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在以後的歲月中是否還能複刻,可能很難,可能再也不會出現,但今天,這名醫生在人生中所經曆的一切有很多值得同行們思考借鑒的東西。
11月末,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公布了2023年院士增選名單,共產生59名中國科學院院士、74名中國工程院院士。名單出來後,大家討論最多的不是自帶流量的顏寧,最引人矚目、各大媒體爭先恐後紛紛報道、並為之稱讚的是一個不起眼的名字——夏寧邵。
信息顯示,廈門大學夏寧邵教授成功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醫藥衛生學部院士,在夏寧邵當選為院士之前,筆者相信,很多人都沒有聽說過這個人的名字,就連行業內人士恐怕也未必了解。
你可以不知道其他的院士,但夏寧邵院士今天你必須要了解,因為在這新當選的133名院士中,其他人無一不是名校高學曆,隻有夏寧邵從一個中專生艱難起步,最終逆襲成為了中國工程院的院士,給我們這些同行後輩們帶來了極大的鼓舞和震撼。
中專畢業後,當了15年醫生!
沒有高學曆,硬是闖出科研一片天
這個院士,理所應當!
夏寧邵,1964年7月生,漢族,籍貫湖南寧鄉,1978年,他考入當時的邵陽衛校(今邵陽學院)。據邵陽學院微信公眾號2023年11月22日發布的內容顯示,夏寧邵係該校78級醫士59班校友。
邵陽學院官網資料顯示,邵陽學院創建於1958年,2002年由原邵陽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和原邵陽高等專科學校合並升本,2016年邵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並入。邵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前身就是邵陽市衛生學校(1986年3月),再往前為邵陽地區衛生學校(1971年)。
夏寧邵在實驗室(源自邵陽學院)
1981年,夏寧邵中專畢業後,來到湖南婁底地區人民醫院傳染科工作,從基礎做起,1983年終於成為該院的住院醫生,1992年成為主治醫師,1994年成為副主任醫師,做醫生期間,夏寧邵就表現出了與眾不同的科研能力,28歲那年,他還獲得了湖南省科技二等獎。
到這裏,我們可能會好奇,沒有碩士、博士學曆,當了十多年的醫生,是怎麽進入廈門大學成為教授的呢?這正印證了那句話,是金子在哪都會發光,即使掩藏在基層,也定有洗濯灰塵的那一日,隻不過尋常人可能很難遇到那個幫你洗濯灰塵的伯樂,人生的際遇就是這麽妙不可言。
在醫院窩了十多年,命運的齒輪開始悄悄轉動。一次偶然的機會,廈門大學的生物係老主任曾定和夏寧邵相識,了解到他的一部分科研成果和他對科研的想法後,便認為夏寧邵是個可造之材。在曾定的極力引薦下,1994年,廈門大學決定,將夏寧邵和他的妻子一起調入學校工作。
事實上,當初認為夏寧邵是可造之才的人可不止曾定一個,在湖南,這名小小的醫生的調動,甚至驚動了湖南省衛生廳、科技廳和省教委。他們多次努力,試圖留住夏寧邵,包括提供一套副廳級待遇的住房以及一筆幾十萬元的科研經費。
進入廈門大學工作後,夏寧邵的科研能力受到極大重視,當時的廈大校長陳傳鴻還做出了一個決定,這個決定對夏寧邵團隊以後的發展至關重要:把校園的一幢獨立小樓留給了當時還是生物係的一個普通課題組的夏寧邵團隊。陳傳鴻對夏寧邵說:“你的脾氣比較臭,但是個好人,你在這裏獨立幹事情,沒有人會來打攪你,要好好幹呀!”
1998年,夏寧邵團隊選擇以戊肝病毒作為團隊成立早期的研究對象之一。在夜以繼日的埋頭苦幹下,夏寧邵團隊在國際上率先發現戊肝病毒優勢中和表位並闡明其結構,發明了基於大腸杆菌規模化製備抗原和VLP的方法,研製出團隊的第一支疫苗——戊肝疫苗。2012年1月,科技部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告戊肝疫苗獲得新藥證書。
1999年,夏寧邵團隊在國內率先突破艾滋病毒生物活性原料的難題,徹底解決艾滋病診斷試劑的“無芯”問題,研製出國內首個第三代艾滋病毒抗體診斷試劑盒。因在艾滋病毒抗原和第三代診斷試劑上取得的突破,夏寧邵團隊獲得了2001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002年,夏寧邵團隊同步啟動了國產HPV疫苗(俗稱“宮頸癌疫苗”)的研究工作。曆時18年,研製出的首個國產HPV疫苗於2019年底獲批上市,成功打破進口疫苗的壟斷。
2008年,研製上市的第四代艾滋病毒抗原抗體診斷試劑盒,再次引領了國內艾滋病診斷試劑的更新迭代。
……
什麽是人才?什麽是科研天賦?這就是,和學曆無關!
為什麽要這麽說呢?因為夏寧邵從來不會被學曆這種虛名所困擾,他根本毫不在意!就算是中專畢業又如何?有科研天賦、持續學習、路遇貴人,照樣幹出了一番大成就!
