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抗旱:被堵住的“最後一公裏”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河南下雨了。

6月22日9時,河南省氣象局解除幹旱橙色預警,一個小時後,河南省防汛抗旱指揮部解除抗旱四級應急響應。不過,河南省第一產糧大市周口市村民齊婷仍有些擔心,“這次雨下得特別小,濕濕地皮”。

5月以來,糧食大省河南經曆罕見大旱,降雨量比往年平均值少了70%以上,半數以上的氣象監測站點達到了中旱以上等級。旱天裏,許多農民在機電井口晝夜排隊,抽井打水。齊婷也一樣,她給自家的地澆了兩遍水,種下去的玉米已經出苗了。

在機電井排隊,是因為齊婷家地頭附近的機電井壞了。為了抗旱保苗,齊婷花了1000多元置辦了噴槍和水管等灌溉工具。然而,“買得怪齊,有啥用”,沒有能用的井,灌溉時間一拖再拖。

“俺這兒11口井,都是政府給俺打的好井,恁好的井用不了。”在記者隨機走訪的河南省駐馬店市上蔡縣齊海鄉,村民劉琳也因為機電井犯愁。

機電井是指有水泵、電力配套的水井。《中國新聞周刊》現場查看發現,11口機電井的地埋線等部件存在不同程度的斷裂、損毀。盡管村裏連年上報,問題仍沒能解決。村裏的幾百畝地,隻能靠村民自己打的4口沒有水泵和電力配套的裸井灌溉。

(劉琳所在的上蔡縣齊海鄉,一口印著“國土資源·土地整理”的機電井,地埋線已斷裂多年,始終沒有得到維修。機電井旁,村民已經播種了大豆,因為缺水而沒能出苗。)

夏播的當口,分秒必爭。河南積極調配抗旱水源,開閘放水。河南省應急管理廳防汛抗旱處處長楊文濤說,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大中型水庫及河道供水正常,地下水源較充沛,能夠滿足抗旱需求。

不過,《中國新聞周刊》采訪得知,在此輪旱情中,盡管水源能滿足抗旱需求,但在河南一些地方,由於以機電井為代表的農田水利設施建後管護陷入困局,抗旱被堵在了“最後一公裏”。

易損難修

於建興83歲了,騎著小三輪,帶著老伴,在上蔡縣的鄉間小路上行駛,三輪車上拉著一台壞了的柴油發動機。

“俺地邊上的機電井,不知道啥原因用不了。”兒女都外出打工了,於建興和老伴種了兩畝多花生,旱天裏靠發動機帶動水泵,從裸井抽水。發動機一壞,老兩口急著去鎮上找人維修。

(駐馬店市上蔡縣,83歲的於建興騎著三輪車,帶著老伴兒,匆匆往鎮上趕。他家種了兩畝花生,大旱中,田裏的機電井不能使用,他得用柴油機帶動水泵,在裸井裏取水。但柴油機也壞了,孩子在外打工,老兩口隻能自己去鎮上找人維修。)

早些年,於建興村裏並不仰賴機電井,灌溉主要靠裸井。1995年,為了抗旱減災,河南省開始大力發展平原井灌。井多是裸井,需用柴油或汽油發動機帶動水泵抽水。因高昂的油耗成本,1998年起,電力配套也逐步跟上,機電井開始取代裸井,成為當地最常見的農田水利設施之一。

2016年,國家發改委、水利部、原農業部、能源局聯合下發《關於印發農村機井通電工程2016—2017年實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到2017年底,新增和改造通電機井227萬個,實現平原地區機井用電全覆蓋。

許多村民如今習慣了在機電井刷卡取電灌溉。然而,在旱期急需抽水灌溉的時候,一批機電井的問題卻暴露出來。

齊婷和相鄰的農戶多次報修,但維修人員的回複總是“往上報了,再等等”。劉琳也說,機電井壞了多年,村支書連年報修,2023年縣裏曾來人看過井,但問題至今沒解決。

“空氣開關丟失”“農用器械操作不當損壞”“設備未安裝”“高壓未搭火及變壓器缺失”“地埋線損壞”⋯⋯據駐馬店市農業農村局提供給《中國新聞周刊》的資料,造成機電井故障的原因各式各樣。

