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一龍主演的《河邊的錯誤》於21日正式上映,上映兩天票房突破了1億。大家別看這個成績好像不怎麽的,但考慮到它是一部帶文藝氣質的電影,這個成績已經非常不錯了。
不過,現在關於這部電影的討論就多數是看不懂,還有各種各樣的隱喻了解讀了。
實際上,這部電影的各種解讀和隱喻,有些倒不是不重要。但多數還是網友想得太多,我認為它最基本的隱喻和延伸就是結合原著作者餘華所在的時代背景,其它的都屬於過度解讀的情況。
這裏也就不附屬劇情和無所謂劇透不劇透了,因為看過電影的觀眾都明白。
一個瘋子殺死4個人?《河邊的錯誤》沒有那麽難懂
這個電影裏麵有四名死者,分別是幺四婆婆,詩人王宏,異裝癖許亮,以及那個發現現場的小男孩。這電影裏麵四名死者交代大概就能分為兩層。
1、婆婆和異裝癖許亮的死是交代得非常清楚。
婆婆明顯有受虐癖,收養瘋子就是讓瘋子打她,用的就是她趕鵝的鞭子,她在河邊趕鵝時被瘋子看見,以為幺四婆婆又想挨打,結果失手給殺死了(台詞還有一句可惜隻能死一次,證明婆婆是爽的)。
許亮的自殺是電影最清楚的了,他為了守住自己有女裝癖的秘密寧願被冤枉坐七年牢,後麵又對馬哲說你殺了我這案子就結了,吞安眠藥自殺等等舉動都是為了守住這個秘密,在那個年代一旦被揭開後果可想而知。
然而呢,馬哲為了查案發現了他的秘密,搞得全場皆知,他對馬哲的恨是大於感激的。
他因為自己的癖好被陷害入獄出來之後假裝正常,他的家人應該不與他來往,他每次見人都要撩一下鬢發,房間整潔,桌上有花,借著釣魚這種正常的愛好到偏僻河邊穿女裝,因為扯上凶案他覺得自己這次更不會有好結果。
馬哲第二次去找他的時候,他房間的窗棱就像監獄的圍欄,圍欄裏他是呆坐在床邊,就像等待命運,警察還問你不犯錯誤我就不會抓你,你是大波浪嗎?
他為了不麵對自己的“錯誤”被暴露,他吃了安眠藥,結果還是被馬哲救了,命運都不讓他這樣安寧地走。於是最後他送一個諷刺的錦旗,特意選在馬哲走到車前一躍而下,這都是為了讓馬哲永遠記住是他逼死了他。
這個角色雖然說什麽都是笑著的,但是人一直非常壓抑。因為馬哲讓所有人都知道他有女裝愛好,在那個年代不可能不被戳脊梁骨,所以選擇戴上假發自殺這不難理解。
2、王宏到底是自殺還是死於他殺,小男孩為老戲死得如此突兀。
宏和女孩不知道是師生戀or婚外情,這件事被捅破後社會性死亡,宏有可能是自殺。但是隻看了一遍,但是記得他脖子上好像有砍刀的傷口,應該就是瘋子殺的。
至於為啥要殺掉小男孩,大概就是小男孩可能還有很重的窺探欲,因為他讓馬哲找到凶手一定要給他看看。而且他不怕瘋子,不害怕屍體。
瘋子,什麽時候瘋的,《河邊的錯誤》的隱喻和解讀
前半段其實很正常,就是大家正常的外表下都藏著“瘋子”的一麵,後半段真的晦澀又荒誕,這片子有個最大的陷阱馬哲怎麽發瘋的?到底是什麽時候發瘋的。就是因為他一定要找到凶手,結果陷入怪圈。
而觀眾也代入馬哲視角,一直猜真凶是誰,結果就是和馬哲一樣發瘋。
因為凶手就是瘋子,但馬哲不信“案子這麽簡單?”所以他要一直查下去,但是查的越多,馬哲暴露別人的秘密就越多。王宏和錢琳的出軌,許亮的異裝癖,還有幺四婆婆的受虐症,這些人為什麽死?因為這些東西在那個年代是真的會“社會性死亡”。
這是第一點,關於真凶和大家死亡原因的瘋是什麽。
第二點是馬哲瘋了過後發生在身邊的一切也非常荒誕,馬哲老婆孩子到底打沒打掉孩子,因為他倆吃飯的時候一個抽煙,一個在喝酒,後麵馬哲唱歌兩人跳舞。這個拍得既像兩人之前吵架後的和好,又像是打掉孩子後的傷痛。
(跳舞前妻子說了給馬哲徒弟介紹對象,然後跳舞時妻子哭得非常傷心)。
馬哲可能一開始就不正常(三等功),這一切是幻想?還是他原本就是精神病人,許亮、瘋子、宏是他的病友?
