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奇帆:中國出口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學術委員會常務副主席、原重慶市市長黃奇帆,在第18屆中國投資年會·年度峰會上,以“新格局下中國開放的新特征、新趨勢”為題分享。

在過去的十年裏,中國顯著降低了進口關稅。

2010年,中國的平均進口關稅為26%、27%,而到了2015年,已降至15%,下降了超過10個百分點。到2023年,關稅進一步降低,大約降至6%左右。

 預計在2024年和2025年,進口關稅將降至5%以下。

發達國家的平均進口關稅大約為5%,中國也將降至這一水平。

 降低進口關稅旨在鼓勵國際市場商品進入中國市場,讓中國消費者享受到世界各地優秀產品的成果。


黃奇帆:中國出口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在投資政策方麵,中國過去幾十年主要集中於引進外資。

當前的投資政策,既鼓勵外資進入中國,也鼓勵中國企業進行海外投資。

 從2017年到2022年的五年間,中國每年的海外投資額超過1100億美元,累計投資額接近6000億美元。同時,這五年內,中國平均每年引進的外資約為1600億美元,總計引進外資達到8000億美元。

 總的來說,有進有出。相比之下,從1980年到2010年的30多年裏,中國的海外投資總額未超過5000億美元,而現在五年的時間內就超過了這一數額。這一變化與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和與世界發展融合的戰略方針緊密相關。

 在內循環中國大市場的吸引下,加上中國更高水平、更高領域、更深層次的開放推動下,中國這十來年,對外開放的經濟趨勢是令人興奮的。

其成果和效果遠超過去幾十年。

 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麵:

 第一,一個國家對外經濟最重要的,就是這個國家的產品在全世界的出口結構。

 第二,是這個國家製造業製造產品的方式對全世界的影響。

 第三,國家的開放度也體現在,是不是吸引了全世界的資本投資。

 這個資本投資不僅是炒外匯、炒股票的匯率上的這種熱錢的投資,更重要是體現在FDI——外商工商企業的直接投資。因為工商企業投資會帶來資本、技術、產業鏈、裝備和市場。在這個意義上,體現一個國家的開放度的經濟成果,最重要的就看這三件事。

 最近十年,中國的出口產品發生了基礎性、根本性、結構性的變化。

 2010年,中國的進出口是3萬億美元,其中出口約1.5萬億美元,在當時有70%以上是勞動密集型的紡織品、服裝、箱包、玩具和輕工產品。其中,有20%多是機電產品、電子類產品。

 而到了2023年,中國的進出口貿易額達到了6.3萬億美元,其中出口為3.3萬億美元。不僅在出口量上比2010年增加了一倍多,更關鍵的是結構。

 在這3.3萬億美元中,90%的產品是機電產品、電子產品,也就是近3萬億美元是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產品。

勞動密集型產品的比重已從70%多降至10%。

如果從輕紡來說,你會覺得中國的輕紡蕭條了。

 但仔細想想,這種勞動密集型的產品,不就是六七十年代歐洲把它甩給了日本、韓國嗎?不就是七八十年代,日本、韓國又把它甩給了中國嗎?

那麽現在,中國把這一塊甩給了東南亞、印度。

這就是時代的變遷。

 中國勞動力的成本比10年前要上升一倍以上,勞動密集型產品的競爭力下降是很正常的。同時,東南亞的許多外資企業,都是中國的民營企業轉移過去的。

 中國政府對此從來不阻攔,因為這是亞洲一體化的自然結果。這些企業在東南亞組裝的產品,其原材料和關鍵部件可能來自中國。

 因此,2019年,東南亞十國與中國的貿易額為6500億美元,而到了2022年,這一數字已超過1萬億美元,就這麽幾年,增長了50%,這是好事情啊!

