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1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焦點新聞 » 齊邦媛:我是有骨氣的人,也喜歡看大家做有骨氣的事

齊邦媛:我是有骨氣的人,也喜歡看大家做有骨氣的事

文章來源: 學人Scholar 於 2024-03-30 07:55:05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2024年3月28日淩晨1時,《巨流河》作者齊邦媛去世,享年100歲。



1924年2月19日,齊邦媛生於遼寧鐵嶺,武漢大學外文係畢業,1947年到台灣,1968年赴美國印第安納大學研究,1969年出任中興大學新成立之外文係係主任,1988年從台灣大學外文係教授任內退休,受聘為台大榮譽教授迄今。曾任美國聖瑪麗學院、舊金山加州州立大學訪問教授,德國柏林自由大學客座教授。教學、著作,論述嚴謹;編選、翻譯、出版文學評論多種,對引介西方文學到台灣,將台灣代表性文學作品英譯推介至西方世界,卓有貢獻。

曆時四年,齊邦媛在其80歲時寫作完成《巨流河》,其以縝密通透的筆力,從大陸巨流河寫到台灣啞口海,以一個奇女子的際遇見證了縱貫百年、橫跨兩岸的大時代的變遷。

巨流河和啞口海,

存在於我生命的兩端

作者|齊邦媛(受訪)

作者|李菁(采訪/撰文)

從巨流河到啞口海,也是民國要人齊世英家族的一部家族史。1925年底,郭鬆齡倒戈,在巨流河與張作霖對峙三天而兵敗身亡。歸國後跟隨奉係郭鬆齡、意欲做出一番救國救民大事業的齊世英隨即開始了背井離鄉的生活,這也成了他兩歲的女兒——齊邦媛動蕩不安的前半生的起點。他們在日軍的炮火中從南京輾轉到西南;又在國共內戰的硝煙裏,從大陸漂流到台灣……不斷的流亡,成了齊家的主題;那條巨流河,則成了永遠回不去的家鄉。

幾十年後,80多歲的齊邦媛將這部家族史寫成了一部《巨流河》。這實際上也是20世紀中國人的一部苦難史。《巨流河》在兩岸收獲無數好評,與同樣描述這段曆史的其他作品相比,齊邦媛更被稱道的是她深沉而內斂的寫作風格,哀而不傷,尤顯出一份高貴的尊嚴,就像她在顛沛流離的歲月中,力求用詩歌來尋求心靈慰藉一樣。而在那個年代躲避紛亂的政治、沉浸於文學世界的孤獨讀書者齊邦媛,最終也在文學上成就了自己。

《巨流河》一書裏最令人感動的,無疑是她與飛虎隊員張大飛的一段故事。所以此書麵世後的第二個月,就有導演找上門來要將其拍成電影,但最終都被齊邦媛所拒。在她看來,外界的很多猜測和解讀都是對張大飛和那段純潔感情的褻瀆,她寧願將其保存在內心深處。“這樣做我受不了。在現實裏他是個木訥寡言的人,連人生都沒想清楚,26歲就死了。他死得那麽幹淨,全心全意的,就是為了報國。我在有生之年,不願意看到他短促的一生成為一個熱鬧的電影。”

01

渡不過的巨流河

問:寫這本書的想法,是從什麽時候在你心中“生長”的?父親生前是否鼓勵你寫一本家族史?在寫作此書的過程中,你內心都經曆了什麽樣的情感體驗?

齊邦媛:我自1942年到台灣後,用了60年的時間想念那留在大陸的23年青春。這漫長的60年間,有激蕩,有平淡,也有似乎遺忘的階段,但是那曆史凍結的短短的上半生卻橫亙在我心靈深處,從未消退。

1949年大斷裂之後,我有足夠的閱曆,讀了許多詮釋20世紀世界史的書。自信也可以很冷靜客觀地評估自己成長歲月中的人與事。對於當年那樣真誠獻身的人,有超越個人關係的尊敬與懷念。

問:你的父親齊世英先生留德歸來之後,追隨郭鬆齡倒戈與張作霖開戰,郭鬆齡事敗而亡,齊先生過了一段流亡生活。這固然是一段家族史,但也更與後來“九一八”乃至“七七事變”等影響中國近代史進程的大曆史牽係到一起。幾十年後再看這段曆史,您有什麽樣的感慨?

