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國疫情:病毒感染蔓延 一夜間身邊人都中招了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11月的最後一周,27歲的上班族李毛毛又一次發覺,自己再度生病了。“也許是細菌感染,也許是甲流,反正和上次不一樣。”她眨著紅腫的眼睛說道。

重點是,她剛自認為從一次呼吸道疾病中恢複過來。早在11月15日,李毛毛感到頭疼,接著喉嚨疼,開始發燒。再後來是止不住的劇烈咳嗽——那無法控製住的幹咳震耳欲聾,靠近她的同事委婉地說:“生病就別來上班了。”

她本以為熬過頭幾天就好。直到10天後,咳嗽仍沒止住,李毛毛終於在廣州三甲醫院呼吸科得到了醫生的診斷:患急性支氣管炎,但好在,肺很健康。

感覺自己即將痊愈之際,就醫後的隔天,她又渾身難受了起來。呼吸伴隨著流鼻涕、打噴嚏,現在的她,說話間隙要低下頭抽紙巾擤鼻涕。嗓子也在沙沙地疼,“新的身體感受出現了”。

李毛毛的經曆,是當下全國疾控中心都在呼籲警惕的“混合感染”——一個人同時感染或者相繼感染2種以上的病原體。臨床上,相繼感染的病例占更多數。

這是獨屬於呼吸道疾病高發季的“煩惱”。國家衛健委在11月24日新聞發布會上解釋,今年冬春季是新冠、流感、諾如病毒胃腸炎等傳染病、肺炎支原體感染等疾病高發季節,同時表示,目前我國監測的病例,皆“由已知的流行病原體感染引起”。



呼吸道疾病迎來高峰,醫院人滿為患 / 東方IC

隻是,混合感染潮下,疊加今年格外擁擠的兒科門診,普通人依然憂慮四起。這會是一個疾病蔓延的多事之秋嗎?到底是什麽奪走了人群的免疫力?

多數病毒學及公共衛生專家,傾向於用2021年法國兒科傳染病中心(GPIP)率先提出的“免疫債”(immune debt)來解釋上述趨勢。結束新冠隔離措施以後,早在1-2年前歐美國家也曾出現兒科爆滿、呼吸道疾病高發現象。

這又引發了爭議。有人指出,“免疫債”的概念過度簡化了複雜的傳染病感染趨勢。

傳染病流行季,再度將亙古問題擺在人們眼前:我們該如何看待與注定與人類長期共存的病毒?

咳嗽的人們

李毛毛本不是一個愛出門的人。在異鄉去醫院,更是件麻煩事。

但2023年11月,長達10天的咳嗽,將李毛毛的記憶撥回了從前。她記得清楚,在新冠病毒感染高峰時,她身邊有同事長期咳嗽,直到去醫院拍CT才發現:肺裏已經出現了玻璃塊的結節。

因為“白肺”的擔憂,李毛毛腦子裏多了根緊繃的弦。這才驅使了她踏出家門,加入排隊檢查肺部的大軍。

北京的80後張量也在11月三次踏進人潮洶湧的醫院。為了生病的娃,即使已經心力交瘁,這位焦慮的母親每次也隻能硬著頭皮上。

她去醫院,三次的導火索都是孩子發燒。

診斷流程也是相似的:拍CT與抽血,接著等結果。拍CT是檢查肺部健康情況,也就是查看白肺是否出現;抽血是通過血清檢測來查抗體,從而判斷是否曾經感染支原體。



醫生查看患兒支原體肺炎情況的X光片 / 視覺中國

11月初,孩子第一次反複咳嗽、低燒時,憑借上述兩個檢測結果,很快確診為肺炎支原體。

吃藥一周後,看上去痊愈的孩子又上了學。不到一周,他又在半夜突發高燒。焦急的張量將孩子送去北京的另一家醫院,一樣的檢測手段,這次,感染肺炎支原體疊加細胞感染。

“混合感染不一般。”張量哭訴。由支原體引發的孩童高燒總在半夜出現。她兩次見證了從深夜到黎明的北京醫院——“兒科一號難求,人山人海”。

這是一種對多數中國人而言更為陌生的疾病。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病毒學家劉善慮告訴南風窗,支原體肺炎與人們常規印象裏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不同,這不是一個季節性的疾病,也沒有固定的流行規律。