馬哲在吃飯聽到瘋子的笑,在寺廟了四槍結果子彈卻是滿的,還有自己跳到河裏,瘋子穿上他的衣服他打倒瘋子,這些都拍得非常隱晦。這個結局馬哲拿了三等功的獎章,妻子生了一個兒子他們洗澡這兩場結尾戲,非常明顯的夢境鏡頭。
這個後半段隱喻和解讀太多了,各種延伸可以說就樂此不疲。
可能因為看過小說,其實前麵破案很清晰。瘋子殺人就是個單純的殺人,但馬哲不相信這麽簡單,認為有疑點,馬哲遲遲不願意結案,他去找尋的真相反而是別人最不願意讓別人知道的禁忌,所以這個電影名字叫“河邊的錯誤”,因為真相本來就是錯誤的。
唯一迷惑人的就是馬哲精神崩潰產生幻境之後,電影改編之後有很多地方都改動,還增加了他家庭方麵造成的心理壓力,以及前麵暗示的那個說不清的三等功之類的,各種解讀就沒啥意義了。
是神片還是“爛片”?中國電影需要《河邊的錯誤》
我認為要解讀這部電影就結合原著作者餘華所在的時代背景,他那個所在的時代發生了什麽相信不用講了。錯誤指的是人物的錯誤,幺四婆婆收養瘋子,讓他扮演丈夫毆打自己是錯的,王宏作為一個詩歌老師出軌錢玲是錯的,許亮在那個年代異裝癖是錯的,馬哲在一個功利的警局,卻選擇追求真相是錯的。
一個瘋子意外殺死婆婆導致了這一切,而叫馬哲的主角去追求真相不斷害死別人。
原著就先鋒和荒誕,這部電影裏麵的隱喻也有很多,比如警察在電影院辦公,乒乓球,嬰兒的影像,警察的製服,馬哲的皮衣,瘋子的病服,鏡子,鍾馗捉鬼圖……還有導演喜歡玩的電影隱喻等等。
很多台詞也很有意味,比如“我在一個你看不見我但我看得見你的地方”,我覺得這是命運的一個化身,隻有命運才具備這個能力。
河是一條大河波浪寬的“河 ”
,錯誤的名字叫“十年”,“瘋”的是時代。餘華的原著說到底是一篇披著先鋒外皮的反思文學,人家是經曆過的那個時代的。原著《河邊的錯誤》充滿了文字才能帶來的無情冷血,充滿了深挖文字才能揭露出的荒誕與毛骨悚然,聽說電影我一直在想象如何拍才能把那個世界帶到觀眾眼前。
這次宣發中用的這句:命運的看法比我們更準確。
如果你抱著這句話去看這部電影,最後怕不是要懷疑人生的程度,因為它還有後麵半句:“看法總是要陳舊過時,而事實永遠不會陳舊過時”才是重點。餘華曾說命運的看法比我們更準確,而看法總是要陳舊過時的。
所以餘華先生作為作家作為創作者,摘一點原文過來。
“我們對待世界的認識,在時間裏得到疊加,而疊加的過程,就是從相信到懷疑再到相信…每個個體對自我的堅守,才讓這個世界更豐富,才讓那麽多人構成的世界,出現了數不盡的可能。相信和懷疑,是真理的兩端”。
這真的很適合用來理解這個片子,某種程度上也非常有看點。
如果從電影角度上來講的話,它對於普通觀眾就不太友好,你會覺得它不知道重點在哪裏的感覺,是批判反思?是懸疑推理?還是直麵現實命運的殘忍?它不會像《殺人回憶》那樣成為影史經典。
畢竟有一個根本問題啊,討論和解讀的地方太多了,也就是沒有討論和解讀。現在電影上映討論當然多,但是隨著時間過去,我猜測它背景的隱喻和表達,絕不會像當年同類片子《活著》《霸王別姬》《芙蓉鎮》直觀。
最重要的還有一點是時代畢竟不同了,這一代中國人對於那個時代沒有那麽敏感。
當然,中國肯定還是需要《河邊的錯誤》這樣的電影的,答案非常簡單啊。我覺得如果能正兒八經的說出來,搞那麽多隱喻幹嘛,何況電影拍得確實挺有水準的。導演魏書鈞成為新時代中國新生代導演佼佼者,還是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