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嚴懲還是寬恕?未成年人犯罪在中國引發爭論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龔欣悅臥室裏的照片。

近兩年的時間裏,龔軍利一直在等待。自從他八歲的女兒欣悅身中數刀,被拋屍在中國西北部的一片楊樹林以來,他一直在想象凶手最終被繩之以法。

但當被告也是一個未成年人時,司法公正就變得複雜起來。

警方稱,殺害欣悅的是一個當時隻有13歲的男孩。周三開始的審判將試圖回答一個困擾中國社會的問題:應該如何對待被控犯下惡劣罪行的未成年人?

長期以來,世界各國都在努力平衡對未成年人的懲罰和寬恕。但這場爭論在中國尤為引人關注,因為它對未成年犯罪相對寬容的曆史與成年刑事被告有限的權利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數十年來,政府一直強調對未成年犯罪者進行教育改造,而不是關進監獄。

然而,最近出現了強烈的反對聲音。近年來,未成年人殺人案頻發,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許多人呼籲國家采取更嚴厲的措施。國家也確實做出了回應。自政府將未成年故意殺人和其他嚴重罪行的刑事責任年齡從14歲降低至12歲以來,欣悅案是首批進入審判程序的案件之一。

龔欣悅的父親龔軍利已經等了近兩年時間,等待殺害他女兒的凶手被繩之以法。

今年發生的幾起案件重新引發了爭論。據中國媒體報道,今年1月,中國中部某地警方撤銷了對一名將四歲女孩推進糞缸致其死亡的男孩的指控,因為他作案時未滿12歲,無刑事責任能力。3月,警方表示,同樣位於中部的邯鄲市附近的三名13歲少年在一個廢棄溫室裏挖了一個墓穴,把一名同班同學帶到那裏並殺害了他。不久之後,這些男孩遭到起訴。

在中國社交媒體上,與邯鄲殺人埋屍案有關的話題在一天內吸引了超過10億的瀏覽量,法律學者和普通社交媒體用戶都呼籲嚴懲肇事者,甚至判處死刑。一些人認為,年輕人因為知道自己不用承擔法律責任而更願意犯罪。一位在中國社交媒體上擁有3000多萬粉絲的刑法學教授指責那些試圖讓未成年人免於懲罰的人是“道德相對主義”。

但也有人指出,父母教育缺失或者貧困因素也可能會導致未成年人走向犯罪。中國許多人擔心,作為經濟發展的代價,農村的貧困未成年人——他們是一些最引人注目的案件的被告——遭到了拋棄。許多這樣的未成年人被稱為“留守兒童”——父母遠赴他鄉尋找更好的工作,把他們留在老家。

隨著公眾壓力增大,最高人民法院上個月發布了加強未成年人犯罪防治工作的意見,這份新的指導原則包括可能要求監護人對子女的行為負責。

它還宣布審結此類案件四件四人,犯罪人年齡在12至13歲之間,被依法判處10至15年有期徒刑,這是首次承認對這個年齡段的未成年人進行審判。最高法表示,這些孩子犯下了未指明的暴力罪行,並表示它堅持“寬容不縱容”。

龔軍利說,欣悅是個聽話的孩子,喜歡看動畫片《汪汪隊立大功》,喜歡吃芒果和草莓。她平時跟著爺爺奶奶,在建築行業工作的單親父親龔軍利在一兩百公裏外的一個工地上班,事情發生在2022年9月25日。那天下午,龔軍利的父親打來電話說欣悅失蹤了。

位於中國西北部甘肅省的村莊,龔欣悅曾經生活在這裏。

龔軍利急忙趕回村子,那是甘肅省一個四周是玉米和土豆田、約有40戶人家的貧困社區。當他趕到時,人們已經找到了欣悅的屍體。

警方逮捕了一名13歲的鄰居。龔軍利提供的起訴書稱,這名男孩因“不滿其母的教育方式”,“逐漸對女性產生了仇視心理”。龔軍利平時見過這個男孩,但對他並不熟悉。起訴書援引物證、證人證詞和男孩的供詞稱,男孩在林地內放了一把刀,然後把欣悅帶到那裏,刺中她的脖子。

起訴書稱,這名男孩被關押在當地的一所監獄裏,目前尚不清楚他是否請了律師。維權人士指責中國的警方有時刑訊逼供。當地警方和法院拒絕了置評請求。

我們數次試圖聯係男孩的父母未果。據中共控製的新聞機構紅星新聞報道,記者采訪了男孩的母親陳女士。陳女士沒有說她是否相信兒子殺了欣悅,但她做了道歉,並表示願意賠償受害者的家人。

父親外出打工期間,龔欣悅由爺爺照顧。

陳女士還說,她的兒子此前也曾遭到校園欺淩,有一次被同學強迫吃大便。她承認,曾因他學習不好打過他。

男孩被捕後,龔軍利原本指望案件會盡快了解。但等了一年多,檢察官一直沒有起訴這名男孩。他還指望對方被判處死刑,因為在中國,死刑適用的範圍很廣。在得知未成年人不適用死刑後,他感到憤怒。

他說,法律聲稱要保護未成年人。但“我們失去的小孩是不是沒得到保護”?

