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2億獨生子女的崩潰,從父母第一次生病開始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近日,

北大教授胡泳照顧母親的新聞刷屏了。

為了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母親,

處於事業巔峰期的胡泳,

成為一名24小時照護者,

引起了網友對給父母養老困境的共鳴。

胡泳尚有兄弟姐妹分擔責任,

近2億的獨生子女則要獨自麵對壓力。

在豆瓣小組

“獨生子女父母養老交流組織”裏,

10萬人分享了贍養父母時的焦慮和崩潰:

“感覺被母親吸食了生命力”,

“老爸癌症晚期,

要不要賣車賣房給老爸看病?”

“獨生子女的崩潰,

從父母第一次生大病開始”……

一條聯係了3位海內外的獨生子女,

聊了聊他們為父母養老的經曆和感悟。



▲Alexandra的媽媽,非常優雅

Alexandra 34歲 現居廣東廣州

在我母親得癌症之前,我一直覺得身為獨生子女是100%的好事。

我的先生來自一個多子女家庭,說不好聽一點,我是有點不屑的。在我以前那種狹隘的認知裏麵,不管是成長過程中父母的關注度,還是教育資源,獨生子女都是更好的。

直到2020年的10月份,我的媽媽和婆婆同時查出了癌症。

那是第一次我感受到多子女家庭的好處。我婆婆比較幸運,她是原位癌,隻需要做一個微創手術。期間就是我先生的弟弟妹妹在照顧,他直接陪我回湖南看望我媽媽。

當時我在深圳的一家互聯網大廠工作,在長沙醫院的時候,我一邊陪我媽媽,一邊還要打電話會議打到深夜。



▲Alexandra記錄了媽媽的抗癌之路

第一次手術還是成功的,醫生說完全不用擔心,定期複診就行。沒想到在2022年1月,查出了複發和腦轉移。

我記得那是大年三十的前兩天,我白天要烘托氣氛,高高興興跟大家過年,一到半夜就在房間裏一邊哭,一邊查肺癌治療相關的資料。

那時候我剛生了女兒,還在哺乳期,本身就是嚴重睡眠不足,還有些產後抑鬱。最後壓力到了一個臨界值,不得不開始看心理谘詢。

從2022年上半年開始,我幾乎是每兩個周末就要往返於廣東和湖南之間。當時疫情還比較嚴重,導致我的健康碼經常就是黃的紅的,去哪裏都很不方便。

我媽回湖南的時候,我就讓育兒嫂帶著孩子一起去。這期間育兒嫂還提過離職,我隻能給她加薪穩住她,能花錢解決的問題,盡量就用錢解決。我的想法是讓我媽媽能一直看到孩子,因為孩子很可愛,或許能讓她產生更多生活的希望。

現在回過頭反思,我也是在犧牲我孩子跟我之間的親密關係,去幫助我媽媽。但是我當時已經沒有辦法了。



▲2023年1月,媽媽最後一次陪Alexandra過生日

我以前一直覺得努力就是會有回報的,但是從我媽媽生病開始,我所有的認知都被打碎了。2022年10月份,醫生跟我說,我媽的癌症已經轉移了第四期,生存時間的中位數可能就是一年左右。

突然被告知媽媽的生命隻有不足一年,誰能受得了?一開始我沒有告訴我爸,我爸也已經60多歲了,一個人硬扛了兩個多月的時間。後來實在受不了,就和我爸說了,我爸聽完直接就哭了。我一邊要照顧我媽的身體,一邊還要照顧我爸的情緒。



▲壓力太大的時候,Alexandra會選擇徒步排解

工作上也受到了很大的衝擊,因為休完產假,過往功績和職能在互聯網大廠裏幾乎被重置了。到最後幾個月我的心理壓力已經大到不行了,在辦公室裏好幾次就提不上氣,呼吸不了,直接去醫院急診了。

就這樣到了2022年底,我毅然決定離開職場一年,回廣州專心陪我媽媽治病,照顧孩子。

說實話,我以前從來沒有擔心過父母的養老問題。我父母都是國企職工,福利相對來說比較好,家裏也有一定的積蓄,我也很早就給他們配置了商業保險。

我父母也是很獨立的人,特別喜歡出國旅遊,經常帶著我們家的狗一起自駕。他們還計劃在我爸退休之後,買一輛房車,一段時間在老家居住,一段時間在廣州居住,一段時間全國自駕或者去全世界各地旅遊。



