掙紮生活的年輕人,不是“群魔”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那些被稱作“群魔亂舞”、被稱作“毒瘤”的“群魔”,隻是一群用力生活的年輕人。”

郭有才爆火後,主播湧進菏澤南站。“群魔亂舞”引來指控,有人要割“毒瘤”,隨後,菏澤叫停直播。

網友什麽都不懂!對主播的指控,謬誤源於經濟、社會的多重根源。

一、

主播從事的是演藝娛樂服務業。這是一種非生產性的服務業。大多數國人心中,這是虛擬經濟,而虛擬經濟不算經濟。

源於計劃經濟,大多數中國人心目中的經濟是:農民爭先恐後的畝產萬斤、工人熱火朝天的大煉鋼鐵、科學家聚精會神的演算實驗。明星、主播、外賣都不是生產,是浪費資源,“消費者的慵懶”沒有價值。這是批判網紅的經濟觀根源。

這種經濟觀是錯誤的,是過時的。在市場經濟中,任何合法交易行為,都是有利於經濟發展的。非生產性服務業意義重大。

直到1992年,中國才正式的從蘇聯的物質產品經濟核算(MPS)轉向GDP核算。GDP增加了非物質生產核算,比如文化娛樂等行業。某種程度上,采用GDP更多的反映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撇開娛樂功能不談,非生產服務業,能調節分配,促進經濟。

簡單的打個比方。做芯片的賺了很多錢,他怎樣把這些財富分散給其他人?捐贈、重稅都是不可行的。消費是一個很重要的途徑。給主播打賞、找人代練遊戲、去吃燒烤,他的錢才能花出去。然後,主播、代練、燒烤攤主,生意好了,就可以買房買車買手機用芯片,反哺技術創新,促進經濟發展。

中國人口龐大,有超大市場規模的優勢。這就意味著,任何行業的頭部,特別是文娛行業的頂流,必然是非常賺錢的。

全球前十位收入最高的演員中,大部分是美國的,這不難理解,美國人口多,好萊塢覆蓋全球。此外,中印能有一兩個明星進入這個排行榜。無他,中印人多。

所以,“大國強盛”必有“大富”,一體兩麵。很多人喜歡“大國強盛”,但痛恨“大富”。老子說小國寡民,他們喜歡“大國小民”。

如果禁掉郭有才與主播行業,以及那些明星,相應的,背後很多很多,默默無聞的小主播,群演,整個行業也就沒有了。些收入微薄的人將失去收入,。肅殺氛圍之下,製造業老板也會瑟瑟發抖。

此時,“小民”仍可是“大國”,但必然沒有“強國”。

不妨直白一點。郭有才、範冰冰、肖戰這樣的明星,以及無數主播,他們並不能直接打螺絲造飛機,但他們的存在,能整體上加速經濟流動,提升經濟規模,從而使得國家有更大的力量、科技去造飛機。

二、

錯誤的指控,不僅是不懂經濟,更因不懂社會。

作為一個公共評論的寫作者,我一直在觀察。我發現,很多中國人在評論一件事時,就會立刻從“真實生活狀態”轉換到“大作文狀態”,完全忘記自己的生活,進入宏大敘事模式。腦子裏麵蹦出的,就是平時看到的、聽到的最多的話術。

他們可以無縫的切換。“打開電腦看愛情動作片,關上電腦呼籲要淨化心靈”“進了麻將室賭錢,掏出手機批評不勞而獲”“進了KTV摸小妹,掏出手機噴擦邊”。於是,他們刷到菏澤南站,就立馬呼籲“禁掉網紅,割掉毒瘤,否則國將不國”。

這不是獨立思考,是一種源於陳舊觀念的條件反射。

在“大作文模式”的話術中,最最常見的是:“這會帶壞小孩”。

教育的目的,是讓孩子認知真實世界。讓他們明白真實世界中的道德、市場、人生、命運,到底是怎樣的,然後,趨利避害,盡量高尚。而不是給他們營造一個虛假的童貞化世界。

這種努力注定徒勞,隻會讓孩子們覺得,教育是虛假的,成年人是虛偽的。然後,孩子們也會學到“行動與話術的分離”,一代一代,繼續虛偽下去。一個虛偽的社會,必然是一個更壓抑、更遲滯、更缺乏活力的社會。

那天從電台做完節目出來,我突然想到一句話:隻有成年人真實生活,我們的孩子將來才能更好的生活,因為,他們終將成為成年人。

三、

很多人說,要普及邏輯,才能明辨是非,社會才能向好。其實,我覺得,知識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善良。

可悲的是,那些叫嚷著要割掉毒瘤的人,沒有同理心。

主播是一個一將功成萬骨枯的行業。大多數主播辛辛苦苦播一天,也就200來塊,甚至隻有幾十塊。不是生活所迫,誰願意對著鏡頭裝瘋賣傻。

這個事實並不難被察覺到。菏澤南站的年輕人,一人,一手機,衣著普通,賣力的表演,掙紮而生。這種底層氣息,不難看出。

他們是魔嗎?

誰都想一夜走紅,給孩子、給父母、給自己帶去更好的生活。這並不是錯。就像買一張彩票不是錯。

他們沒有製造事端,沒有抱怨社會,用勞動換錢。掙紮而生的年輕人還被萬夫所指,那他們何處可去?他們帶紅了菏澤,給平台帶來了流量,可現在,賺了流量的菏澤和平台,害怕輿論,又一腳將他們踢開。

趕走他們,謀殺了他們的努力。郭有才已成名,機會很多,但更多的,更普通的,指望著在南站多掙一兩千塊錢的年輕人,沒了希望。

那些提出指控的人,隻看到了群魔亂舞,看到菏澤南站的年輕人的“醜態”,他們就是無法去體會到、察覺到、感受的那些年輕人的生活。

但是,我也見到了他們正在用力生活。郭有才爆紅之前,不也是醜態嗎?把他們從菏澤南站趕走,就能把他們趕到生產線上了嗎?滿足了錯誤的經濟觀、發展觀,就能發展經濟了嗎?

先立才能後破。

網上的宏大批判,就是無法由己推人,與他人共情,去體會些年輕人的生活,眼中沒有一個個具體的人的掙紮,沒有對具體人的同情、理解、寬容。有的,隻有鸚鵡學舌的“大作文模式”與痛斥。

這種對個體的苛刻,相互之間沒有同理心,不是個案。

因為長期寫公共評論的原因,我被拉入過很多各種各樣的群。有抱怨學區分配不公的、有反對退休金事業企業雙軌製的、有維權超生被開除的,有呼籲增加農民養老金的,各種各樣、形形色色。

這些群訴求不同,但每個群都有同一個特征,那就是每個群都覺得,隻有本群反對的,才是國家、社會的瑕疵,應該改變,他們是愛國之舉。而其他群的議題,都是負能量,都是錯誤的——哪怕身處困難之中的人,哪怕感受到自己遭遇的不公與不義,也依然不能與他人共情。

張愛玲說,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但作為一個族群,同理心、同情、才是最底層的結構。否則,就不會有牢固的共同體,最後成為原子化的散沙。

指人為魔、濫用舉報,不但會破壞經濟發展,讓會社會變得更苛刻,最終,曆史路徑中的觀念,會塑造出未來的新路徑。

隻有當“那個在菏澤南站扮演孫悟空的小夥子,那個矮個子的侏儒,今天賺了多少錢?能不能給自己的老婆孩子買份大餐”替代了“毒瘤”“群魔亂舞”的指控,隻有當惻隱、同理心、寬容,替代無情、冷漠、苛刻,社會才會變得更好,才能有經濟發展,國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