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出國遊,中國新中產恨不得掏空積蓄
新周刊
2023-10-01 21:54:40
但即便物價和機票飛漲,也攔不住國人躁動的心。今年能夠迎來一波境外遊的小複蘇,可以說是集齊了天時地利人和。
國慶期間,新周刊將推出“重返世界”專題圖文及視頻策劃,此為第二篇。
作者 | 王一旦
編輯|DR
題圖 | 《等風來》
小學生放假,新中產出國,並稱2023年兩大新“神獸出籠”。
在國慶尚未正式開始時,朋友圈已有零星幾個海外定位,為這場“新中產大遷徙”開啟預熱。假期正式開啟那一天,朋友圈的盛景終於讓我意識到,原來麥克盧漢說的是真的——地球是個村兒,今年的地球村,終於不堵車了。
而重啟出境旅行計劃的新中產,在下定決心之前大概都有同一個想法:蟄伏三年,屬於我的,這一次我要統統奪回來。
今年刷長假朋友圈的感受。 (圖/電視劇《馬大帥》)
今年出境,也許是最“虧”的一年
今年長假,國內遊依然是出行人群的主要選擇,但肉眼可見的是,出國玩兒的人越來越多了。攜程平台數據顯示,截至9月12日,十一期間出境遊整體訂單量達到去年同期20倍。
這一波複蘇算得上預熱已久,從今年年初開始,文旅部陸續發布了三批恢複旅行社出境團隊旅遊和機酒業務的名單。從新馬泰到高加索三國,從日韓到中東,這個長假,可供人們選擇的目的地太多了。
也許是感受到了被分流的壓力,哪怕是從來沒有發愁過旅遊業的泰國,也趕在長假開啟前突然宣布對華免簽。盡管政策隻持續5個月,但這也是從泰國對華開放簽證以來最大方的一次。在此之前,哪怕是在中國遊客跟泰國最甜蜜的蜜月期,最多也隻是免去了遊客的簽證費。
放寬簽證政策不難理解。泰國國家旅遊局官方數據披露,2023年前7個月,泰國共接待了中國遊客183萬人次,僅恢複到2019年同期的約四分之一。而在今年年初,泰國官員站在機場喜迎中國遊客的場景還曆曆在目,彼時泰國官方定下的KPI是今年能夠接待總計500萬—700萬中國遊客。
時過境遷,年中成績和年度KPI相去甚遠,泰方自然更焦慮。雖然,要完成年初的目標希望已然不大,趁著高峰期衝一波KPI的覺悟總是要有的,彎道超車的實際車速不知如何,但至少架勢已經擺出來了。
不過,想要迎接“重返世界”的中國遊客,各國的競爭壓力可謂相當大。
韓國文體部9月發布了“關於吸引中國遊客的方案”,期望年內能夠吸引200萬中國遊客訪韓;阿布紮比針對國慶專門推出了“阿布紮比黃金周”的策劃,多家酒店將為入住客人提供25%的折扣;格魯吉亞也在8月宣布對華免簽的政策,都市人的“無痛出境”目的地清單喜加一。
種種舉措,隻說明了一件事——國門外的人也許比我們更盼著中國人走出國門。
多哈機場醒目的“中國黃金周”。(圖/王一旦)
境外遊在經曆了幾年的萎靡後,看似終於複蘇,但令人意外的是,傳統旅行國家的恢複情況不盡如人意,不光泰國難以達成年初設下的KPI,日本的中國遊客也隻恢複到了疫情前的1/3水平。
原因之一,或許在於境外遊群體的變化。
《中國新聞周刊》的報道中提到,在多位業內人士看來,過去大量前往泰國的跟團遊人群主要來自中國的下沉市場,這些遊客更容易受到經濟下行壓力的衝擊,影響其出國旅遊的計劃。
同時,境外遊價格上漲也會影響價格敏感型用戶的出境遊需求,他們有的放棄了出遊計劃,有的選擇了費用相對較低的短途遊或國內遊。
泰國國家旅遊局東亞司司長李文華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表示,現階段來到泰國旅遊的中國遊客多為18—30歲,基本不超過35歲。他們時間自由,也有較高的收入,具備高消費能力,更喜歡親近自然以及可以深度體驗的產品。
在當下,撐起境外遊半壁江山的群體,其實是經濟承壓沒有那麽大、現金流更加健康的新中產人群。
這一點從奢侈品的銷售情況也能看出一些端倪。LVMH集團的財報披露,今年上半年,中國消費者在全球各地對集團旗下產品的消費總量增長了40%—45%。
出境遊的絕對人數或許沒有完全複蘇,但對於那些已經出去的朋友們來說,掏出腰包的票子可是一分都沒少。
從物質上來看,今年決心要出境遊,實屬要跨越不少艱難險阻。新中產出境遊,主要分為兩種方式,一是參加精品旅遊團,二是自由行或半自由行。
私家團的價格,在今年水漲船高。攜程旅遊的數據顯示,今年長假,出境遊的私家團訂單量環比8月暑期大幅增長2倍多。這些私家團最低萬元起步。以埃及私家團為例,平日也要20000元出頭的私家團,國慶期間還要再貴上一萬元。