▲各類醫療記錄和保險報銷都是Alexandra管理的

我媽生病之後,我才意識到,這些隻是很美好的設想。作為獨生子女,要承擔的實在太多了。

我媽以前是個充滿求知欲的人,大到國際形勢,小到親朋好友家裏的動態,她都會關心。但是最後的那一年,她的人生隻剩下“癌症”兩個字。

她經常半夜兩三點鍾就把我爸搖醒,喊他起來聊聊人生。和我們吃飯的時候,吃著吃著就開始講自己的病情,給我們交代後事,全家的精神好像都被她拖垮了。

我媽所有的醫療方案,都是我來做決定的。是繼續原有的治療方案,還是嚐試新藥;是在中山腫瘤醫院治療,還是在廣東省人民醫院治療;包括最後醫生覺得沒必要再治療之後,是我決定放棄治療,讓媽媽轉入安寧療護病房。

她去世之後,我去醫院辦理結賬手續,還去找了我媽的主治大夫,問我當時的決定做得對不對,是不是換一個方案就會有不同的結果。





▲媽媽去世之後,Alexandra把媽媽最喜歡的裙子改成了女兒的旗袍

我媽最後走得很突然,家裏很多親戚都趕不過來,孩子和育兒嫂在家裏休息,第一晚隻有我、我先生和我爸在靈堂守著。那段時間我爸狀態不好,我就讓我先生陪著他在樓上休息,反正我也睡不著。

我人生可能最悲慘的瞬間,可能就是一個人給我媽守靈堂了。

我到現在都記得,我先花了兩個小時寫葬禮致辭描述我媽的一生。到了後半夜,有時候就出去走一下。

那天晚上很多家庭在辦儀式,我都走了一圈,看到門口的花圈和訃告,我就在找哪些人比我媽年紀小,但凡看到比我媽年紀小的,我心理上都會寬慰一點點。



▲很多有相同經曆的人和Alexandra分享自己的故事

陪我媽媽抗癌的過程中,我無時無刻不在想,要是我有兄弟姐妹就好了。後來我在小紅書上表達我的這種想法,評論區就炸了。有一些人留言說,你想要一個兄弟姐妹,無非就是想要有人分你的賬單。

我隻能祝福他們,永遠不要碰到這些事情,要不然他們隻會比我更崩潰。我這還是在沒有經濟壓力的情況下,精神壓力已經承受不了了。

我以前是不考慮二胎的,但是現在我的想法變了。我的女兒以後可以不結婚,不生孩子,我都尊重她的選擇。但是我跟我先生遲早也會生病,也會離開這個世界,我不希望她像我一樣 ,獨自承受我經曆過的這些事情。



▲牛油果和她的兩個兒子

牛油果 34歲 現居河南鄭州

我的爸媽在前年離異了,所以在父母養老的問題上,我可能比其他獨生子女更麻煩。他們的父母可以互相照顧,而我要分頭照顧兩位老人。

說實話,從小到大我和爸媽的關係不是很好。他們一直不太管我,我幼兒園上的就是全托,小學一開始在姥姥家那邊上學,後來轉到奶奶這邊,每個親戚家裏我都住過。

我爸媽之間的感情也不好,在經濟上都是自顧自的。在別人看來,我們家條件不錯,我又是獨生女,應該不愁吃不愁穿。但是實際上我每次要生活費都特別難,他推給她,她又推給他。

不管是我結婚還是生孩子,我爸媽都沒有提供經濟支持,也幾乎沒有幫我們帶過孩子。我媽喜歡打麻將,在外麵欠了一屁股債,就瞞著我向我的老公和公公婆婆借錢,最後鬧得特別不愉快。

但是因為我是獨生女,給父母養老就是我的職責,我從來沒想過不管他們。

我爸媽離婚之後,兩個人各過各的日子。我爸的身體狀況一直不好,本來就有心髒病、糖尿病,後來得了腦瘤,前前後後住了好幾次院。

最嚴重的是今年元旦的時候,我爸差一點就癱瘓了,處於生活不能自理的狀態。

我媽肯定是不會照顧我爸的,我雖然是全職太太,但是家裏有兩個孩子,實在有心無力。而且當時我爸上廁所、洗澡都要人幫忙,我一個女孩子不太方便,最後幾乎都是我老公在伺候我爸。

我們也嚐試給他找過保姆,但是我爸脾氣特別差,根本無法和保姆相處。也不可能讓他跟我們一起生活,不然一個家都會雞飛狗跳。

最後我決定,把爸爸送進養老院。





▲養老院的環境和活動

我的奶奶和姥爺當年都是住的養老院,所以家裏的親戚對這個決定基本沒有異議。但就是住哪兒的這個問題,我和他們吵了好幾次架。

一開始我給我爸安排了鄭州的養老院,條件肯定比我們老家鞏義的好,再加上離我近,方便照顧。但是他說不要,硬要回老家,我沒辦法,隻能給他拉到鞏義。手續辦好了,都住進去了,他又覺得鞏義的養老院不夠好,還是要回到鄭州。

