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焦點新聞 » “神作”還是“三流小說”?說說《三體》那些硬傷…

“神作”還是“三流小說”?說說《三體》那些硬傷…

文章來源: 維舟 於 2024-04-10 11:42:53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維舟|《三體》的邏輯漏洞

《三體》無疑是近年來中國科幻現象級的作品,其狂熱粉絲更將之譽為“神作”,容不得任何批評。我雖然很多年前也曾追看過劉慈欣作品,《三體》問世後也第一時間就找來讀了,但老實說,我並不覺得它有多“神”,相反,它的缺點幾乎和優點一樣明顯。

和大劉以往的諸多作品一樣,《三體》最吸引人的是其硬科幻的想象力(諸如二向箔、智子、水滴),但弱點則是其流露出的價值觀(特別是社達、厭女)和文學性——最讓人詬病就是人物(尤其是女性人物)刻畫的臉譜化。

不怕得罪人地說,《三體》如果撇開“科幻”元素,單純從“小說”層麵而論,那這其實就是一部三流小說。

當然,這並不妨礙它的流行,至於由此改編的影視作品則更是兩回事。電影大導演希區柯克還有句名言:“三流小說出一流電影,一流小說出三流電影。”因為影視語言和文字表達全然不同,且越是一流小說還越難改編,哪部莎劇改編的電影能像原著那麽經典?

《三體》之所以和經典還有差距,根源恰在於劉慈欣的那兩個短板:這固然不失為一個頗具想象力的故事,但缺乏思想深度,就很難像科幻小說鼻祖《弗蘭肯斯坦》那樣挖掘出更多深入的思考,而人物形象的單薄,則違背了現代小說最根本的使命,那就是呈現人性的深度。簡言之,這兩點都削弱了作品自身的複雜性和深度。

程心這個人物代表著劉慈欣對女性的許多刻板印象

雖然構思宏大,但細想想,《三體》的許多設定本身就值得質疑:三體人攻擊地球的動機是什麽?好像僅僅是看中地球這個家園比他們自家的更好。但試想一下,沙漠固然看起來荒涼,但適應了沙漠生存的物種,搬到熱帶雨林去就能活得更好嗎?

更進一步說,這樣一個文明反反複複中斷、摧毀又重建的星球,又是怎麽發展出高等級文明的?畢竟文明進程需要連續、積累才能一點點突破,要是中國文明每次發展到農業時代就推倒重來,那能有今天?

這且不論,要是三體人果真發展出了遠比地球先進的文明,那僅距離這兒4光年之外,還需要葉文潔發出什麽邀請信號嗎?按說他們的宇宙探測器早就找上門來了——原先甚至不知道地球的存在,沒多少年“智子”竟然了解了地球人的所有秘密,這合乎邏輯嗎?

再說,真要入侵地球,難道三體人不考慮軍事行動的成本、勝算嗎?載人恒星級航天飛行所需的能量極高,馮·赫爾納認為,這種旅行所需的能量就算是用湮滅做能源也滿足不了推力需求。在“合理”的時間段(比如一個人的一生)從一個星係飛到另一個星係意味著要近光速飛行,其所需的湮滅物質量幾乎相當於月球的質量。可想而知,這對技術、成本的要求極高。

一說到“三體人”,仿佛他們就都是單一的他者,但想想看,就算當年十字軍東征,聯盟內部都爭吵不休呢。三體人竟然那麽輕信葉文潔的話,立刻投入巨資組成1000艘戰艦的遠征艦隊,孤注一擲,難道不需要先探測一下,哪怕先了解下地球對三體人是否宜居呢!想想看,我們人類對火星殖民都探測了一次又一次。

地球人最終用來反製三體人的主要手段之一,是威脅向外太空發射其坐標,這樣三體星本身就可能被更強的敵人摧毀。這看起來倒是一個有效威懾,但在超大時空尺度下,仍是這樣嗎?