“它的病原體很特殊。支原體不是病毒,而是一種介於細菌和病毒之間的生物,沒有細胞壁。同時,它的生長比較慢,需要靠接觸傳播,屬於非典型肺炎。” 劉善慮說。這些特質的另一麵是,支原體引發的症狀相對較輕。

另一個特質是,這是一個更易於在有免疫缺陷的兒童與青少年之中流行的疾病。複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教授張文宏11月末撰文稱,在學齡期兒童與青少年中,肺炎支原體感染率最高。而成人感染肺炎支原體,則通常表現為輕症或者無症狀。



兒童醫院輸液區的患兒和家長 / 東方IC

這也是為什麽,中國本輪冬春季呼吸道疾病大流行,率先從兒童感染肺炎支原體爆發。張文宏解釋稱,關鍵在於,小孩子以支原體感染為主。小孩子去醫院檢測的多了,支原體排名會很靠前。而當下,孩子的這一波感染已經到高峰並慢慢下落,成年人當中常態的秋冬季節流感開始占主導。

除了支原體、流感以外,國務院聯防聯控機製在11月23日下發通知稱,冬季我國新冠疫情仍存在反彈風險。工作組預計,今冬明春我國可能麵臨新冠、流感、肺炎支原體感染等多種呼吸道疾病疊加流行的局麵。

11月23日國家流感中心發布的監測周報也能反映當下的局麵。

不同以前,我國南方省份流感陽性超過了北方。數據顯示,南方省份哨點醫院流感病例占急診數的比例達6.4%,是近三個月新高。

免疫債使然?

麵對我國如今高發的傳染病,研究全球公共衛生專家有一致的結論:不意外。

美國外交學會全球衛生高級研究員黃嚴忠告訴南風窗,在過去三年,因為防控措施,人們社交活動減少。處於極度安全狀態下的人們麵對微生物建立免疫力的機會也減少,免疫係統抵抗力變弱。

等到社交活動放開的第一年,沒有免疫力的人群暴露在眾多病原體前,變得十分易感。這便是“免疫債”的來源。

與病原體接觸越多,抵抗力越強,看似有些悖論的邏輯,背後是與病毒共存的人體免疫機製作祟。黃嚴忠和劉善慮強調,與病原體的密切接觸,對免疫係統仍未健全的孩子尤其重要。

兒童感染病毒後,在短期內更容易形成訓練免疫和記憶免疫。“孩子不可避免地與常見病原體進行交流。如果兩歲前接觸了流感和呼吸道的病原體,他/她們體內會慢慢產生免疫力。” 劉善慮解釋。



護士在為患兒輸液 / 視覺中國

也因此,新冠防控政策調整後,世界各國第一批要“還免疫債”的群體,便是孩童。劉善慮介紹,在美國,2020-2021年是各類兒童呼吸道傳染疾病的感染低穀,但等到封鎖政策解除後,2022年8月,美國就出現了孩童感染潮。洶湧的呼吸道疾病在全美爆發,不僅與常規發生的月份不同,持續時間也更長,一直到今年3月才結束。

類似的情況在日本、歐洲、澳大利亞等多地都出現。在日本,影響幼兒呼吸的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疫情在2022年開始爆發。與2019年相比,日本2-5歲兒童合胞病毒感染率增加2.6倍,住院病例增加1.2倍。

除了免疫係統的作用,更多原因促使著“免疫債”越“欠”越多。2020年6月的一項研究報告稱,由於大流行期間常見呼吸道病毒傳播減少,母乳喂養的嬰兒從母親那裏獲得的保護性抗體也減少了。這同樣導致我們的新生兒童愈加脆弱的抵抗力。

疫苗也是其中一大因子。

許多國際研究發現,新冠大流行期間,人們疫苗接種計劃相應延遲或取消,群體免疫水平下降。同樣的原因導致了人們在疫苗研發上的落後:由於監測數據在新冠大流行期間減少,降低了預測下一個流感季節流行毒株的準確性。2021年,英國醫學科學院表示,由於尚不清楚未來的流感毒株,流感疫苗不匹配的可能性增大。

麵對過去三年的免疫債,在病毒學家劉善慮看來,當下靠自然免疫來彌補很正常。“中國的情況與去年的歐美國家很相似。如果這一段時間很多人感染,自然免疫的屏障有所提高,明年情況就會好一些。”



