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焦點新聞 » 東北最後的刻碑人,和他看到的遷徙死亡,與葉落歸根

東北最後的刻碑人,和他看到的遷徙死亡,與葉落歸根

文章來源: 鳳凰WEEKLY 於 2023-12-10 00:11:35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

天氣轉涼後,叢培新和老伴動身去海南了——和東北的很多“候鳥老人”一樣,他們會在每年供暖季前後趕往溫暖濕潤的南方“貓冬”(東北方言,指躲避冬天),享受那裏的碧海藍天和陽光沙灘。和叢培新一起進入貓冬模式的,還有他的紙花店。

所謂紙花店,說白了,就是殯葬用品店,主營業務是刻墓碑。

小鎮不大,如今隻剩了兩個刻墓碑的人,其中包括叢培新,這個68歲的老人在鎮上刻了30年墓碑。他皮膚黢黑,餅大的圓臉上遍布深深淺淺的老年斑。身上的衣服略有些緊,也便愈發凸顯出他的啤酒肚。“原來鎮上住的人可多,現在房子幾乎都空著。”叢培新說起話來慢慢悠悠,少了點兒東北人自帶的幽默和鬆弛。

這些年鎮上的人少了,紙花店也落寞起來——破舊的房上立著斑駁的牌匾,唯一新的東西,是不斷送來又拉走的石材與墓碑。他的店就開在自家平房裏,叢培新這代人習慣住平房,“穿著鞋就能隨便進屋、有痰直接往地上一吐”。他覺得,東北農村的平房再破再舊,隻要有“人氣兒”,都能住人,就怕空著,空個幾年,房子就完了。

叢培新擔心小鎮的未來像平房那樣越來越空。

鎮上,昔日的榮光與如今的破敗俱在——一個“白酒瓶”形狀的廢棄建築物佇立在流經小鎮的河邊,曾經作為小鎮驕傲的酒廠大門緊閉;百貨大樓閑置了,牌子上寫著它建成於1979年,這個購物中心僅有的功能是作為幾班公交車的起始站和終點站;原本的中學因為生源減少,索性把小學和初中並到一起上課;沿街的食雜店關門了,原來的招牌還沒撤,招租信息更是無人問津。如今鎮上隻開著些餐館、食雜店、旅店和快遞接收點,滿足著人們的基本需求。要是有更高需求的話,大可以買一張5塊錢的公交車票坐到市區。

自行車是叢培新的主要交通工具

一個無法回避和必須接受的事實是:人的離開。叢培新也一樣。

這個即將到來的冬天,會是他在海南度過的第4個冬天。離開時總沒有太多感覺,可冬天一過,他的“心就活了,想回家,恨不得立馬到才好”。

這些年外頭總會說起這裏的人口流失,這些叢培新都認,也都看在眼裏。可作為刻墓碑的人,他發現了一件隻有他能發現的事情——那些或短暫遷徙或定居外地的人,最終大多會選擇把骨灰帶回這片黑土地安葬。“外頭再好,也沒家裏好。”一提這事,叢培新就這麽念叨。

在叢培新動身去南方貓冬之前,我們找到了他。和他聊了聊這三十年裏,他看到的遷徙、死亡,以及最後的葉落歸根。

以下是他的口述:

墓碑無人認領

我刻了那麽多年墓碑,很少有刻完沒人要的。多數時候,墓碑刻好之後,會被直接拉去墓地,一兩天就能給立上。但幹這行時間長了,啥事都能碰著——疫情那幾年,有一塊墓碑,在我店裏放了得有一年多吧,之後花錢刻墓碑的人才來領。石頭這玩意兒不怕風吹雨淋,反正放在外麵也不會壞掉,我就一直把它在窗戶下麵放著,不礙事。

那塊碑看上去也沒啥特別的,規規矩矩,石材是芝麻白的,刻著逝者的籍貫、名字以及立下墓碑的時間——2021年8月7日。逝者名字前隻有一個“故”字,不認識的人即使看到這塊碑,也很難判斷出立碑人與逝者的關係。

它其實是一個中年女人給死去的丈夫刻的。

男人生前和妻子一樣,都是鎮上的環衛工人。丈夫過世後,女人也離開了鎮子,一個人去了北京打工。

她本來沒打算給丈夫刻墓碑。說實話,刻碑也不是啥非做不可的事,但時間長了,如果沒塊碑立著,找墓地可就難了。地形以及周邊景物發生變化,有可能找不到葬在哪兒。尤其是以前土葬,給親人燒錯紙、遷錯墳,挖了別人家屍骨也是有發生過的。

