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婚五年,我們依舊各回各家過年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本文為「三聯生活周刊」原創內容

春節將至,“夫妻分居過年”的話題引發熱議,過年時不再兩地奔波,而是“各回各家 ,各找各媽”,更舒適自在地歡度春節,成為一些年輕夫妻理想中的過年模式。現居北京的馮老師和薩琪瑪,是一對在婚後連續五年分居過年的小夫妻,曾經,他們也有過顧慮:怎麽說服父母?怎麽應對親戚?有了孩子怎麽辦?對夫妻分居過年這件小事兒,他們有著特殊的感悟,以下是他們的講述。

講述|薩琪瑪 馮老師

文|陳清泓

薩琪瑪:

一起過年,時間成本太高

我是90後,內蒙古人,家中還有一個哥哥,從小我們就有寬鬆自由的成長環境,我上初高中時住校,經常給家裏寫信,說些青春期的小事和以後去外地工作的憧憬,我爸媽會給我回信,鼓勵我勇敢地走自己想走的路。後來不管是我到北京上大學、工作,還是哥哥和外國女孩交往、結婚,我爸媽都報以支持的態度。

2016年,我在北京某電視台做財經編導,馮老師是證券顧問,到台裏錄股評節目,因為之前來的嘉賓年齡都挺大,節目組對80後的馮老師很好奇。下了節目後,我們一起吃飯,沒想到聊得還挺投機,慢慢地就在一起了。



《風再起時》劇照

2017年,我們對北漂生活感到疲憊,想挑一個更安逸的城市工作和生活,就去了成都定居,雖然我老家在內蒙古,馮老師的老家在山東,相隔千裏,但我們當時決定一起回家過年,一方麵我們感情穩定,有談婚論嫁的打算,另一方麵也想接觸一下對方的家庭,好提前適應。

在成都那兩年,我們過年時兩頭跑,幾天假期都用在路上了。第一年,我從成都先回到內蒙古,馮老師化身“純愛戰士”,回山東隻待了兩天,除夕前又從北京轉機到內蒙,在機場熬了一宿,隻為趕第二天早上6點的飛機到我們家過年。第二年,我獨自在內蒙過完除夕,就馬不停蹄地轉機去了山東,當時臨行前甚至有種士兵上戰場的感覺,爸媽送我走時也挺舍不得。

我們兩家的過年習俗不太一樣。在內蒙古,每天都要拎著禮品,拿著哈達去拜訪親戚,家裏總是人來人往,大家聚在一起喝酒吃肉打撲克,很熱鬧。馮老師來時,我在旁邊做翻譯,他還向我學了一些蒙古過年的吉祥話和禮儀,在我家適應得很快。



薩琪瑪和馮老師在內蒙古

相比我家,馮老師家的新年更安靜。馮老師家早些年闖關東在東北生活,直到馮老師成年後才回山東,所以在山東隻有一些近親,過年時沒有人來人往的喧鬧,公公婆婆又信佛,家裏很素淨,新年時會去廟裏禮佛、放生。我到公婆家後,婆婆做了很多拿手菜給我們吃,吃完飯也不讓我動碗筷,我在自己家中,人多時要幫忙做家務,而在公婆家更像被悉心照顧的客人。後來我們去了趟馮老師舅舅家,吃過飯就回家了,我當時有點兒不適應如此安靜的新年。

2019年,我們在成都領了結婚證,又一起回北京工作。我倆感情一直很好,下班回到家,都會跟對方說說自己一天的見聞,偶爾出去約會。快到春節時,馮老師說起過年回家的事,我看他當時心情不錯,就半開玩笑說:“我們要不要考慮各回各家呢。”沒想到馮老師一下就答應了,不過他又有點擔心:“如果我不去你家過年,你爸媽會不會不開心呢?”我說:“哎,我還怕作為媳婦兒不回家,你父母會不開心呢。”我倆這才知道,大家都想分居過年,隻不過心裏為雙方家庭著想,才沒攤開說。



《新結婚時代》劇照

馮老師:

