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底,有媒體報道了“多地高校成立家委會”的消息,引發關注。家委會,是用來協助學校管理、督促學生的家長組織。過往,人們隻聽說過中小學生有家委會,但如今,連江蘇師範大學、曲阜師範大學這樣的高校都開始成立家委會,就實在讓人有些吃驚了。與之配套的現象,還有今年4月初引起討論的“浙江大學期末寄成績單給家長”。
這不得不讓人聯想起前兩周的熱搜“多地高校禁止學生掛床簾”。這幾件事有什麽共同點?本質上,這都是把大學生當中學生看,把成年人當未成年人看。對於當代大學生教育來說,這絕不是什麽好的信號。
值得慶幸的是,這些做法遭到了大學生們的普遍反對。拿“禁止大學生掛床簾”來說,許多大學生都提出了很有力的回擊。比如,一位叫“左途同學”的騰訊新聞網友,針對某輔導員聲稱床簾是“隱形牆”、擋住了人際交往的說法,反駁道——“社會是在發展的,有的人喜歡熱鬧,有的人喜歡清淨,你憑啥認為你的就對,別人的就不對呢?
你去看看有多少發明創新是那些喜歡獨處的人創造出來的?學會尊重才是一個人最基本的道德,少在這好為人師了!”
大學生們反對禁止掛床簾的理由,首先就是這種隱私意識。大學生宿舍矛盾的重要誘因之一,就是互相之間的隱私問題沒有處理好。而當代大學生,恰恰普遍從小時候開始,就有了比上一代人要更為強烈的隱私意識。既然大學宿舍原本不存在隱私空間,那就自己創造隱私空間,於是才有了日趨普遍的床簾現象。
其次,是權利意識。一個高讚的網友觀點是,床簾爭議的重點,“就不是掛這個簾子有沒有用,而是為什麽學校這種事都要管!是不是管的有點寬了?”在當代大學生看來,掛不掛床簾,完全屬於自己的事情,既不妨礙他人,也跟學校管理者沒什麽關係。他們也越來越反感學校“事事都要管”“什麽都要管”的管理風格。
“隱私意識”與“權利意識”,也構成了當代大學生的“自主意識”。在經曆了一切以考試為核心、個人的喜好被壓抑的十幾年後,這些已滿18歲的新晉成年人,想過上屬於自己的人生,他們無法容忍,連2平米大小的床鋪如何布置,都不能自己說了算。
是的,在大學宿舍裏掛床簾,的確可能會存在一些問題。據報道,多所大學不允許學生在宿舍安裝床簾,主要出於兩點的考慮:第一有消防隱患;第二隔絕人際交往。另外也有健康隱患——據說,曾有掛床簾的大學生急病發作,失去意識了室友也沒有發現。
不能說這些是虛假的問題,但問題不一定有那麽大,也不一定無法解決。正如許多人質疑的那樣,床單、被子也都是易燃物,難道為了消防安全要讓學生睡鐵板嗎?如果理由是消防原因,那學校就應該拿出拿出專業的意見和數據,來說服大家為什麽必須禁止床簾,以及告訴大家,為什麽隻做好電器和吸煙管理還不足以起作用。同樣,輔導員們也應該解釋,要增進室友們之間的交流,是不是隻能禁止掛床簾,而不能采取其他鼓勵交流的措施,讓學生們既能維持交流,又可以保留隱私空間?至於在床簾裏學生突發急病,室友無法發現這種極端情況,如果非常罕見的話,那也不能因噎廢食,就跟不能因為存在車禍就禁絕汽車是一個道理。
事實上,大學生是能夠意識到掛床簾會帶來一些負麵作用的。2013年的中國健康心理學雜誌上,就刊登過一篇《高等院校大學生“床簾現象”調查與分析》,呈現了當時大學生對床簾的看法。這項針對近三百位大學生的調查顯示,51.6%的大學生認為該現象會影響室友間關係,44.1%的大學生認為掛床簾具有特殊意味(如自我保護、彼此間不坦誠、性格障礙、人際關係有問題等等)。
但重點在於,即便有這些負麵因素,且隻有27.2%的人掛床簾的情況下,高達94.3%的大學生都不反對掛床簾,僅有5.7%的人表達了反對。這說明,十年前的中國大學生已經普遍意識到,尊重彼此對隱私的需求,尊重彼此間的自主選擇,是一種常識。
所以,哪怕掛床簾引發的問題難以解決,也不應該武斷地、一刀切式地禁止掛床簾,這對大學生們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自主意識,是一種嚴重損害,乃至羞辱。
同樣,哪怕我們承認高校家委會有其正麵作用——開高校家委會風氣之先的浙江大學外語學院,表示對家委會的期待是“幫助新生盡快適應大學生活,落實大學生涯規劃”。但我們也必須看到,類似大學向家長寄送成績單這樣的做法,也會損害、羞辱學生們步入成年人世界後的自主意識。
前不久,還有一個類似的事情——曲阜師範大學管理學院因禁止學生在課堂上使用電子設備而引發爭議。中國海洋大學教授王天定對此有一個很好的評論,“大學的高中化管理讓大學生越來越像高中生”。是的,高校覺得現在的大學生生活能力像高中生,所以就用高中生的管理方式,那隻會是“預言的自我實現”,大學生隻會越來越像高中生。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將這些已滿18歲的大學生,視為能夠為自己負起責任的成年人,哪怕他們在開始階段會出現一些問題,但最終能實現更好的成長。
請大學把大學生當大學生看待,把成年人當成年人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