馮·赫爾納假定文明的平均壽命為6500年,文明間的平均距離為1000光年。當等待回複的時間僅占(在局域性“靈生代族群”中)整個文明壽命中相對短暫的時段時,文明間信息的成功交換才有可能。

也就是說,如果距離太遙遠,星際文明的互動是不可能的,就算可能也有時間差——如果真有比三體星更高的敵對文明,但他們過1000年摧毀三體星時,人類已經在600年前被三體人摧毀,那這樣的威懾對拯救人類有意義嗎?

何況,真有那麽厲害的高級文明,要探知三體星的存在,還需要地球人給他們發射坐標?你在定向越野、探索目標時,需要一隻猴子告訴你方位嗎?

當然,“藝術許可”(licentia poetica)是保障所有虛構文學的基礎,要是這麽較真起來,那整個故事就沒法講下去了。然而,真正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三體》是以科幻的外衣出現的,但其內核卻恰恰不是關於某個科學設想。

1957年,天體物理學家弗雷德·霍伊爾在科幻小說《黑雲壓境》(Black Cloud)中提到一種“生命體”:一片大型星雲,集合了宇宙塵埃和氣體,在電磁場內保持穩定的動態結構,是可以被構建出來的。像這樣的科學設想探求,在《三體》裏是看不到的,更多的是二向箔這樣猶如魔法一般的“技術”。

《三體》的主題,從本質上來說,其實是政治的:它真正幻想的,是一種心理補償機製:當再次麵臨外敵或巨大外部挑戰時,“我們”能贏。類似的主題,在劉慈欣早些年的作品《全頻帶阻塞幹擾》中表現得更顯眼——其中設想,中國再次麵臨外國聯軍入侵,不得已實施全頻帶阻塞幹擾,使敵方的先進武器失效,迫使他們回到拚刺刀的肉搏戰。

《全頻帶阻塞幹擾》

《三體》的“黑暗森林法則”看似是未來的,實則是幾乎所有傳統社會都有的傾向:外部世界是危險的。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在研究太平洋群島土著後發現,他們“對異己群體的基本態度是敵視和不信任,每一個陌生人都是敵人,這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民族誌特征”。

宇宙是否真是一個“黑暗森林”,這不得而知,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在這個故事中,人類的反應所針對的並不是外部世界本身,而是他們心目中的外部世界形象。社會學家理查德·桑內特說過,“將虛幻的對象誤認為是真實存在的對象是一種危險的觀念,認為通過自我的形象就能夠認識現實,並據此來對外部世界作出反應也是一種危險的觀念和行為。”

最令人不安的是,《三體》中毫不掩飾地流露出這樣一種理念:在巨大危機麵前,善意是婦人之仁,大眾也隻是群氓,隻有極少數精英掌握著真理,能拯救所有人。

這不是偶然的,他的另一部作品《流浪地球》同樣涉及危機麵前的集體決策,而結果也大致差不多:一些人隻能被犧牲,剩下的隻能仰賴於救世主不出錯且碰巧還心懷善意。

這不是科幻,而是現實;不是未來,而是傳統——或者說,是把我們的過去,投射到了未來。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0)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25秒"行刑式槍殺"畫麵曝光!烏前議長連中8槍喪命
中國男子在英至少犯20起強奸、偷拍 受害者恐數百
再見林瘋狂!37歲林書豪正式宣布退役
美新國防戰略草案 萬斯言論扮關鍵 點名台灣戰略要角
巴西和美國關稅戰開打!企業界憂“以牙還牙”釀災難