分居過年,父母很開明,親戚有話說

我和我愛人一樣,都有比較開明的父母。我是家中獨子,打小就不喜歡被管束。高考時,我爸媽希望我就近報法律、金融等好就業的專業,可我一心想去北京學互聯網專業,就自己改了誌願。大學時我迷上了炒股,轉頭幹起了金融工作。多年 “交手”下來,我爸媽也深知我的個性,越來越尊重我的選擇。



《女士的品格》劇照

因為父母們開明,我們戀愛、結婚都很順利。愛人提出分居過年的想法之後,我倆各自給父母打了電話。老人們聽說我們剛結婚就要分居過年,第一反應都是擔心感情出了問題。我跟我媽解釋說:“什麽情況都沒有,就是彼此都有爸媽,爸媽都想孩子,而且我們又離得遠。”我爸媽又接著問:“那兒媳婦不回來,壓歲錢怎麽給呀?我們準備的禮物怎麽辦呀?你過年不去看你嶽父嶽母的話,他們會不會不開心呀……”我說我們都會解決好這些事,他們就不再多說了。我愛人也在嶽母麵前保證我倆感情沒問題,嶽母才放下心來,還催著說:“好吧好吧,那趕緊回家吧。”

打那以後,春節前我們就在北京分別,我回山東,她回內蒙古,各自在老家待夠一整個春節假期,上班前在北京重聚。第一年分居過年,我爸媽像往常一樣,燒了一大桌子菜,說就是少了一副碗筷的事。我愛人回到內蒙古,嶽父母在家笑眯眯地等著她,假期中嶽母有時嘮叨她幹活,我愛人還“嚇唬”她:“明年不回來了,去婆婆家享福啦。”嶽母也不服輸,打視頻電話來讓我評理,結果第二年我愛人又回自己家過年,嶽母可開心了。

分居過年,父母接受不難,難的是麵對親戚。有一位和我爸媽同齡的長輩,見麵就揶揄:“你看你媳婦,頭一年結婚,過年就不回來。”我直接回懟:“這日子是你過還是我過?你有你的家庭,我有我的家庭,我這麽過很舒服啊,那不就完了嗎?我媽都沒說什麽。”他無話可說,也不再繼續聊這件事。家裏其他親戚知道了我的態度和個性,見我一人回家不會多說什麽。

但我知道,我愛人的性格比我軟一點兒,不會和親戚硬剛,必然要多聽一些閑言碎語,我愛人也不多爭辯,左耳朵進右耳朵出,反而我嶽母會解釋我倆是自願選擇分開過年,有時碰上喋喋不休的親戚,嶽母就說:“她回來不挺好的嘛,有什麽關係啊,想自己回來就自己回來唄,不要老說她了!”後來幾年我愛人也學聰明了,每次去那些 “頗有微詞”的親戚家時,有人一提我倆感情不合,她立刻給我打視頻,衝大家說:“哎,馮老師給大家拜個年吧。”我就很配合地拜一圈兒,力破我倆感情不合的謠言。

我獨自回家過年,主要和表兄妹簡單吃個飯,沒那麽熱鬧,我愛人在老家有很多發小,常一起出去玩,過得比我精彩多了,她總“欠欠”地給我打視頻:“哎,你看我吃到什麽好東西了,你猜我現在在哪呢,你自己在幹啥呢?哦,自己在家窩著呢。”最“過分”的一次,她和發小出去喝酒,把手機支在一邊兒,非得敬我一杯,我又不能一起喝,一起玩,心裏幹著急。後來,我逐漸習慣了這個模式,甚至盼著她的視頻電話。偶爾嶽父嶽母在旁邊時,也會插進來與我聊聊天,兩家父母通過視頻拜年,該有的交流並沒少。

薩琪瑪:

延續分居過年,理想與現實的碰撞

過年前,家人都盼著我回去。我嫂子是外國人,沒有過年的習俗,就跟著我哥回內蒙古過年,每次我哥見我回家,嘴都咧到耳朵根了。



《我的1997》劇照

在婚後的五年裏,我習慣了回娘家過年。身邊已婚的女性朋友到了過年時,有的跟丈夫回家,有的兩頭跑,還有的帶兩方父母出去旅遊,她們知道我和馮老師分居過年,都驚訝我們竟然能和家人“談攏”這件事,那時我還覺得這事並不稀奇。直到今年回內蒙前,我在社交平台上發了條動態,才從網友們的評論中深深體會到,不是所有媽媽都會歡迎女兒回娘家過年。有個網友的媽媽還在她結婚前就定規矩說,婚後就得去婆婆家過年, “女兒過娘家過年不吉利”,我認為這就跟正月裏理發死舅舅一樣,屬於封建糟粕。