2022年12月,美國新型冠狀病毒、流感、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的“三聯流感”致使兒童退燒藥物短缺 / 視覺中國

世衛組織在11月24日公布與中國全國呼吸道疾病流行趨勢情況,稱中國方提交了目前監測的13種病原體感染數據,包括10種病毒,3種細菌。

結論是,“未發現任何異常或新型病原體,也沒有發現異常臨床表現,隻是出現了上述由多種已知病原體引起的呼吸道疾病的普遍增多。”

作為長期關注冠狀病毒和奧密克戎新亞變體XBB的學者,劉善慮在研究中發現,比起新冠早期和後來的delta毒株,奧密克戎致病力明顯減弱。而且,新冠病毒從原來主要感染肺,變為感染上呼吸道為主。

“如果不是長期感到呼吸困難,新冠、流感、肺炎支原體患者出現白肺的可能性有限。”

劉善慮同時認為,當下流行的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和肺炎支原體,都是與人類共存多年的常見傳染病。我們應對經驗豐富,致重症的比例較低。“一旦我們不小心感染,就順其自然,感染了就相當於增加了免疫力。”

“如果能正確看待上述問題的話,我覺得沒有什麽值得特別恐慌的事情。”劉善慮說。

不過,也有專家表達了流行趨勢下的擔心。香港大學病毒學家金冬雁在受訪時提及,流感也許是本次秋冬季更值得警惕的呼吸道疾病。流感的主要風險人群是老人,他們“易感”,且“重症死亡率高”。

複雜但可控

雖然讚同使用“免疫債”來解釋各國出現的呼吸道大流行,但黃嚴忠告訴南風窗,“免疫債”不算一個嚴謹的醫學概念,“可能過度簡化了疾病發展的複雜程度”。

他向南風窗介紹,對流行病的認知還有很多研究進行中。比如,“有研究顯示,新冠病毒感染可能會影響人體免疫係統,導致人體短期免疫力下降。目前還沒有定論。”

“檢測技術也是重要的一方麵。”黃嚴忠提醒。在過去三年,隨著醫學檢測手段的進步,醫療機構對病原體的檢測也變得更準確和高效,測出混合感染的手段變多。

因此,“混合感染的病例增加,並不意味著混合感染的發生率就一定增加了,”黃嚴忠總結,“多重因素都可能起作用,導致我們看到的今年混合感染這麽嚴重。”

而對於新冠放開後,部分地區出現呼吸道疾病反季流行的原因,又變得更為複雜。倫敦帝國學院兒科免疫學教授彼得·布羅丁在接受英國媒體采訪時坦言:“對於某些呼吸道感染,我們真的不知道成因。”

連是否存在普遍的免疫債,也是一個很難有定論的事。布羅丁表示,不同病毒感染後的免疫力會持續多長時間也不盡相同。對於流感病毒來說,一個季節的感染可能在下一個季節提供免疫保護,也可能不提供,這取決於兩種毒株的親緣關係有多密切。於是,在很多情況下,連科學家不知道需要重複接觸多少次病原體才能維持免疫力。

當下確定的是,我國呼吸道疾病感染情況也很複雜,不同年齡群體流行的主要病原體不同。



因感染呼吸道疾病正在輸液的中老年人 / 視覺中國

11月26日,中國疾控中心免疫規劃首席專家王華慶受訪時揭露,多病源監測結果顯示,我國0-4歲人群以流感病毒、鼻病毒為主;5-14歲人群以流感病毒、肺炎支原體、腺病毒為主;15-59歲人群中以流感病毒、鼻病毒、新冠病毒為主;60歲及以上人群以流感病毒、人偏肺病毒和普通冠狀病毒為主。

如果現實的構成如此複雜,那麽為何國際公共衛生專家、病毒學家,甚至包括世衛組織幹事,都傾向於使用免疫債來解釋當下的流行病感染趨勢呢?