齊邦媛:假如當年郭鬆齡將軍渡過巨流河,東北即有革新自強的機會,曆史必會重寫;如果當年兵變成功,東北一切的資源都有,穩下來的話,日本人不可能過海來侵略東北。沒有東北侵略,哪有後來那些事。至少20世紀的中國少些恥辱,人民少受些痛苦折磨。郭鬆齡兵諫身死時41歲,已在軍旅經曆過南北多省的動亂。他天性愛讀書、能深思,且結交天下有識之士,明悉家鄉事,也清楚知道大局麵的處境,正是有效報國的好年紀,卻在渡河之前被部下出賣而兵敗,至死堅持大義,人格上是成功者而非失敗者。

如果郭鬆齡革命成功的話,東北第一件事就是辦教育。你們可能不曉得,東北是中國第一個有洋小學的地方,清朝政府辦的。因為皇上說是我的家鄉,什麽好東西都給東北。父親想多辦中學,認為中學影響最多。他沒有做政治的打算,本來不是想做政治。

問:最終選擇《巨流河》作為書的名字,想借此隱喻什麽?

齊邦媛:巨流河和啞口海,是真正的河和海灣,存在於我生命的兩端,既是真實也是象征。我初次在台灣南端聽到啞口海之名字,站在海灣岩石之上,想到郭將軍和我父親那麽大的憾恨,真如太平洋的洶湧激蕩流入此灣,聲減音消,啞口無言。遙想那些歲月那些人,“常使英雄淚滿襟”。

問:東北在中國近百年來的命運也令人感慨。到你這一代,鐵嶺隻是“紙上的故鄉”,精神上的故鄉永遠遺失了嗎?你的鄉愁,是否成了無處安放的鄉愁?

齊邦媛:“鄉愁”二字實在說不盡我們近百年漂流的境況。我父母有生之年若回東北,麵臨的隻有死亡。政治力量之暴虐,無需我在此多說,讀者都能了解。用“鄉愁”或“惆悵”來形容我們一生鋪天蓋地的鄉思,實在是太溫和了。我父親前半生堅定地相信,勉勵別人也勉勵自己,無論麵臨什麽困難的局麵,“有中國就有我!”中國是一直存在的,以各種方式存在著,而他們那一批人,拋完了頭顱,灑盡了熱血,連容身之地都沒有了。他的後人連故居在哪裏都不知道。我們幸運地在台灣度過平安自由的後半生,到淡水山上給父母上墳的時候,麵對太平洋,右前方是東北方,他生前說埋在這裏很好。埋在哪裏其實並不重要,生者有時會想,像他們那樣傻乎乎的理想主義者,死後若有靈魂,必也仍在往東北癡癡地眺望著吧。

《巨流河》出版之後,我收到了數百封貼了郵票的信(因為我不用電腦),有幾位已90多歲,走過那個時代,知道我父親那樣的人,他們會老淚縱橫地讀當年事,那是多麽令人懷念的,有骨氣,有共同目標的時代!像我父親那樣的充滿正氣的人已經不再有了。

02

“詩的真理”

問:你在《巨流河》一書裏提到,要以“詩的真理”來寫這群人,“下筆時如此悲傷,卻也如此愉悅”。怎麽理解這“詩的真理”?

齊邦媛:“詩的真理”是我最渴慕達到的寫作境界。雖然我隻能用散文寫《巨流河》,達不到那高度。我最愛讀羅馬史詩《伊尼亞德》(The Aeneid)的一位英譯者奈特在1956年英譯本序中說,作者維吉爾以博覽群書為基礎的暗示手法,幫助他道出全部真理,即“詩的真理”,而非瑣細的事實真相。他能以寥寥數語繪出一幅生動畫麵,合成終級真理中的真實世界,即詩的真理。

《巨流河》中要表達的“詩的真理”,就是有些人或者認為來到台灣的都是失敗者,但是我們很多人並不讚成。因為這不是個人的失敗,甚至也不是全體的失敗。至少我個人,或者我對我父親那一代,我不覺得他們是失敗者。不是說我們嘴硬或者不肯服這口氣,你到了60年後還不服氣,而且是幾百萬人不服這口氣,那麽就不是嘴硬了。那些老兵也不是個人失敗了。他們像進網的魚一樣,你不能說這條魚很差勁,所以才被網住了。

問:《巨流河》這本書裏,最令人唏噓的就是張大飛的故事(注:1945年,張大飛自陝西安康出擊河南信陽日本空軍,與敵驅逐機遭遇,在空戰中中彈陣亡)。目前你在大陸已有很多讀者,因此書影響,他們繼續追尋張大飛的故事,甚至尋找到其在大陸的弟弟,這種“熱”是你期望看到的結果嗎?有讀者在飛虎隊的網站上看到這樣一段資料:“在中午的會餐上,一位浙江口音的太太,抱了一個嬰孩進入我們的僅有樂園,張大飛站起來給介紹一下:‘我的內子。’他是一個有家室的戰鬥員,在亂流機場他被人尊稱為張分大隊長。”你最終能理解張大飛的情感選擇嗎?

