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文物局9日發布了“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第五階段最新研究成果,官方提到,大約從距今約5800年開始,中華大地上各個區域相繼出現較為明顯的社會分化,進入了文明起源的加速階段,並將距今5800年至距今3800年劃分為“古國時代”和“王朝時代”。
根據中國國家文物局長李群的介紹,他指出,2020年探源工程第五階段實施以來,進一步擴大了研究的時間、空間範圍,圍繞浙江餘杭良渚、陝西神木石峁、河南偃師二裏頭等29處核心遺址,聚焦關鍵時間節點和重大事件,取得一係列進展。
官方提出,大約從距今約5800年開始,中華大地上各個區域相繼出現較為明顯的社會分化,進入了文明起源的加速階段,可將從距今5800年至距今3500年劃分為“古國時代”和“王朝時代”。
其中,古國時代第一階段為距今5800到5200年前後,以西遼河流域的牛河梁遺址為代表。第二階段距今5200到4300年前後,社會分化進一步凸顯,社會資源的調動能力加強;第三階段相當於距今4300到3800年前後,形成以中原為中心的曆史趨勢,奠定了中國曆史發展的基礎。
官方強調,與探源工程第四階段的認識相比,對古國時代文明內涵的認識更加深化。目前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第五階段的許多工作還在進行之中,未來中國國家文物局將會同有關部門,繼續推進、深化探源工程。
公開資料顯示,中國官方開展“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全名是“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始於2002年初的預備性研究,此後在2004年至2018年分別曆經第一階段到第四階段,2020年開啟第五階段,預計2024年完成這一階段。
中國官方9日發布最新的“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結果,提出5800年前進入“古國時代”。圖為遼寧省朝陽市牛河梁遺址女神廟保護展示館。(圖/取自朝陽市政府官網)
而文明探源工程與中國學術界1980年代以來的研究風潮息息相關。據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介紹,當時,在一係列史前城址、高等級貴族墓地等的發現後,中華文明形成與發展問題再次成為考古學家需要麵對和解決的關鍵問題。
1970年代、1980年代相繼有蘇秉琦、嚴文明、趙輝等學者提出“滿天星鬥”、“重瓣花朵”、“以中原為中心的曆史趨勢”等文明起源論述,最後由學界提議請官方設立探源工程,統籌中國境內外數十家單位的近400位專家學者的研究。
在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之前,官方最重要的文明研究工程是1996年啟動、2000年通過驗收的“夏商周斷代工程”,不過學術界對於部分論點一直存有爭議,直到2022年6月官方才出版完整的《夏商周斷代工程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