我那段時間天天拉著他到處跑,鄭州的醫院和養老院幾乎跑遍了,他一會這兒住,一會兒這兒不住,一會兒住單人間,一會兒住多人間,給我折騰了幾個月。

在這個過程中,我深刻地認識到,獨生子女的父母養老問題,真的隻能靠自己。家裏的親戚都是隻動嘴,不會出錢出力,還要給我們添亂。

好不容易在養老院安頓下來了以後,我叔打電話給我,說他的表妹,也就是我的表姑在老家的養老院工作,想讓我再把我爸轉到那裏去。

我當時特別生氣,我沒讓他們出一分錢,出一分力,隻是想落個心靜,但他們指手畫腳的勁兒一個比一個大。我爸生病這麽多年,都沒見表姑來看過他一次,還指望她能照顧好我爸?況且萬一我爸在老家發生了什麽事,我要帶倆孩子立馬跑回去,也不現實。所以我毫不留情地拒絕了他們。

但是如果我有兄弟姐妹,他們和親戚就不一樣了,我也不用一個人來承擔這些壓力。

其實我從小就特別喜歡和我的表姐表哥表弟在一塊兒玩,連大年三十晚上我都是在我表姐家過的,特別依賴他們。

我的老公雖然有個親弟弟,但是兩人相差19歲,所以他的成長經曆和獨生子也差不多。因為我們自己成長過程中就沒有兄弟姐妹陪伴,我們倆都覺得孩子越多越好,所以自己也生了兩個孩子。

反觀我的公公婆婆,和我的父母就非常不一樣。特別是我的公公,他是一個特別有規劃、未雨綢繆的人。不僅提前給自己買了保險,還因為擔心我們有變故,連我們兒子將來需要用的錢都存好了。



▲爸爸的精神狀態越來越好

現在我媽媽身體也沒有太大的問題,我就定期去看望她。原來我還會給她買東西,但是我媽那種人,無論你給她買啥,她都給你罵罵咧咧的,現在我也不買東西了。

我爸的養老院就在我家附近,我每周會去看他幾次,帶他出去吃東西,出去轉轉。

養老院裏的氛圍也特別好,護工特別負責,還有其他的老頭老太太,他們可以聊天打牌,生活特別充實。各種器械也很齊全,住了不到兩個月,我爸就恢複可以自己走路了。

一開始每個月的費用是4000多,再加上藥費,除去我爸自己的工資,我每個月也要補貼一些。現在因為我爸身體好了,養老院費用都降了將近1000塊錢,經濟壓力又減輕了。

我爸以前也不相信可以靠我給他養老,經曆了這麽多事兒,他現在特別信任我,見人就說:“誰說啥我都不聽了,我就聽我閨女的。”

看著我爸一天天健康開朗起來,我真的很欣慰,苦日子終於算是熬過來了。



▲Summer一家四口

Summer 38歲 現居美國西雅圖

從2009年去澳大利亞讀研開始,我就一直生活在海外,父母在南京生活。

我和先生是在澳洲認識的,然後結了婚。從2012年到現在,我們一直居住在美國西雅圖。家裏有兩個兒子,老大剛滿8歲,老二還有一個月滿5歲。

在國外的華人,多少都不太願意談父母養老的事情,因為是一個很沉重的話題。大家隻能在心裏默默祈禱,希望父母身體健康。



▲每周都會和阿公阿婆視頻的哥哥

雖然出國早,我一直和爸媽保持著很緊密的聯係。疫情之前,我們每年都會回國探親。我生孩子的時候,他們也在美國住過一段時間。所以我們每年都會相聚,一家人享受天倫之樂。

我爸今年65歲,我媽63歲,不算高齡。所以以前更多考慮的就是他們的退休生活豐不豐富,從來沒有養老問題迫在眉梢的感覺。

直到2020年底我爸的一次意外中風,我才深刻感受到了海漂獨生子女的痛苦。

當時正好是疫情,中美航班熔斷,機票又貴又難買,就算回去了還有“14+14”的隔離,一個月時間就沒有了。再加上那個時候我的孩子還特別小,我媽就跟我商量說,我回去也幫不上什麽忙,還不如安心待在美國養孩子。

到了去年,我爸腦內積水的情況加重了,又需要做手術。我媽在我爸手術前一周也生病了,發燒感冒,在醫院掛了好幾天水,醫生勸她住院,她說孩子在國外,老公要開刀,所以她不能住院。

