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宏:新冠變異株KP.2臨床風險有限 無需過度擔憂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從全球範圍來看,一種被命名為KP.2的新冠變異株正在蔓延。2月以來,由於KP.2在全球流行毒株中的占比增長較快,世界衛生組織於5月3日將KP.2列入“需要監測的變異株”。

據國家疾控局昨日(14日)發布的新冠病毒KP.2變異株相關情況,截至5月12日,在我國本土病例中共監測到25條KP.2序列。每周報告的本土序列中KP.2占比在0.05%~0.30%之間,處於極低水平。

國家疾控局表示,我國現階段的主要流行株構成比排在前三位的為JN.1、JN.1.16和JN.1.4,3月11日首次從廣東本土病例中監測到KP.2變異株。

Q1

什麽是KP.2變異株?

KP.2是新冠病毒奧密克戎JN.1變異株的第三代亞分支,也是JN.1變異株中具有較強傳播優勢的一個亞分支,於2024年1月2日在印度采集的樣本中首次監測到。目前尚未檢索到KP.2的致病力和免疫逃逸能力較當前流行的JN.1變異株發生明顯改變的報道。

Q2

國際上KP.2變異株的流行情況如何?

目前,JN.1變異株仍為全球優勢流行株。今年以來,KP.2亞分支在全球流行毒株中的占比逐漸增加,從1月上旬的0.16%增長至5月上旬的14%左右。近期,部分國家KP.2亞分支流行程度相對較高,占比為10%~30%。

據美國CDC公布的最新數據,截至5月11日的兩周內,KP.2變異株占到美國新冠病毒感染的28%,4月中旬這一比例僅為6%。

張教授點評



張文宏 教授

國家傳染病醫學中心主任

複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

新冠病毒處於持續的變異中,但仍很難突破奧密克戎家族。就像流感病毒持續處於變異之中一樣,變異是病毒在宿主免疫壓力下生存的常態。

國家傳染病醫學中心聯合全國79家醫院數據,平台監測證實新冠奧密克戎毒株的變異與波動2022年11月至2023年4月初以BA.5.2和BF.7為主,自2023年4月初開始XBB分型逐步增多,2023年7月起,臨床樣本分型以XBB分型為主,EG.5增長較快,8月上旬新增發現FY.3.1和FL.13.2。世衛組織提到的“需要留意的”變異株(Variants Of Interest,VOI)中XBB.1.16檢出較多(包括FU.1),“監視下的”變異株(Variants under monitoring,VUMs)中XBB.1.9.2及其亞型在2023年下半年占比較多,8月下旬檢出EG.5.1的子代EG.5.1.1,9月上旬檢出EG.5.1.1的子代HK.3,且HK.3在9-12月比例逐漸增加。10月下旬出現HK.3的子代HK.3.1及HK.3.2。2024年1月起出現JN.1,並在1-3月檢出均在70%以上,出現JN.1.1及JN.6等分型,截至4月30日,仍以JN.1檢出為主。

國傳中心對地下汙水也進行了檢測,汙水中新冠核酸濃度監測顯示, 2024年1月10日前後有一個新冠高峰,隨後達到感染高峰平台期,自3月27日開始出現下降趨勢,4月中旬至今維持在3×104拷貝/L 水平,5月13日最後一次采樣的濃度為2.95×104拷貝/L。並有進一步下降的趨勢,且該數值與第二、三輪感染高峰的間隔期濃度相似。

而在此期間,全國的新冠臨床疾病負擔並未出現大的波動,仍處於正常波動中。

當前監測數據提示,我國當前流行的新冠病毒仍屬奧密克戎JN.1為主,而當前國際流行關注到了JN.1的子代亞型KP.2,截至5月12日,在我國本土病例中共監測到25條KP.2序列。每周報告的本土序列中KP.2占比在0.05%~0.30%之間,仍處於極低水平。後續雖然該亞型仍然會有出現比例增高的可能性,但是如同國際上該亞型雖然從今年3月起檢測到,美國CDC監測提示截至5月11日,KP.2占比上升至28.2%,但急診就診、住院人數以及死亡人數來看,未見人數趨勢的明顯上升,因此可以判斷KP.2後續的實際臨床風險有限。

未來我們仍然會強化對新冠以及其他呼吸道病原體的監測,出現新病毒亞型將是常態,無需過度擔憂。

為及時準確地向醫學界同道和社會公眾傳遞傳染病領域國內外最新動態、政策法規、研究進展,國家傳染病醫學中心於2023年5月起開設《傳染病信息快報》專欄,截止到目前已發布12期內容,涵蓋大量國內外最新動態及研究成果。