(駐馬店市上蔡縣地頭常見的裸井,大旱時節,要保播種、保青苗,相比易損難修的機電井,裸井成了許多農民的依靠。根據地下水位的不同,這些裸井深度通常在20米到70米不等。本文攝影/本刊記者 王宇)

上蔡縣農業農村局局長王銀朋告訴記者,機電井的地埋線很容易被作業的大型農機設備剮斷,暴露在外的部件還容易在下雨時泡水,有些電纜、設備被偷盜,甚至有時村民還會因為彼此之間的矛盾蓄意破壞機電井。

駐馬店市農業農村局農田科科長任慧敏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裏,水利、農業、發改、國土資源、財政部門都有機電井項目資金,都能打井。2018年,隨著機構改革的推進,這些機電井歸口到農業農村部門。

王銀朋說,以前修建的機電井,設計使用年限在5—10年,一批機電井移交給農業農村部門的時候,已經到了報廢年限。

比如劉琳村裏11口井,上蔡縣農業農村局農田股股長康高魁從記者提供的圖片判斷,它們修建於2011年前後,很可能已經到了報廢年限,維修價值不大。“從去年開始,機電井的設計使用年限才提高到15年。”

上蔡縣農業農村局另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達到報廢年限的裸井,約有70%仍能正常使用,不能繼續使用的,村集體通常會選擇填埋。而機電井比較棘手,要分情況處置,維修隊通常會取出水泵檢查,如果沒有繼續維修的價值,就改成裸井給村民繼續使用。

除了使用年限,有的機電井則是因為故障問題本身難以解決,不好修理。豫東某鄉鎮一位工作人員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底部淤積、水管錯位等問題尚可解決,如果潛水泵壞在井裏取不出來,“根本沒法修”。

馮飛是上蔡縣一家機電井維修公司的負責人,通過招投標承攬高標準農田的機電井配套項目。馮飛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機電井的檢修分為兩部分:電表、低壓線、高壓線由電力公司負責,而地埋線和水泵則按照是否過保,由承建方、廠商或他們這類維修公司負責。

最難修的是水泵。水泵的質保期是8—10年,如果水泵還在質保期內,由廠商負責。過保後,則由縣政府出資請專業公司檢修。水泵設置在50米深的井底,輸水依靠每節長3米的金屬管道累疊,從井底一直延伸到井口。如要檢修水泵,需要吊車作業,先把金屬管道一節一節拆卸下來,再吊出水泵,一次拆卸費用就要1000元。

通常來說,最常壞的是地埋線,理論上修起來也最簡單。馮飛說,可以使用探測器探測地埋線的位置和破損情況。破損點位確定後,工人開槽取線,電工接電後再複位。

不過,在實際操作中,修地埋線也是困難重重。“用井才會發現井壞了,要檢修,這時候莊稼已經種下去了。”上蔡縣農業農村局前述受訪者說,地埋線埋在耕地裏,要維修,就要開一米深的槽,會破壞莊稼,村民常會向維修隊要賠償。但機電井本就是惠民工程,縣裏並沒有賠償款的預算。

駐馬店市農業農村局提供給《中國新聞周刊》的數據顯示,本輪抗旱,截至6月17日,上蔡縣摸排整改了5個鎮8個村的機電井故障,共有71口機電井存在問題。

但上蔡縣共有13個鎮、9個鄉,上萬口機電井。摸排進度尚不到四分之一,劉琳所在的齊海鄉就還未摸排。

摸排進度緩慢,有多方麵原因。“不能耽誤農民播種、澆地,這是我們工作的底線。”王銀朋說,夏播是最需要搶農時的,而一口井的摸排整改長則需要5天,“用裸井抽水,哪怕累一點,貴一點,先把地種上要緊。”

