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出生人口首跌破1000萬 這三個指標值得關注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昨天,國家衛健委官網發布《2022年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以下簡稱《公報》)。

《公報》顯示,2022年全國出生人口956萬人,其中二孩占比為38.9%,三孩及以上占比為15.0%,出生人口性別比為111.1∶100。

應該怎樣看待這幾項指標?

指標1:全國出生人口數量1950年以來首次跌破1000萬

我國出生人口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出現趨勢性下降,從每年2000多萬人下降到2003年的1600萬人以下,之後一直在1600萬人上下波動。

2016年和2017年我國出生人口大幅增加。

2017年是我國“全麵兩孩”生育政策實施的第二年,也是政策效果完整顯現的第一年。2017年全國出生人口數量1723萬人,雖比2016年小幅減少,但明顯高於“十二五”時期年均出生1644萬人的水平,是2000年以來曆史第二高值。

而從2017年之後,全國出生人口數量下降趨勢明顯。到2022年,全國出生人口僅為956萬人,這是1950年以來,年出生人口首次跌破1000萬。

全國出生人口數量減少是由多方麵因素造成,總體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一是因為育齡婦女持續減少。2011年我國育齡婦女數量達到峰值後開始減少。2022年,我國15-49歲育齡婦女人數比2021年減少400多萬人,其中21-35歲生育旺盛期育齡婦女減少近500萬人。

二是因為生育水平繼續下降。受生育觀念變化、婚育推遲等多方麵因素影響,2022年育齡婦女生育水平繼續下降。據統計,育齡婦女平均打算生育子女數,2017年調查為1.76個,2019年調查為1.73個,2021年調查降到1.64個,生育意願持續走低。

三是生育養育教育成本偏高加重了生育顧慮。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住房、教育、就業等多重因素影響下的生育養育教育成本居高不下,加大了年輕人生育顧慮。

指標2:二孩占比近年來逐漸下降

二孩出生人數的明顯增加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一孩出生數量減少的影響,有利於改善人口年齡結構,促進人口均衡發展。

從孩次結構來看,2014年、2015年二孩出生明顯增加,一孩出生明顯減少。

2013年至2015年,一孩和二孩出生數分別為1056萬人、511萬人,972萬人、606萬人,886萬人、652萬人。2015年比2013年二孩增加141萬人,主要是單獨兩孩政策的效果。

2015年12月27日,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了人口與計劃生育法修正案,全麵二孩政策隨即於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

受政策效應影響,2016年二孩出生數量大幅上升,明顯高於“十二五”時期平均水平。

2017年二孩數量進一步上升至883萬人,比2016年增加了162萬人;二孩占全部出生人口的比重達到51.2%,比2016年提高了11個百分點。

2020年到2022年,我國每年出生人口中一孩占比分別為42.9%、44.1%和46.1%,呈逐年增加。近3年一孩出生人數分別為514.8萬人、468.3萬人、440.7萬人。

與此同時,年出生人口中,二孩占比下降;三孩占比,2022年僅比2021年提高0.5個百分點。

人口學專家何亞福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這說明二孩政策帶來的二孩生育堆積基本結束;三孩占比上升,說明三孩政策有一定的效果,但三孩占比上升較小,顯示鼓勵生育麵臨的挑戰很大,這也提醒政府應該加大力度出台支持生育的政策。

指標3:出生人口性別比逐漸趨向正常水平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2年末全國人口中,男性人口72206萬人,女性人口68969萬人,總人口性別比為104.69(以女性為100)。

幾十年間,盡管我國男多女少情況未改變,但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人口為100)總體上呈現下降趨勢,從1953年的107.56降至2022年的104.69。

從國家統計局每年公布的數據來看,自2006年以來,我國總人口性別比整體呈下降趨勢。

比起總人口性別比,更需要關注的數據是出生人口性別比。《公報》顯示,2022年全國出生人口性別比為111.1(以女嬰為100)。

出生人口性別比是反映生命之初性別平等狀況的基本指標。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離正常值且不斷上升,到21世紀初達到116.9。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1982年、1990年、2000年、2010年四次人口普查我國出生人口性別比分別為108.5、111.3、116.9、117.9,呈現不斷攀升跡象。其中,2004年出生人口性別比高達121.2,此後保持在120上下波動。

2008年開始,出生人口性別比呈下降趨勢。2022年出生人口性別比為111.1,較前兩次普查結果相近,與1990年的出生人口性別比趨同,雖然仍超出正常水平(103-107)上限,但較2010年降低了7.0,逐漸趨向正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