齊邦媛:你這兩個問題也許代表了現在年輕人對感情的態度吧?你我之間這六七十年的代溝在此似乎很深。因此我回答很慢,很難跨越這現實層麵的種種距離。我曾試過一些答案,都不能令自己滿意,也無法令你們這一代完全了解,如同上世紀40年代由四川到雲南一樣,需要多少的跋涉!

多日的思量、嚐試之後,我終於明白,《巨流河》中寫張大飛的故事,是我紀念他唯一的方式。一個12歲、瘦骨嶙峋的病弱女孩,遇到一位滿心創傷的18歲無家男孩,他在寒風中曾由山上牽她下山脫困,在19歲投身戰鬥前,贈她滿載信、望、愛的《聖經》,祝福她“可愛的前途光明!”——在那個烽火遍地奔跑求生的年月,誰會夢想“可愛的前途”?我漫長的一生時時感到他的祝福,努力令他靈魂欣慰。

八年抗戰全部的曆程中,我們不停歇地寫信,兩個在戰火中摸索成長的心靈,一個找到了戰鬥救國的槍座,一個找到了文學的航路。——那些信,哪怕我隻留住一封,也必能勝過我今日的千言萬語。

我在書中用他的名字並不是他的原名。1932年他14歲,父親被日本人澆油漆酷刑燒死,他離家逃亡時,把父母取的吉祥名字“張廼昌”改為“張大非”。19歲時考上空軍,改名張大飛。他的一生木訥寡言,他篤信基督教,對人生有更深一層的思考,讀者何不多追尋他為國獻身的誠心和他那個時代愛國的真摯?何不多去研究當年飛虎隊以少擊多的精湛戰術,救了多少黎民百姓?他26歲的生命如流螢,卻有難忘的價值,我很為他高興,在他為國捐軀之前享受了短暫的家庭溫暖。“寂寞身後事”又何必追尋。我們祝他安息吧!也請《巨流河》的知音留給我文學上的寧靜,潭深無波(Still water runs deep)。

問:書中更令人迷戀的是戰火紛飛時代的讀書歲月,文學在彼時的孱弱,卻在此時證明了它恒久的生命力,呼喚了人性的美好與純真,在那個時代,文學在你的生命裏扮演了什麽樣的角色?

齊邦媛:影響我最多的中學老師孟誌蓀老師、朱光潛老師,將一生一切美好的、悲切的、含蓄寧靜的文學情懷傳授給我,開啟了我年輕的雙眼,使我一生走在人間,學會觀察、了解,永不目盲。

其實抗戰八年,軍費那麽高,教育上始終是戰區學生都有公費,不收學費,整個教育無論中學、大學在抗戰時期一點沒有停止。那麽困難的時代,政府教育是弦歌不輟,弦歌不輟是中國在那麽困難的時候保存最好的一件事。

問:你在書中也描寫了身邊很多被政治裹挾進去的同學,那些曾經狂熱地投身於政治的左派青年後來的遭遇也不免令人歎息。在現實的世界,青年人應該如何把握對現實政治關注的程度和關注的方式?

齊邦媛:我自幼受限於時代、性別與體能,是一個很安分的人,很早愛上文學,書中自有天地。大學裏學潮的熱狂與毀滅性令我反感。遊行中唱的歌那麽幼稚。我也多少知道一點法國革命。一直怕法國的暴民政治到來。我們在突然勝利來臨,百廢待舉的時候,同學們突然有80%的去參加遊行,喊叫打倒,唱幼稚的口號歌,堅持讀書再參政的人就是不愛國。我當時很難認同。家庭和中學老師教我的是建設國家、奉獻才能的教育,先充實自己,自會有報效國家的能力。

父親曾到德國海德堡讀曆史哲學。他告訴過我:“過度的允諾都是有問題的,過度的熱情也是有問題的。”我父親是堅決反對我們從政的。我父親一直覺得在中國做政治是很劃不來的事,少數人決定大多數人的命運,而在他從政的時候,並沒有看到真正的理想的力量,他是很失望的。

問:在那時的政治洪流裏,你成了“連鴕鳥埋頭的沙坑都找不到”的孤獨的讀書人,而從後來看來,也正是你這種態度,成全了自己。你怎麽看待這種人生變遷?

