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鉤”下的兩麵:中國失去市場,美國物價飛漲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由於疫情緣故,多年未能回國。上個月總算回去一趟,有些感觸,隨便扯幾句。

這次見到的老朋友們,各行各業都有,似乎都多了個口頭禪,叫“大形勢不好”。工廠貨賣不掉,商家錢賺不到,年輕人工作找不到,經濟大形勢不好。

這時我一般會說,你們說的隻是硬幣的一麵,另一麵是什麽你們知道嗎?就是北美物價飛漲,罷工頻發。以我們直觀感受,與疫情前相比,食品、房租、汽油等必不可少的開支,都漲了30%以上。所以,教師、垃圾工人、公交司機、卡車司機等等,到處都在罷工。沒辦法,物價上漲太快,正常加薪跟不上,不搞個罷工漲一大截,誰都活不下去。

你應該也猜到了,這枚硬幣叫“脫鉤”。一麵是中國失去市場,工廠外遷,導致工人失業,消費不振。另一麵,美國也在失去價廉物美的中國商品,被迫用更貴的東南亞、墨西哥等地的產品來代替,自然物價飛漲。可謂兩敗俱傷。

其實中美本來合作得好好的。說句很不嚴謹的話,脫鉤前大致就是美國負責技術創新,中國負責生產製造。這一波技術革命如電腦、互聯網、手機、AI等重大發明,都是美國人搞出來的。而為全世界生產電腦手機等產品的,是中國。

當然這是很粗略的說法。毫無疑問,美國也有工廠也有製造業,中國也有發明創造甚至還有世界第一的專利申請量。但大體來說,美國的比較優勢主要是創新,製造業也主要是基於創新的高端製造業,而中國的比較優勢主要是製造,龐然大物般的專利裏有多少水分,大家心裏都清楚。全球產業鏈分工,美國管創新,中國管製造,這個結論搖搖晃晃應該能站住。

所以,毫不奇怪,這次回國聽到的另一個口頭禪,就是“卷”。商家卷,往死裏殺價。學生也卷,往死裏刷題。

怎麽能不卷呢?製造業拚的就是成本,一分錢一分錢降成本,就像學生拚的就是分數,一分一分拉分數。

而且這兩個卷是相通的。中國成為世界工廠,靠的不僅僅是工廠,整個國家都要為適應這個生態位而努力,包括教育。

這樣的文章標題我們早就看濫了:為什麽中國出不了科學大師?中國學生成績比美國好得多,為什麽技術發明不如美國?中國人的創造力哪兒去了?

答案很簡單:中國的生態位就是製造,不是創新。我們從小的人生定位,就是做顆永不生鏽的螺絲釘。成績好,隻是為了做合格的螺絲釘,不是當強勁的火車頭。考試答題超綱,你雖然解出了題目但是思路超出教學大綱,那是拿不到分的。高考作文寫得再好,倘若偏題,同樣有零分之憂。

毋庸我多言,無數人都在詬病,中國教育所規訓的,就是在規定思路下寫出規定答案。別出心裁、靈機一動,在高考的熔爐中都會燒為灰燼。這樣培養出的人,當然不適合創新。

然而,他也不怕苦,不怕累,擅長在給定方向上拚到極致,因此,他很適合製造業,很適合技術落地。創新的事扔給美國人好了。讓自由奔放的美國人去胡思亂想,讓甘冒奇險的風險資本家去投資孵化。等他們九死一生,終於試錯試出一項新技術,好了,拿來主義登場,我們把他們的新技術拿來分解、研究、降成本、增產能。

同樣毋庸多言,有太多這樣的行業了,自中國企業入場,就硬是從高大上卷成白菜價,逼得歐美同行含恨離場。經過中國教育規訓的人才,闖一條新路並不擅長,但一旦別人把新路走通了,相當於一道題規定思路有了,標準答案也有了,那就進入我們最擅長的戰鬥:走別人的路,讓別人無路可走。

我們沒法說是哪個決定了哪個。中國加入全球化才二三十年,而循規蹈矩的傳統已有千年之久,因此不可能是經濟塑造了教育。但中國製造業的崛起,顯然也不僅僅是由教育決定的。因此更可能的是,教育幫助中國成為世界工廠,世界工廠的定位又進一步強化了教育模式。

事實上,不僅是中國,同一文化熏陶下的日韓兩國走的也是同一路線:跟在美國後麵,美國人搞出大的技術革命,我們就拿來做小的技術改進,把潛力都挖幹挖淨,直到把高科技卷成菜市場。而東亞三兄弟卷出來的問題,也是一模一樣:學生負擔超荷,社畜福報無限,出生率越跌越低。

那麽出路何在?痛下決心轉型成創新型國家嗎?