這個女人就是這麽想的,她怕過幾年回來,找不到丈夫的墓地。但她當時已經不在鎮上了,就托朋友找到我店裏,給她的丈夫訂了一塊墓碑。錢交了,立碑時間也刻上了,可因為疫情,她人一時半會兒回不來。

她給我打過電話,說自己挺惦記這事的——墓碑遲遲立不上,對她來說是個很大的、沒有完成的心事。她囑咐我幫她好好看著。我從電話裏判斷,他們夫妻感情應該挺好。

去年9月底,女人為了給丈夫立碑,專門回到鎮上。我瞅著她挺眼熟,以前在鎮上肯定都見過。取走墓碑的當天,我幫她雇了幾個人運碑,並幫忙把碑立起來。

這幾年,不斷有人因為各種原因離開小鎮,近的去了市裏,遠的出了東北。雖然我沒跟這個女人嘮太多,但能感覺出來,她多半是不會再回到鎮上生活了。要是沒塊墓碑,單靠人的記性,幾年後能不能找到她丈夫的墓地,都很難說。

這種妻子為丈夫立碑其實是少數。立墓碑的人中,還是子女為父母,或晚輩為長輩立碑的人最多。多數子女會選擇雙親都過世後立碑,墓碑上也大多會寫著“慈父”“慈母”這樣的稱謂。很多年輕人對處理後事的習俗不知道也不了解,有的人也不信那些,我就會告訴他們一些注意事項,別犯忌諱。聽不聽,那就是人家的事了。

年代不同了,很多老規矩沒那麽多說道了。以前哪有提前給自己刻墓碑、辦葬禮的,現在這事一點兒也不奇怪。老人們總想著,別給子女添麻煩,巴不得自己的後事自己提前辦了。你想啊,有心的子女在你過世後能給你刻塊碑,那些不孝順的,誰還管你。

所以那些心裏惦記著得有塊碑的老人,就自己花錢張羅,自己選樣式,這跟提前買好壽衣壽材備著一回事,關鍵都得是自己喜歡的。我前段時間也是,我姑娘從外地回來待了十幾天,我就把現在住的這個平房過戶給了她。早晚都是她的,趁著現在能動彈,就都辦了。

叢培新店外堆放著的墓碑石材

刻碑跟別的行業不一樣,東北人再願意嘮嗑,做我們這行的也不能啥都問,所以多數時候就是買家和賣家的關係——人家把設計好的樣子告訴我,雙方談妥了,交了定金,我就開始刻碑,很少會打聽對方家裏的情況。可刻墓碑時間長了,也免不了聽說一些家長裏短,觀察到一些蛛絲馬跡。總結下來就是,那些子女多的人家,矛盾就多。

我店裏到現在都有一塊沒人領走的墓碑。因為那家幾個子女不和,彼此之間有矛盾,刻墓碑要花錢,立碑也得花,雇車拉墓碑、找人砌墓碑、燒紙修墳等等,這些都下來得花不少錢。子女們誰都不想牽頭,牽頭就得多花錢,所以一拖再拖,始終沒人來取走刻好的墓碑。

“就像翻看人生一樣”

學刻墓碑之前,我做過很多事情,種地、伐木,也打過工,學過陰陽先生,後來誤打誤撞進入了這行,沒想到後半生都在做這件事。剛入行時,也就是上世紀90年代那會兒,怎麽都刻不好,我就找一些老師傅們請教。當時鎮上會刻墓碑的人多,他們也願意教我,刻壞了不少廢碑之後,我的手藝就慢慢好了,主動上門找我刻碑的人也就多了。

刻墓碑這活兒咋說呢,就是殯葬行業裏的一環,是一個好人不想做,孬人做不了的活兒。幹起來確實埋汰(東北方言,髒),整得渾身都是粉塵,有的人還忌諱。以前就更是了,我們這種店很多人路過都不願意往裏多看一眼。