齊邦媛:我就是喜歡文學。其實應該鼓勵少數書呆子,這些人絕對不多。我們同學都參加學潮去了,像我這麽堅持做書呆子的很少,每個社會都靠少數我們這種人撐著,很多基本東西都是文人傳承下來的。

後來我回到大陸與當年同學見麵,我記得我看到的人說話的表情,和他們對事情的反應,跟我以前記得的不一樣了,因為他們飽經憂患。他們說羨慕我這些年可以一直讀書、教書。當初他們覺得我們多麽的落後。我並沒有一點得意,我隻是覺得很傷心,那些同學當初都是很優秀的人,都不到25歲,對政治所知有限吧。我自己也檢討我們當年,因為我始終不是主流派,所以我可以講,我沒有個人的得失感。

我個人最討厭的就是“暴民”,我覺得一個理智的人最反對的是暴民政治,我不讚成任何狂熱的東西,愛情也是,狂熱的東西都不持久。我父親跟我最常說的話是:“任何事情要沉住氣。”我們小孩時覺得沉住氣沒意思,可我後來知道這個很重要。《美麗新世界》和《1984》是我要求每個學生必須要念的書,我希望他們明白政治是怎麽回事。

問:我還想問你一些技術問題:書中描寫了大量細節(比如朱光潛講課的方式和內容,你與父親的交談細節等等),你是靠當年的筆記或日記還原這些細節的?

齊邦媛:我從前一些僅有的日記,信件全沒有帶到台灣來,但記憶中難忘的人和事栩栩如生,下筆時參考一些可靠資料,隻求事實無誤。我的後半生教書,在文學史研究和傳授時,深信笨拙或奇妙的“煽情”都是很危險的事,有時會對你必須虔誠追憶的人和事形成一種褻瀆。

當我真正動筆寫《巨流河》時,辰光真是晚了。我似那朝聖的人,一天走一程,一步一步攀上最後一程階梯,隻求天黑前完成全程,不敢再去詳述看到朝雲和夕陽的燦爛光景時,並未忘懷的感動。或者這也是自己文采不足的原因。

問:《巨流河》麵世以來,被人稱道的原因之一,是它內斂而又深沉的敘事方式。這種風格是你在文學上一種刻意追求使然,還是與你本人的性格有關?用通俗的話講,有些部分可以寫得更“煽情”,你為什麽回避掉了這種可能?

齊邦媛:讀者評價《巨流河》是用內斂深沉的敘事方式,我想這原是自幼在憂患中,父母不斷地訓誡、勸告,不要遇事即“處變大驚”,那很“沒有人樣子”。長大後遇到文學,老師和作品中都處處有深沉寧靜的啟發,自己總慚愧做不到。但是23歲結束了上半生,在政治的大斷裂中回不去可倚靠的過去。自己須獨立為人,努力沉穩比較可以進可攻,退可守,培養出為人尊嚴。

問:《巨流河》表麵上是一部家族史,實際上它牽起的是近百年來中國的大曆史。重新回顧這段曆史,你想對現在的年輕人說些什麽?

齊邦媛:我希望中國的讀書人,無論你讀什麽,能早日養成自己的興趣,一生內心有些倚靠,日久產生沉穩的判斷力。這麽大的國家,這麽多的人,這麽複雜,環環相扣的曆史,再也不要用激情決定國家及個人的命運;我還盼望年輕人能培養一個寬容、悲憫的胸懷。

齊邦媛,1924年生,女,漢族,遼寧鐵嶺人,台灣地區以及國民黨政界人士齊世英長女,國立武漢大學外文係畢業,1947年到台灣,1968年美國印第安納大學研究,1969年出任中興大學新成立之外文係係主任,1988年從台灣大學外文係教授任內退休,受聘為台大榮譽教授迄今。曾任美國聖瑪麗學院、舊金山加州州立大學訪問教授,德國柏林自由大學客座教授。教學、著作,論述嚴謹;編選、翻譯、出版文學評論多種,對引介西方文學到台灣,將台灣代表性文學作品英譯推介至西方世界,卓有貢獻。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0)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50歲萊昂納多與小23歲女友躲雨,超模女友太美了
十年前沒人敢選的專業,居然翻紅了
貝索斯二婚現場曝光,55歲新娘戴兩枚大鑽戒
新規落地!回中國的人注意了:這些充電寶不能帶
馬斯克切腦全場震撼!插腦1.5秒 放言26年治愈失明