現在想想,我能堅持分居過年,也是從我媽身上汲取到了堅持自我的力量。她退休後,和朋友去看音樂節演出,還迷上了攝影,不管活動多早多累,她都會去參加各種野外拍攝,後來還拿到了宣傳家鄉比賽的一等獎。去年我們在路上遇見牽手的同性情侶,我媽說:“真好,做想做的事,愛想愛的人,我支持。”當時我覺得我媽的思想比年輕人都“先進”,現在想想,我媽不也是一直這麽支持我想做的事嗎?



《守婚如玉》劇照

能延續分居過年的模式,也離不開我和馮老師在婚姻中習慣“居安思危”。有一年,我打順風車回內蒙古過年,聊天時司機知道我婚前一起回家過年,婚後分開過年的事,驚訝地說:“你們怎麽在婚前就做了結婚後才要考慮的事?”

我和馮老師的確總會在理想狀態下,預想一些更現實的事,一開始我們分居過年時,會商量我們的貓跟誰回家,因為我家地方更大,能讓貓撒開歡兒玩,所以每次都是我帶它回家。這時就會考慮,夫妻兩個人,怎麽樣都好說,以後要是有了孩子,TA跟誰過年會不會產生矛盾呢?這種分居模式還能不能繼續?



圖為薩琪瑪和馮老師的貓

其實剛開始決定分居過年時,我們沒考慮要孩子,也是出於“不安全感”。戀愛時我就和馮老師明確自己不想要孩子,他表示尊重我的想法,結婚後,我依舊不想生孩子,因為我認為生孩子是我自己的事,哪怕有一天我和馮老師分開了,我必須能獨立負責一個孩子,才能放心當媽媽。馮老師的不安則是他覺得我們當時的“二人模式”很自由融洽,害怕被孩子打擾,而且我們剛從成都回北京,工作要從頭開始,一時半會穩定不下來,很難負擔一個孩子,所以我們說好了婚後不要孩子。結婚後,我公婆沒有催生過,我爸媽知道我們不生孩子的打算,有時看見別人抱著小孩就會說:“哎呀,我姑娘會生個什麽樣的孩子啊。”語氣有點酸溜溜的。



《親愛的,熱愛的》劇照

直到去年我們才慢慢有了生育的安全感。當時,我遇見了一個和我年紀相仿的女性朋友,她獨自撫養孩子,孩子也成長得很健康活潑,我感覺自己或許能像朋友一樣應對好。而且我們婚後在分居過年、分開花銷等方麵,都有商有量,配合得不錯,在養娃這件事上,這個隊友應該也差不了。我和馮老師表達了這些想法後,他也覺得經過這五年的打拚,工作收入都穩定下來了,最重要的是,我們兩人的單位領導提起職工生育的事時,態度都很支持,雙方父母也都能來幫我們一把,各方麵的條件都成熟了,我們這才決定備孕。

從那之後,我開始考慮帶娃異地過年的狀況。孩子三歲前,我們會留在北京過年,雙方父母也可以來北京,不過來不來都隨他們的心意。孩子三歲後,就讓孩子自己選是跟爸爸回去,還是跟媽媽回去。可我們也擔心,決定權掌握在孩子身上,如果他連續幾年選同一家,不太“公平”該怎麽辦?