24小時討論排行

普丁專訪痛批日本恢複軍國主義,強調中俄"合作抗日"
美印交惡!川普宣布"取消出席"印度主辦QUAD峰會
反對川普!芝加哥非裔市長"簽行政命命":抵製鎮壓移民
國際著名統計學家劉軍從美“海歸” 全職加盟清華大學
習莫普天津會晤:金磚國家被特朗普越挫越旺?
普京莫迪抵達北京參加上合峰會,但美中印貿易戰使峰會蒙上陰影
哈瑪斯證實:軍事領導人慘遭以軍擊斃,痛批以色列"暴君"
行程披露!普京在華停留如此之久,實屬罕見
也門胡塞叛軍政府總理和多名部長死於以軍空襲
馬斯克:星艦第十次試飛最終濺落點與目標僅差3米
金正恩承諾為在俄陣亡士兵家屬提供“美好生活”
白宮改造工程驚現豆腐渣?特朗普真的是氣壞了
普京訪華前抨擊西方製裁,謀求擴大中俄貿易合作
官方披露珍貴檔案 蘇聯援華抗日絕密行動曝光
不帶手機的伊朗總統被以色列定位 被貼身保鏢“出賣”
以資深外交官:馬克龍早就做出決定 承認巴勒斯坦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神作”還是“三流小說”?說說《三體》那些硬傷…

維舟 2024-04-10 11:42:53



維舟|《三體》的邏輯漏洞

《三體》無疑是近年來中國科幻現象級的作品,其狂熱粉絲更將之譽為“神作”,容不得任何批評。我雖然很多年前也曾追看過劉慈欣作品,《三體》問世後也第一時間就找來讀了,但老實說,我並不覺得它有多“神”,相反,它的缺點幾乎和優點一樣明顯。

和大劉以往的諸多作品一樣,《三體》最吸引人的是其硬科幻的想象力(諸如二向箔、智子、水滴),但弱點則是其流露出的價值觀(特別是社達、厭女)和文學性——最讓人詬病就是人物(尤其是女性人物)刻畫的臉譜化。

不怕得罪人地說,《三體》如果撇開“科幻”元素,單純從“小說”層麵而論,那這其實就是一部三流小說。

當然,這並不妨礙它的流行,至於由此改編的影視作品則更是兩回事。電影大導演希區柯克還有句名言:“三流小說出一流電影,一流小說出三流電影。”因為影視語言和文字表達全然不同,且越是一流小說還越難改編,哪部莎劇改編的電影能像原著那麽經典?

《三體》之所以和經典還有差距,根源恰在於劉慈欣的那兩個短板:這固然不失為一個頗具想象力的故事,但缺乏思想深度,就很難像科幻小說鼻祖《弗蘭肯斯坦》那樣挖掘出更多深入的思考,而人物形象的單薄,則違背了現代小說最根本的使命,那就是呈現人性的深度。簡言之,這兩點都削弱了作品自身的複雜性和深度。

程心這個人物代表著劉慈欣對女性的許多刻板印象

雖然構思宏大,但細想想,《三體》的許多設定本身就值得質疑:三體人攻擊地球的動機是什麽?好像僅僅是看中地球這個家園比他們自家的更好。但試想一下,沙漠固然看起來荒涼,但適應了沙漠生存的物種,搬到熱帶雨林去就能活得更好嗎?

更進一步說,這樣一個文明反反複複中斷、摧毀又重建的星球,又是怎麽發展出高等級文明的?畢竟文明進程需要連續、積累才能一點點突破,要是中國文明每次發展到農業時代就推倒重來,那能有今天?

這且不論,要是三體人果真發展出了遠比地球先進的文明,那僅距離這兒4光年之外,還需要葉文潔發出什麽邀請信號嗎?按說他們的宇宙探測器早就找上門來了——原先甚至不知道地球的存在,沒多少年“智子”竟然了解了地球人的所有秘密,這合乎邏輯嗎?