私家團的價格令人咂舌。(圖/網站截圖)
即便不跟私家團,選擇自由行的遊客,從經濟上看也未必能節省多少。首先,今年的匯率對出遊並不劃算;其次,近段時間一些國家也經曆了一輪又一輪的物價飛升。況且,最重要的是國際航班並未完全恢複。
據民航局數據,截至9月15日,國際客運航班量恢複到2019年同期的52%。運力緊張,導致飛往境外的機票確實不便宜。
有網友表示三年前往返6000元的機票漲到了3萬多元。(圖/小紅書用戶@elena^O^)
同程旅行平台數據顯示,國慶假期首日的國際機票均價約6696元(不含稅),較暑期均價高出約72%。而據航旅縱橫數據,今年長假的國際機票平均支付價格(不含稅)約5977元,比暑期上漲約40%。
這一波長假出境遊的遊客,大多數都被機票狠狠割了一刀。
但這些都不是阻攔住人們出國的理由,畢竟從真正下定決心出國的那一瞬間,價格這件事就已經變成次要因素了。在旅行這件事上,我們主打一個清醒地沉淪。
既然出生了就環遊世界
出境遊的價格真的沒少漲,有業內人士表示:“出境定製遊平均漲幅為30%。歐洲國家產品領漲,漲幅超過50%。”而漲價的心理戰從買機票時就開始了。
“25號出發,4號回來,最後還能留兩天倒時差休息一下,經濟艙隻要4500元,我一看太劃算了,馬上就買票了。”旅行愛好者@小野狼對新周刊說,他一直在關注國慶的劃算機票,“每天沒事兒就會去OTA翻一翻有沒有合適的。”
最終,他在8月初成功蹲到了從北京往返埃及開羅的好價機票,“而且這趟航班的公務艙也不貴,因為是紅眼航班,所以就幹脆買了公務艙,往返一共13000元,對於國慶期間飛17小時的航線來說,這個價格真的不算貴了”。
順利拿到機票,多少錢都不重要了。(圖/@小野狼)
但並非所有人都能夠像他一樣蹲到特價機票,也有一些買在高點的大冤種。
從今年5月起,真元就開始關注從廣州往返土耳其的機票,幾乎全都是8000元起步,土航直飛往返更是一度飆升至15000元的程度。等到7月份,眼看著航班餘票越來越少,再也坐不住的真元選擇直接購入了往返9200元的紅眼航班,不僅半夜起飛,而且需要中轉,是沒有任何額外服務的經濟艙。
“幾乎所有人都說我買貴了,但是當時真的害怕之後越來越貴。”買完機票後的一段時間,她養成了每天看看機票價格變動的習慣,“心情跟買了股票差不多,有一段時間確實是越來越貴,但是沒過多久土航新增了北京、上海的航線,導致直飛的價格比我買的中轉還便宜2000塊,當時心態都崩了。”
再對比小紅書等社交媒體上遍地都是幾年前花四五千塊買到往返機票的帖子,要說不心疼,真元自己都不信。
和幾年前相比,價格翻了幾倍的機票隻是第一道關,如今幾乎所有東西都跟著漲價。在小紅書上搜索“漲價+國家名稱”,場麵可以說是哀鴻遍野。記憶裏購物天堂的影子已經漸漸模糊,逛著逛著甚至讓你懷疑“代購到底是怎麽把價格打下來的”。
物價飛漲,酒店費用也跟著漲,就連門票費用都在漲價。以土耳其為例,當地的博物館通票,今年3月還是700裏拉(約合人民幣187元),到了現在就漲到了3500裏拉(約合人民幣937元),漲幅之大,把股民都饞哭了。
機票錢已經花了出去,這些也就隻是九牛一毛的程度。閘門一開,後續所有決策都是由八個字決定的:錢都花了,來都來了。
但即便物價和機票飛漲,也攔不住國人躁動的心。今年能夠迎來一波境外遊的小複蘇,可以說是集齊了天時地利人和。
一方麵,今年的假期是中秋和國慶雙節連放,非常經濟適用且難得,適合都市人湊假,請個兩天假,就能有接近10天的假期,這對於長途旅行來說十分友好。
其次,今年的境內遊同樣火爆,導致國內一些熱門旅行地如新疆、雲南的機酒價格也在漲價,長假之前,小紅書等社交平台上不乏用戶對於訂不到房的吐槽。相較之下,境外遊的確貴,但也並非貴到難以接受。
當然,從根本出發,一件事能否實現不隻取決於客觀條件,更取決於一個人的渴望程度。寧願虧錢也要出國的人們,大概都期望著一場與記憶中舊日世界的重逢。
“2018年的時候,我辦了日本三年往返的簽證,但是因為種種原因沒有push自己一把,一直拖著沒去玩。結果後來直到簽證過期作廢也沒辦法去,所以心裏特別懊惱,為什麽當時沒有抓住機會。”真元說,這一次出去玩,價格已經不是最首要的考慮因素了,最重要的還是補齊當時的遺憾。
畢竟,這個世界我們真的暌違已久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