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萬的奧迪,刺痛了多少中產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天塌了!繼寶馬i3跌破20萬之後,奧迪A4L裸車價也進入1字頭時代。

這兩年車界內卷,價格戰自然是必不可少的一環,但定睛一看,大多是二三線品牌或者小眾車型,震撼還沒那麽明顯。

可奧迪寶馬這種一線豪華品牌加入進來之後,意義卻大不相同。

如果說之前的車市是7級地震的話,現在完全可以用“10級毀滅性大地震”來形容了。

合資車“降價賣慘換銷量”的把戲,終於輪到奧迪。

01

“BBA”曾是國內豪華汽車品牌的“三駕馬車”,在眾多消費者心目中,它們也一度被看作中產、富人的專享座駕,但隨著國產新能源汽車的成熟和國產豪華車替代的進程加快,車市的價格大戰更猛烈了,接近“肉博”。

奧迪是BBA中最早打入中國市場的品牌,想當年,上麵的一紙文件,讓奧迪幾乎成了官方用車的代名詞。由於占盡先機,奧迪曾在燃油車時代大放異彩。

可就在今年5月,不少消費者爆料,奧迪A6L價格再次創下曆史新低,直降12萬,裸車不到三十一萬。經銷商們表示,這已經低到了以前不敢想的水平。

另一款車型奧迪A4L的降價更引人注目。

社交媒體上接連被曝出:“裸車價進入1字頭時代,奧迪A4L入門版僅需19萬多”,致使奧迪全係車型價格“崩盤”的消息不脛而走。

圖源:懂車帝

奧迪A4L是定位30萬元級的一線品牌B級豪華轎車,廠商指導價在32.18萬~40.08萬元的區間,雖被戲稱“貧民車”,價格一般也在20萬以上。

如今裸車價竟再次下探,入門版僅需19萬多,直接跌破20萬元大關,幾乎打了個62折啊。

由於價格顛覆以往的認知,不少花大價錢購車的老車主們,都快破防了。

另據北京商報的報道,某奧迪4S店在五月份售出130輛車,但虧損了170萬元,也就是說每賣出一台車就要虧損一萬多塊錢。

此種說法是真是假,還有待商榷。

不過4S店也不止靠賣車賺錢,貸款和保險的返利還有配件及其保養、售後也是收入來源,所以想把奧迪買到破產的朋友們可以先歇一歇了。

02

國產新能源車依賴強大的自研能力和越來越重視用戶的體驗,強勢崛起,攻入豪華車市場深處。

在全球豪華車市場競爭激烈的背景下,關於“奧迪是否正在失去其豪華品牌的地位”的討論愈發熱烈,這個曾經的行業領頭羊似乎正麵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從財報就可窺見一斑,2023年奧迪公司的營收達到699億歐元,同比增長13.1%,營收角度來看,銷售動力尚可。

但其營業利潤和銷售利潤率卻有所下降,分別從2022年的76億歐元下降到63億歐元,銷售利潤率從12.2%下降到9%。

今年一季度,奧迪的營業收入為137.25億歐元,同比下降了18.7%;營業利潤方麵,從去年同期的18.16億歐元降至4.66億歐元;整體季度的交付為40.2萬台,奧迪品牌交付39.7萬台,同比下降了4.5%。

整個一季度的數據確實更難看了。另外,奧迪集團在中國市場的業務為財務成果貢獻了1.79億歐元(去年同期是2.26億歐元),也沒賺啥錢。

在策略上,奧迪采取了降價促銷的方法來維持銷量,這在短期內可能有效,但長期來看可能會損害品牌的高端形象。

這一點在奧迪A4L和A6L等車型上表現尤為顯著。

03

以奧迪A4L為例,這是由合資公司“一汽奧迪”,基於全球車型奧迪A4打造的一款長軸距車型,奧迪A4L也是很多年輕中國用戶理解豪華品牌的“啟蒙”產品。

2018年與2019年,奧迪A4L分別以16.79萬、16.76萬輛的銷量成績拿下了豪華B級車市場的銷冠,遙遙領先於同級別的奔馳C級與寶馬3係。

到2023年,奧迪A4L還能每月賣出16000+台,但今年3月銷量隻有10599台,4月又降到了8497台,5月也僅恢複到了8588輛。

圖源:懂車帝

曾賣幾十萬的“神車”,現在才賣19萬起,按理說,價格已經可以抄底,可為什麽很多人還是寧願放棄?