以下部分新冠前沿動態摘自《國家傳染病醫學中心信息快報 2024年4月版》。

CDC報道BA.2.86家族KP.2在美國成為新的主流病毒



2024年4月26日,美國CDC更新的數據顯示,新一代新冠毒株KP.2的占比已經達到24.9%,成為新的主流毒株。而在兩周前,KP.2的占比僅為10.7%。短短兩周時間,KP.2占比大幅增長133%。KP.2、KP.1.1、KS.1等變異株是JN.1的衍生株,這些衍生株有兩個額外的Spike蛋白位點突變(456、346位,被稱為FLiRT變體組),傳染性更強。在過去兩周內,美國另一種名為KP.1.1的FLiRT變體比例也從3.1%上升到了7.5%。

中國學者研究長效的新冠滴鼻黏膜疫苗



2024年4月27日,中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陳耀慶團隊聯合武漢大學陳宇團隊、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鄢慧民/楊菁毅團隊在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發表題為“Nasal vaccination of triple-RBD scaffold protein with flagellin elicits long-term protection against SARS-CoV-2 variants including JN.1”的研究論文,他們開發了一款新一代SARS-CoV-2疫苗——廣譜、長效的鼻噴亞單位黏膜疫苗。

基於近20年對冠狀病毒及亞單位黏膜佐劑和黏膜疫苗的研究經驗,研究團隊首先篩選出了具有高度穩定性、強免疫原性、包含3個RBD的亞單位蛋白抗原3R-NC,並利用經優化的重組鞭毛素蛋白KFD作為黏膜佐劑,研發出一種鼻噴亞單位疫苗原型3R-NC+KFD。

3R-NC+KFD滴鼻免疫(3R-NC+KFDi.n)小鼠可同時在血清和呼吸道組織中誘導出高滴度且具有良好交叉保護的中和抗體。令人驚奇的是,這些中和抗體可在BALB/c小鼠體內維持一年以上且無明顯衰減(小鼠壽命為1-2年),並在上下呼吸道同時實現長效保護。該疫苗在鼻腔和骨髓可誘導出大量的IgA與IgG分泌型長效漿細胞(LLPC)。研究發現,Tfh17的免疫應答與這種長效漿細胞的維持具有顯著關聯。

在此基礎上,研究團隊進一步發起了一項小型臨床接種試驗。結果表明3R-NC+KFDi.n具有良好的耐受性,且3R-NC+KFDi.n可顯著提升RBD特異的血清和唾液的結合和中和抗體水平。即便3R-NC隻包含了delta和gamma株的RBD,其產生的抗體仍顯示出一定的廣譜性,可高效中和BA.4/BA.5。在主要由BA.5和BF.7引發的2023年1月的大流行中,參與試驗的6個人均未被感染。研究結果表明,3R-NC+KFD是一種備受期盼的新一代新冠黏膜疫苗原型,極具臨床應用前景。

中國學者揭示新冠病毒變異株免疫逃逸的分子機製



2024年4月3日,浙江大學高福團隊聯合中科院北京生命科學研究院徐坤團隊在Med發表題為“Neutralization of EG.5, EG.5.1, BA.2.86, and JN.1 by antisera from dimeric receptor-binding domain subunit vaccines and 41 human monoclonal antibodies”的研究論文,係統研究了EG.5、EG.5.1、BA.2.86和JN.1變異株的免疫逃逸特性和機製,給疫苗和藥物研發提供理論指導。

研究人員采集了疫苗免疫及突破性感染的誌願者血清和疫苗免疫的小鼠血清,檢測血清中和抗體滴度。製備了涵蓋8種新冠病毒RBD表位的41株人源單克隆抗體,檢測分析它們與流行突變株的結合作用及對新冠病毒假病毒的中和作用。研究發現與EG.5.1相比,BA.2.86並未出現免疫逃逸增強,但是JN.1變異株具有更強的逃逸現象,主要比EG.5.1更多逃逸RBD-1、RBD-4及RBD-5表位的中和抗體作用。此外,ZF2202-A疫苗作為加強針,可以誘導對EG.5.1和JN.1的交叉中和抗體反應,且顯著高於病毒突破性感染。該研究結果不僅可以指導現有單抗的應用,還表明疫苗更新換代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