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5日,2025年刀郎“山歌響起的地方”演唱會北京站正式落下帷幕。
作為中老年頂流,刀郎演唱會被稱為“盡孝硬通貨”,銀發人群含量頗高,甚至不少大爺大媽們將這次觀演當作是老夥伴們難得的聚會。在音樂先聲兩日現場的走訪中發現,年輕人陪同觀演或者護送父母入場五棵鬆體育館後在附近場所打發等待的現象也十分普遍。
來自天津的張女士對音樂先聲表示,其父是刀郎的忠實粉絲,“我爸爸對刀郎的歌如數家珍,這次也是搶了很久,最後靠身邊的朋友助力才搞到了票,又組織了兩天三日的北京遊讓老人玩一玩”。而在社交平台上,此類為父母拚盡全力搶票圓夢的網友不在少數,甚至在互聯網上衍生出了交流搶票經驗、拚手速互幫互助等“大孝子女大比拚”。
有趣的是,不僅僅是年輕人“孝”出渾身解數,隻為一張票博得父母一笑。
新時代的中老年人,其實早已在主動觸達音樂消費領域,成為銀發群體的潮流趨勢。
“新老人”托舉演出經濟
所謂的銀發經濟,也被稱為老年經濟、樂齡經濟,是麵向老年公民的生產、分配、消費等一係列經濟活動的總稱。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部署今年工作時曾提到,把積極發展銀發經濟作為完成“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這一重點任務的舉措之一。
從需求端來看,老年人的消費習慣赫然愛好正在隨著時代的發展發生巨大的變化。在過去,老年人更多聚焦在生理、安全需求,像是保健品消費、醫療消費等;而“新老人”則在當下更加注重精神生活、品質生活,有了更加明顯的個性化、多樣化生活方式。
在這之中,最受關注的便是銀發人群在演出市場中影響力。
據《揚子晚報》《文匯報》報道,刀郎南京、北京演唱會年輕人占比遠遠低於老年群體。另據融360的一份調查顯示,有三成以上60後追星群體,每月為追星消費超過5000元。
而老牌歌手複出開唱頻率增加、票房號召力在銀發市場反響熱烈,也與當下依托粉絲經濟的年輕流量藝人逐漸失利,形成了強烈對比,也不乏出現將銀發經濟作為如今音樂演出市場消費的推動力的希望。
在傳統觀念中,銀發人群更多被賦予了與觀演需求相左的刻板印象,但在當下,銀發人群也在強勢加入追星大軍,凸顯著銀發經濟的潛力。除了刀郎外,譚詠麟、張學友、張信哲等歌手的演唱會也同樣如此,其中僅在譚詠麟成都站演唱會,3.5萬的購票人中平均年齡在40歲以上的男性觀眾占比就達到了60%。
不難發現,除了刀郎,80、90年代的港台流行歌手、千禧年初期的內地歌手一代,率先成為這波人口紅利的受益者。某種程度上,這也像是銀發人群為青春補票的選擇,折射出他們追求個性化、多元化老年生活的需求。
不過,相較於早已深入演出市場良久的年輕一代,銀發人群作為普遍的“新手”入圈,也難免因老一輩的觀念認知、行為習慣與年輕人之間產生代際鴻溝。比如在刀郎演唱會,便有不少年輕網友吐槽“大爺大媽非要拿其他空位的熒光棒,搶熒光棒和搶雞蛋一樣”、“搶不到就撒潑”等等。
同時,也有一些問題暴露出來,比如蔡琴、刀郎、海來阿木等近期開唱藝人門票爭奪激烈,炒票、騙票以及黃牛的泛濫,也令銀發人群防不勝防。
站在演出市場角度來說,這種現象也需要主辦方、場地方、藝人等進行適老化的改進,包括宣傳科普觀演規則、降低購票難度、劃分老年人觀演特殊區、設置老年人檢票窗口等等。這同樣也是在建設老年人“友好型”演出市場、進一步提升銀發經濟在音樂消費市場的潛力。
除此之外,新時代的子女“孝心消費”轉變也有所影響。以80、90一代為主的子女輩並不是單純以紅包、保養品等方式盡孝,也更加關注父母一輩精神娛樂消遣,“中老年歌手”巡演門票一度成為“盡孝通行證”。
隨著國內人口老齡化的到來,針對中老年群體的演出產品有望進一步豐富,不說托舉整個市場,卻也挖掘出了更多增長空間。
音樂消費新藍海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去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近11億人,其中新增網民742萬人,50-59歲占比15.2%、60歲及以上群體占比20.8%,而我國60歲以上網民網絡支付使用率已達75.4%。像是在微信視頻號,45歲以上用戶占比便超過70%,中老年人的活躍度也極高。
與此同時,銀發人群也正在從生存型必需品向享受型非必需品轉型,從過往傳統養老觀念到逐漸認同享老,消費能力也在持續增長。
早在2023年,以消費額統計,中國中老年消費市場規模就達到14.4萬億元,占據消費總量38.1%。據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數據顯示,目前我國銀發經濟規模在7萬億元左右,占GDP比重約6%,預計到2035年,有望達到30萬億元,占GDP的10%。
在音樂消費領域,銀發一族也被更多關注,輻射到流媒體、演出、綜藝、健康、旅遊等多個版塊。比如被年輕人拋棄的KTV靠著“夕陽紅”迎來又一春,QQ音樂、酷我音樂等App中均為中老年推出了關懷版本,其中像酷狗音樂便將K歌與交友深度結合打造出老年人專屬的K歌社交專區。
此外,在老年大學、老年社團等推動下的樂器、聲樂學習、演出等,也讓線上、線下的銀發人群付費學習、觀演和參演熱情高漲。比如據樂器工具類App“自樂班”數據顯示,其自2019年底推出以來,三年內用戶達到20多萬人,60歲以上銀發用戶占到70%;旗下眾籌開發的電吹管硬件,也在8個月無推廣、單價高達2999元的前提下,賣出6000多台。
很大程度上,這一代老年群體大多經曆過改革開放後經濟、文化等內容的變遷與衝擊,也是最早一批接受互聯網、海內外娛樂業發展等新潮事物衝擊的“當時年青人”。比如早在鄧麗君被稱為“靡靡之音”的80年代,那時的年輕人其實就是如今的銀發族;更不用說,後續幾十年以“四大天王”為代表的港台文化的洗禮熏陶,也曾是他們青春期的追星主流。
在短視頻平台、社交平台於銀發族中愈加普及化後,老年人也更多地憑借著“時尚弄潮兒”的老年魅力出現走紅。比如發布翻唱二次元、K-Pop等歌曲爆紅的“南姨Minami”、抽象派翻唱“老劉愛學習”、鄉村美食說唱“王大姐來了”等中老年博主,均在當下受到年輕人、同齡人關注追捧。
我們也看到,諸如王琪、海來阿木等年輕一代網絡歌手在下沉市場爆紅,背後的重要推手就是中老年群體。比如王琪的《可可托海的牧羊人》便是中老年撬動流量的典型案例,並在2021年登上了央視春晚。
一場KTV的聚會、一場演唱會的錄屏、一場關於彈奏演唱的學習、直播等,都成為了最好的社交貨幣與溝通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