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感到被美國圍困,但習近平無力反擊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周四,拜登總統在白宮與菲律賓總統費迪南德·馬科斯和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合影。

拜登總統在中國周邊建立美國安全聯盟的努力很可能會強化中國領導人習近平的觀點,即華盛頓正在領導一場對中國進行“遏製、包圍和打壓”的全麵運動。而習近平對此無能為力。

對中國而言,拜登的行動無異於冷戰的翻版,當時世界被分割成對立陣營。在這種觀點看來,北京受困於美國的盟友和夥伴——一個從日本到菲律賓沿著中國東海岸延伸,沿著中國與印度有爭議的喜馬拉雅邊界,甚至穿過浩瀚的太平洋,一直延伸到一連串麵積雖小但具有戰略意義的島國所形成的包圍圈中。

周四,拜登在白宮會見了日本和菲律賓領導人,這是三國舉行的首次峰會,標誌著對中國的進一步施壓。美國官員表示,這次會晤旨在建立統一戰線,反對中國在南海對菲律賓、在東海對日本日益咄咄逼人的行為。拜登表示,美國與日本和菲律賓的防禦承諾“堅定如鐵”。

峰會結束時,三國同意加強海軍和海岸警衛隊聯合演習,並承諾進行新的基礎設施投資和技術合作。此次峰會的基礎是拜登與日韓領導人去年8月在戴維營達成的開創性防務協議,以及去年公布的與澳大利亞和英國合作開發、部署核動力攻擊潛艇的計劃。

拜登還試圖通過一個名為“四方安全對話”的機製將印度拉近華盛頓的軌道,印度是中國在對欠發達國家施加影響力方麵的主要競爭對手。印度領導人去年對華盛頓的高調訪問加劇了中國對印度的疑慮。

“中國顯然對這些事態發展感到震驚,“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中國與亞洲安全項目主任袁勁東說。“在中方看來,美國及其盟國已經明確決定需要遏製中國。”

周四,中國高層領導人趙樂際抵達朝鮮平壤。

作為回應,中國一直在加強自己與俄羅斯和朝鮮等夥伴的關係。上周二,中國和俄羅斯外長在北京舉行會晤,警告美國不要在亞洲複製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中國的高層領導人趙樂際前往平壤,承諾“加強”兩國之間的“戰略協調”。

美國及其盟友“以合作之名煽動對抗,以和平之名炫耀武力,以秩序之名製造混亂”,共產黨報紙《環球時報》在一篇社論中寫道。周五,中國海警在東海爭議島嶼附近海域巡邏,這些島嶼在中國被稱為釣魚島,在日本被稱為尖閣諸島。

但分析人士表示,除了嚴辭譴責和走過場的海上巡邏,北京方麵反擊美國壓力的選擇似乎有限,尤其是在中國麵臨經濟增長放緩和貿易摩擦加劇的情況下。

北京的軍隊雖然正在迅速現代化,但沒有經曆過實戰,與美國領導的聯盟對抗將冒巨大風險。北京的決心目前正在南海受到挑戰,它與馬尼拉在有爭議的水域問題上僵持不下。

2022年,費迪南德·馬科斯總統上台,並采取更強硬的外交政策(包括抵製中國對其臨近海域的大量主權主張),自那以來,中菲關係一直處於高度緊張狀態。中國船隻會對菲律賓船隻進行撞擊,並用激光瞄準菲律賓船隻,上個月,一艘中國海警船用水炮擊傷了三名菲律賓士兵。

中國將菲律賓描繪成美國和日本的又一個棋子,並試圖將自己描繪成美國好鬥情緒的受害者。

上個月,第二托馬斯沙洲(中國稱之為仁愛礁)附近海域,中國海警船對一艘菲律賓海軍船隻發射水炮。

分析人士表示,這種毫無顧忌的做法,再加上它在南海修建布滿軍事設施和飛機跑道的人工島嶼,已經導致菲律賓改變考量,促使其擁抱美國。

中國“要心裏有數,因為它自己在南海積極進行領土主張的活動將推動菲律賓加強與美國的關係”,袁勁東說。

同樣,去年的戴維營峰會凸顯了東京和首爾對中國日益強硬姿態的不安,促使這兩個亞洲鄰國擱置了數十年來因殖民占領和“二戰”而持續的緊張關係。

從長遠來看,拜登的戰略能否成功遏製中國還有待觀察。 在中國的民族主義者看來,美國的聯盟是脆弱的,並且隨著每次美國總統選舉的變化而改變。然後是習近平,他認為西方正處於結構性衰退,而中國作為亞洲主導力量的崛起是不可避免的。

“美國人不應該把自己看得那麽高。他們無法解決阿富汗或烏克蘭問題,”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區頗具影響力的政治學家鄭永年表示。他說,中國仍然希望和平解決爭端。“我們不碰菲律賓的原因並不是因為我們害怕美國。”

中國還針對印度尼西亞、沙特阿拉伯和南非等不結盟國家發起了外交攻勢。而在海上霸權爭奪中具有重大戰略價值的太平洋小島國也受益於中國的魅力攻勢。

周日,中國煙台,密克羅尼西亞聯邦總統韋斯利·西米納(中)在一場宴會上。

上周二,習近平會見了到訪的密克羅尼西亞聯邦總統韋斯利·西米納。密克羅尼西亞聯邦是一個人口超過10萬的群島國家,長期以來一直是美國勢力範圍的一部分。在人民大會堂舉行會晤之前,西米納受到了儀仗隊和紅毯禮遇,習近平在會麵中承諾將提供更多援助。

“中方願繼續為島國發展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習近平表示。

就在幾天前,北京采取了極不尋常的舉措,歡迎了印度尼西亞當選總統普拉博沃·蘇比延多的到來,並安排他與習近平會麵。這樣的禮遇通常隻針對就任後的領導人,可能反映出了當局對馬科斯上台後沒有更積極拉攏他的遺憾。

然而,在中國經濟受到房地產危機和外國投資銳減的打擊下,北京抗衡華盛頓的騰挪空間仍然受製於陷入困境的經濟。中國一直在增加出口,但這已經引發了與一些國家的摩擦,它們對中國廉價商品大量湧入感到擔憂。

美國更廣泛的施壓行動也可能促使中國采取措施,避免緊張局勢進一步升級。盡管與美國存在分歧,中國仍在進行兩國領導人和高級官員之間的對話,與澳大利亞等一些鄰國的關係也正在慢慢解凍。分析人士指出,近幾個月來,盡管台灣選出了中共厭惡的領導人,北京也避免升級在台灣周邊的軍事存在。

“他們肯定更加謹慎,並表現出接觸的意願,”新加坡國立大學政治學助理教授莊嘉穎談到北京時表示。“他們意識到讓摩擦升級存在實際的風險。我們隻是還沒有看到任何實質性的妥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