 中國的出口產品,比如造船,在30多年前,世界造船業的50%由日本承擔;10年前,50%是韓國造的;而現在,中國的造船業占據了世界造船業的50%。

 所以,以前我們說的,用10億件襯衫去換一架波音飛機進口,這一時代已經過去了,已經轉變為,中國一大堆裝備、電子類產品出去,換回我們需要的糧食、豬肉,或者是地下的礦物質,或者其他的一些產品。

 總之,出口產品結構的改變是趨勢性、結構性的,並且是非常好的變化。這是非常了不得的進步,是40年來中國開放當中最令人矚目的成果。

 國際貿易,在生產方式方麵,2010年,中國的工業規模已達到世界第一,但其中40%-50%是加工貿易。

 加工貿易的特點是從國外進口原材料和半成品,然後在國內進行組裝出口。舉個例子,在價值1000億美元的出口產品中,其中高達800億美元的價值來自進口的零部件、原材料、半成品,經過加工組裝再賣往國外。

 這個進出口貿易單子有1800億美元,但實際計入GDP的產值隻有一百幾十億美元。因為加工的過程中還包含了水電氣的消耗以及其他側根抵扣,而企業的利潤、職工的收入以及國家稅收等合計,僅占據出口貿易額的百分之十幾。

 因此,加工貿易的特點是“隻長個頭不長肉”(貿易額高而實際增加值相對較低)。隻有在缺乏其他更優質的經濟活動且勞動力過剩的情況下,適當發展加工貿易是可以考慮的。

 但一旦國家強盛起來,這種加工貿易模式確實應該逐漸轉移給其他國家。目前,東南亞地區占據超過50%多的加工貿易份額,它們也是兩頭在外,一端從中國進口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加工完成則出口到歐美市場。

 在2010年前,中國製成品中50%是加工貿易,30%多是一般貿易。一般貿易就是相當於,國內自己的產業鏈做出來,然後出口;還有10%左右是農產品、原材料、初級產品,這些不需要製造的商品。

 現在,中國6萬多億美元進出口的產品中,加工貿易的比重已從50%降至20%以內。一般製造,中國自己的產業鏈集群製造的東西占到了70%;還剩下10%是農產品或者地下挖出來的原材料。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這些加工方式,這是我們中國自己的產業鏈集群,在這十年來擴鏈、強鏈、補鏈的成果,使得我們擁有了全世界最大的、最完整的產業鏈。在這個意義上講,這是中國製造、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的趨勢性特征。

 另外,大家最關心的一點是外資的引進情況。

 大家總會感覺,在過去的10年裏,由於特朗普推行貿易戰和撤資政策,以及拜登政府的拉幫結派、地緣政治操作和逆全球化傾向,中國的外資似乎應該減少了。

 然而這種基於直覺的感覺並不一定準確,我們必須理性地利用國際貿易中的數據來進行分析,才能得出清晰的結論。

 在引進外資方麵,80年代這10年,中國每年引進外資大體上在400多億美元、不到500億美元;90年代這10年,平均每年引進外資在800億至900億美元;到了新世紀初的10年,也就是2000年-2010年,中國引進外資大概在1200億美元。

 大家會認為,這10年(2012年-2022年)引進的外資似乎比過去要少,但實際上,這十年間我們每年引進對的外資在都在1400多億美元,比上一個十年(2002年-2012年)平均每年增加了20%。

 另外,有些人會提到,是不是前五年引進的外資比較高,而最近的五年相對低,因為最近五年不僅經曆了貿易戰,在遭遇了疫情的衝擊。但實際上,最近五年中國引進外資平均每年是1600億美元,

而之前的幾年,也就是2010年-2016年期間,平均引進的外資大體上是1300億美元左右。

 這說明,即便是在這十年,麵對美國人搞逆全球化、打貿易戰的背景,做生意的人仍然在商言商,遵循市場經濟規律辦事,這一趨勢是不會變的。

 比如,美國特斯拉公司這幾年在上海首先投資了50億美元,隨後又追加第二期50億美元,總計達到100億美元。

 再比如,蘋果公司在中國投資了100多億美元,形成了每年生產1.7億部手機的規模,這樣的模式已經持續了十幾年。

 特朗普曾在2017年質疑,為什麽要在中國進行如此大規模的投資?為什麽不在美國、巴西或者墨西哥呢?庫克很冷靜地回應了特朗普,他表示:“20年前,我在美國有一個很大的蘋果工廠,既生產電腦又生產手機,但並未盈利。

