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諾貝爾獎得主:從未料到會有中國這樣的對手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日前,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諾貝爾獎得主、克林頓政府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約瑟夫·斯蒂格利茨接受了英國《金融時報》專訪。該專訪文章於4月29日發布。

談及近年來的中美貿易摩擦時,斯蒂格利茨指出,問題的根源在於“美國從未預料到會有中國這樣的競爭對手”,因此“並非是中國出現貿易違規,而是美國出現了戰略錯誤”。他舉例說,在電動汽車領域,中國在十多年前便進行戰略布局,而美國卻毫無動作。

斯蒂格利茨(Joseph E.Stiglitz)現年81歲,是美國知名經濟學家,先後在耶魯大學、斯坦福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等高校擔任經濟學教授。1993年至1997年,斯蒂格利茨在克林頓政府經濟顧問委員會任職,先為成員,後升至主席;1997年至1999年,他擔任世界銀行高級副行長兼首席經濟學家。


據介紹,斯蒂格利茨為信息經濟學的創立做出了重大貢獻,2001年由於在“充滿不對稱信息市場的分析”理論研究上的突出貢獻,榮獲諾貝爾經濟學獎。他認為,由於市場參與者“信息不對稱”,市場功能是不完善的,因此政府以及其他機構應必須巧妙地幹預市場,以保持市場正常運行。

《金融時報》提到,2002年,斯蒂格利茨出版了《全球化及其不滿》。該書因抨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國際貿易規則而引發爭議,同時也令斯蒂格利茨名聲大噪。

接受專訪時,斯蒂格利茨愉快地表示,“我在2000年對全球化的看法與當今世界的看法完全一致”。《金融時報》稱,現在,IMF接受了他的批評,而對貿易規則的懷疑也已成為美國兩黨共識。在美國國內,拜登政府采取了一些有利於工人的大政府政策,促進了通脹率的下降,斯蒂格利茨對此表示讚同。

然而,全球新秩序也對斯蒂格利茨的世界觀提出了挑戰。

斯蒂格利茨一直呼籲為世界相對貧困地區以及西方工業化落後地區提供更好的待遇,但兩者的需求經常發生衝突。比如,美國希望通過生產電動汽車和太陽能電池板來創造綠色工業就業機會,但卻抱怨中國進口產品存在“不公平競爭”,並動用關稅大棒予以幹涉。

被問及是否認為中國是全球貿易的建設性參與者時,斯蒂格利茨回答,他並不完全了解中國。他同時提到,“諷刺的是”,自2019年以來,美國一直阻止向世貿組織上訴機構任命新法官,“因此我們沒有正式的法律途徑來判斷他們是否違反了規則”。

斯蒂格利茨表示,根本問題是美國沒有預見到會有中國這樣的競爭對手。他說,即便中企沒有在本國獲得補貼,“也可能憑借其經濟規模和工程師數量而在競爭中脫穎而出”。

“並非是中國出現了貿易違規,而是美國出現了戰略錯誤,”斯蒂格利茨直言,“相對於中國,我們對工程的投資不足”,中國“讓自己處於比較優勢,而我們還沒有接受這一點”。他隨即舉例稱,早在十多年前,中方高層領導人便在電動汽車領域提出雄心勃勃的發展目標,“但美國當時卻毫無作為”。

斯蒂格利茨不同意“美國優先”政策,因為他認為,如果西方國家凡事以本國公民優先,將無法鼓勵全球在氣候變化等領域合作。但他讚同美西方國家近一段時間的“去風險”說法。

在斯蒂格利茨看來,美國兩黨都質疑當前的貿易規則,但有所不同:共和黨人提倡保護主義,是因為他們認為世界規則基於“零和博弈”;而民主黨人仍相信所謂“基於規則的世界體係”,但卻質疑中國等國家不遵守規則,從而傷害美國利益。

斯蒂格利茨在新書《通向自由之路》中重申了上述觀點,並認為美國社會不平等及由此產生的絕望感,催生出以特朗普為代表的民粹主義。他將特朗普稱為“新自由主義”的產物,批評新自由主義的“自私”、“唯物主義”和“不誠實”等特征,同時建議美國政府在網絡監管、帶薪病假和帶薪假期等方麵向歐洲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