倒不是奧迪不便宜,而是奔馳和寶馬價格更給力,競品車的差價也就兩三萬,分期下來每個月少幾百塊,再瞧瞧車頭的LOGO,怎麽看都覺得四個圈差點意思。

而對於那些追求更高性價比的客戶而言,隔壁的CT5和沃爾沃S60也在瘋狂促銷,到手價格比A4L還要低不少,奧迪A4L就很容易被客戶pass掉。

另一邊,奧迪A6L的境遇也不是很樂觀。

在中大型轎車領域,奧迪A6L是4月銷量最好的燃油車,憑借14750輛的成績成為銷量冠軍,同時也是奧迪品牌以及豪華品牌中最暢銷的車型。

但在價格開始跳水的5月份,奧迪A6L的銷量卻開始有危機感了,從4月份的第14名直接降到了第27名,個中滋味,恐怕隻有品牌方自己知道。

此外,奧迪部分車型的質量問題也在經受考驗。今年3月3日,提車僅7個月,陳女士的新車奧迪A6L停在路邊時發生自燃燒毀。據悉陳女士花費41萬提了新車,針對奧迪A6L汽車市場車價下降,廠家表示可以接受用較高配的四驅車型賠償代替,不過陳女士並不同意,至今未能與4S店就賠償事宜達成一致。

04

過去三年,價格戰從燃油車打到新能源車,波及麵極廣,無論是平價車還是豪華車都無一幸免。

傳統豪華車大幅度降價其實是一個連鎖反應:經濟不振了,消費者自然收緊錢袋子,或者去選擇量大管飽的國產新能源。導致傳統豪華車銷量下滑,經銷商積壓庫存,再疊加品牌自身戰略調整,如發布新車、擴大市場份額等動作,老款車不得已降價促銷。

新一輪降價又會帶來消費者觀望情緒,繼續刺激經銷商降價,最終才導致傳統豪華車品牌動輒十幾二十幾萬的集體價格跳水。

更重要的是,相比新能源車,傳統豪華車的品牌溢價早已被消費者看清,而配置、空間、技術和動力這些實打實的產品相關短板,無疑會加速汽車品牌的輪換和出清速度。

所以就有了所謂的中產神話破滅,BBA們價格大跳水。豪華品牌們不得不低下高貴的頭顱,以價換量。

但種種跡象表明,隻靠經銷商降價,恐怕並沒有多少讓利空間了,降價也不一定能換到銷量,還得靠品牌力崛起才有新故事可言。

在中國市場,奧迪一邊被奔馳、寶馬等老對手趕超,一邊被特斯拉、蔚小理、問界等造車新勢力擠壓,可謂“腹背受敵”。

麵對此情此景,奧迪也在努力扭轉局麵,持續加碼新能源領域的投入就是慣用手段之一。

在電動車領域,奧迪的策略是到2026年完成燃油車產品的最後更新,2033年完全停止燃油車的生產,這一雄心勃勃的計劃顯示了奧迪對電動化轉型的承諾。

為了打好電動車反擊戰,奧迪最近兩年還在頻繁換帥。2023年9月,原CEO杜思曼離職,業內普遍認為背後的原因主要是持續低迷的銷量和利潤,以及緩慢的智能化進展。

可惜,奧迪在電動車市場的表現依舊未達到預期。

2023年,中國市場純電動汽車銷量提升至668.5萬輛,同比增長24.6%,其中Model Y銷售數字為45.6萬,秦PLUS累計銷量達43.4萬,老對手寶馬集團全年純電交付量接近10萬,而奧迪純電動車型銷量僅有約3.1萬輛。

