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界的愛馬仕過氣了,5元一斤都沒人要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次)

“誰能說說陽光玫瑰究竟怎麽了?”“5塊錢一斤都沒人要,陽光玫瑰怎麽那麽便宜?”

最近陽光玫瑰價格跳水創曆史新低,引發一眾網友史無前例的關心。

一度被供成“葡萄界的愛馬仕”,一斤能賣到300元的陽光玫瑰,如今“爛大街”到個位數一斤都沒人要,這確實讓人不禁好奇它是如何走下“神壇”。

△陽光玫瑰價格突然跳水,讓很多網友表示疑惑。(圖/小紅書截圖@我是端端)

按理說,曾經的水果輕奢代表,被打成平民價,是能讓眾人歡呼水果自由的好事。但當你抱著好奇心買下一串陽光玫瑰,你會發現價格確實是公道的——它們要麽皮厚肉硬,寡淡如水;要麽隻是齁甜,不像水果。

雖然被稱作陽光玫瑰,但這葡萄既不陽光,也沒有玫瑰的靈魂,成了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還不如普通青提。

相比起好奇為什麽便宜,我更想問的是:陽光玫瑰,你的魂去哪了?

陽光玫瑰,

從萬人迷到過氣隻此一瞬

“現在吃陽光玫瑰,再也找不回以前的感覺了。”

人們對於陽光玫瑰的情感,大概就像“人生若隻如初見”,回不去甜甜的初戀那般遺憾。真正的陽光玫瑰究竟是什麽味道?

還記得陽光玫瑰給人的驚豔感:一串串猶如綠寶石晶瑩透亮的顆粒,皮薄、果肉甘甜且鮮脆多汁,尾調還帶著一絲特殊的馥鬱玫瑰香氣。

△猶如綠寶石般的陽光玫瑰,顏值很高。(圖/Unsplash)

可如今的陽光玫瑰雖然顏色和顆粒大小都與最初無異,甚至有更飽滿更鮮豔的傾向,但也越發空洞得像一顆顆綠色的乒乓球,皮厚肉淡如水。

回溯陽光玫瑰的走紅之路,你會發現“網紅”的氣質似乎與生俱來。大家都知道這品種原產自日本,英文名是Shine Muscat,因此有人將其直譯為“陽光麝香”,也叫香印青提。

△陽光玫瑰品種產自日本,也有人叫它香印。(圖/《水果傳》)

它一開始引進國內的時候,產量少,賣相佳,精致得讓全球人民望洋興歎。無論是它的顏色、無籽、皮薄的特質,還是它的價位,都顛覆了大家對於葡萄的大眾印象。

而且對果農及其經銷商來說,陽光玫瑰的出現簡直就是葡萄界的重大變革——產量穩定、畝產高、抗病性好、顆粒大、著色好、果皮紮實、禁得起存儲和長距離運輸的折騰,這些都是它的優勢。

當時的陽光玫瑰就像一種輕奢水果的象征,經常作為下午茶標配出現在網紅名媛們的社交賬號裏,小資情調的品質就這麽不動聲色地散播開來。

△陽光玫瑰,中產們的下午茶標配。(圖/Unsplash)

一斤上百元的陽光玫瑰就是水果界的明星產品,且它的價位是分等級的,並不是所有的陽光玫瑰都叫晴王,這是來自日本岡山縣種植的品牌,來自申請過地理標誌商標的種植區。

按照當地的標準,晴王被看作是陽光玫瑰中的“王中王”,一盒特級晴王能賣到數萬日元(500~1000元人民幣)的地步。

從2015年左右引進,在2017年迎來巔峰時期,短短3年後陽光玫瑰就已經出現了爛大街的趨勢,價格逐漸跌破一斤20~40元。

當網紅水果變得越來越平民,大眾在高呼終於吃得起之餘,卻漸漸發現,它的口感也在變得普通,有人評價“感覺像退化了一樣”。

△岡山晴王,陽光玫瑰的“王中王”。(圖/Unsplash)

陽光玫瑰為何迅速跌落神壇?其價格下跌顯然是受市場供求關係的影響。早年間物以稀為貴,而後引進國內開始大規模種植,逐漸把價格給打了下來。

據中國科學院國樹研究所統計,2015年國內陽光玫瑰的種植麵積不過幾萬畝,到了2018年,陽光玫瑰的苗木在國內瘋賣200多萬株,2020年陽光玫瑰在我國雲南、四川、兩廣等省份的總種植麵積就超過了80萬畝,去年更衝破了100萬畝,這種植麵積大約達到了中國葡萄種植總麵積的十分之一。