《家門的榮光》劇照

我們試圖從身邊的家長和孩子中找答案。比如,我哥哥家的小孩三歲多,有一天我們帶他出去玩,跟他說:“我們去動物園喂大象”,小外甥那一天滿腦子都是去動物園,喂大象,一定要完成這個任務。我們受到啟發,在尊重孩子選擇的基礎上,可以對孩子進行適當的引導,比如“今年跟著爸爸回老家喂海鷗”“下年跟著媽媽回老家滑冰”,這樣既不強迫孩子做選擇,雙方家庭也能平衡。

打算生孩子,除了考慮異地過年,還要調整婚內AA的模式。其實我們沒仔細地約定過AA製,隻不過我倆從談戀愛時,出去約會都是輪流付錢,婚後也沒想著要把錢放一塊兒用,遇上家裏添大件、繳費,誰手頭寬裕誰去付,各自會把錢拿去做投資理財,用各自的錢去孝順各自爸媽。但是養孩子的花銷很難明確切割開,我們也不想為孩子改變現有的習慣,所以商量打算從各自的小金庫裏拿出一部分作為家庭基金。也許這些想法目前還在“理想狀態”下,但一開始我們提出分居過年,也是一步步走來的呀。



這五年裏,父母們對我倆這種分開過年、分開花銷的婚姻模式沒發表過什麽意見,但家裏有些年紀大的長輩就不理解:“你倆為什麽不要孩子呢?為什麽要AA呢?”有次一位中年女性長輩就勸我:“哎呀,你不管家裏的錢,萬一你老公變心了,你怎麽辦?女人一定要把家裏的錢掌握在自己的手裏。”我沒反駁,她說得沒錯,這樣的確能讓婚姻更穩固,但一個人的好壞不是“管”出來的,現在手機上有那麽多貸款軟件,你動動手指頭就行,另一半還得共同承擔債務,這難道不是更現實的問題嗎?

馮老師:

分居過年,自己舒服,也能孝順

我身邊有男同事和女方商量的是輪流去對方家裏過年,這樣倒是挺公平的,但同事到了去女方家過年時,就有點兒壓力,總和我念叨,畢竟不如在自己家過年那麽自在舒服嘛。所以我覺得在婚姻中,夫妻要商討很多事,怎麽回家過年,什麽時候要孩子,最重要的不是公平,而是要讓自己內心覺得舒服,不舒服的話,不如做一些改變。

在婚姻中想過得舒服,有時必須要擺出自己的態度。剛結婚時,我們不想要孩子,我覺得這種事瞞不住老人,想把“醜話”說在前頭,所以第二年過年,我主動問起爸媽:“我們結婚,你倆著不著急抱孫子孫女?”我爸媽就說:“哎呀,看你們自己。”我心想那就順勢攤牌吧:“我倆暫時沒有要孩子的想法,時間精力不夠,也沒做好準備,你們要尊重我們的想法。” 這麽說既是為了防止我爸媽以後舊事重提,也是拿準了他們對我一貫的“寬鬆”政策,果然。我爸媽沒提異議,此後幾年也沒有催生過,所以我們是在沒有外部壓力的情況下,自然而然地想要生孩子的。



《逃避雖可恥但有用》劇照

去年過年時,我初六從山東回北京,我外婆拉著我的手說:“你今年一定要經常回來看看我呀。”我回北京後,沒過兩周,家人就打來電話說外婆住院了,情況很不好,我當時手頭工作一團亂麻,又很著急外婆的情況,有些不知所措,我愛人一聽就馬上催我:“走啊走啊,趕緊去,我們一起回去!”我們放下工作,當天就趕回去了,那時外婆已經被下了病危通知書,在她彌留之際,我愛人在一旁做了很多料理工作,後來我愛人說她麵對我重要的家人時,必須全力以赴做這些事,才能問心無愧。如果不是我愛人的支撐,我可能見不到外婆最後一麵,會後悔一輩子。所以你說一起過年就代表孝順,分居過年就不孝順嗎?完全不是。



馮老師的老家山東威海

到如今,我們分居過年已經五年了,每次分開一整個春節假期,再回來時她總帶著很多禮品。每逢五一、十一長假,我和我愛人會一起回內蒙古或威海,有時她放假了,我還沒忙完,她就自己先去山東了。我愛人告訴我,回婆婆家,得是她發自內心想念長輩,而不是出於要完成什麽“妻子的任務”。我覺得她能舒適自洽,就是最好的。

“點讚”“在看”,讓更多人看到



排版:布雷克 / 審核:小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