 而在中國,我們每年銷售1.7億台手機,收入達到1700億美元。由於中國的製造成本低,我們能夠實現40%的毛利率,即600多億美元。

 其中,中國的企業拿走了100多億美元,而我們每年能從中國帶回500億美元。

 你是要一個總部在美國、生產基地在美國,但無法盈利的蘋果,還是要一個總部在美國,生產基地在中國,每年能帶回500億美元的蘋果呢?

特朗普做房地產商並不了解這些,他詢問庫克為什麽會這樣,庫克解釋說,第一,中國現在龐大的內需市場是吸引世界投資中國的關鍵因素;第二,大市場會使得製造業企業的單位固定資產投資降低、單位物流成本下降、單位科研開發成本減少、單位的采購成本降低,同時也會提高勞動生產力。

 所以,中國製造業的綜合製造成本較低。過去十多年,盡管勞動力成本上升,中國過去幾十年來的人口紅利中,低成本勞動力的優勢逐漸減弱,但在大規模效應的帶動下,中國製造業的綜合製造成本仍呈現出多方麵的降低。這使得現在中國形成了重要的產地銷模式。

 所謂產地銷,即外國人在中國投資生產的產品全部銷往全世界,而非僅限於中國市場。為什麽選擇在中國生產?因為中國製造成本低。

 因此,從這個角度看,產銷地和銷地產的綜合效應使中國對全世界資本(FDI)投資的效應日益增強。

 這是中國對外開放出現的效應,這些效應讓全世界的投資者、企業家,甚至包括對我們不友好的政客,都感受到其影響。

 友好的人更願意與中國合作,不友好的人則更努力地想辦法打壓中國。

但無論如何,這是經濟規律,世界最終是要服從經濟規律的。

chinomango 發表評論於
"外國進口汽車到了中國還是超級貴"這個傻冒,看同類車在歐美和中國的價格就知道是胡說。中國的補貼基本沒了,倒是美國還有退稅。海豹06續航2100公裏,百公裏油耗2.9升,售價不到2萬美元。
sysyphe 發表評論於
樓下的, 說一千道一萬, 就是中國人工便宜唄
說白了, 中國工人就是做韭菜的命

