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焦點新聞 » 胡錫進:旅遊景點爆滿但外國人很少 疫後恢複尚欠一大突破

胡錫進:旅遊景點爆滿但外國人很少 疫後恢複尚欠一大突破

文章來源: 胡錫進 於 2023-10-03 07:02:59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雙節長假,北京的旅遊景點像全國各地一樣人山人海。老胡去了幾個熱門景點,遊客摩肩接踵。然而我同時注意到,如此熱鬧的景點,外國人卻很少。於是我有意數了一下,在頤和園轉了一大圈,一共看到8個外國人;在後海,從荷花市場轉到煙袋斜街,一共看到11個外國人;在南鑼鼓巷,我從北往南走了巷子的三分之二,看到6個外國人。另外,3個地方沒有看到一個舉著小旗的外國旅遊團。我說的是一眼就能辨認出來的歐美裔或非洲裔,應該還有一些來自東亞的外國人,但我不確定,不在其列。

▲今年十一黃金周期間,老胡在南鑼鼓巷拍到的外國遊客。

無論如何,這些外國人的數量對北京這個大國首都來說顯然太少了。來華外國人比起2019年“數量級”似的減少,最大原因是新冠疫情導致人員交流近乎中斷的後續效應尚未散盡。另外,地緣政治緊張成為日益凸顯的新變量,一些西方人在輿論影響下擔心來華遭遇“不愉快”,甚至害怕“不安全”。還有,簽證繁瑣、航班減少、中國互聯網支付和廣泛實行預約製讓很多外國人感覺不適應,等等,都是原因。

國家已經高度重視外國遊客大幅減少的相關問題,在十一之前剛剛頒布的促進旅遊相關政策中,就有一章專門談方便外國遊客來華的事項。老胡今天寫此文,想特別提醒網友們,我們也要了解相關情況,支持國家在疫情後吸引外國人來華工作、旅遊的相關舉措,為重新提升中國社會對外國遊客的吸引力營造相應的輿論環境,並且做其他力所能及的貢獻。

▲9月27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釋放旅遊消費潛力推動旅遊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幹措施》的通知。

疫情對國際人員交流的破壞可以說是不可抗力,但是疫情過去了,外國遊客來華恢複得比東南亞等一些亞洲國家要慢,這需要我們及時總結,要防止技術性問題與地緣政治問題疊加共振,導致一些西方遊客“不願意來中國”,不能讓西方社會減少與中國社會的人員交流成為一種習慣。需要特別指出的是,一些西方政治精英很願意看到中西社會在人員交流層麵“自然脫鉤”,從中國社會來說,我們要防止與西方政治精英的鬥爭擴大化為中西社會的相互抵觸。我們反對的是美國等西方國家的對華政策,決不是反對西方的公眾,我們要對所有來華工作、學習、旅遊的西方人展開熱情友好的懷抱。

美國政府今年6月發布旅行建議,警告美國人出於“任意執行當地法律”的風險重新考慮前往中國大陸的旅行,這一建議是惡意的,我們決不能給這種找茬、誤導的公告提供任何借口。

▲今年6月30日,美國政府發布了針對中國大陸以及香港、澳門的“旅行建議”警告。

老胡一直是美國對華政策的堅定批判者,但我同時主張中美相互不應成為敵人,中美民間的友好交往尤其值得珍視。在中美和中西關係錯綜複雜的今天,中西恢複疫情之前的大規模人員交流,這對我們擴大對外開放尤其成為基礎性條件之一。中美2019年每周有332個航班,現在是每周36個,到10月底將恢複到48個。按照美方統計,美國在華留學生高峰時達到1.5萬人,現在是382人。其他西方國家的情況大概好一些,但來華人數也總體上大幅減少。這樣的情況顯然需要加速改變。這可不是崇洋媚外,這是擴大和鞏固中國開放成果的一份定力和理性。不讓中美衝突和中西摩擦朝民間人員交往的領域擴散,這是我們應有的警覺和努力。

老胡相信,隻要我們重視外國人、尤其是西方人來華大幅減少的問題,讓該有的對衝措施跟上,中國對外國遊客的吸引力一定會快速恢複。中國今天支持國際人員交往的各種條件與過去不可同日而語,疫情導致的那些障礙的慣性終將散盡,我們要建立起盡最大可能減少地緣政治影響人員交往的強烈意識。中西經濟交往的大盤猶在,中國仍是全球化的最大引擎之一,重現疫情前人員交往的活躍麵貌,這應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查看評論(50)

24小時熱點排行

近代最大規模纏鬥!125架戰機激戰1小時 38人喪命
曼穀大樓"工程師簽名"竟是假的,30人宣稱身分遭冒用
快訊!梵蒂岡冒白煙 新教皇當選
中國國家衛健委最新發文 大批醫院要開設這個科室
鐵棒毆打、強行剃發 兩華裔少女遭15人暴力圍毆