但我就是靠這門手藝養活了一家四口人。我有兩個孩子,一兒一女。當然,他們也不願意跟著我學這個手藝活兒,我也不想讓他們幹,沒發展,賺不了啥大錢。

以前,往墓碑上刻字得用錘子、鑿子,撅著屁股吭哧吭哧地一點點刻。現在有角磨機方便多了,也快多了,省勁兒,女的也都能刻,不算啥體力活。我基本上一塊墓碑連寫帶刻,40分鍾就能好,除非是人家要求還得在墓碑後麵寫逝者生平那種。刻好後一點一點刷上油漆,等油漆晾幹了,墓碑也就完工了。

農村都有閏月年不刻墓碑的說法,所以有些年份刻墓碑的人相對會少一些。但基本上一年算下來也要刻上七八十塊。我曾經最高的紀錄,一年刻了150多塊。

打從我刻墓碑開始就有個習慣——用毛筆在石材上寫下楷書或隸書,之後再刻字。我從小就寫毛筆字,說不上有多專業,但看起來不磕磣(東北方言:難看)。現在我也寫。到了夏天,我老伴兒去火車站前跳廣場舞,我把音箱給她拉過去之後,就在廣場上用特製的毛筆蘸水寫字,筆都寫壞好幾根了。

現在刻碑可比以前省事多了,去複印店打印不幹膠,想要啥字體就有啥字體,之後貼在墓碑上,按照鏤空的地方刻就行了。

這種出來的字體確實規整,但我不喜歡。我還是願意手寫毛筆字,我覺得那樣看起來有種特別的溫度,更舒服一些,沒那麽硬。刻碑是純純的手上功夫,雖說沒大姑娘繡花那麽精細,但在石頭上刻字,字的筆畫、寬窄、深淺,都影響整體效果。

叢培新會去到顧客家中,商量設計方案

在我們東北,刻碑也就是夏天的活兒,冬天刻不了。一是墨汁在石材上沾不上,另外刻墓碑時會產生大量粉塵,不能在室內。室外就別指望了,本身溫度就低,石材溫度更低。再說冬天黑土地都凍得杠杠的,想立碑也挖不動啊。有一次,鎮上有個老人家過世,家屬希望在冬天立碑,我就找了一個倉庫,扯上電源,費了好大力氣才把墓碑給刻了。那會兒我也年輕,有體力,年紀大了之後,我就再沒在冬天刻過碑。

刻墓碑的石材多數都是從外地買的,萬年青、芝麻白、天崗白最為常見,其中萬年青最好刻,另外還有一種叫黑珍珠或芝麻黑的石材,是我們鎮上的石材。刻碑價格根據石材和複雜程度不同,大約在幾百元到上千元不等。

我刻墓碑還有個習慣,就是會把每個墓碑的設計草稿都記在本子上,包括石材信息、墓碑尺寸、逝者信息,並且會按照當年刻碑的時間給這些墓碑依次編上編號。30年下來,我已經記了好幾本了。

這些本子前幾年派上過用場。當時是附近的一次遷墳,相關部門的工作人員找不到也聯係不到逝者家屬。他們知道那碑是我刻的,到店裏來找我。我通過草稿本上記下的信息,找到了逝者家屬。翻看一本本設計草稿本,就像翻看他們的人生一樣,我都留著呢。

黑土地上的記號

我這輩子也算行了。家裏兩套樓房,鎮裏一套、市區一套,還有一套平房,就是現在用來開店也住人的這套。談不上富足,但也還算可以。

我把市區的樓房過戶給了大兒子。大兒子一家在市區生活,今年春天他又跑去了天津開大車,說那邊掙得比東北多一些,缺點就是很少能回來。

這幾年,我每年冬天都去三亞貓冬,跟5家朋友組團去,租房子住,互相有個照應。那邊主要是氣候好,很適合養身體,不像東北的冬天,老年人真的隻能在家裏貓冬。在三亞時,我一般都是一早一晚出門溜達,中午太熱就待在家裏,沒事刷刷短視頻。

去三亞前,我就把平房的鑰匙交給鄰居,讓他們幫著照看家裏。在鎮上的樓房也會停了暖氣,把門一鎖,基本上沒啥可惦記的了。

但其實也還是惦記,尤其是春天。看別人收拾東西準備回老家時,我的心也跟著活了,越來越盼著回家,哪裏都不如家好。但每年冬天都去三亞,要是不去反而不習慣了。

和東北的很多小鎮一樣,現今生活在鎮上的人大多數是老年人,很少能見到年輕人和孩子。無論平房還是樓房,都空了很多。尤其是冬天,現在大家生活條件好了,去南方過冬的老人越老越多。但無論是長期在外地定居還是臨時貓冬,根都還在這裏。

