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節長假,北京的旅遊景點像全國各地一樣人山人海。老胡去了幾個熱門景點,遊客摩肩接踵。然而我同時注意到,如此熱鬧的景點,外國人卻很少。於是我有意數了一下,在頤和園轉了一大圈,一共看到8個外國人;在後海,從荷花市場轉到煙袋斜街,一共看到11個外國人;在南鑼鼓巷,我從北往南走了巷子的三分之二,看到6個外國人。另外,3個地方沒有看到一個舉著小旗的外國旅遊團。我說的是一眼就能辨認出來的歐美裔或非洲裔,應該還有一些來自東亞的外國人,但我不確定,不在其列。
▲今年十一黃金周期間,老胡在南鑼鼓巷拍到的外國遊客。
無論如何,這些外國人的數量對北京這個大國首都來說顯然太少了。來華外國人比起2019年“數量級”似的減少,最大原因是新冠疫情導致人員交流近乎中斷的後續效應尚未散盡。另外,地緣政治緊張成為日益凸顯的新變量,一些西方人在輿論影響下擔心來華遭遇“不愉快”,甚至害怕“不安全”。還有,簽證繁瑣、航班減少、中國互聯網支付和廣泛實行預約製讓很多外國人感覺不適應,等等,都是原因。
國家已經高度重視外國遊客大幅減少的相關問題,在十一之前剛剛頒布的促進旅遊相關政策中,就有一章專門談方便外國遊客來華的事項。老胡今天寫此文,想特別提醒網友們,我們也要了解相關情況,支持國家在疫情後吸引外國人來華工作、旅遊的相關舉措,為重新提升中國社會對外國遊客的吸引力營造相應的輿論環境,並且做其他力所能及的貢獻。
▲9月27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釋放旅遊消費潛力推動旅遊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幹措施》的通知。
疫情對國際人員交流的破壞可以說是不可抗力,但是疫情過去了,外國遊客來華恢複得比東南亞等一些亞洲國家要慢,這需要我們及時總結,要防止技術性問題與地緣政治問題疊加共振,導致一些西方遊客“不願意來中國”,不能讓西方社會減少與中國社會的人員交流成為一種習慣。需要特別指出的是,一些西方政治精英很願意看到中西社會在人員交流層麵“自然脫鉤”,從中國社會來說,我們要防止與西方政治精英的鬥爭擴大化為中西社會的相互抵觸。我們反對的是美國等西方國家的對華政策,決不是反對西方的公眾,我們要對所有來華工作、學習、旅遊的西方人展開熱情友好的懷抱。
美國政府今年6月發布旅行建議,警告美國人出於“任意執行當地法律”的風險重新考慮前往中國大陸的旅行,這一建議是惡意的,我們決不能給這種找茬、誤導的公告提供任何借口。
▲今年6月30日,美國政府發布了針對中國大陸以及香港、澳門的“旅行建議”警告。
老胡一直是美國對華政策的堅定批判者,但我同時主張中美相互不應成為敵人,中美民間的友好交往尤其值得珍視。在中美和中西關係錯綜複雜的今天,中西恢複疫情之前的大規模人員交流,這對我們擴大對外開放尤其成為基礎性條件之一。中美2019年每周有332個航班,現在是每周36個,到10月底將恢複到48個。按照美方統計,美國在華留學生高峰時達到1.5萬人,現在是382人。其他西方國家的情況大概好一些,但來華人數也總體上大幅減少。這樣的情況顯然需要加速改變。這可不是崇洋媚外,這是擴大和鞏固中國開放成果的一份定力和理性。不讓中美衝突和中西摩擦朝民間人員交往的領域擴散,這是我們應有的警覺和努力。
老胡相信,隻要我們重視外國人、尤其是西方人來華大幅減少的問題,讓該有的對衝措施跟上,中國對外國遊客的吸引力一定會快速恢複。中國今天支持國際人員交往的各種條件與過去不可同日而語,疫情導致的那些障礙的慣性終將散盡,我們要建立起盡最大可能減少地緣政治影響人員交往的強烈意識。中西經濟交往的大盤猶在,中國仍是全球化的最大引擎之一,重現疫情前人員交往的活躍麵貌,這應是順理成章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