24小時討論排行

散播假消息?印駁斥“巴擊落軍機”:拿舊照發文
沈陽將舉行紀念蘇軍“不朽軍團”遊行 中小學生也參加
習近平冒著無人機襲擊的危險來到莫斯科
川普對等關稅第一國!美國與英國簽署貿易協議
紐約時報:中國遠遠落後於美國的時代已經終結
印巴爆發近20年最嚴重衝突後,莫迪首次發聲
中又贏?巴基斯坦證實:使用J10戰機擊落印軍“陣風”
普京和習近平發表聯合聲明譴責美國,強調中俄互信
習近平告訴普京 麵對“霸權騷擾”他與俄羅斯站在一起
不減息!川普發文大罵鮑威爾:蠢材 什麽都不懂
紐約時報:習近平訪俄為中國拉攏歐洲的努力蒙上陰影
印度稱摧毀巴防空係統 遭嘲諷:派幾架陣風來查看
被拜登懟急眼,白宮怒批:他是國家之恥
中國同意與美國談判,但仍可能堅持強硬立場
中西醫之爭,到底是哪一個更厲害?
印度空襲巴基斯坦後巴方報複是否無可避免?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胡錫進:旅遊景點爆滿但外國人很少 疫後恢複尚欠一大突破

胡錫進 2023-10-03 07:02:59

雙節長假,北京的旅遊景點像全國各地一樣人山人海。老胡去了幾個熱門景點,遊客摩肩接踵。然而我同時注意到,如此熱鬧的景點,外國人卻很少。於是我有意數了一下,在頤和園轉了一大圈,一共看到8個外國人;在後海,從荷花市場轉到煙袋斜街,一共看到11個外國人;在南鑼鼓巷,我從北往南走了巷子的三分之二,看到6個外國人。另外,3個地方沒有看到一個舉著小旗的外國旅遊團。我說的是一眼就能辨認出來的歐美裔或非洲裔,應該還有一些來自東亞的外國人,但我不確定,不在其列。

▲今年十一黃金周期間,老胡在南鑼鼓巷拍到的外國遊客。

無論如何,這些外國人的數量對北京這個大國首都來說顯然太少了。來華外國人比起2019年“數量級”似的減少,最大原因是新冠疫情導致人員交流近乎中斷的後續效應尚未散盡。另外,地緣政治緊張成為日益凸顯的新變量,一些西方人在輿論影響下擔心來華遭遇“不愉快”,甚至害怕“不安全”。還有,簽證繁瑣、航班減少、中國互聯網支付和廣泛實行預約製讓很多外國人感覺不適應,等等,都是原因。

國家已經高度重視外國遊客大幅減少的相關問題,在十一之前剛剛頒布的促進旅遊相關政策中,就有一章專門談方便外國遊客來華的事項。老胡今天寫此文,想特別提醒網友們,我們也要了解相關情況,支持國家在疫情後吸引外國人來華工作、旅遊的相關舉措,為重新提升中國社會對外國遊客的吸引力營造相應的輿論環境,並且做其他力所能及的貢獻。

▲9月27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釋放旅遊消費潛力推動旅遊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幹措施》的通知。

疫情對國際人員交流的破壞可以說是不可抗力,但是疫情過去了,外國遊客來華恢複得比東南亞等一些亞洲國家要慢,這需要我們及時總結,要防止技術性問題與地緣政治問題疊加共振,導致一些西方遊客“不願意來中國”,不能讓西方社會減少與中國社會的人員交流成為一種習慣。需要特別指出的是,一些西方政治精英很願意看到中西社會在人員交流層麵“自然脫鉤”,從中國社會來說,我們要防止與西方政治精英的鬥爭擴大化為中西社會的相互抵觸。我們反對的是美國等西方國家的對華政策,決不是反對西方的公眾,我們要對所有來華工作、學習、旅遊的西方人展開熱情友好的懷抱。

美國政府今年6月發布旅行建議,警告美國人出於“任意執行當地法律”的風險重新考慮前往中國大陸的旅行,這一建議是惡意的,我們決不能給這種找茬、誤導的公告提供任何借口。

▲今年6月30日,美國政府發布了針對中國大陸以及香港、澳門的“旅行建議”警告。

老胡一直是美國對華政策的堅定批判者,但我同時主張中美相互不應成為敵人,中美民間的友好交往尤其值得珍視。在中美和中西關係錯綜複雜的今天,中西恢複疫情之前的大規模人員交流,這對我們擴大對外開放尤其成為基礎性條件之一。中美2019年每周有332個航班,現在是每周36個,到10月底將恢複到48個。按照美方統計,美國在華留學生高峰時達到1.5萬人,現在是382人。其他西方國家的情況大概好一些,但來華人數也總體上大幅減少。這樣的情況顯然需要加速改變。這可不是崇洋媚外,這是擴大和鞏固中國開放成果的一份定力和理性。不讓中美衝突和中西摩擦朝民間人員交往的領域擴散,這是我們應有的警覺和努力。

老胡相信,隻要我們重視外國人、尤其是西方人來華大幅減少的問題,讓該有的對衝措施跟上,中國對外國遊客的吸引力一定會快速恢複。中國今天支持國際人員交往的各種條件與過去不可同日而語,疫情導致的那些障礙的慣性終將散盡,我們要建立起盡最大可能減少地緣政治影響人員交往的強烈意識。中西經濟交往的大盤猶在,中國仍是全球化的最大引擎之一,重現疫情前人員交往的活躍麵貌,這應是順理成章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