此外,農忙時節,工人也難招。馮飛說,農閑時,工人的工錢一天150—200元,現在300元一天也不一定招得到人。

最難辦的還是資金。馮飛說,機電井建成驗收後,承建方隻能拿到97%的工程款,剩餘的3%作為質保期內的維修資金,隻有質保期結束才能結算。由於中央、省、市三級財政按照6:2:2的比例出資建設高標準農田,質保期內的維修有項目專項資金做後盾。

而過保後,維修資金主要由縣一級財政承擔。“都是小維修,工程款不高,十萬八萬的,縣裏結算得比較及時。”馮飛說。

不過,這些隻需要“小維修”的機電井都是近幾年建設的新井。王銀朋說,機電井損壞非常頻繁,以地埋線為例,耕作時可能會被農機損壞,農閑時則可能被老鼠啃咬。如果要對現存的所有機電井進行及時維修,代價非常高昂。

與此同時,縣裏沒有維修管護機電井的專項資金。“我們縣財政比較緊張,2023年財政收入13.91億元,主要用於保障基本運行。”上蔡縣農業農村局前述受訪者說。

管護的責任

看著機電井,劉琳幹著急。她想不通,既然維護這麽難,當初為啥不幹脆建更簡易的裸井,急用水的時候,大家可以用自備的水泵抽水。眼前這種機電井,預裝的水泵把井口堵得嚴嚴實實,一旦出現故障,自備的水泵也進不去,反而淪為擺設。

遊斌是中國農村綜合改革協同創新研究中心湖南工業大學研究基地研究員,他在調研中發現,高標準農田建設之後機電井損毀、閑置的情況普遍存在。他認為原因是多方麵的,首先是設施布局沒有與農民需求精準匹配好,部分項目隻管主體建設,但是對配套附屬設施建設重視不足;其次,農民在建設的過程中參與度不夠,“他們不一定會把這件事當成自己的事情,部分農民甚至會簡單理解為政府的事情,想著反正壞了也會有人維修,容易出現不當使用的現象”。

遊斌說,農田配套設施毀損的另一個原因是“重建設輕管理”的思想長期存在,地方對於高標準農田管護維護的長期性、複雜性考慮不多,“尤其是涉及複雜設備和儀器的,管護資金籌集渠道、分擔比例不明確,基層財政難以獨自承擔後期管護經費”。

“誰受益、誰管護,誰使用、誰管護。”這是2020年11月出台的《駐馬店市農田建設工程建後管護試行辦法》(下稱《辦法》)確定的管護原則。駐馬店市農業農村局耕地質量監督評價科科長朱敬勳說,按照此原則,機電井管護的責任主體是村民和村委會,管護方式是村民自治。

但這套管護辦法在實踐中遇到了麻煩。

多位受訪者表示,駐馬店曆來都是澇重於旱,村民日常甚少使用機電井。而設備使用頻率越低,越容易在閑置中出現各種問題,這些小問題又很難被及時發現,最終會在幹旱來臨時成為大問題。

此外,“管護”與“維修”界限模糊。按照康高魁的理解,“管護”包括巡查、輔助農戶用電,還包括請村裏的電工維修小的線路故障,以及及時向鄉鎮和縣農業農村局報修。

康高魁說,使用頻率低的情況下,村民的管護意識淡薄,村集體內部很難形成管護規則。再加上村集體沒有收入,沒人出資維修機電井。此外,管護人員都是義務勞動的“熱心腸”,小部件損壞了,往往是他們順手墊資,久而久之,誰管護誰受損,村民的積極性就更低了。