24小時討論排行

世界頂級數學家張益唐舉家回國 全職加盟中山大學
特朗普:當總統很危險 早知這樣我可能就不參選了
官媒披露:南昌艦在西太平洋以一對二 逼退外艦
全麵爆發加拿大反南亞仇恨激增 帖文暴增1350%
“美方正擬特朗普訪華計劃,帶上數十名CEO”
清華學霸矽穀殺妻案庭審:前女友揭露20年情感拉鋸戰
中國展示“肌肉”:稀土出口降至零
伊朗國葬現場:數萬人圍靈痛哭 用衣服擦拭棺槨
尷尬了!德國要求蘋果與穀歌下架DeepSeek應用
特朗普宣布終止與加拿大的所有貿易談判!
IAEA署長認了:伊朗可能數月內重啟濃縮鈾生產
為什麽GDP在漲,稅收在降?
中國肺癌患者突破100萬,女性發病率十年翻2.5倍
特朗普手機被曝由中國生產,官網撤下美國製造標簽
深度:美國打擊伊朗或影響北京對台戰略考量
待產婦“移民”藍州?川普重擊出生公民權 28州或生變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齊邦媛:我是有骨氣的人,也喜歡看大家做有骨氣的事

學人Scholar 2024-03-30 07:55:05

2024年3月28日淩晨1時,《巨流河》作者齊邦媛去世,享年100歲。



1924年2月19日,齊邦媛生於遼寧鐵嶺,武漢大學外文係畢業,1947年到台灣,1968年赴美國印第安納大學研究,1969年出任中興大學新成立之外文係係主任,1988年從台灣大學外文係教授任內退休,受聘為台大榮譽教授迄今。曾任美國聖瑪麗學院、舊金山加州州立大學訪問教授,德國柏林自由大學客座教授。教學、著作,論述嚴謹;編選、翻譯、出版文學評論多種,對引介西方文學到台灣,將台灣代表性文學作品英譯推介至西方世界,卓有貢獻。

曆時四年,齊邦媛在其80歲時寫作完成《巨流河》,其以縝密通透的筆力,從大陸巨流河寫到台灣啞口海,以一個奇女子的際遇見證了縱貫百年、橫跨兩岸的大時代的變遷。

巨流河和啞口海,

存在於我生命的兩端

作者|齊邦媛(受訪)

作者|李菁(采訪/撰文)

從巨流河到啞口海,也是民國要人齊世英家族的一部家族史。1925年底,郭鬆齡倒戈,在巨流河與張作霖對峙三天而兵敗身亡。歸國後跟隨奉係郭鬆齡、意欲做出一番救國救民大事業的齊世英隨即開始了背井離鄉的生活,這也成了他兩歲的女兒——齊邦媛動蕩不安的前半生的起點。他們在日軍的炮火中從南京輾轉到西南;又在國共內戰的硝煙裏,從大陸漂流到台灣……不斷的流亡,成了齊家的主題;那條巨流河,則成了永遠回不去的家鄉。

幾十年後,80多歲的齊邦媛將這部家族史寫成了一部《巨流河》。這實際上也是20世紀中國人的一部苦難史。《巨流河》在兩岸收獲無數好評,與同樣描述這段曆史的其他作品相比,齊邦媛更被稱道的是她深沉而內斂的寫作風格,哀而不傷,尤顯出一份高貴的尊嚴,就像她在顛沛流離的歲月中,力求用詩歌來尋求心靈慰藉一樣。而在那個年代躲避紛亂的政治、沉浸於文學世界的孤獨讀書者齊邦媛,最終也在文學上成就了自己。

《巨流河》一書裏最令人感動的,無疑是她與飛虎隊員張大飛的一段故事。所以此書麵世後的第二個月,就有導演找上門來要將其拍成電影,但最終都被齊邦媛所拒。在她看來,外界的很多猜測和解讀都是對張大飛和那段純潔感情的褻瀆,她寧願將其保存在內心深處。“這樣做我受不了。在現實裏他是個木訥寡言的人,連人生都沒想清楚,26歲就死了。他死得那麽幹淨,全心全意的,就是為了報國。我在有生之年,不願意看到他短促的一生成為一個熱鬧的電影。”

01

渡不過的巨流河

問:寫這本書的想法,是從什麽時候在你心中“生長”的?父親生前是否鼓勵你寫一本家族史?在寫作此書的過程中,你內心都經曆了什麽樣的情感體驗?

齊邦媛:我自1942年到台灣後,用了60年的時間想念那留在大陸的23年青春。這漫長的60年間,有激蕩,有平淡,也有似乎遺忘的階段,但是那曆史凍結的短短的上半生卻橫亙在我心靈深處,從未消退。

1949年大斷裂之後,我有足夠的閱曆,讀了許多詮釋20世紀世界史的書。自信也可以很冷靜客觀地評估自己成長歲月中的人與事。對於當年那樣真誠獻身的人,有超越個人關係的尊敬與懷念。

問:你的父親齊世英先生留德歸來之後,追隨郭鬆齡倒戈與張作霖開戰,郭鬆齡事敗而亡,齊先生過了一段流亡生活。這固然是一段家族史,但也更與後來“九一八”乃至“七七事變”等影響中國近代史進程的大曆史牽係到一起。幾十年後再看這段曆史,您有什麽樣的感慨?

