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傑:當“中華民國”淪為馬英九的“口誤”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馬英九如同當代“兒皇帝”石敬瑭

馬習二度相會,卻再無第一次在新加坡相會的新聞效應。台灣民眾對這個隻有到了中國才能找到“第二春”的前總統,隻是冷眼旁觀。而中共對馬英九的利用,是死馬當作活馬用。

“廢物利用”的做法,不是習近平首創。國共第一次合作時期,中共的太上皇斯大林就曾將國民黨和蔣介石比喻為母馬和檸檬。一九二七年四月五日,在莫斯科機關黨的積極分子大會上,斯大林就中國大革命形勢發表講話說:“要是有一匹母馬,它不怎麽好,可是畢竟有點用,也還聽主人使喚,哪個主人會同意把它趕走呢?”、“母馬再不好,隻要它聽話,能使喚,它也是馬呀。 右派要是不聽話了,我們就把他們趕走。”“我認為,像右派這樣一些人,應該利用到底。從他們身上能榨多少就榨多少,然後才將他們像榨幹了的檸檬一樣扔掉。誰不這麽做,誰就是笨蛋。這是我的看法。”一個星期後,這幾段話還沒有傳到中國,蔣介石就已反戈一擊、反客為主,開始清共了。

馬英九當然沒有蔣介石清共的膽量,他與習近平的談話幾乎是全程照稿念出,後來馬英九基金會也向媒體提供了文稿的逐字內容。唯一出現的“口誤”,是馬在談話時提及,中華民族過去經曆了百年屈辱,卻“一不小心”將“中華民族”說成“中華民國”,然後他立即改口,並強調馬習兩人都堅持“一個中國”、“九二共識”的重要性。

馬英九結束在中國的行程後返台,在桃園機場發表言論時再次說,台灣、中國都是炎黃子孫,同屬“中華民國”,下秒又改口稱同屬“中華民族”。記者會後,馬被問到“中華民國”是“口誤”嗎?馬笑而不語,一旁的國民黨立委賴士葆代回“故意的啦”。

更耐人尋味的是,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在中常會上說,國民黨會根據黨章、黨綱來推動兩岸務實交流。他表示,馬一開始在致詞時展現了“外交藝術”,將“中華民族”說成“中華民國”,即使後來澄清是口誤,但也充分展現了國格、避免自我矮化,沒有被中國牽著鼻子走。

“中華民國”在中國隻能以“口誤”的形式出現,這種做法居然被自我誇耀成“外交藝術”,國民黨的臉皮真比北京的城牆還厚。

曆史上,與馬英九有相似的人格特質的,是五代時後晉高祖石敬瑭。石敬瑭原為後唐的一名地方軍閥,為了推翻猜忌他的後唐皇帝,向兵強馬壯的契丹求救,不顧契丹皇帝耶律德光比他小十歲,肉麻地尊耶律德光為“父皇帝”,自稱為“兒皇帝”。於是,契丹冊封石敬瑭為大晉皇帝,出兵相助,幫他滅了後唐。隨後,石敬瑭將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讓國土北方直接暴露險境,每年更要向契丹按時稱臣進貢。這種卑躬屈膝的做法,讓其身敗名裂、皇位不穩,各地軍變不斷,他的兩個兒子先後被殺。看到後晉亂成一團,契丹爸爸覺得所托非人,頻頻問罪,石敬瑭驚懼憂鬱而死,隻活了五十歲。

馬英九一家老小大都是美國公民或擁有美國綠卡,他卻畢恭畢敬地到北京朝聖,參與習近平的“反美大合唱”,原因無它,隻應了《史記》中的一句老話——“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馬英九不以曾是台灣人民用選票選出來的總統為榮,偏偏以被習近平欽點為“前台灣特首”而欣喜若狂乃至“臨表涕泣,不知所雲”。既然“中華民國”隻是“口誤”,他肯定不會就被中共非法羈押的中華民國公民富察向中共方麵交涉。

