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日治病成趨勢?中產負擔得起,中國患者最多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湘南鐮倉綜合醫院是一家民營醫院,隸屬於日本最大的醫療集團德洲會集團。作者拍攝

作者 |王偉凱

出品|棱鏡·騰訊小滿工作室

半年前,吳彤(化名)的人生到了低穀,她不能確定自己的生命還有多長。

現年30多歲的吳彤,是一位來自山西小縣城的北京上班族。2023年9月,噩耗降臨到了她的頭上,她被確診為肝內膽管細胞癌,體內的腫瘤對肝髒的三根靜脈有不同程度的浸潤或包繞,這種情況很難手術治療,隻能采用較為保守的化療方式。

但是,化療的效果並不理想。無奈之下,她決定赴日求醫。

2023年12月,吳彤選擇了順天堂大學附屬醫院接受治療。在經過影像學診斷後,主治醫生給她帶來了好消息——可以進行手術。2024年1月29日,她在這家醫院進行了左肝切除手術,並重建了右肝靜脈,如今已經基本恢複到術前水平。

“國內醫生給我的感覺,總是有一些顧慮,但日本醫生顯得很有信心,感覺他們有很大把握能把我治好。”吳彤向作者回憶。

3月22日,她離開日本,如今正在國內的醫院接受康複治療。

疫情之後,越來越多的中國患者開始前往海外就醫,日本正成為重要的目的地。

盛諾一家是一家海外就醫中介機構,其副總經理趙建勇告訴《棱鏡》作者,目前,中國患者去的最多還是美國,但是日本,由於距離近、價格低、文化接近、醫療水平高,接納的中國患者僅次於美國。

對於日本的醫院來說,中國患者也是他們最重要的國際患者。

日本國際醫療服務推進組織MEJ((Medical Excellence JAPAN))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4月—2023年3月,40家經MEJ認證日本國際醫院(JIH),專門赴日就診的國際患者達到749例,其中,414例來自中國。

2019年,《棱鏡》作者曾先後前往美國、英國,對在當地就醫的中國患者進行采訪。近日,《棱鏡》作者前往日本,訪談了數十位醫院院長、科室負責人,從技術、費用、政策、中介機構等角度,對“赴日就醫”的話題進行深度分析。

日本,真能成為普通中產首選的海外就醫目的地嗎?

費用是日本國民的2倍左右

在東京市中心,與皇居、國會議事堂、首相官邸相毗鄰,有一座久負盛名的醫院,叫做虎之門醫院。

這座醫院最初是公務員及家屬的保健福利機構,現已是一所大型綜合醫院,前日本首富孫正義以及眾多日本政要曾在這裏治療。

住院部的19樓是VIP病房,那裏共有36張床位,每個病房均為單人間,配有沙發、電視、廚衛以及特製的膳食。這一層病房共有24名護士,其中一位能夠使用流暢的中文交流。

麵積不同,價格不同。虎之門醫院的VIP病房分為三類,價格分別為770000日元/天、165000日元/天和22000日元/天。

虎之門醫院的VIP病房,作者拍攝

來自全球各地的國際患者,就在這裏接受治療。根據醫護人員介紹,由於國際患者需要翻譯,為了不影響其他患者,醫院便將他們統一安排到了這裏。作者在日本走訪的多家醫院,均有類似要求。

“這裏的患者平均住院時間是9天,現在的入住率是40%-60%,除了國際患者之外,當地一些患者也會住在這裏。”醫護人員向《棱鏡》作者介紹。

不過,對於國際患者來說,病房隻是開銷的一小部分,治療、藥物等才是費用的大頭。

“醫院明確告訴我們,治療費用是日本國民的三倍。不過,費用不是我們考慮的因素,我們主要擔心的是手術成功率和複發率。”吳彤的父親向作者表示。

根據作者走訪,不同的醫院,針對國際患者的收費不同,比如,順天堂大學附屬醫院、癌研有明醫院、虎之門醫院的收費是日本國民收費的3倍,東京醫科齒科大學附屬醫院的收費是日本國民收費的1.8倍,湘南鐮倉綜合醫院的收費則是2倍。

以結腸癌、直腸癌為例,日本虎之門醫院副院長黑柳洋彌向作者介紹,中國患者的平均費用分別是550萬日元和680萬日元,這兩種癌症,日本患者的平均費用則在250萬日元左右,由於有醫保,他們實際支付的費用會更少。