遊斌建議,對於機電井維護,應該加快建立以“縣級政府主導、鄉鎮負責、村為主體、受益共擔”的機製,“政府建完後完全不去管理,直接交給村集體肯定是不行的”。

2016年,河南開始探索政府購買服務模式,將商業保險引入農田水利設施維修養護領域。

豫東地區某市級保險公司相關負責人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機電井保險保障的是機電井及配套設施因為意外事故造成物質損壞後需要維修或更換而產生的費用。推廣該險種業務以來,該市已有三個縣區的農業農村局進行投保。

上述負責人提到當前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維修技術人員一般是地方指派,到場查看故障原因後,需要先行墊付購買零件或設備的資金,其後保險公司核準屬於承保範圍後予以報銷,“如果長時間墊付或者報銷不到位,維修人員可能沒有動力(到場維修)”。

而報銷能不能到位,部分取決於保險公司是否收到地方政府足夠的保費。據該負責人了解,確實存在部分地方政府因財政資金緊張,未及時交足額保費的現象。

上蔡縣農業農村局前述受訪者表示,上蔡縣也在積極嚐試引入保險公司,但按照每畝地四五元的報價,上蔡縣共有約150萬畝耕地,一年保費需要750萬元,價格太高。此外,他們也懷疑像今年這樣需要大麵積搶修的情況,保險公司是否有足夠的能力保障。因此,還在與多家保險公司商談。

“農戶有意見的都是機電井,反而是裸井群眾意見小。”上蔡縣農業農村局前述受訪者告訴《中國新聞周刊》,他建議將機電井都改為裸井,“可以為村集體加配發電機組和噴灌設備,既節省資金,又方便群眾保管使用。”

他進一步說:“理論上,老百姓一刷卡就能用機電井澆地,但實際上,機電井能否使用涉及變壓器、高壓線路、地埋線、變電箱、電器零件、水泵等多個環節,哪個環節出問題,機電井都不能使用。”他認為,農村的管護現狀與機電井這樣精細的設備並不匹配。

機電井到底應該怎樣建設,才更匹配農村的現狀?遊斌認為,農民對農業生產的需求是最清楚的,但是很多情況下,項目開展的前期階段對農民需求的調研是不充分甚至欠缺的,“有的項目設計單位對農民的主體地位缺乏足夠的重視,也忽視了不同區域農村需求的差異性”。

打通“最後一公裏”

河南省的地勢西高東低,駐馬店剛好處於中間過渡帶,降雨量中等,大多數年份風調雨順。但在極端天氣頻發的背景下,駐馬店去年澇、今年旱。當地政府一位受訪者告訴記者:“極端天氣給我們敲響了警鍾。”

河南省水利係統一位專家對《中國新聞周刊》說,河南是資源性缺水和工程性缺水並存。一方麵,河南水資源時空分布極不均衡,汛期水量豐沛,枯季水量稀少,全省汛期水資源量占全年的60%—70%;另一方麵,河南的水利設施確實不夠多,留不住水。

在河南農業大學農學院教授劉天學看來,長遠來看,要在極端天氣頻發的當下更好地抵抗旱情,仍需要積極利用地表水,“如果還是靠井,會造成地下水位下降越來越嚴重,甚至出現大的漏鬥”。

2021年,中央第五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曾進駐河南,開展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當時,河南農業超采地下水突出的問題曾引起督察組的注意。

數據顯示,河南省2019年地下水開采量112.5億立方米中,農業灌溉用水占半數以上,超計劃取水約20%。全省超采區總麵積一度達4.44萬平方公裏,占全省麵積的四分之一,已形成安陽—鶴壁—濮陽—新鄉、武陟—孟州—溫縣、杞縣—通許等三大平原區淺層地下水漏鬥區,2019年地下水平均水位較2016年下降0.67米。

河南省水利係統前述專家說,在地下水超采問題突出的背景下,要是繼續挖井,犧牲的就是環境。應對旱情,應該通過加大水利工程的建設,解決河南的缺水問題。

“現在,河南的問題是‘盆’小了、‘缸’小了,蓄不住水,應該把‘盆’和‘缸’做大一些,通過修水庫、擴容,把水都儲存住。”這位專家說,近幾年,河南已經準備開工建設一些水利工程,例如前坪水庫灌區、出山店水庫灌區等,未來應該再建設一些中小型水庫灌區,並對年久失修的中小型水庫灌區進行改造,解決旱期缺水的問題。