人_天涯 發表評論於 2024-06-28 22:46:39
樓下,建議發表評論前,自己先做些功課。
Astnc12 發表評論於
外國進入中國建廠投資的企業在不到十年時間就失去技術,因為讓中國員工學會,被中國工廠高薪聘用。先開始賺了大錢,後來價格,銷售都競爭不過中國公司。 再後來中國出口這些產品,讓外國公司在世界其它市場也競爭不過。 隻有特別高科技的公司才不會遭遇這種下場。
人_天涯 發表評論於
樓下,建議發表評論前,自己先做些功課。
1) 中國產品的競爭力說到底是因為成本低勞動力便宜。政府補貼當然有,但已經不是競爭力的關鍵因素。政府補貼是為了降低出口價格,提高海外競爭力,那為啥在中國市場賣2W歐的電動車,在歐洲反而賣4W?
2)事實上,2021/22年,中國政府補貼每輛電動車的費用,是美國政府給每輛電動車補貼的1/3。
3)進口車以前超級好賣,為啥現在不好了?因為中國汽車尤其是電車性價比得到極大改善,這還是得益於中國工人的勤奮和人工低廉。
worley 發表評論於
胡扯,
第一,中國雖然降低了關稅,但是偷偷增加各種隱性關稅,和各種行政收費,所以外國進口汽車到了中國還是超級貴,根本不好賣。中國政府最擅長玩這一套。
第二,中國的出口優勢就是各種補貼,從地方政府、到中央政府、到銀行無息貸款、到土地免費使用、到海關出口退稅。。。。。。沒有這些補貼,根本不可能跟其它國家競爭。為啥補貼?川普以前就解釋過:補貼的是中國可以隨便印的人民幣,出口換回的是美元。
groogle 發表評論於
歇菜吧 在中國賺的錢根本拿不走 德國的企業就是例子 畫的餅挺大 最後都被你個流氓搶走了 外資再不跑小命都沒了
過濾詞 發表評論於
最大的優勢是低人權優勢。
澳憨88 發表評論於
是這麽回事,30年前來澳洲,電視,洗衣機,空調等白電都是日本或歐洲製造,然後就是中國貼牌製造。
現在全都是中國品牌,中國製造。
悉尼,墨爾本中心新蓋的大廈,從建築材料,電梯,電器,都是中國品牌,中國製造。連建築工人都是中國人。
洋知青 發表評論於
中國出口總額:
2023年,$3.38萬億
2022年,$3.73萬億
2021年,$3.36萬億
roliepolieolie 發表評論於
He has painted a rosy picture for China’s economy. Unfortunately the massive unemployed college graduates and waves after waves of factory closures present the harsh reality in China. China is in deep shit now and there is no relief in sight. Even the Chinese government openly admitted the reality.
Maori 發表評論於
黃旗翻的數據嚴重造假。他隻講出口,沒有講進口,看看超市的進口商品比在外國買還貴。大陸正遭受外資撤離潮,工人失業潮,房地産爆煲潮,金融失血潮,他應該被查
jiujiujiujiu 發表評論於
都沒說到點子上,最核心競爭力是可以無薪無假無保無休工作,這種核心競爭力舉世無雙
桃木釘 發表評論於
甩給東南亞和印度?被甩吧。日韓甩給中國是因為他們的產業高端化,甩給中國不但沒有導致失業反而是進入了發達國家行列。反觀中國呢?高端沒有,低端被甩,未來的錢也花完了,這就是處在崩潰的邊緣切刹不住車,沒有第二種結果。
吃素的狼 發表評論於
嗬嗬,黃奇帆就這句算是真心想說的,“特朗普做房地產商並不了解這些”。

原來,黃奇帆和川爺前助理博爾頓一樣,博爾頓說,川爺是個賣房子的。

不一樣的地方,博爾頓被炒了魷魚,黃奇帆仍舊屍位素餐,忽悠主子,不倒翁一枚。

至於別的,2023年中國對美貿易6600億美元,對俄羅斯2400億美元,為了挽救中國經濟稅收就業,中共不得不委曲求全,對美國認慫。即使真心想支持普京,也隻敢偷雞摸狗,一番心酸在心頭。
灣區範兒 發表評論於
雖說降關稅,但是針對不同國家,常常威脅要加關稅。對澳洲紅酒,對法國奢侈品,對德國豬肉,所以他說根本沒人信。
chinesegod3 發表評論於
投資主要看FDI——外商工商企業的直接投資,其他是虛的。有一個數據如果是真的,還是挺不容易的:中國自己的產業鏈集群製造的東西占到了70%。
田丁 發表評論於
黃奇帆的所謂外國投資都是增加的數據是有問題的。中國商業部3月22日公布的1-2月間實際使用外資298.8億美元,同比下跌19.9% 。2023年年流入外資是330億美元,而2021年是3440億美元。中國統計局公布的外資企業利潤下降6.7%,也反映外資直接投資的減少。而且美、法、日媒體都報道外資投資中國持續減少,流水出現負值。中國現實外資關停的消息是大量的,都與黃奇帆的所謂外國投資增加是相反的。
而且中國的外資包括香港、澳門投資,也包括大量“出口轉內銷”的外資。
smart321 發表評論於
中國各個方麵都趕上並超過了發達國家,比如科技投入國有企業扶持,比如製造業能力,比如對外援助,等等,就是老百姓的收入低福利差,就這一點,就證明中國不是一個好國家
點點點點點 發表評論於
監獄裏的應該也能通過吃食的質量感受到變化。
點點點點點 發表評論於
中國隻要不在監獄裏的都應該感受到了變化。
roliepolieolie 發表評論於
黃奇帆輔助的重慶市委書記一個接一個地成為階下囚,而他卻是不倒翁。其狡辯功力非同一般。
duty 發表評論於
中國經濟已經與全球經濟深度融合。美國單方麵的高關稅和脫鉤舉動影響有限。資本逐利是動力,東方不亮西方亮。隻要世界和平不被打破,中國價廉物美的商品產品就會有市場,而資本家也會在有龐大巿場,????先進的物流,先進基礎設施,有信用,勞動力成本不高的中國投資謀利。
Donald_Trump 發表評論於
這是個避重就虛,狡辯十足的高手政客。其觀點不值一駁!
令胡衝 發表評論於