吳彤沒有詳細計算她在日本花費了多少錢,綜合國內和日本的治療費用,她總共花費了100萬人民幣左右。慶幸的是,吳彤此前購買了重疾險,如果順利,可以報銷60%。

趙建勇向作者介紹,赴美治療的很多人都是大富豪,不少人甚至會選擇包機前往,費用動輒數百萬元,赴日治療的費用要低很多,一些普通的城市中產也能負擔得起。如果購買了相關商業保險,費用就會更低。

“日本實行全民醫保,國民看病治療可以報銷7成。針對國際患者,收費標準醫院可以根據情況自己來定。”湘南鐮倉綜合醫院副院長下山來告訴作者,“在日本,不管公立醫院還是民營醫院,治療費用是統一的。”

湘南鐮倉醫院是一家民營醫院,隸屬於日本最大的醫療集團德洲會集團。

根據多位日本醫護人員的介紹,詳細的治療指南,是日本醫療的一大特征。在這些指南的指導下,無論醫生是否資深,針對同一病症,其治療方案大都一樣,治療費用不會相差太大,國際患者接受的治療與日本國民的治療也無太大區別。

導致國際患者治療費用上漲的因素,主要是服務成本,比如溝通、單人病房、遠程診斷、舊病曆的翻譯等。

赴日就醫,隻能通過中介

與美國不同的是,日本醫院不接受國際患者個人的就醫申請。

“如果有國際患者來找我們就醫,我們會讓他們聯係中介機構。”癌研有明醫院肝膽和胰腺外科高級負責人、國際關係辦公室主任伊藤寬倫向作者表示,“這些中介機構可以整理出來比較全麵的醫療資料,有利於我們對病情的判斷。”

癌研有明醫院位於東京,是日本癌症研究會的附屬機構,擁有70多年的曆史,其癌症治療常年排名日本第一。

東京醫科齒科大學附屬醫院國際醫療部部長岡田卓也也向作者表示,他們要求患者通過中介機構與他們溝通。

“為什麽要通過中介呢?因為醫院需要詳細、準確了解患者在本國治療的方法和服用的藥物,如果是患者個人,由於語言上的差異,可能會在溝通上出現誤差。”岡田卓也說。

當然,並非所有的中介機構都能與醫院合作,日本醫院在選擇合作的中介機構時非常謹慎。

虎之門醫院國際部主任石井健向作者介紹,目前,日本約有250家中介機構,但是隻有幾家經過了AMTAC的認證,與他們合作的三家中介都是通過認證的,如盛諾一家、JTB株式會社、日本緊急救助株式會社。

AMTAC的全稱是Accredited Medical Traval Assistance Company,負責該體係認證工作的是MEJ。2015年,MEJ啟動了AMTAC的認證工作,其中有3家中介機構獲得了全麵認證,3家中介機構獲得了準認證。

MEJ對AMTAC的認證,有嚴格要求,比如每年接受150名以上赴日患者;必須在日本有身元擔保資格;獲得至少3家JIH認證醫院推薦;獲得日本有關隱私保護的認證等。

“很多人對中介機構會有誤解,以為我們隻是幫患者掛個號、翻譯個病曆,但其實我們的服務內容很多,可以大大縮短患者的就醫時間,還能為患者在全球範圍內尋找最佳的治療方案。”盛諾一家副總經理趙建勇向作者表示。

此外,日本的各大醫院均設立了專門服務國際患者的國際部,國際部規模不大,大多在5人左右,但是會包含1-2位中國人或者能夠流暢使用中文交流的日本員工。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據MEJ的工作人員介紹,在疫情之前,他們認證的JIH醫院接收國際患者中,80%來自中國,疫情之後,越南患者人數迅速增多,2022年30%的患者來自越南,中國患者的占比則降至50%。

“我們是國立大學的醫院,不追求商業利益,我們希望我們的醫療技術可以讓更多的人受益。在選擇合作的中介機構時,也會選擇與我們理念一致的。”岡田卓也向《棱鏡》表示,“我們傾向於選擇翻譯和口譯水平都非常高的機構合作。”

