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國土報》(Haaretz)周日(7日)報導,去年(2023)10月7日哈瑪斯襲擊以色列時,以色列軍啟用了《漢尼拔指令》(Hannibal
Directive),允許軍方使用一切必要手段防止軍民被俘,包含直接擊殺他們,導致了平民和軍人的傷亡。
這一指令又稱之為漢尼拔程序(Hannibal procedure)或哈尼拔協議(hannibal
protocol),於1986年由以色列軍方製定,旨在防止士兵被俘。當年,3名以軍步兵被黎巴嫩真主黨(Hezbollah)俘虜,而當時的部隊沒有開火,這促使指令的誕生。
關於漢尼拔指令的名字來源有爭議,有些資料說這源於公元前181年選擇自殺而非被羅馬人俘虜的迦太基傳奇領導人,但以色列軍方表示這是電腦隨機生成的名字。
以色列對俘虜問題的強硬立場來自於士兵被俘對敵人具有戰略意義。以色列非政府組織“打破沉默”(Breaking the
Silence)創始人耶紹爾(Yehuda
Shaul)表示,俘虜可以為敵人提供談判籌碼,影響國民士氣和對戰爭的支持。此外,如果士兵在被俘前死亡,敵人無法獲取戰略信息。
10月7日哈瑪斯將俘虜帶入加薩地區的後續持續影響以色列輿論,民眾將俘虜的安全視為戰爭的關鍵問題。
2016年,時任參謀總長的埃森科特(Gadi
Eisenkot)決定取消漢尼拔指令,但《國土報》調查揭露,在10月7日的混亂應對中,它再次啟用了。當天,哈瑪斯襲擊以色列南方的軍事哨所和周邊村莊,導致1139人喪生,251人被俘,軍方文件和士兵、軍官的證詞表明,漢尼拔指令到處都有下達過。
混亂中,以色列軍方無法區分被俘的士兵和平民。當天上午7點18分,一個報告稱在艾瑞茲(Erez)發生綁架,師部(Divisional
Headquarter)命令簡單明了“艾瑞茲當作漢尼拔”(Erez at
Hannibal),無進一步解釋。5小時後,發送給加沙師(Gaza
Division)的一條信息命令:“不讓任何一輛車返回加薩。”一位南部司令部消息人士告訴《國土報》,每個人都知道這些車輛可能載有被綁架的平民或士兵,也知道不讓任何車輛返回的意義。
《半島電視台》引述一份上月的聯合國報告稱,當天有數十名以色列平民和士兵死於友軍的火力,但《國土報》無法確定指令導致的具體以色列損失。
在接下來的幾小時內,以色列陸軍師部逐漸了解哈瑪斯攻擊的規模,但卻錯過了尼爾奧茲集體農場(Kibbutz Nir
Oz)的入侵,直到恐怖分子離開後第一批部隊才抵達。關於漢尼拔指另的使用頻率,似乎沒有任何改變。例如,上午10:19,師部收到報告稱雷姆基地(Re’im
base)遭到攻擊。
3分鍾後,又收到另一份類似報告。但當時,第5101翠鳥特種部隊(Shaldag
Unit)已經基地內與哈瑪斯交戰。至今尚不清楚其中一名成員是否在友軍無人機攻擊中受傷。已知的是,通訊網絡中出現了一則信息,要求所有友軍確保基地內“無人在戶外”,因為國防軍部隊即將進入並驅逐或擊斃剩餘的恐怖分子。
一位高級國防官員表示,決定攻擊哨所內部的決策將讓高級指揮官們一生都受其困擾:“做出這種決定的人知道我們在該地區的戰士也可能會被擊中。”
但事實證明,這類攻擊不僅發生在哨所或基地內。上午10:32,發布了一道新命令,指示該地區所有營級單位向加薩地區發射迫擊炮。軍隊內部討論指出,這道命令,《國土報》據說由羅森菲爾德少將(Brig.
Gen.
Rosenfeld)下達,這道命令受到了嚴重批評,因為當時國防軍並未完全掌握該地區所有部隊的情況,包括士兵和平民。有些人在邊境的開闊地區或樹林中,試圖躲避恐怖分子。
在這個時候,以色列軍方依然不知道被綁架的人數,一位軍方消息人士告訴《國土報》:“我們當時以為被綁架的人數有幾十人,”。向加薩地區發射迫擊炮也會危及他們的安全。此外,上午11:22發出的另一道命令更進直接,該命令規定不準放過任何車輛返回加薩。
有一個案例顯示平民被擊中,這個案例廣泛報導發生在集體農場(Kibbutz)小鎮貝裏(Be'eri)科恩(Pessi
Cohen)著住家中。當時以軍攻擊該房屋,房內有14名人質,其中13人被殺。
接下來幾周,以色列國防軍預計將公布對這起事件的調查結果,解答99師指揮官希拉姆準將(Brig. Gen. Barak
Hiram)是否在貝裏中使用了漢尼拔程序。他是否如他在後來接受《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采訪時所述,即使以平民傷亡為代價,也命令坦克前進?
在過去的幾個月裏,以色列國防軍一直拒絕說明是否對被劫持的平民使用了這一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