英國諾森比亞大學法學教授沈安琪表示,長期以來,相較於一些西方國家而言,中國在未成年人司法方麵一直被認為是相對進步的。國際公約建議將12歲作為起訴的最低年齡。中國在上世紀70年代將最低起訴年齡定為14歲。(美國各州對最低刑事責任年齡的規定不盡相同,多數州沒有規定最低年齡。)

尤其是在近年來,中國政府鼓勵檢察官將未成年犯轉移到教育項目或社區服務項目中。世界各地的研究表明,監禁未成年犯對減少累犯幾乎不起作用。從2008年到2022年,未成年人被定罪的數量下降了近70%。

但坐牢的替代選擇卻存在很多漏洞。少管所和專門學校往往由警察而非受過專門培訓的工作人員監管。父母可以選擇不把孩子送到那裏。

對於14歲以下的未成年人,官方甚至更加不確定應該如何處理。2018年,警方稱一名12歲男孩殺害了自己的母親,但幾天後他被允許返回學校;警方表示他們別無選擇,因為無法提出指控。

中國預防青少年犯罪研究會顧問張荊在北京接受采訪時表示,公眾對該案件的憤怒推動政府在2021年將刑事責任年齡降至12歲。

龔欣悅的臥室。

目前還不清楚青少年犯罪率是否真的在上升。最高人民法院近日宣布,在2024年前三個月,共對1.2萬未成年人判刑,同比增長近80%。但專家表示,這可能反映了警方起訴決定的變化,而不是青少年犯罪的實際增加。中國不公布逮捕統計數據。而社交媒體幫助放大了個別案例。

在某種程度上,關於懲罰的辯論蓋過了關於預防的討論,特別是關於如何幫助涉及這些犯罪的所謂留守兒童的問題。

中國有大約7000萬留守兒童,研究發現,他們更容易受到欺淩或虐待,部分原因是他們可能受到的監督或關愛較少。據官方媒體報道,邯鄲案件中的三名嫌疑人和受害人都是留守兒童。

作為回應,許多中國人敦促父母回鄉撫養孩子,還有人建議如果孩子沒到刑責年齡,就追究父母的責任。

但北京的張荊說,這些呼籲忽略了父母與子女分離的根本原因。中國禁止大多數孩子在家鄉以外的地方上學,這使得父母很難帶著孩子打工。

龔軍利經常去外地長時間打工。他所在的村子工作機會少,他又想讓欣悅過上更好的生活。

“我覺得這個問題懲罰父母也沒有什麽作用。懲罰父母你不如改變他們的家庭環境,對吧?”張荊說。他還呼籲為改過自新和防治提供更多資源,例如配備接受過處理青少年問題培訓的警察。

龔軍利也承認,很多家長都麵臨著不可能的選擇。他自己也經常一走就是幾周或者幾個月,因為他所在的村子幾乎沒有工作機會。

“作為一個父母,誰不想給自己的小孩或者給自己的家人創造一個更好的生活?每個人都想,”他說。“但是他用他不同的方式和方法去負責。”

現在,龔軍利一直在離家不遠的地方打零工,同時等待審判。

欣悅被安葬在她死去的小樹林裏。龔軍利把楊樹砍了,在原來的地方種上了櫻桃樹和桃樹。他想象著欣悅重新來到這個世上,吃著樹上的果實。

龔欣悅的墓地。父親龔軍利在附近種上了果樹。

想不開1 發表評論於
為長遠想,應該嚴懲。
cwang28 發表評論於
毒苗子長大更毒
ajaja 發表評論於
顯然應該嚴懲!
深不可測 發表評論於
讚同dream_pillow
dream_pillow 發表評論於
為什麽要鼓勵新兵開槍破戒殺生?一旦殺了第一個人,膽氣就壯了,再殺人就不會手軟。
此道理也適用未成年。老實孩子永遠受欺負,但是一旦偶然還手,就會體會到反擊換來的膽量,下次就會更勇敢。未成年如果殺了人,與成年人一樣,殺第二個就不會手軟。

所以,殺人犯必須滅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