叢培新記性變差了,寫下字後發現已經刻過,便又擦掉

人總是要回到家鄉的,即使過世,也要落葉歸根。我刻的墓碑裏,有時候會碰到那種在省外過世的老人,老人臨終前就說了,得回老家。子女就把父母的骨灰帶回老家,刻好墓碑,之後安葬。那種突然過世的,來不及交代,子女也知道得給帶回老家,畢竟祖墳也在這兒。

那從這個角度來看,刻碑這事沒受啥人口流失的影響,還是剛需。

也有人問過我,刻了大半輩子墓碑,會不會給自己也刻一個備著。我想過,但還沒刻。我感覺我時間還夠用,還能刻幾年,手也還行,至少刻墓碑的時候還挺穩。就是眼睛花了,再加上得戴護目鏡,刻的時候費點勁兒。

立墓碑這件事,算是人活在這個世上的最後一樁人生大事。我刻了30年,墓碑樣式也從原來簡單的矮小石碑,變得越來越複雜、好看。殯葬習俗其實也慢慢變了,比如近些年流行的海葬,骨灰都撒到海裏了,哪還需要什麽墓碑?忌日的時候,去海邊撒一把鮮花就完事了。

但刻墓碑這件事還是有人會需要,尤其是我們這樣一個小鎮上。咋說呢,它就好比你留在黑土地上的一個記號,有這麽個記號,家人就能找得到你。

查看評論(0)

24小時熱點排行

黃仁勳:如果英偉達無法進入中國,那華為...
中又贏?巴基斯坦證實:使用J10戰機擊落印軍“陣風”
紐約時報:中國遠遠落後於美國的時代已經終結
今晚10點!特朗普預告:將宣布與某大國的 “重大協議”
習近平冒著無人機襲擊的危險來到莫斯科

24小時討論排行

近代最大規模纏鬥!125架戰機激戰1小時 38人喪命
散播假消息?印駁斥“巴擊落軍機”:拿舊照發文
沈陽將舉行紀念蘇軍“不朽軍團”遊行 中小學生也參加
川普對等關稅第一國!美國與英國簽署貿易協議
印巴之戰,讓人大吃一驚的背後...
印巴爆發近20年最嚴重衝突後,莫迪首次發聲
紐約時報:習近平訪俄為中國拉攏歐洲的努力蒙上陰影
習近平告訴普京 麵對“霸權騷擾”他與俄羅斯站在一起
不減息!川普發文大罵鮑威爾:蠢材 什麽都不懂
快訊!梵蒂岡冒白煙 新教皇當選
普京和習近平發表聯合聲明譴責美國,強調中俄互信
中西醫之爭,到底是哪一個更厲害?
中國同意與美國談判,但仍可能堅持強硬立場
印度稱摧毀巴防空係統 遭嘲諷:派幾架陣風來查看
印度空襲巴基斯坦後巴方報複是否無可避免?
被拜登懟急眼,白宮怒批:他是國家之恥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東北最後的刻碑人,和他看到的遷徙死亡,與葉落歸根

鳳凰WEEKLY 2023-12-10 00:11:35


​​​​​​​

天氣轉涼後,叢培新和老伴動身去海南了——和東北的很多“候鳥老人”一樣,他們會在每年供暖季前後趕往溫暖濕潤的南方“貓冬”(東北方言,指躲避冬天),享受那裏的碧海藍天和陽光沙灘。和叢培新一起進入貓冬模式的,還有他的紙花店。

所謂紙花店,說白了,就是殯葬用品店,主營業務是刻墓碑。

小鎮不大,如今隻剩了兩個刻墓碑的人,其中包括叢培新,這個68歲的老人在鎮上刻了30年墓碑。他皮膚黢黑,餅大的圓臉上遍布深深淺淺的老年斑。身上的衣服略有些緊,也便愈發凸顯出他的啤酒肚。“原來鎮上住的人可多,現在房子幾乎都空著。”叢培新說起話來慢慢悠悠,少了點兒東北人自帶的幽默和鬆弛。

這些年鎮上的人少了,紙花店也落寞起來——破舊的房上立著斑駁的牌匾,唯一新的東西,是不斷送來又拉走的石材與墓碑。他的店就開在自家平房裏,叢培新這代人習慣住平房,“穿著鞋就能隨便進屋、有痰直接往地上一吐”。他覺得,東北農村的平房再破再舊,隻要有“人氣兒”,都能住人,就怕空著,空個幾年,房子就完了。

