DANIU_S 發表評論於
對了,金融從業人員的收入應該是:底薪加收成的一定百分比,這樣風險小,員工也不會盲目自大。
兔比蘭伯王 發表評論於
zhongguoren8 發表評論於 2024-07-10 04:38:39
從來聽不到米國人把“超越牆國”掛在嘴邊。
一個人得有多麽自卑,才會整天強調“趕英超美”。
土包子!
--------------------
確立奮鬥目標,當然是比自己強的!(當時英國還很強!)
你有聽說過他們要超趕非洲嗎?嗬嗬
如果你聽到米國人把“超越中國”掛在嘴邊,那才是笑話!
最近,他們都把不讓中國超過美國掛在嘴邊!
兔比蘭伯王 發表評論於
zhongguoren8 發表評論於 2024-07-10 04:38:39
從來聽不到米國人把“超越牆國”掛在嘴邊。
一個人得有多麽自卑,才會整天強調“趕英超美”。
土包子!
--------------------
奇怪,我覺得有目標不是問題啊!這口號本身不是問題!
如果你提出超貝(貝佐斯)趕馬(馬斯克),
且確實有比較大的可能,我隻會覺得你很牛!
DANIU_S 發表評論於
金融業玩的錢都不是自己的錢,是別人的錢,那就不一定了,你玩別人的錢,當然受各種因素影響,比如市場、突發事件、政策等各種大風險。好事兒都是你家的嗎?不可能的,花街之前跳樓的也不在少數。
船上一坨 發表評論於
估計自殺的不隻是金融業的吧。有人指明方向後,各行各業都會越來越多的。
zxbdt2 發表評論於
逝者安息,生者節製
0101011 發表評論於
利率不是錢的價格,而是錢的租金。有人做過基金經理業績的統計,結果是一個正態分布。這意味著基金經理的表現主要依靠運氣。另外,金融從業人員隻分享盈利而不承擔風險,他們的高收入當然不公平。
百家爭鳴2012 發表評論於
3.5萬月薪的確太高。社會追求公平,雖然不至於搞平均主義,但金融行業高出社會平均水平的一大截,是社會不穩定因素,特別是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金融行業很多特別的技能已經不重要甚至被淘汰。

拿一個疑似離世的員工來一篇長篇大論,大可沒有必要。就算死,一定就是和工資掛鉤?為什麽不可能是憂鬱症。
zhongguoren8 發表評論於
從來聽不到米國人把“超越牆國”掛在嘴邊。
一個人得有多麽自卑,才會整天強調“趕英超美”。
土包子!
cn_abcd 發表評論於
金融業到底是全社會經濟的潤滑油還是汽油?
桃木釘 發表評論於
在上海千萬並非豪宅,她依然是韭菜和打工人,她的遭遇很多人都遇到,程度不同而已,所以會引起共鳴。
Huilianghu5 發表評論於
減薪很正常,減員也正常。有不少金融業員工甚至全靠業績賺錢,掛靠某個公司,不拿工資。
現在經濟下滑,在華外企撤離,撤資,裁員,減薪,也是市場經濟下的正常現象。中國人在改革開放中開始經曆從向上快速發展轉化為下滑的首此跌落過程,還很不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