有人覺得他學曆低,勸他去讀在職研究生,但是他卻沒有這麽做,他沒有因為學曆低而特意去讀一個在職碩士、博士學位。對於他來說想要獲得學位實在太容易了,但讀了碩博就變得高人一等了?不會,科研要靠實力和成果來證明,他就是憑著自己的實力征服了一個又一個科研高峰,拿下了各類大獎。
據廈門大學網站介紹,夏寧邵長期從事傳染病疫苗和診斷試劑創新與轉化應用研究,開創了原核表達類病毒顆粒人用疫苗工程技術體係,完成一係列傳染病疫苗和診斷試劑的轉化應用,研發上市了全球首個戊肝疫苗、首個國產人乳頭瘤病毒(HPV)疫苗、全球首個鼻噴流感病毒載體新冠疫苗、新一代國際“金標準”戊肝診斷試劑、全球首個艾滋尿液抗體自檢試劑、全球首個新冠總抗體診斷試劑、首個國產艾滋第三代診斷試劑等創新產品。
開創了新的疫苗工程技術的體係,這個中專生做到了,中國工程院院士的頭銜授予給他,理所應當!
院士基本都擁有博士學曆
畢業於名校
未來還會有另一個夏院士嗎?
為什麽我們會對夏寧邵教授當選為院士頻頻震撼、感動、欽佩呢?
這是因為,2019年至今,我國共選舉產生了561名兩院院士,這些院士的學曆幾乎都是博士、名校,即使最高學曆未達到博士,在後來的歲月中也都在職獲得了博士學位。
公開資料顯示,近三屆的院士增選中,吉林大學和哈爾濱工業大學在本碩博校友總人次的數量上,有33人次,並列全國高校首位;清華大學有32人次的本碩博校友,總數量位居全國第三,其中工程院院士校友數量達26人次,在全國高校中數量最多;北京大學則有31人次的本碩博校友,位列全國第四;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浙江大學均有30人次的本碩博校友新晉兩院院士,並列全國第五。其中,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共有28人次的本碩博校友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數量最多。
另外,院士的母校多集中於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南京大學、國防科技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蘭州大學、四川大學、西北工業大學、武漢大學、中南大學、西安交通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天津大學、東南大學、中國地質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同濟大學、東北大學、電子科技大學等高校,基本都是名校。
夏寧邵教授當選為院士給我們普通人打了一針強心劑,他告訴我們,想要成功,自身的能力+人生際遇是必備的兩個最重要的因素,當然,努力和環境也不能缺少。
我們還可以看到,在夏寧邵院士事跡激勵無數年輕人的同時,也給年輕人帶來了一絲憂傷。
山西某醫院今年剛工作的趙子明醫生表示:“我真的好羨慕夏寧邵院士,他的成功最重要的應該是遇到了貴人,伯樂才是他命運轉折的關鍵因素。真是時勢造英雄呀,當年的科研環境一點都不卷,再加上夏院士能力出眾,有毅力,哪怕是中專畢業,也有很多機會。可是現在呢?即使是碩博畢業,不規培都進不去醫院,吃飯都成問題,規培完,滿大街的同級競爭者,沒有資源的普通人再想成功,真的很難很難,以後可能真的再難出另一個夏院士了,心裏突然莫名很悲傷……”
科研人成功的秘訣是什麽?
Nature刊發文章給出答案
從事科研工作後,我們每個人都想要成功,渴望做出一番成就以此來證明自己,那麽,我們需要具備什麽才能做出成果呢?
近期,Nature刊發了一篇文章,通過研究諾貝爾獎、生命科學突破獎、拉斯克獎等頂尖獎項獲得者,以及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等頂尖科研機構的主要科學家,調查他們的習慣、心態、生活方式等是否有什麽特別之處,得出了科研工作者應該具備的素養,從而培訓後輩研究人員。
該研究表示,頂尖科學家之所以成功了,是因為他們身上具有四大成功的要素,分別是:內驅力、毅力、初心、持續學習。
首先,頂尖科學家很清楚自己的“為什麽”。他們明白為什麽會選擇了自己的職業領域和具體的研究課題。許多受訪者表示:“即使沒有回報,我也會執著於自己的學術目標。”
總的來說,學位、晉升、獲獎等外部動機不是驅動科學家的主要因素。如果是這樣的話,那些人在獲得諾貝爾獎後就可以停下科研工作了。可恰恰相反,許多頂尖科學家在退休後仍在長期從事研究工作,他們隻是喜歡自己的工作——對未知的探究、引領變革、追尋自己的好奇心。他們牢記自己選擇的動因,依靠內心的熱情來驅動自己的研究,這即為內驅力。
其次,頂尖科學家通常比其他人更努力、更高效。有時,長時間的工作是必要的,尤其是在麵臨截止日期的時候。但頂尖科學家不會把這當成常態,而是確保自己有時間充電,讓自己的思維發散。頂尖科學家也會麵臨挑戰,申請資助失敗、論文被拒稿,等等。但他們的應對方式與常人不同。歸根結底,相比失敗,他們更害怕不去嚐試,這即為毅力。
另外,頂尖科學家不會固步自封。即使功成名就之後,他們仍然不忘初心。每年都可以在社交媒體上看到,剛剛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在當天晚些時候仍然在上課、召開實驗室組會……他們功成名就之後並不會擔任領導職務,他們的主要工作仍舊是科研,他們是純粹的科研工作者,這即為初心。
最後,頂尖科學家無論何時都會通過各種方式持續學習。對他們中的許多人來說,像學生一樣去課堂上課並不實際,但他們通過書籍、文章和博客、播客、視頻、交談等各種方式不斷學習,有些諾獎獲得者對某些事物不明白,還會求助自己的學生,把學生當成老師,這即為持續學習。
各位同行們,通過夏院士的事跡和Nature的研究,筆者希望大家能從中得到啟發,共同勉勵,未來能在科研上有所建樹,逐步達成自己的科研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