“中華民族”和“九二共識”都是子虛烏有的神話

馬英九在習馬會上講話的最後一段是:“未來兩岸應該以確保人民福祉為最大目標,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求同存異,擱置爭議,共創雙贏,共同追求和平發展。我誠摯期盼:兩岸互利共榮,攜手合作,振興中華,讓中華民族在全世界麵前抬頭挺胸!”在中國訪問期間,他提及次數最多的兩個名詞是“中華民族”和“九二共識”。

有趣的是,馬英九的父母都是國民黨官僚,一九四八年撤退到台灣,次年“轉進”香港,既是從事對敵情報工作,更是為了想方設法將遺留在湖南的馬英九的奶奶、二姐、三姐接出來,否則這些親屬必然淪為中共統治下的“黑五類”,難逃接二連三的政治運動之整肅。當時,馬母已懷孕,馬英九出生在九龍油麻地的廣華醫院。既然在英屬九龍出生,其母將其取名“英九”。那麽,高調自命為中國人馬英九,為什麽不改掉帶有強烈殖民色彩的名字“英九”,改為堂而皇之的“馬中華”?

馬英九曆史知識有限,他大概不知道,“中華民族”並非“古已有之”的“神主牌”,而是近代學者和政治活動家梁啟超流亡日本後,讀到翻譯成日文的西方學術著作,知道了現代民族國家的概念,這才發明了這個非驢非馬的概念,企圖將作為多民族的內亞帝國的清帝國,改造成一個現代民族國家。然而,這個發明卻讓梁啟超追悔莫及。我在《顛倒的民國》一書中指出:梁啟超未曾想到,他發明的“中華民族”這個新名詞和新觀念,如脫軌的列車奪命狂奔,完全不受控製,此“知識產權”相繼被他所痛恨的國民黨和共產黨竊取,成為兩黨建立威權和極權統治的墊腳石。 而美國的中國史權威學者孔令飛亦指出,梁啟超關於建立自治的憲政國家的設想,被中國二十世紀曆史發展所擊碎。國家統一這種共識形成及維護的代價,是思想上的逆來順受和政治上令人擺布。

另一個習近平套在馬英九頭上、馬英九甘之如飴的緊箍咒就是“九二共識”。“九二共識”是蘇起的發明,他認為可以創造出一個模糊的東西,中共可以接受,國民黨可以接受,民進黨也可以接受,“黑瓶子裝醬油”,各取所需,各說各話。在陳水扁當選、就職,台灣第一次政黨輪替之前,時任陸委會主委的蘇起提出“九二共識”。然而,一九九二年兩岸在香港談判時,蘇起是政治大學教授、國關中心研究員,並非局中人。他是“事後諸葛亮”,以“九二共識”作為到北京的“通關密碼”,但“九二共識”並非曆史事實。

一九九二年兩岸談判的當事人,無一例外都宣稱不存在“九二共識”。當時海基會負責的主談人許惠祐說沒有“九二共識”,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說沒有“九二共識”,陸委會主委黃昆輝說沒有“九二共識”,總統李登輝也說沒有“九二共識”。黃昆輝後來在受訪時說出了一個常識,李登輝不可能委托海基會去跟中共方麵達成事關台灣主權的“九二共識”:“哪有一個國家的主權可以由一個民間團體去談的,何況海基會要和海協會會談,都是要經由陸委會授權,陸委會授權的方案是要報請行政院核定,海基會才能去談的。”

在會談中,台灣方麵提出“一個中國、各自表述”,但從未得到中共的承認。一九九六年,海協會秘書長張金成在《人民日報》發表文章指出,一九九二年香港會談沒有“一中各表”這件事。 一九九七年,海協會常務副會長唐樹備說,沒有“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共識。一九九九年,國台辦負責人亦指出,沒有“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共識。

當時,馬英九為陸委會首席副主委,一九九二年十一月五日,陸委會召開中外記者會,馬英九主持,發表香港會談結論,標題為“功虧一簣的香港會談”,這就表示會談是破局的。然而,馬英九後來當上總統,“人一闊,臉就變”,遂沐猴而冠,其冠冕正是中共的“一個中國,一國兩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