囿於性別對抗的春晚小品,開始隻教育女性了
文章來源: 江湖挑燈看劍 於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以前教育觀眾,現在開始隻教育女性了。”
果不其然,一個靠著堆積網友創造的“爛梗”擠上龍年春晚舞台語言類節目的小品《那能一樣嗎》,因對女性的“刻板印象”和“性別歧視”招致了不少批評,有網友甚至認為,“對中年已婚女性惡意太大了”。
十幾分鍾的小品從頭看到尾竟然讓人找不到笑點,基本上就是複習了一遍網友創作的那些梗,說實話,拋開性別觀念帶來的爭議不談,如今出現在春晚舞台上為數不多的語言類作品在失去了笑聲之後,也就隻剩下尷尬了。隻是,拿著父女聯手對抗母親雙標當笑點的春晚,卻讓人非常不適。
不是網友太苛刻,從情節設計到台詞演繹,整個小品處處體現著對女性的規訓,爸爸操持了照顧女兒的一切,媽媽連嫁出去的女兒回婆家過年都阻止,這種明顯迥異於現實體驗的橋段能夠被編劇寫出來也真是難得,堪稱魔幻現實主義的新作,就像網友所言,“能夠在那麽多節目中挑出這樣一個不好笑的”,也是難為導演了。
其實,春晚語言類節目囿於性別對抗是個老傳統了,尤其在對女性的“敵視”方麵,幾乎在每個相聲和小品都能找到物化、刻板、汙名女性的存在,對女性容貌津津樂道,塑造女性永遠是對的人設,婆媳小肚雞腸勾心鬥角,更年期婦女脾氣暴躁,女領導好像“男人婆”,再到如今的母親雙標,繞來繞去,春晚小品還是脫離不了八股束縛。
幾年之前,《中國婦女報》就曾撰文批評,“一年又一年,春晚的性別觀念怎麽就不長進呢!”在文章看來,既然春晚節目存在性別歧視的事實,劇組就應該正視問題,邀請性別專家把關號脈,該砍掉的砍掉,該刪改的刪改,畢竟沒有性別歧視的“綠色”春晚是央視作為媒體的應有之責。
很可惜,時下的央視春晚還是無法改變媒體傳播中對男女性別角色的陳規定性,無法打破語言類節目僵化的角色規範。在我看來,或許,這恰恰是藝術創作在一個僵化現實環境的無奈,忌諱太多,教化育人屬性太強,硬生生讓原本隻為快樂負責的語言類藝術作品承載太多屬性之外的職能。
傳統社會中,總是將女性定義為家庭而不是社會的附庸位置,《那能一樣嗎》自始至終都是在刻板化母親形象,把母親塑造成了隻看見別人問題看不到自己問題的雙標“無理取鬧中年女人”,完全罔顧現實中多數女性承擔了絕大多數的家庭責任,把個例升華成普遍性來公開吐槽,在春節這個場合對女性進行教育,讓屏幕前正在包餃子的媽媽們情何以堪?
當社會的禁忌和顧慮太多,語言的諷刺屬性被壓製,留給藝術的空間,尤其是在春晚這樣的舞台上就可想而知了。隻是,當藝術諷刺的對象一直局限於殘疾人、女性這些本應該得到更多關愛的無權無勢群體身上,又怎麽會有生命力呢?
從這個角度來說,語言類節目在春晚舞台的減少乃至未來退場,未必就是藝術本身的缺陷,在僵化的現實中,注定創作不出穿透人性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