劉善慮告訴南風窗,使用“免疫債”這一概念,並非在公眾層麵倡導大家多得病,從而建立對病毒的免疫力。相反,這是一個宏觀層麵的解釋,作用是給政府組織和公共衛生健康部門做出提前預判和預警。

“免疫債”同時可以對公共衛生政策做出指導。劉善慮說,最好的效果是,在呼吸道疾病尚未流行前,“鼓勵尤其是老少病殘等容易有免疫缺陷的人們,提前打流感疫苗、新冠疫苗。”



市民接種流感疫苗 / 視覺中國

幸運的是,當下的情況是已知的、可控的,也是歐美等國走過的“老路”。但作為研究多年的病毒學者,劉善慮認為,疾病大流行之路,前方依然存在著不確定性。

原因是,RNA病毒變異是持續的,從曆史的角度來看,新的毒株和病毒亞型可能在疾病大流行期間誕生,感染人群的基數越大,這種可能性也變大,尤其容易在免疫缺陷的人群長期潛伏進化後在正常人群中傳播。

“過去兩年的新冠病毒亞毒株很多時候都是這麽產生的。”劉善慮回憶。因此,監測部門要在其中做好工作,警惕對目前疫苗具有極端免疫逃避的新亞型出現,以及由此引發的局部和大規模性爆發。

xyz18 發表評論於
國內怎麽總是時不時的有大規模病毒感染,說明醫療條件堪憂啊,基建狂魔建了那麽多高樓大廈橋梁,麵子上太漂亮也止不住病毒
羿射九日 發表評論於
讓鍋飛一會兒,最終一定會有人來背,不知道誰會倒黴
對角線 發表評論於
生老病死,順其自然,有泥馬撒值得大呼小叫的,
GreenTek 發表評論於
正常初冬呼吸道疾病和流感季節的情況。沒什麽可大驚小怪的。

沒有新冠之前,每年的流感也很厲害。經常一個教室或者一個辦公室很快大家都得一遍。

DOC2006 發表評論於
硬拿全國老少的健康和命來挺,既不進口信使疫苗,也不做好秋冬季度開始前的免疫工作,給兒童和老弱病殘打流感疫苗等等。更談不上準備好充足的藥物,比如退燒藥 各種抗生素之類的。

全國上下隻等一個人下令,偏巧這人除了弄權和整人,對現代科學技術那是一竅不通,自己的麵子卻是重中之重。

這樣全國人民隻能咬牙受煎熬,若家裏不幸有人病故病殘,隻能牙齒打落活血吞,網上的抗議貼都不一定能發得出去。
走出非洲67 發表評論於
啥都瞞。不是說新冠是美國製造的嗎?正好揭露嘛
一隻熊 發表評論於
所有地方都隻字不提重症或死亡率。
hyperyan 發表評論於
去年突然放開後,中國就進入了躺平,以後就算發生大規模黑死病,也不會封城了,政府再也不會管了。包子就是這麽人性。
novtim2 發表評論於
腺病毒做抗體的後果就是它在有些人身上變異的更強了,輕易傳染給其他抵抗力低的人。RNA抗體完全沒有這種後顧之憂。這就是為什麽輝瑞RNA抗體是最好的,中國的醫療界現在意識到了問題,但是也不敢說,硬著頭皮。 你丫都挺著吧,看你能挺多久,認錯那麽困難,就把掉了的牙往肚子裏咽吧----
藍金黃 發表評論於
什麽都是有可能,但就不能是新冠!
tudoutudou99 發表評論於
不給石正麗院士稱號,中科院也太腐敗了。神州第一功臣也有權利不高興
隨風而來 發表評論於
中國的最大特色就是隱瞞實情欺騙公眾欺騙
全世界
感覺大概率是新冠抗體減弱,新變種的新冠來了。
ZGBD 發表評論於
混合感染,就是不敢提武漢病毒捲土重來。
size0 發表評論於
死活不肯打美國疫苗的結果,自己又研發不出來新技術疫苗。感染的人越多,最大的可能是病毒弱化,與人類共存,從而獲得永生。新冠最終在發源地弱化。。。也算是該著!
京西觀察使 發表評論於
堅持動態清零不動搖!!
我要真普選 發表評論於
中國病毒,又再流行!
寓形宇內 發表評論於
三年清零的後遺症。
逐風 發表評論於
估計還是可防可控。
iloveCCP 發表評論於
為啥總之中國帶頭鬧疫情? 是不是美國又投毒了? 中國人引以為豪的“中國最安全"呢?
莽山紅葉 發表評論於
美國的流行與封城無關,美國隻在2020年封城,2021已徹底自由。中國還是要認真對待,不要隨便找借口。
據說據說 發表評論於

中國的最大特色就是隱瞞實情欺騙公眾欺騙全世界。
herlion 發表評論於
美國新型冠狀病毒? 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