虎之門醫院的院長門脅孝也向作者表示,在接受國際患者的事情上,他們並沒有考慮醫院的收益,而是基於醫院精神宗旨,為在虎之門治療的所有患者做出貢獻,不僅是日本患者。

“我們和中國的關係很密切,希望中國患者能在虎之門醫院得到好的治療。”門脅孝說。

事實上,目前,赴日就醫的國際患者並不算多,即便醫院對國際患者的收費標準是本國患者的數倍,但對於那些大型醫院來說,這些收益並不算多。比如,《棱鏡》作者走訪得知,2023年,在癌研有明醫院住院的國際患者隻占所有患者的不到0.1%。

大多已是癌症晚期

日本醫生詳細、耐心的溝通,給吳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國內治療的時候,醫生更習慣跟家屬溝通,比如把家屬叫到辦公室去聊。但是日本醫生傾向於跟患者溝通,作為患者,我也希望知道我會麵臨什麽。”吳彤向作者介紹。

為吳彤提供治療的是順天堂醫院的齋浦明夫醫生,他是日本肝膽胰外科的名醫,擁有6000多例手術經驗。在與吳彤第一次診斷時,齋浦明夫醫生用了一個小時的時間詳細詢問了吳彤的病情,並向她講述了治療方案,這是吳彤下定決心在日本治療的重要原因。

“術前溝通、互相信賴,都非常重要。”癌研有明醫院國際關係辦公室主任伊藤寬倫向作者表示,“我們會告訴患者手術可能出現的情況以及我們的B計劃。”

據伊藤寬倫介紹,日本很多醫院要求醫生對初診患者要提供30分鍾以上的診斷,對於複診患者可以15分鍾以下,具體診斷時間會根據病情來確定。“並不是說醫生的名氣大了,給患者的時間就會少。”

虎之門醫院消化器官外科(下消化管)特任部長上野雅資是接診中國患者最多的日本醫生之一,目前已接診一百多位中國患者。

他向作者介紹,中國患者最期待的是,日本醫生能給一個他們認可的治療方案和說明。為了滿足患者的需求,他們會做大量的準備工作,與其他科室進行會診,製定出方案後,還要用簡單易懂的方式講給患者。

“有的時候,我們還需要畫一些圖畫來解釋我們的方案。”上野雅資說。

讓上野雅資印象深刻的是,赴日治療的中國患者,絕大多數都處於癌症晚期,在其他醫院無法治療。

在《棱鏡》作者走訪期間,多位醫護人員都向作者表達了上述觀點。湘南鐮倉綜合醫院胰腺癌中心主任山上裕機曾經治療過5位中國患者,1位是大腸癌患者,4位是胰腺癌患者。這5位患者都是癌症晚期,來日本之前,已經在中國接受過了高質量的治療。

伊藤寬倫則向作者表示,雖然國際患者大多是晚期、進展期的癌症,但病種、病情有很多不同之處。比如,大腸癌肝轉的患者,即便是四期也能通過積極治療創造手術機會,爭取治愈的可能。在他們醫院,四期大腸癌肝轉患者的10年生存率已經達到了40%。在胰腺癌、肝癌、膽管癌方麵,部分患者也能爭取到手術、然後長期生存的機會。

多位醫護人員還強調了體檢的重要性,他們認為,體檢可以幫助患者早日發現病症,如果是癌症,早期幹預,治療難度就會小很多,治愈率也更高。

以胃癌為例,日本的胃癌5年生存率接近80%,這在國際上處於領先地位。癌研有明醫院胃外科部長布部創也就向作者分析,最主要的原因便是日本的體檢普及率很高,60%-70%的胃癌患者可以在早期發現。

“體檢就是治‘未病’,我們所謂的‘健康’,既包括身體健康,也包括心理健康。體檢就是為了讓大家身心健康地生活。”東京醫科齒科大學醫院體檢中心主任宮崎泰成向作者表示。

據他介紹,在日本,定期接受體檢的人群,最多的是體力勞動者,他們每一年都會進行一次體檢。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的體檢以精細著稱,不少大型醫院的體檢中心,每天最多隻能接待十幾位體檢者,體檢者的體檢時間往往需要一整天。

“如果隻服務日本人,那就是資源浪費”

國際部是日本醫院對接國際患者的重要部門,《棱鏡》作者在走訪期間發現,不少日本醫院在2016年前後成立了國際部。

慶應義塾大學醫院國際診療科科長鈴木醫生向作者介紹,這是因為2016年MEJ開始了JIH的認證。JIH的全稱為Japan International Hospitals,很多醫院以此為契機,成立了國際部門。

