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跳橋”:城市中的新悲傷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太原最近已經發生多起跳橋自殺事件。有媒體采訪有關部門,得到的回應是:屬於個人原因;知道此事,會和領導反映。

這樣的回應總覺得有點怪怪的——這些苦難和自己無關。它是個人悲劇,或者是領導應該思考的問題。‍‍‍‍‍‍‍‍‍‍‍‍‍‍

不過,這證明多起跳橋自殺是真實的。網上也有一些照片,有的地方安排專人巡視。

當地“有關部門的人”可能會對這樣的事感到困惑。他們不懂為什麽有人跳江,因為在政府上班,雖然辛苦,每天都是“充實”的,工資不會拖欠——一種連續性的生活,就會有好的預期。而那些跳橋的人,人生中則出現了難以跨越的“中斷”。

有不少太原當地人在討論。大家猜測的具體原因,可能是當事人壓力太大。貸款買房,房子爛尾,而自己也沒錢還貸款了。

不會有媒體去采訪那些人的家屬、鄰居,因為這樣的故事太過灰暗,未必能夠發表出來。說到底,跳江的也都是普通人,過一段時間大家都忘了。

我注意到的是另外一個問題:最近幾年的自殺方式中,在城市中跳橋的似乎越來越普遍。不久前引起全網關注的“胖貓事件”,也是在重慶長江大橋跳江。

媒體經常報道這樣的事情——通常是被救上來的,這是一種“好人好事”。如果沒有獲救,反而不會有報道。我印象中跳江被救起來都有好幾起,他們通常把手機放在橋上,身上不帶任何值錢的東西。

我想象他們的最後時刻,感到悲傷:那麽有條不紊地準備死亡,其實也是一種呼救吧。如果這個時候能有人遇到和他們聊上幾句,他們或許會放棄輕生的想法。一起在橋上拍一個合影,紀念一下人生的低穀,然後獲得新生。

這是一個值得注意的心理現象:大橋通常是一個城市的標誌性建築物,選擇以這種方式自殺的人,內心可能還有最後一絲對世界的眷戀。他們想讓人們知道自己的死亡,這樣的死,其實是一聲哭泣,是最後的表達。

他們的最後時刻,可能有一種生與死之間的恍惚:他們想象中人們已經知道自己的死,並為之痛心。這樣,自己或許會獲得某種清白、解脫——如果親人、朋友能早一點聽到他們的呼救就好了。

說到底,這是一個關於“表達”的重要問題。城市地標就是一個城市的“媒體”,它每天都在“展示”。但是,它和普通人到底有什麽關係呢?大橋經常出現在各種照片中,遊客也會和大橋合影,但是誰又曾經在乎過那些站在橋邊的人呢。

常見的應對,是給大橋安裝防護欄。網上有照片,“嚴禁跳江,違反者罰款1000元”,這應該是PS和惡搞,都到了這一步,誰還會在乎罰款。而且卡裏可能已經沒有1000元。

如果有的話,也許可以找個酒吧喝一杯,就能再苟且一個晚上。

能夠有發聲渠道,有人願意傾聽自己的聲音,人的情緒就會好很多,就像我本人,在寫完這篇文章後會獲得一點解脫,如果還不夠,我會選擇去跑步,沿著哈德遜河,去看一眼華盛頓大橋。

城市中悲傷的人有很多。化解很難,但是城市起碼需要自己獨特的文化,去包容、承載這種悲傷。對個人而言,在下降時代,可能需要做好準備迎接一個又一個悲傷時刻的到來——試著去嘲笑或者反抗絕望,試著去表達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