叢培新擔心小鎮的未來像平房那樣越來越空。

鎮上,昔日的榮光與如今的破敗俱在——一個“白酒瓶”形狀的廢棄建築物佇立在流經小鎮的河邊,曾經作為小鎮驕傲的酒廠大門緊閉;百貨大樓閑置了,牌子上寫著它建成於1979年,這個購物中心僅有的功能是作為幾班公交車的起始站和終點站;原本的中學因為生源減少,索性把小學和初中並到一起上課;沿街的食雜店關門了,原來的招牌還沒撤,招租信息更是無人問津。如今鎮上隻開著些餐館、食雜店、旅店和快遞接收點,滿足著人們的基本需求。要是有更高需求的話,大可以買一張5塊錢的公交車票坐到市區。

自行車是叢培新的主要交通工具

一個無法回避和必須接受的事實是:人的離開。叢培新也一樣。

這個即將到來的冬天,會是他在海南度過的第4個冬天。離開時總沒有太多感覺,可冬天一過,他的“心就活了,想回家,恨不得立馬到才好”。

這些年外頭總會說起這裏的人口流失,這些叢培新都認,也都看在眼裏。可作為刻墓碑的人,他發現了一件隻有他能發現的事情——那些或短暫遷徙或定居外地的人,最終大多會選擇把骨灰帶回這片黑土地安葬。“外頭再好,也沒家裏好。”一提這事,叢培新就這麽念叨。

在叢培新動身去南方貓冬之前,我們找到了他。和他聊了聊這三十年裏,他看到的遷徙、死亡,以及最後的葉落歸根。

以下是他的口述:

墓碑無人認領

我刻了那麽多年墓碑,很少有刻完沒人要的。多數時候,墓碑刻好之後,會被直接拉去墓地,一兩天就能給立上。但幹這行時間長了,啥事都能碰著——疫情那幾年,有一塊墓碑,在我店裏放了得有一年多吧,之後花錢刻墓碑的人才來領。石頭這玩意兒不怕風吹雨淋,反正放在外麵也不會壞掉,我就一直把它在窗戶下麵放著,不礙事。

那塊碑看上去也沒啥特別的,規規矩矩,石材是芝麻白的,刻著逝者的籍貫、名字以及立下墓碑的時間——2021年8月7日。逝者名字前隻有一個“故”字,不認識的人即使看到這塊碑,也很難判斷出立碑人與逝者的關係。

它其實是一個中年女人給死去的丈夫刻的。

男人生前和妻子一樣,都是鎮上的環衛工人。丈夫過世後,女人也離開了鎮子,一個人去了北京打工。

她本來沒打算給丈夫刻墓碑。說實話,刻碑也不是啥非做不可的事,但時間長了,如果沒塊碑立著,找墓地可就難了。地形以及周邊景物發生變化,有可能找不到葬在哪兒。尤其是以前土葬,給親人燒錯紙、遷錯墳,挖了別人家屍骨也是有發生過的。

這個女人就是這麽想的,她怕過幾年回來,找不到丈夫的墓地。但她當時已經不在鎮上了,就托朋友找到我店裏,給她的丈夫訂了一塊墓碑。錢交了,立碑時間也刻上了,可因為疫情,她人一時半會兒回不來。

她給我打過電話,說自己挺惦記這事的——墓碑遲遲立不上,對她來說是個很大的、沒有完成的心事。她囑咐我幫她好好看著。我從電話裏判斷,他們夫妻感情應該挺好。

去年9月底,女人為了給丈夫立碑,專門回到鎮上。我瞅著她挺眼熟,以前在鎮上肯定都見過。取走墓碑的當天,我幫她雇了幾個人運碑,並幫忙把碑立起來。

這幾年,不斷有人因為各種原因離開小鎮,近的去了市裏,遠的出了東北。雖然我沒跟這個女人嘮太多,但能感覺出來,她多半是不會再回到鎮上生活了。要是沒塊墓碑,單靠人的記性,幾年後能不能找到她丈夫的墓地,都很難說。