我看未必。

跟朋友聊天,每次聽到他們說中國太卷、學生娃太苦、還是國外教育好,我都會說,這隻是硬幣的一麵,美國式教育固然學生輕鬆,創造力強,但另一麵是什麽你們知道嗎?那就是美國的空心病。

空心病有兩種,一種是人的,一種是社會的。社會的早已廣為人知。美國的創新力固然領先全球,但正如前麵所言,中低端製造業它不是中國的對手,自從中國加入全球化,美國工廠就成批外遷,工作機會急劇流失。大名鼎鼎的鐵鏽帶即由此而來。把特朗普選進白宮、推動與中國脫鉤的主力,正是鐵鏽帶的失業工人。脫鉤在他們看來,是抵抗中國競爭、促使製造業回流的關鍵一戰。

沒辦法,創新不需要那麽多人,即便是美國,也容不下那麽多藝術家、發明家、創業者,大多數人的出路還是進廠打螺絲。當工廠關門,工人失業,即使最搶眼的技術創新那塊仍然光鮮,作為社會中流砥柱的中產階級已經嚴重萎縮,美國就成了空心菜。

至於人的空心病,也是美國式教育的一個副產品。美國人從小就被教導,要be yourself,要追求你的天性。問題在於,人的天性是什麽呢?人的天性就是好吃懶做呀!Be myself,myself最舒服的就是錢多事少靠家近,數錢數到手抽筋。我真的能be myself嗎?

當然不能。興趣導向、自由啟發的教育模式,確實有利於天才發揮其天賦,但again,天才永遠是極少數,像我們這樣的大多數隻是資質平平的庸才。庸才是很容易失去學習興趣的,如果再碰上寬鬆放任的學校環境,隻有天性解放之輕,而無勤學苦練之重(實際上,青少年的勤奮紀律教育更多是由校外的運動俱樂部承擔的,在此不表),普通人也就樂得隨波逐流了。

就這樣,從教科書到好萊塢,孩子從小聽的都是追尋自我才有幸福,堅持夢想就能成功。但成年之後,除了少數天才,落到普通人肩上的命運卻是掖起夢想,含淚搬磚。這對中國人沒什麽,本來就說好長大要當螺絲釘的,真的搬磚一生,也不過是求仁得仁。但對美國人,說好的成功呢?說好的幸福呢?Myself在哪裏呢?

一下就空心了,委屈了,我的才華沒人懂了,資本主義太他媽壓迫人性了。

所以,中國人的創造力哪裏去了?它變成世界工廠的代價了。

美國人的創造力從哪裏來?它從空心病的代價中來。

世上沒有完美的教育製度,它如果特別適合某一些人,則必然會不利於另一部分人。就像長頸鹿吃到了樹葉,就沒法吃草。兔子選擇了吃草,就吃不到樹葉。你隻能選擇一個生態位,不可能一切通吃。

同樣,我們也沒法說哪種教育製度更好,隻能說哪種更符合國情。以我之見,中美的選擇似乎還都不差。美國的生態位是世界老大,它的創新成果變現效率最高,創新能力也加強了它的老大地位。而中國有龐大人口,唯有製造業才能消化。誠然,填鴨式教育會磨平學生棱角、扼殺創造力,但也能保證你受到合格的技能訓練,當個中規中矩的工人、工程師、管理者,支撐起世界工廠不成問題。

當然,有識之士不這麽想。美國人對症下藥,大力脫鉤。他們的願望部分實現了,製造業果然在撤離中國,但卻沒有回流美國,而是遷到東南亞、墨西哥等地。沒辦法,那裏的工人雖然不如中國,但還是比美國工人更便宜、更好用啊。目前來看,鐵鏽帶還是鐵鏽帶,除了物價飛漲,似乎什麽也沒收獲到。

中國呢,痛感於高科技屢屢被卡脖子,多次投入巨額資金,扶持某些產業。各地也紛紛上馬,大搞高新產業園。這方麵的成效,我不敢多加妄議。作為一個跟高新產業園打過交道的IT人,我隻能說,第一,兔子不可能一夜之內吃上樹葉,第二,如果它吃上樹葉了,多半它就吃不到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