我和老公在美國都是異鄉人,舉目無親。我是全職的房產經紀,工作優點是時間靈活,缺點是收入不穩定,我先生是家裏的經濟支柱。



▲去年回國的三個星期,弟弟第一次見到桂花

兩個孩子剛開學,哥哥和弟弟上學放學時間不一樣,而且興趣班的時間有時候都是衝突的,平常我倆都分開各送一個娃。我也想自己一個人回國探望父母,但又不忍心讓老公在家裏一拖二照顧兩個小朋友,他還要工作,難度係數也非常大。

但是我先生很理解我作為獨生子女的難處,支持我回國照顧父母,最後的方案是他在美國照顧哥哥,我帶著我家弟弟回國,陪了父母三個星期。那也是哥哥弟弟第一次分別這麽長時間。

現在我爸仍然在康複中,生活不能完全自理,是我媽媽在照顧他的起居。

上個月,我媽由於肝功能指標異常被醫生要求住院檢查幾天,我媽隻能拜托家裏的親戚幫忙照顧我爸。

當時我就在想,如果我媽是突然生了重病,那我是不是就要麵臨立馬要飛回國,要在國內照顧多久的問題?在國內的父母突然生大病生重病,這是海外華人最不想麵臨的困境。



▲2023年6月回中國探親,一家老小外出旅遊

我的父母一直是非常開明的,不管是我想要去澳洲留學,決定和我現在的老公結婚,現在在美國定居,在這些人生重大問題的抉擇上,他們都很尊重我的選擇。

但是我能看出來,隨著年齡的增加,他們內心還是希望我以後會回國。可他們也做好了思想準備,知道這個事情對我來說不是那麽現實。

我們開誠布公地聊過,我跟他們講了一個很實際的問題,就是你想人回去照顧你,那等於收入就沒了。能夠給你打錢,那說明有工作,恐怕沒時間一直陪在身邊。

特別是到我這個年齡,過了35歲,回國找工作難上加難。現在至少在經濟上我可以幫忙,我媽覺得太累的話,可以找個阿姨來幫忙做飯或者請個護工。我爸一年還可以去康複醫院住一段時間,我媽相對而言就能輕鬆一點。

這點想通了,孩子是在海外,還是在國內別的城市,其實沒有太大的區別。就算是在同一個城市,子女也很難做到時刻陪著父母,因為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他們也要有自己的生活。

我有一個朋友曾經和我說,很希望自己有兄弟姐妹幫她分擔父母的養老重擔。我開玩笑說:“理想很豐滿,也許現實很骨感。”社會新聞裏有那麽多為了父母養老鬧得雞飛狗跳的兄弟姐妹,自己是獨生子女可能也沒那麽糟糕。



▲2023年12月回澳洲探望孩子們的奶奶

其實養老是一個社會性的難題,社會和媒體不應該一味給子女灌輸“養老”就是“守老”觀念,也要多多鼓勵即將步入老年社會的父母,鍛煉身體,定期體檢,保持好心情,接受新事物和新觀念,嚐試更多樣的養老方式。

比如中國人不太考慮遺囑的問題,覺得這是一個比較敏感和不吉利的話題。遺囑看起來跟養老沒有特別大的關係,但其實是我們未來留給孩子的一個“禮物”。

在老大出生之後,我和我老公就找律師立了遺囑,主要是如果一方或者雙方遇到意外,孩子撫養權交給誰,個人的很多醫療決策要怎麽做。比如意識不清醒,不能自己做決定的時候,決定權交給誰?或者醫生判斷沒有繼續治療的必要了,要不要插管,還是選擇臨終關懷?

這些事情我們都溝通交流過,確認好了,公證在了遺囑裏。遺囑執行人就照著辦就可以了,這樣我們的孩子們在道德層麵的壓力會小很多。

下個月回國,我也打算和父母談一談這件事情,讓他們也做一份遺囑,因為你永遠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個會先來。



▲給孩子們過生日的時候,Summer也默默許願老人身體健康

另外我也計劃去考察一下南京的各類養老機構。

中國人可能覺得“養兒防老”,但是在外國人的觀念裏,孩子和父母是互相獨立的個體,他們並不想依附於子女。所以大部分老人會自己去選擇住養老機構,比如養老公寓、養老院、家庭護理院等等。

現在國內養老也是一個新興產業,養老院的選擇很多,條件也越來越好。如果人們的觀念能慢慢改變,製度方麵越來越規範的話,對父母和子女都有益處。

我現在畢竟是上有老、下有小的一個年紀,很多事情難以權衡。如果我爸媽願意來美國的話,很多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但是他們也不想離開自己熟悉的生活圈。

我隻能希望再多給我一點點時間,在我有更多收入、有能力回國陪伴他們之前,孩子能快快長大,父母能慢慢變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