MEJ成立於2011年,當時,日本政府推出了醫療服務全球化的戰略,MEJ的成立,正是為了推動這一戰略。

值得注意的是,支持MEJ成立的不是日本主管醫療、衛生的厚生勞動省,而是主管經濟的經濟產業省。

“我們在有了國際部之後,才開始接收國際患者。剛開始時,很多醫生不願意接,因為非常麻煩,國內外治療方法不同,需要查閱大量資料。”湘南鐮倉綜合醫院副院長下山來向作者表示。

2016年之後,日本醫療的國際化開始快速發展。以虎之門醫院為例,2016年,他們接收的初診國際患者(包含在日居住者)為562人,之後逐年遞增,到了2019年達到1042人。

疫情影響了虎之門醫院接收國際患者的節奏,在疫情爆發的2020年,國際患者人數驟跌至622人。但之後又逐年遞增,2023年已經創紀錄地達到了1116人。

雖然日本各大醫院接收國際患者的人數正在增加,但是,日本醫療的國際化水平並不算高。

MEJ理事長澀穀健司向《棱鏡》作者表示,根據他們的推測,日本每年能接收兩到三萬的國際患者,這個數字遠遠低於亞洲那些醫療國際化發展好的國家,比如,新加坡、韓國每年能接收50萬名國際患者,馬來西亞則能接收120萬名國際患者。

值得注意的是,馬來西亞曾經連續多年被美國雜誌《國際生活》評選為“全球醫療旅遊首選目的地”。

在澀穀健司看來,日本醫療國際化相對落後,主要有三方麵的原因:日本醫院在接收國際患者時感到負擔大;國際患者大多屬於癌症晚期,希望有更多早期患者來治療;接收國際患者的依然以醫療機構為主,溫泉、健康飲食等療養機構也可以做得更多。

澀穀健司認為,日本醫療最大的特點是安全,醫療技術處於領先地位,費用也比較低,他認為日本醫療的國際化水平可以走得更遠。

小林修三是日本醫療界一位德高望重的醫生,目前擔任湘南鐮倉綜合醫院院長。他向作者表示,在推進醫療國際化上,日本政府一直很謹慎,之前也很少有人將醫療和經濟效益結合起來進行思考,如果積極一些,日本的醫療國際化與其他國家的差距會縮小。

目前,湘南鐮倉綜合醫院共有ABCD四棟大樓,他們將會新建一座E樓,專門服務國際患者。

“我們現在每個月可以接收60-70位國際患者,希望以後可以提高10倍以上。”小林修三向《棱鏡》作者表示,“我們醫院有很多優秀的設備和醫生,如果隻服務日本人,那就是資源浪費,我們希望可以服務更多的亞洲人。”

lio 發表評論於


是個賣廣告的。


來夢 發表評論於
看了一半兒 才覺察到 這特麽是中介的推廣 真隱蔽。
___1984___ 發表評論於
你們五毛不要臉已經沒有底限。
++++++++++++++++++++++++++
alextelltale 發表評論於 2024-06-12 23:55:00
就應該這樣,一衣帶水的鄰邦。
指鹿為馬 發表評論於
去日本治病的強國奴才對得起抗日戰爭死去的英烈嗎?對得起共產黨的洗腦嗎?對得起外交部努力鬥爭的戰狼嗎?對得起習近平的外交思想嗎?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嗎?
體製內 發表評論於
東亞病夫
beixuanlv 發表評論於
義和團病也得治治,去哪個國家治呢?
我要真普選 發表評論於
早就說過,隻要是關乎自己或家人的生命財產安全,中國人一律都會忠於常識和事實:崇洋、親美、戀殖、媚日
winwin321 發表評論於
中國的醫療並不好,有條件的都會去美國日本治病,因為那裏的醫療水平更高,醫生更負責任
ZGBD 發表評論於
廣告宣傳
清如許1 發表評論於
當過街老鼠的滋味很難受時,就知道放軟身段了。這是開始宣傳中日友好了?
吃貨2001 發表評論於
天朝現在隻有中醫最吃香
我要真普選 發表評論於
去日本喝核廢水嗎?中國人真不要臉!
Capitaltwo 發表評論於
莆田係擴張到了日本。
alextelltale 發表評論於
就應該這樣,一衣帶水的鄰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