在中國這個世界最大的新能源車市場,奧迪的電動車銷量和技術積累與奔馳、寶馬相比仍有不小差距。此外,奧迪的一些關鍵電動車項目,如Artemis和Q6 e-tron,因技術和供應鏈問題麵臨延期,這都影響了奧迪搶占市場先機的能力。

2024年1月,奧迪官方緊接著宣布:更換中國區總裁。

入門級電動車型領域,奧迪正在積極尋求與中國本土車企合作。5月20日,奧迪官宣將與上汽集團聯合研發3款純電汽車。

據悉,第一款車將會於2025年上市,到時或許有重振品牌的機會。

留給奧迪們的時間,也不多了。

Biao9919 發表評論於
你這麽愛國,怎麽不在中國退休!叛國賊

vincentsjtu 發表評論於 2024-06-21 09:03:00
法國鄉村沒啥黑人,很幹淨很迷人,生活節奏慢,法國氣息很濃,月租studio 500到1000歐,喜歡法國菜的話,一定要去那裏退休!歐洲新移民紮堆在大城市,又髒又亂又破
1passby 發表評論於
這評論區不對啊。不是應該說中國消費降級了,所以買不起 bba 了嗎?
一騎絕沉 發表評論於
奧迪車毛病太多,新車開兩三年還行
太湖四白 發表評論於
消費者清醒的用腳投了票,不行就淘汰,妥妥的市場行為,談不上刺痛不刺痛的,以前買德國車是因為沒得選,現在選擇種類多了,自然就要比比哪個合算
京工人 發表評論於
相當於一百年前,歐洲各大名牌馬車製造商,麵對汽車時代來臨,決定減價大規模促銷以挽留喜歡馬車的客戶。管用嗎,反正大家都知道結果了
vincentsjtu 發表評論於
法國鄉村沒啥黑人,很幹淨很迷人,生活節奏慢,法國氣息很濃,月租studio 500到1000歐,喜歡法國菜的話,一定要去那裏退休!歐洲新移民紮堆在大城市,又髒又亂又破
AreyouOK? 發表評論於
爛車, 再便宜也不買.
彎刀月 發表評論於
去法國退休?迎接你的是滿屏的黑木三
vincentsjtu 發表評論於
建議抹黑中國的媒體轉載時,標題改成中國中產消費降級,收入雪崩
煙雲流逝卻是雪茄 發表評論於
奧迪2萬多美元,比美國都便宜吧?

相當於一隻勞力士嗬嗬
隻影向誰去 發表評論於
這個沒辦法。現在的汽車時代是從燃油發動機到電池發動機轉換的時代。而像奧迪這些歐洲的傳統汽車廠,在電動車的研發和推出上沒有跟上節奏,其結果就是隻能在逐漸萎縮的燃油汽車市場上憑著降價來血拚。
vincentsjtu 發表評論於
太棒了,歐洲產業崩潰,方便我去法國退休了,太便宜了
彎刀月 發表評論於
比亞迪的新混動會讓所有小型車快速死亡。如果采用合作的方式輸出其技術,或許能維持現狀
涼呀涼 發表評論於
有五毛反水的,也有五分反水的。
柳小波 發表評論於
中產?打螺絲的一天12小時,一周6天才拿4-5000,你憑什麽賺到中產的錢?給我脫了長衫,變高級韭菜,掙19萬的難度跟以前掙30萬一樣。
學習組 發表評論於
關鍵是中國電車安全性行。海外還一堆反共中國人癡心妄想中國夢,拚命自慰中國車安全性不行,賣不出去。有任何數據支持嗎?歐美各國監管機構各大競爭對手中國消費者都傻嗎?
支持,反對,什麼都無所謂。但最最起碼你不能自己去騙自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