齊邦媛:假如當年郭鬆齡將軍渡過巨流河,東北即有革新自強的機會,曆史必會重寫;如果當年兵變成功,東北一切的資源都有,穩下來的話,日本人不可能過海來侵略東北。沒有東北侵略,哪有後來那些事。至少20世紀的中國少些恥辱,人民少受些痛苦折磨。郭鬆齡兵諫身死時41歲,已在軍旅經曆過南北多省的動亂。他天性愛讀書、能深思,且結交天下有識之士,明悉家鄉事,也清楚知道大局麵的處境,正是有效報國的好年紀,卻在渡河之前被部下出賣而兵敗,至死堅持大義,人格上是成功者而非失敗者。

如果郭鬆齡革命成功的話,東北第一件事就是辦教育。你們可能不曉得,東北是中國第一個有洋小學的地方,清朝政府辦的。因為皇上說是我的家鄉,什麽好東西都給東北。父親想多辦中學,認為中學影響最多。他沒有做政治的打算,本來不是想做政治。

問:最終選擇《巨流河》作為書的名字,想借此隱喻什麽?

齊邦媛:巨流河和啞口海,是真正的河和海灣,存在於我生命的兩端,既是真實也是象征。我初次在台灣南端聽到啞口海之名字,站在海灣岩石之上,想到郭將軍和我父親那麽大的憾恨,真如太平洋的洶湧激蕩流入此灣,聲減音消,啞口無言。遙想那些歲月那些人,“常使英雄淚滿襟”。

問:東北在中國近百年來的命運也令人感慨。到你這一代,鐵嶺隻是“紙上的故鄉”,精神上的故鄉永遠遺失了嗎?你的鄉愁,是否成了無處安放的鄉愁?

齊邦媛:“鄉愁”二字實在說不盡我們近百年漂流的境況。我父母有生之年若回東北,麵臨的隻有死亡。政治力量之暴虐,無需我在此多說,讀者都能了解。用“鄉愁”或“惆悵”來形容我們一生鋪天蓋地的鄉思,實在是太溫和了。我父親前半生堅定地相信,勉勵別人也勉勵自己,無論麵臨什麽困難的局麵,“有中國就有我!”中國是一直存在的,以各種方式存在著,而他們那一批人,拋完了頭顱,灑盡了熱血,連容身之地都沒有了。他的後人連故居在哪裏都不知道。我們幸運地在台灣度過平安自由的後半生,到淡水山上給父母上墳的時候,麵對太平洋,右前方是東北方,他生前說埋在這裏很好。埋在哪裏其實並不重要,生者有時會想,像他們那樣傻乎乎的理想主義者,死後若有靈魂,必也仍在往東北癡癡地眺望著吧。

《巨流河》出版之後,我收到了數百封貼了郵票的信(因為我不用電腦),有幾位已90多歲,走過那個時代,知道我父親那樣的人,他們會老淚縱橫地讀當年事,那是多麽令人懷念的,有骨氣,有共同目標的時代!像我父親那樣的充滿正氣的人已經不再有了。

02

“詩的真理”

問:你在《巨流河》一書裏提到,要以“詩的真理”來寫這群人,“下筆時如此悲傷,卻也如此愉悅”。怎麽理解這“詩的真理”?

齊邦媛:“詩的真理”是我最渴慕達到的寫作境界。雖然我隻能用散文寫《巨流河》,達不到那高度。我最愛讀羅馬史詩《伊尼亞德》(The Aeneid)的一位英譯者奈特在1956年英譯本序中說,作者維吉爾以博覽群書為基礎的暗示手法,幫助他道出全部真理,即“詩的真理”,而非瑣細的事實真相。他能以寥寥數語繪出一幅生動畫麵,合成終級真理中的真實世界,即詩的真理。

《巨流河》中要表達的“詩的真理”,就是有些人或者認為來到台灣的都是失敗者,但是我們很多人並不讚成。因為這不是個人的失敗,甚至也不是全體的失敗。至少我個人,或者我對我父親那一代,我不覺得他們是失敗者。不是說我們嘴硬或者不肯服這口氣,你到了60年後還不服氣,而且是幾百萬人不服這口氣,那麽就不是嘴硬了。那些老兵也不是個人失敗了。他們像進網的魚一樣,你不能說這條魚很差勁,所以才被網住了。