這種妻子為丈夫立碑其實是少數。立墓碑的人中,還是子女為父母,或晚輩為長輩立碑的人最多。多數子女會選擇雙親都過世後立碑,墓碑上也大多會寫著“慈父”“慈母”這樣的稱謂。很多年輕人對處理後事的習俗不知道也不了解,有的人也不信那些,我就會告訴他們一些注意事項,別犯忌諱。聽不聽,那就是人家的事了。

年代不同了,很多老規矩沒那麽多說道了。以前哪有提前給自己刻墓碑、辦葬禮的,現在這事一點兒也不奇怪。老人們總想著,別給子女添麻煩,巴不得自己的後事自己提前辦了。你想啊,有心的子女在你過世後能給你刻塊碑,那些不孝順的,誰還管你。

所以那些心裏惦記著得有塊碑的老人,就自己花錢張羅,自己選樣式,這跟提前買好壽衣壽材備著一回事,關鍵都得是自己喜歡的。我前段時間也是,我姑娘從外地回來待了十幾天,我就把現在住的這個平房過戶給了她。早晚都是她的,趁著現在能動彈,就都辦了。

叢培新店外堆放著的墓碑石材

刻碑跟別的行業不一樣,東北人再願意嘮嗑,做我們這行的也不能啥都問,所以多數時候就是買家和賣家的關係——人家把設計好的樣子告訴我,雙方談妥了,交了定金,我就開始刻碑,很少會打聽對方家裏的情況。可刻墓碑時間長了,也免不了聽說一些家長裏短,觀察到一些蛛絲馬跡。總結下來就是,那些子女多的人家,矛盾就多。

我店裏到現在都有一塊沒人領走的墓碑。因為那家幾個子女不和,彼此之間有矛盾,刻墓碑要花錢,立碑也得花,雇車拉墓碑、找人砌墓碑、燒紙修墳等等,這些都下來得花不少錢。子女們誰都不想牽頭,牽頭就得多花錢,所以一拖再拖,始終沒人來取走刻好的墓碑。

“就像翻看人生一樣”

學刻墓碑之前,我做過很多事情,種地、伐木,也打過工,學過陰陽先生,後來誤打誤撞進入了這行,沒想到後半生都在做這件事。剛入行時,也就是上世紀90年代那會兒,怎麽都刻不好,我就找一些老師傅們請教。當時鎮上會刻墓碑的人多,他們也願意教我,刻壞了不少廢碑之後,我的手藝就慢慢好了,主動上門找我刻碑的人也就多了。

刻墓碑這活兒咋說呢,就是殯葬行業裏的一環,是一個好人不想做,孬人做不了的活兒。幹起來確實埋汰(東北方言,髒),整得渾身都是粉塵,有的人還忌諱。以前就更是了,我們這種店很多人路過都不願意往裏多看一眼。

但我就是靠這門手藝養活了一家四口人。我有兩個孩子,一兒一女。當然,他們也不願意跟著我學這個手藝活兒,我也不想讓他們幹,沒發展,賺不了啥大錢。

以前,往墓碑上刻字得用錘子、鑿子,撅著屁股吭哧吭哧地一點點刻。現在有角磨機方便多了,也快多了,省勁兒,女的也都能刻,不算啥體力活。我基本上一塊墓碑連寫帶刻,40分鍾就能好,除非是人家要求還得在墓碑後麵寫逝者生平那種。刻好後一點一點刷上油漆,等油漆晾幹了,墓碑也就完工了。

農村都有閏月年不刻墓碑的說法,所以有些年份刻墓碑的人相對會少一些。但基本上一年算下來也要刻上七八十塊。我曾經最高的紀錄,一年刻了150多塊。

打從我刻墓碑開始就有個習慣——用毛筆在石材上寫下楷書或隸書,之後再刻字。我從小就寫毛筆字,說不上有多專業,但看起來不磕磣(東北方言:難看)。現在我也寫。到了夏天,我老伴兒去火車站前跳廣場舞,我把音箱給她拉過去之後,就在廣場上用特製的毛筆蘸水寫字,筆都寫壞好幾根了。

現在刻碑可比以前省事多了,去複印店打印不幹膠,想要啥字體就有啥字體,之後貼在墓碑上,按照鏤空的地方刻就行了。

這種出來的字體確實規整,但我不喜歡。我還是願意手寫毛筆字,我覺得那樣看起來有種特別的溫度,更舒服一些,沒那麽硬。刻碑是純純的手上功夫,雖說沒大姑娘繡花那麽精細,但在石頭上刻字,字的筆畫、寬窄、深淺,都影響整體效果。

