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控”的OpenAI 宮鬥後員工會追隨奧特曼轉投微軟?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從十幾天前首屆開發者大會的高光時刻,到靈魂人物山姆·奧特曼(Sam Altman)毫無征兆地被驅逐的狗血劇情,OpenAI的“宮鬥大戲”已經破了科技圈、成為全球矚目的熱點事件。

毫無疑問,OpenAI的團隊正在經曆嚴重的分裂與內鬥。

在罷免奧特曼的公告中,OpenAI董事會使用了“不始終坦誠”“阻礙董事會”“不再相信”等說法,這等嚴厲措辭在公司高管離職事件中並不常見。這也說明,OpenAI內部的分歧由來已久、積怨已深。

目前業內最普遍的觀點就是,奧特曼希望快速推動人工智能技術的迭代和商業化,而非營利公司的董事們則對人工智能的安全性抱有疑慮,擔心其快速擴張導致人工智能失控,甚至帶來危險。營利與非營利的衝突就此爆發。

11月20日,微軟公司CEO薩提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宣布將奧特曼納入麾下,為這場紛爭暫時畫上了句號。雖然微軟投資了OpenAI超100億美元,兩者可以算得上是一家人,但這場鬧劇勢必會給OpenAI帶來不小震動,甚至影響到人工智能行業的格局,微軟則被稱作“最大贏家”。

圍繞安全和技術,OpenAI兩派紛爭

談到OpenAI的內部分歧,離不開這場鬧劇中的另一個核心人物——OpenAI聯合創始人、首席科學家伊爾亞·蘇茨克維(Ilya Sutskever)。

根據OpenAI的聯合創始人、董事長兼總裁、奧特曼的親密盟友格雷格·布洛克曼(Greg Brockman)以及一些員工的描述,蘇茨克維正是主持了這場“政變”的人。

據布洛克曼透露,當地時間11月16日晚上,奧特曼收到了蘇茨克維的短信,約在周五中午談話,第二天的會議上,蘇茨克維通知奧特曼被解雇。在奧特曼被驅趕出公司的同時,布洛克曼也被董事會被除名並保留其總裁職位,隨後布洛克曼主動辭職。

至此,一貫強調AI安全的蘇茨克維就成為了公司中僅存的聯合創始人,也是由四位成員組成的董事會中唯一的公司內部成員。

在奧特曼看來,公司業務的增長和擴張都是必要的,要支持公司的擴張,籌集更多資金並尋求額外的營收來源必不可少,人工智能的潛在威脅都是可控的。

與奧特曼相反,蘇茨克維此前就曾對通用人工智能(AGI)發出警告,“AGI很快就要到來,但它是否會有利於人類仍是未知數。”

蘇茨克維在7月組建了一個“對齊(引導人工智能係統的行為使其符合設計者的利益和預期目標)”團隊。消息人士透露,他和奧特曼的緊張關係在10月加劇,到了11月6日的OpenAI首屆開發者大會,奧特曼宣布允許任何人創建自定義的GPT,激怒了蘇茨克維。

與蘇茨克維站在一起的,還有兩位信奉有效利他主義的董事會成員,他們認為,人工智能如果被正確“對齊”,可以為人類謀福利。但有效利他主義也認為,恐怖組織可能會利用強大的人工智能係統來製造生物武器等,甚至人工智能可能會自發變壞,控製武器係統並試圖消滅人類文明。

怪異的股權架構致使CEO輕易被踢出局

理念上的分歧通常不會讓公司瞬間岌岌可危。因為科技公司往往采用雙層股權架構,讓創始人團隊即便是持有少量股權的情況下,也能擁有數十倍的投票權。但OpenAI並不是一家普通的公司,奧特曼將其構建為一個營利性和非營利性的混合體,它是非營利組織,但同時卻擁有一家營利性子公司,並積極吸引風投和商業合作夥伴。