問:《巨流河》這本書裏,最令人唏噓的就是張大飛的故事(注:1945年,張大飛自陝西安康出擊河南信陽日本空軍,與敵驅逐機遭遇,在空戰中中彈陣亡)。目前你在大陸已有很多讀者,因此書影響,他們繼續追尋張大飛的故事,甚至尋找到其在大陸的弟弟,這種“熱”是你期望看到的結果嗎?有讀者在飛虎隊的網站上看到這樣一段資料:“在中午的會餐上,一位浙江口音的太太,抱了一個嬰孩進入我們的僅有樂園,張大飛站起來給介紹一下:‘我的內子。’他是一個有家室的戰鬥員,在亂流機場他被人尊稱為張分大隊長。”你最終能理解張大飛的情感選擇嗎?

齊邦媛:你這兩個問題也許代表了現在年輕人對感情的態度吧?你我之間這六七十年的代溝在此似乎很深。因此我回答很慢,很難跨越這現實層麵的種種距離。我曾試過一些答案,都不能令自己滿意,也無法令你們這一代完全了解,如同上世紀40年代由四川到雲南一樣,需要多少的跋涉!

多日的思量、嚐試之後,我終於明白,《巨流河》中寫張大飛的故事,是我紀念他唯一的方式。一個12歲、瘦骨嶙峋的病弱女孩,遇到一位滿心創傷的18歲無家男孩,他在寒風中曾由山上牽她下山脫困,在19歲投身戰鬥前,贈她滿載信、望、愛的《聖經》,祝福她“可愛的前途光明!”——在那個烽火遍地奔跑求生的年月,誰會夢想“可愛的前途”?我漫長的一生時時感到他的祝福,努力令他靈魂欣慰。

八年抗戰全部的曆程中,我們不停歇地寫信,兩個在戰火中摸索成長的心靈,一個找到了戰鬥救國的槍座,一個找到了文學的航路。——那些信,哪怕我隻留住一封,也必能勝過我今日的千言萬語。

我在書中用他的名字並不是他的原名。1932年他14歲,父親被日本人澆油漆酷刑燒死,他離家逃亡時,把父母取的吉祥名字“張廼昌”改為“張大非”。19歲時考上空軍,改名張大飛。他的一生木訥寡言,他篤信基督教,對人生有更深一層的思考,讀者何不多追尋他為國獻身的誠心和他那個時代愛國的真摯?何不多去研究當年飛虎隊以少擊多的精湛戰術,救了多少黎民百姓?他26歲的生命如流螢,卻有難忘的價值,我很為他高興,在他為國捐軀之前享受了短暫的家庭溫暖。“寂寞身後事”又何必追尋。我們祝他安息吧!也請《巨流河》的知音留給我文學上的寧靜,潭深無波(Still water runs deep)。

問:書中更令人迷戀的是戰火紛飛時代的讀書歲月,文學在彼時的孱弱,卻在此時證明了它恒久的生命力,呼喚了人性的美好與純真,在那個時代,文學在你的生命裏扮演了什麽樣的角色?

齊邦媛:影響我最多的中學老師孟誌蓀老師、朱光潛老師,將一生一切美好的、悲切的、含蓄寧靜的文學情懷傳授給我,開啟了我年輕的雙眼,使我一生走在人間,學會觀察、了解,永不目盲。

其實抗戰八年,軍費那麽高,教育上始終是戰區學生都有公費,不收學費,整個教育無論中學、大學在抗戰時期一點沒有停止。那麽困難的時代,政府教育是弦歌不輟,弦歌不輟是中國在那麽困難的時候保存最好的一件事。

問:你在書中也描寫了身邊很多被政治裹挾進去的同學,那些曾經狂熱地投身於政治的左派青年後來的遭遇也不免令人歎息。在現實的世界,青年人應該如何把握對現實政治關注的程度和關注的方式?

齊邦媛:我自幼受限於時代、性別與體能,是一個很安分的人,很早愛上文學,書中自有天地。大學裏學潮的熱狂與毀滅性令我反感。遊行中唱的歌那麽幼稚。我也多少知道一點法國革命。一直怕法國的暴民政治到來。我們在突然勝利來臨,百廢待舉的時候,同學們突然有80%的去參加遊行,喊叫打倒,唱幼稚的口號歌,堅持讀書再參政的人就是不愛國。我當時很難認同。家庭和中學老師教我的是建設國家、奉獻才能的教育,先充實自己,自會有報效國家的能力。

父親曾到德國海德堡讀曆史哲學。他告訴過我:“過度的允諾都是有問題的,過度的熱情也是有問題的。”我父親是堅決反對我們從政的。我父親一直覺得在中國做政治是很劃不來的事,少數人決定大多數人的命運,而在他從政的時候,並沒有看到真正的理想的力量,他是很失望的。

問:在那時的政治洪流裏,你成了“連鴕鳥埋頭的沙坑都找不到”的孤獨的讀書人,而從後來看來,也正是你這種態度,成全了自己。你怎麽看待這種人生變遷?