再說,真要入侵地球,難道三體人不考慮軍事行動的成本、勝算嗎?載人恒星級航天飛行所需的能量極高,馮·赫爾納認為,這種旅行所需的能量就算是用湮滅做能源也滿足不了推力需求。在“合理”的時間段(比如一個人的一生)從一個星係飛到另一個星係意味著要近光速飛行,其所需的湮滅物質量幾乎相當於月球的質量。可想而知,這對技術、成本的要求極高。

一說到“三體人”,仿佛他們就都是單一的他者,但想想看,就算當年十字軍東征,聯盟內部都爭吵不休呢。三體人竟然那麽輕信葉文潔的話,立刻投入巨資組成1000艘戰艦的遠征艦隊,孤注一擲,難道不需要先探測一下,哪怕先了解下地球對三體人是否宜居呢!想想看,我們人類對火星殖民都探測了一次又一次。

地球人最終用來反製三體人的主要手段之一,是威脅向外太空發射其坐標,這樣三體星本身就可能被更強的敵人摧毀。這看起來倒是一個有效威懾,但在超大時空尺度下,仍是這樣嗎?

馮·赫爾納假定文明的平均壽命為6500年,文明間的平均距離為1000光年。當等待回複的時間僅占(在局域性“靈生代族群”中)整個文明壽命中相對短暫的時段時,文明間信息的成功交換才有可能。

也就是說,如果距離太遙遠,星際文明的互動是不可能的,就算可能也有時間差——如果真有比三體星更高的敵對文明,但他們過1000年摧毀三體星時,人類已經在600年前被三體人摧毀,那這樣的威懾對拯救人類有意義嗎?

何況,真有那麽厲害的高級文明,要探知三體星的存在,還需要地球人給他們發射坐標?你在定向越野、探索目標時,需要一隻猴子告訴你方位嗎?

當然,“藝術許可”(licentia poetica)是保障所有虛構文學的基礎,要是這麽較真起來,那整個故事就沒法講下去了。然而,真正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三體》是以科幻的外衣出現的,但其內核卻恰恰不是關於某個科學設想。

1957年,天體物理學家弗雷德·霍伊爾在科幻小說《黑雲壓境》(Black Cloud)中提到一種“生命體”:一片大型星雲,集合了宇宙塵埃和氣體,在電磁場內保持穩定的動態結構,是可以被構建出來的。像這樣的科學設想探求,在《三體》裏是看不到的,更多的是二向箔這樣猶如魔法一般的“技術”。

《三體》的主題,從本質上來說,其實是政治的:它真正幻想的,是一種心理補償機製:當再次麵臨外敵或巨大外部挑戰時,“我們”能贏。類似的主題,在劉慈欣早些年的作品《全頻帶阻塞幹擾》中表現得更顯眼——其中設想,中國再次麵臨外國聯軍入侵,不得已實施全頻帶阻塞幹擾,使敵方的先進武器失效,迫使他們回到拚刺刀的肉搏戰。

《全頻帶阻塞幹擾》

《三體》的“黑暗森林法則”看似是未來的,實則是幾乎所有傳統社會都有的傾向:外部世界是危險的。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在研究太平洋群島土著後發現,他們“對異己群體的基本態度是敵視和不信任,每一個陌生人都是敵人,這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民族誌特征”。

宇宙是否真是一個“黑暗森林”,這不得而知,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在這個故事中,人類的反應所針對的並不是外部世界本身,而是他們心目中的外部世界形象。社會學家理查德·桑內特說過,“將虛幻的對象誤認為是真實存在的對象是一種危險的觀念,認為通過自我的形象就能夠認識現實,並據此來對外部世界作出反應也是一種危險的觀念和行為。”

最令人不安的是,《三體》中毫不掩飾地流露出這樣一種理念:在巨大危機麵前,善意是婦人之仁,大眾也隻是群氓,隻有極少數精英掌握著真理,能拯救所有人。

這不是偶然的,他的另一部作品《流浪地球》同樣涉及危機麵前的集體決策,而結果也大致差不多:一些人隻能被犧牲,剩下的隻能仰賴於救世主不出錯且碰巧還心懷善意。

這不是科幻,而是現實;不是未來,而是傳統——或者說,是把我們的過去,投射到了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