作為創始人兼CEO的奧特曼表示他不持有公司股權。同時,微軟持有OpenAI的49%股權,但在董事會中沒有任何席位,沒有任何投票權。

正如部分OpenAI的批評者所說,這種治理結構的缺陷讓奧特曼、微軟和所有客戶都受到了“一個不穩定的董事會的擺布”,而董事會的主導權則在那些質疑公司業務的人手中。

提到怪異的治理結構,就不得不提到OpenAI的曆史。

2015年,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奧特曼、布洛克曼等人共同發起OpenAI,旨在推動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成立之初,OpenAI是一家非營利的人工智能研究公司,並宣布公司的使命是“確保通用人工智能造福全人類”。

帶頭將奧特曼趕出公司的蘇茨克維,也是在成立之初由馬斯克親自從穀歌挖來的,而當時馬斯克的目的之一正是不讓穀歌在人工智能領域掌握絕對的話語權。

2019年,該公司經曆了一次重大轉型,從非營利組織轉變為“利潤上限(caped-profit)”公司,即營利性和非營利性的混合體,股東的投資回報被限製為不超過原始投資金額的100倍,高於該水平的任何資金都將捐獻給該非營利組織。

OpenAI的轉型,也促使了馬斯克的離開,並切斷了他對OpenAI的資助。

今年2月,馬斯克還在社交平台X(前推特)上抱怨OpenAI不再是“穀歌的製衡者,現在它已經成為一家被微軟有效控製的閉源的、利潤最大化的公司”。

OpenAI身陷囹圄,微軟成最大贏家?

鬧劇落幕,微軟被稱作“最大贏家”。

11月20日,納德拉宣布將奧特曼納入麾下,為這場紛爭暫時畫上了句號。

其實,在奧特曼突遭罷免後,微軟公司CEO薩提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一直在積極參與討論。在此之前,他的公司已向OpenAI承諾提供超過100億美元的投資和基礎設施信貸(尚未提取全部資本),同時,微軟已將OpenAI強大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嵌入到其軟件中。

埃米特·謝爾(Emmett Shear)將擔任OpenAI CEO的消息一出,納德拉表示,OpenAI 的主要支持者微軟將“繼續致力於與OpenAI的合作關係,並對我們的產品路線圖和持續創新的能力充滿信心”。

他還寫道,“我們期待了解埃米特·謝爾和OAI的新領導團隊並與他們合作。”

英國《金融時報》點評說,在拿下兩位OpenAI德高望重的聯合創始人後,微軟在“從OpenAI挖人”的這場角力中,將會比競爭對手更有優勢,更容易吸引到那些才華橫溢的研究人員和工程師。

正如謝爾新官上任第一把火就是“維穩”,事實證明OpenAI不會像微軟那麽“幸運”,內部動蕩、外部質疑都在所難免。

在社交媒體平台X上的一份聲明中,謝爾駁斥了有關OpenAI董事會因人工智能模型安全性問題而罷免奧特曼的猜測,並表示將對解雇事件展開調查。

他還提到,“如果董事會不支持將我們出色的大模型商業化,我還不至於瘋狂到接下這份工作。”“OpenAI 的穩定和成功太重要了,不能讓動蕩像這樣擾亂它們。”

然而動蕩在所難免。OpenAI員工已經在社交媒體上表達了對人才大規模外流,以及對公司原本860億美元的估值受損的擔憂。

甚至有外媒報道稱,“心煩意亂的員工正紛紛湧出位於舊金山的OpenAI總部。”值得注意的是,多位OpenAI高管在X平台齊刷刷發文“沒有員工,OpenAI什麽都不是”,而奧特曼逐一點讚轉發。

OpenAI正在與微軟、穀歌和Meta等大型科技公司,以及Anthropic、Stability AI等初創公司展開激烈競爭,在Anthropic、Stability AI的背後,也不乏穀歌、英特爾等巨頭的支持。

有評論認為,在內部動蕩中,OpenAI可能失去在行業內的風頭,行業格局或生變。而更令人擔憂的是,人工智能的發展離不開大量“燒錢”,這種變動或將影響OpenAI在資本市場中的地位。據《財富》雜誌,OpenAI在2022年虧損5.4億美元,全年收入卻不到3000萬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