駐馬店有26個大中型灌區和186座大中小型水庫。不過,駐馬店市水利局農村水利水電科科長李傑告訴《中國新聞周刊》,這些灌區基本建成於20世紀50—70年代,支渠和農渠破損嚴重,尤其是“75·8”特大洪水後,灌區幾乎盡數被衝毀,很難再發揮灌溉作用。

複建工作從2005年重啟。在駐馬店境,中央財政支持了3個30萬畝以上的大型灌區和3個5萬畝以上重點中型灌區的複建。2021年後,駐馬店又為4處大中型灌區的續建爭取到了一些資金支持。目前,大中型灌區的幹支渠由水利部門負責維護,支渠以下的鬥渠、農渠、毛渠和小灌區等由農業農村部門負責維護。

事實上,這也是河南省內一批灌區的縮影。河南省農科院作物分子育種研究院副院長盧為國在調研中發現,河南農村的水渠,相當大一部分還是土渠,“裏麵長草,影響水流速度,灌水和排水都會被阻擋”。

河南省水利係統前述專家也表示,在河南中小型灌區的損壞現象也很嚴重,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之後,由於承包到戶,對於渠道的維護變得不便,農戶也沒有積極性。

而無論是維修還是新建灌區,對農業大市、農業大省來說,都不是容易的事情。李傑說,新建灌區,中央財政占出資大頭。而據駐馬店市水旱災害防禦中心主任董新華觀察,因年度投資額有限,項目不隻是全省各地競爭,更是全國各地競爭。

“都在爭灌區的名額,駐馬店不占優勢。”李傑說,論降水量,比起一年隻有四五百毫米的豫北地區,駐馬店“說高不高、說低不低”;論水源,平原地區也不占優勢。通常來說,資金更傾向黃河灌區這種有水源優勢的區域。

這種形勢下,像駐馬店這樣的城市,更注重爭取資金續建、改造既有灌區。數位專家指出,要更好地利用地表水灌溉農田,盡可能減少對地下水源的依賴。比如,劉天學說,要“打通大河道的水進入農田‘最後一公裏’,使得水渠能夠連到農田,農民把水泵往水渠裏一放,就可以用地表水灌溉”。

不過,這個灌溉係統工程的建設,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駐馬店市政府提供給《中國新聞周刊》的資料顯示,6月6日,駐馬店市已提出申請,請求撥付一筆2.53億元的抗旱資金,用於新打抗旱機電井、修複抗旱水源灌溉工程等。

“駐馬店是農業大市,財政本就緊張。”駐馬店市政府前述受訪人士表示,在極端天氣多發的情況下,無論是防汛還是抗旱,都需要更多資金投入。

charley3 發表評論於
南水北調,斬斷了河流自西向東的脈絡,沒問題才怪。
groogle 發表評論於
豐收年 必須的
柳小波 發表評論於
挖井是政績,維護可是吃力不討好的活,沒有幾個官願意撥款幹的。

比如說有一百萬預算,當官的當然是寧願去找井不那麽多的地方再打幾口,而不是去保證前任打好的井工作正常,所以中國到處都是重複基建,過度基建。未來一二十年,很多拍腦袋基建集中進入維護周期,中國的財政將越發雪上加霜。
叫啥好不好 發表評論於
都成老二了 怎麽還像100年前的大清一樣 為水井頭痛
把酒論思 發表評論於
秋林小屋 發表評論於 2024-06-26 20:10:54
南方澇死,河南旱死,有人作孽遭天譴。
---------------
狗皇帝作孽,老百姓遭天譴,這叫嘛事兒?
秋林小屋 發表評論於
南方澇死,河南旱死,有人作孽遭天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