中國最大的短板就是習總書記,是中國政府來源合法性不夠,政治上層建築太落後。要說中國人科技實力、產業實力、貿易實力、商業實力、進取精神,那比美國人都強很多。看看在美國的中國人就知道,卷過美國人沒有絲毫問題。


夢想天空 發表評論於
中國產業發展過程中很值得探討的一點就是它的延伸擴展能力,從開始生產一個產品的一小部分,逐步就能擴展到整個產品的全過程,從隻是生產產品迅速發展到設計產品,推銷產品,建立了遍布全球的銷售網絡,最近又開始通過電商渠道直接跟全世界的最終消費者建立聯係。。。。

現在可能唯一的短板是品牌吧? 不過在電商年代,品牌的影響力越來越弱,大家更多地是通過 reviews來選擇商品
wanttosaysomething 發表評論於
電子產品?嗬嗬,富士康組裝的iPhone出口算電子產品出口嗎?那還是"勞力密集型"產業啊!
隻看不回貼1208 發表評論於
庫克開始做台灣生意了。他是個資本家,賺錢為目的。政府要政策,讓他回美國做製造。
據說據說 發表評論於

最近在中國國內看到,經濟形勢很不好。

Zhisou 發表評論於

長劍倚天 發表評論於 2024-06-28 12:23:04
數據詳盡,論據充分。
+++===============

數據是死的,人是活的。

michbiz 發表評論於
怎麽沒說“所有進口到中國的商品都要繳納9%至16%不等的商品流通增值稅(VAT)”呢,這也是個大頭啊,什麽時候把這個減免了就更好了。要知道進口到美國除了關稅就沒有什麽增值稅了,得這個對等才行。
oleo 發表評論於
這就是為什麽從媒體,到民間已經沒有人再提中國製造2025了,因為一切都在出口結構數據裏
走遍北美的小貓 發表評論於
中共國有的是“籠的傳人”,都在籠子裏互相玩兒幾千年的種群,“住慣籠子”了,殘疾不是一天能治好的,騰了籠子出來,也隻有喜歡在籠子裏生活的物種才能生存,喜歡自由的,才叫一片大好,從此海闊天空,永遠拋棄了籠子,才會自由自在啊。
長劍倚天 發表評論於
數據詳盡,論據充分。
希望以後多登這類有數據,有說服力的文章!
令胡衝 發表評論於


說來說去一句話:形勢一片大好,越來越好,沒問題?:)


渤海 發表評論於
騰籠換鳥呀..
鳥飛走了,籠子洗幹淨了,鳥.. 不回來了..
東方明月- 發表評論於
中國的貿易壁壘,主要來自行政命令,關稅是第二位。
當時對世貿組織承諾是在2015年完成市場經濟改革,事實是現在的經濟結構,離市場經濟越來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