叢培新會去到顧客家中,商量設計方案

在我們東北,刻碑也就是夏天的活兒,冬天刻不了。一是墨汁在石材上沾不上,另外刻墓碑時會產生大量粉塵,不能在室內。室外就別指望了,本身溫度就低,石材溫度更低。再說冬天黑土地都凍得杠杠的,想立碑也挖不動啊。有一次,鎮上有個老人家過世,家屬希望在冬天立碑,我就找了一個倉庫,扯上電源,費了好大力氣才把墓碑給刻了。那會兒我也年輕,有體力,年紀大了之後,我就再沒在冬天刻過碑。

刻墓碑的石材多數都是從外地買的,萬年青、芝麻白、天崗白最為常見,其中萬年青最好刻,另外還有一種叫黑珍珠或芝麻黑的石材,是我們鎮上的石材。刻碑價格根據石材和複雜程度不同,大約在幾百元到上千元不等。

我刻墓碑還有個習慣,就是會把每個墓碑的設計草稿都記在本子上,包括石材信息、墓碑尺寸、逝者信息,並且會按照當年刻碑的時間給這些墓碑依次編上編號。30年下來,我已經記了好幾本了。

這些本子前幾年派上過用場。當時是附近的一次遷墳,相關部門的工作人員找不到也聯係不到逝者家屬。他們知道那碑是我刻的,到店裏來找我。我通過草稿本上記下的信息,找到了逝者家屬。翻看一本本設計草稿本,就像翻看他們的人生一樣,我都留著呢。

黑土地上的記號

我這輩子也算行了。家裏兩套樓房,鎮裏一套、市區一套,還有一套平房,就是現在用來開店也住人的這套。談不上富足,但也還算可以。

我把市區的樓房過戶給了大兒子。大兒子一家在市區生活,今年春天他又跑去了天津開大車,說那邊掙得比東北多一些,缺點就是很少能回來。

這幾年,我每年冬天都去三亞貓冬,跟5家朋友組團去,租房子住,互相有個照應。那邊主要是氣候好,很適合養身體,不像東北的冬天,老年人真的隻能在家裏貓冬。在三亞時,我一般都是一早一晚出門溜達,中午太熱就待在家裏,沒事刷刷短視頻。

去三亞前,我就把平房的鑰匙交給鄰居,讓他們幫著照看家裏。在鎮上的樓房也會停了暖氣,把門一鎖,基本上沒啥可惦記的了。

但其實也還是惦記,尤其是春天。看別人收拾東西準備回老家時,我的心也跟著活了,越來越盼著回家,哪裏都不如家好。但每年冬天都去三亞,要是不去反而不習慣了。

和東北的很多小鎮一樣,現今生活在鎮上的人大多數是老年人,很少能見到年輕人和孩子。無論平房還是樓房,都空了很多。尤其是冬天,現在大家生活條件好了,去南方過冬的老人越老越多。但無論是長期在外地定居還是臨時貓冬,根都還在這裏。

叢培新記性變差了,寫下字後發現已經刻過,便又擦掉

人總是要回到家鄉的,即使過世,也要落葉歸根。我刻的墓碑裏,有時候會碰到那種在省外過世的老人,老人臨終前就說了,得回老家。子女就把父母的骨灰帶回老家,刻好墓碑,之後安葬。那種突然過世的,來不及交代,子女也知道得給帶回老家,畢竟祖墳也在這兒。

那從這個角度來看,刻碑這事沒受啥人口流失的影響,還是剛需。

也有人問過我,刻了大半輩子墓碑,會不會給自己也刻一個備著。我想過,但還沒刻。我感覺我時間還夠用,還能刻幾年,手也還行,至少刻墓碑的時候還挺穩。就是眼睛花了,再加上得戴護目鏡,刻的時候費點勁兒。

立墓碑這件事,算是人活在這個世上的最後一樁人生大事。我刻了30年,墓碑樣式也從原來簡單的矮小石碑,變得越來越複雜、好看。殯葬習俗其實也慢慢變了,比如近些年流行的海葬,骨灰都撒到海裏了,哪還需要什麽墓碑?忌日的時候,去海邊撒一把鮮花就完事了。

但刻墓碑這件事還是有人會需要,尤其是我們這樣一個小鎮上。咋說呢,它就好比你留在黑土地上的一個記號,有這麽個記號,家人就能找得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