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不怕生壞命,最怕改錯名,身在澳大利亞23歲的越南裔小哥因為名字讀音,被臉書3次禁言+封號。不過這也難怪,誰叫你叫“Phuc
Dat Bich”,跟髒話Fuck that
Bitch(幹那Biao子)那麽相似,不封你,封誰呢。但是Bich小哥氣炸了,鍥而不舍換馬甲發帖吐槽:
我說我的法定全名就是你所看到的那樣,似乎沒有人相信我,這讓我感到非常惱火。”
“他們說我使用了虛假且具有誤導性的名字,我覺得這個指責非常無禮,是因為我是亞洲人嗎?是嗎?'
“我的臉書多次被封,他們逼我將名字改為我的“真實”姓名,我寫上我的真名,他們又不相信。”
最後,Bich小哥直接曬護照自證清白,一下子評論區爆了,他獲得了大多數網友的支持。
有些人建議他可以通過改名來避免誤傷。
但其他人建議他堅持自己的立場,接受他名字的英語發音,不要更改原本的名字。
有人說,這個名字在他的母語中可能表達美好的寓意,是父母對他的寄望。但在我們母語為英語的社會中,我們首先想到的往往是‘噢,這很沒禮貌,羞辱人’,是因為我們很玻璃心嗎?為什麽我們似乎動不動就感到被冒犯呢?這位Bich小哥,反擊得好,你很勇敢。
有網友認為,這是“有史以來最好的名字。”
有人讚揚他的父母太幽默有才了。
有人說,“兄弟,忽略那些不相信你的人,因為他們隻是嫉妒你的名字,我認為這可能是人類可以擁有的最好的名字!”
網友的留言擠爆評論區,全球各大主流媒體也跟風報道,BBC甚至還請來專家,科普“Phuc Dat Bich”的越南發音...
不過也有媒體提出質疑,技術出版商兼記者Trevor
Long研究了證據後認為:這篇報道很可能是假的。"證據是什麽?沒有一家媒體的記者親眼看到他的護照,所謂的證據隻是他在 Facebook 上發布了一張護照照片而已
“我的觀點是 Facebook 上的照片充其量隻是好奇。我的意思是看到他護照頁上名字的字體粗細與頁麵其他部分完全不同。”
不覺得這很可疑嗎?
事實證明Long是正確的。很快,BBC就發現,小醜竟然是它自己...
因為不久後,Bich小哥又發了一個帖子,承認一切都是他編的。
他在一篇署名為 "Joe Carr"(Joker?)的帖子中寫道:
本來隻是朋友之間開玩笑,後來一發不可收拾,"變成了愚弄媒體的惡作劇"。
但也激發了人們包容的一麵,它沒有帶出我們經常在互聯網上看到的憤怒和黑暗,但它在我們最需要的時候帶來了輕鬆和人性,希望這樣能給那些擁有
"真正有趣和特立獨行名字 "的人一些鼓勵。
"經過這次經曆,我得出結論:不要相信媒體的公信力,這表明像我這樣的普通人可以輕鬆欺騙最大的新聞媒體”。
後來,Bich/Joker小哥告訴媒體,他的真名叫Tin Le,23
歲,住在墨爾本,記者想進一步核實他身份,但被拒絕了。"他說:"我太累了。叫我 T
先生吧。你隻要有耐心,總能扒出我的身份的。"吃一塹長一智,後來的後來,被耍得團團轉的媒體不僅扒出了他的名字,連他的雇主也找到了,是澳大利亞一家銀行。
當然,Bich/Joker小哥是不會透露自己雇主的姓名的,不然到時候,就不隻是封號那麽簡單了,分分鍾連工作都丟了。澳大利亞越南婦女協會的高級工作人員
Huy Luu 說:“這是我一生中第一次聽到越南人的姓氏叫‘Bich’。
“我認為我們不應該在不了解他的情況下評判他。但我認為他更改護照複印件上的名字是非常愚蠢的,因為這樣做是犯法的。”
小哥的故事告一段落了,然而,由於他的出圈,後續導致更多奇奇怪怪的真人名字被扒出:
比如這位,Dick Long(譯文有點汙就不寫出來了,大家自己意會)
這位叫Chew, Shit Fun 的華裔教授,中文名可能是周雪芬,但翻譯成英文就成了“嚼
樂”
還有這位叫Donarld Duck的嫌犯,與唐老鴨一字不差
據不完全統計,其它躺槍的名字還包括:
Hoo Lee Sheet
Phukfeis
Lee Put Guy(粵語髒話)
cook poo
Ho you fat
想必他們的心理陰影麵積加起來,能重現一次日全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