齊邦媛:我就是喜歡文學。其實應該鼓勵少數書呆子,這些人絕對不多。我們同學都參加學潮去了,像我這麽堅持做書呆子的很少,每個社會都靠少數我們這種人撐著,很多基本東西都是文人傳承下來的。

後來我回到大陸與當年同學見麵,我記得我看到的人說話的表情,和他們對事情的反應,跟我以前記得的不一樣了,因為他們飽經憂患。他們說羨慕我這些年可以一直讀書、教書。當初他們覺得我們多麽的落後。我並沒有一點得意,我隻是覺得很傷心,那些同學當初都是很優秀的人,都不到25歲,對政治所知有限吧。我自己也檢討我們當年,因為我始終不是主流派,所以我可以講,我沒有個人的得失感。

我個人最討厭的就是“暴民”,我覺得一個理智的人最反對的是暴民政治,我不讚成任何狂熱的東西,愛情也是,狂熱的東西都不持久。我父親跟我最常說的話是:“任何事情要沉住氣。”我們小孩時覺得沉住氣沒意思,可我後來知道這個很重要。《美麗新世界》和《1984》是我要求每個學生必須要念的書,我希望他們明白政治是怎麽回事。

問:我還想問你一些技術問題:書中描寫了大量細節(比如朱光潛講課的方式和內容,你與父親的交談細節等等),你是靠當年的筆記或日記還原這些細節的?

齊邦媛:我從前一些僅有的日記,信件全沒有帶到台灣來,但記憶中難忘的人和事栩栩如生,下筆時參考一些可靠資料,隻求事實無誤。我的後半生教書,在文學史研究和傳授時,深信笨拙或奇妙的“煽情”都是很危險的事,有時會對你必須虔誠追憶的人和事形成一種褻瀆。

當我真正動筆寫《巨流河》時,辰光真是晚了。我似那朝聖的人,一天走一程,一步一步攀上最後一程階梯,隻求天黑前完成全程,不敢再去詳述看到朝雲和夕陽的燦爛光景時,並未忘懷的感動。或者這也是自己文采不足的原因。

問:《巨流河》麵世以來,被人稱道的原因之一,是它內斂而又深沉的敘事方式。這種風格是你在文學上一種刻意追求使然,還是與你本人的性格有關?用通俗的話講,有些部分可以寫得更“煽情”,你為什麽回避掉了這種可能?

齊邦媛:讀者評價《巨流河》是用內斂深沉的敘事方式,我想這原是自幼在憂患中,父母不斷地訓誡、勸告,不要遇事即“處變大驚”,那很“沒有人樣子”。長大後遇到文學,老師和作品中都處處有深沉寧靜的啟發,自己總慚愧做不到。但是23歲結束了上半生,在政治的大斷裂中回不去可倚靠的過去。自己須獨立為人,努力沉穩比較可以進可攻,退可守,培養出為人尊嚴。

問:《巨流河》表麵上是一部家族史,實際上它牽起的是近百年來中國的大曆史。重新回顧這段曆史,你想對現在的年輕人說些什麽?

齊邦媛:我希望中國的讀書人,無論你讀什麽,能早日養成自己的興趣,一生內心有些倚靠,日久產生沉穩的判斷力。這麽大的國家,這麽多的人,這麽複雜,環環相扣的曆史,再也不要用激情決定國家及個人的命運;我還盼望年輕人能培養一個寬容、悲憫的胸懷。

齊邦媛,1924年生,女,漢族,遼寧鐵嶺人,台灣地區以及國民黨政界人士齊世英長女,國立武漢大學外文係畢業,1947年到台灣,1968年美國印第安納大學研究,1969年出任中興大學新成立之外文係係主任,1988年從台灣大學外文係教授任內退休,受聘為台大榮譽教授迄今。曾任美國聖瑪麗學院、舊金山加州州立大學訪問教授,德國柏林自由大學客座教授。教學、著作,論述嚴謹;編選、翻譯、出版文學評論多種,對引介西方文學到台灣,將台灣代表性文學作品英譯推介至西方世界,卓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