但大規模量產並不是導致品質下降的根本原因。去年,知名科普作家、植物學博士“植物人史軍”在微博裏提到:“其實陽光玫瑰品種本身是非常優秀的,但是種植管理完全跑偏了,品質下滑得厲害。”

△陽光玫瑰的過氣,跟急功近利的種植氛圍有關。(圖/微博截圖)

當年高利潤的陽光玫瑰讓很多人嗅到了商機,為了能在當中分一杯羹,不少果農放棄其他品種,跟風改種陽光玫瑰,即使很多地方的土壤、氣候等條件並不適宜陽光玫瑰生長,種植技術還不成熟,但陽光玫瑰仍然在全國多地“野蠻生長”起來。

原本在日本,這種葡萄走的是精品化路線。日本人本來就對水果種植講究精耕細作,而陽光玫瑰在管理上的細節較一般水果更為複雜,所以才導致了入門級和最頂級之間極大的價格差異。

比如優質的陽光玫瑰,糖度要達到18-19度,穗型要小,嚴格起來,每串葡萄顆粒都保持在45-55粒,這對於土壤有機質、水肥調控要求也極高。

△陽光玫瑰在日本走的是精品種植路線。(圖/《水果傳》)

紀錄片《水果傳》中有一段關於日本山梨縣“陽光玫瑰葡萄”的片段,當中拔得頭籌的葡萄,其種植可以說是費盡心思,不惜血本。

接管葡萄園的水上篤幾乎訪遍了日本所有的葡萄種植高手,他依照古老的方法,定期去山間采集特殊的微生物,將它們培養成神奇的灌溉用水。

此外,日本至今還沿用手工篩選的方法,一串200多顆的葡萄裏,隻有毫無瑕疵的30顆葡萄才會被留到最後。

△陽光玫瑰在國內大規模種植,價格逐漸平民。(圖/Unsplash)

可引進國內,陽光玫瑰走的完全是另一種種植路線。隨著種植麵積越來越大,各產區氣候、溫度條件和種植技術不一,不少短期迅速擴張的果園,並未掌握該品種的栽培技術就倉促上市。

因而導致陽光玫瑰口感、品質參差不齊,國內也沒有統一定級的標準,對陽光玫瑰本身來說,這般混亂的市場,必然會對整體品種造成退化衝擊。

曾經的“舶來品”,不斷從精品高端走向平民大眾,這對消費者來說本是好事,但急功近利的商家氛圍擾亂市場,盡管將精品水果打成“白菜價”了,但陽光玫瑰漸漸失去“陽光”和“玫瑰”的味道,我們還能吃到真正的精品嗎?

中產們的網紅水果,

過氣得很突然

中產的網紅水果行列從來不缺標簽和新品種,看看水果架上最顯眼的位置,早已從原來的“綠寶石”,變成了新晉頂流——“紅寶石”妮娜皇後。巨峰葡萄也因為陽光玫瑰的失寵,重新走紅,被大眾懷念了起來。

這屆網紅水果興衰交替的周期,堪比當紅流量明星,且讓人摸不著規律。人們對陽光玫瑰過氣的超高關注,無非因為它曾經被供上過神壇。“葡萄界的愛馬仕”的標簽,貼得有多快,撕得就有多快。

△下一輪火的是哪種網紅水果,我們猜不到。(圖/Unsplash)

我們總在呼籲和追求“水果自由”的路上,但究竟什麽是水果自由,沒人能準確說明白,每個階段的判定標準都不同。

前段時間這個標準是“車厘子”,後來又成了“榴蓮”,被看成自由之標準的水果代表一直在變化,網紅水果的C位保質期,遠比我們想象得還短。

初代網紅元老牛油果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牛油果剛進入大眾的視野時,便與小資格調的生活方式捆綁,在社交平台上刷屏,成了自帶“中產”“健康”標簽的擺拍道具。

它在全球的火爆程度到底有多高?口味挑剔的紐約食評家Simon曾經一錘定音:如果一間餐廳連一個以牛油果為食材的菜式都拿不出來的話,那它距離“時尚餐廳”的定位還有相當遠的距離。

△牛油果刷爆時尚博主們的頁麵。(圖/Unsplash)

直到BBC和中國食品協會的科普帖一出,曾經被貼上“健康”標簽的牛油果,又很快因為“脂肪含量比豬肉還高”的質疑跌落神壇。

車厘子也經曆過沉沉浮浮的走紅與過氣史。曾經集高顏值和精致標簽於一身的車厘子,是當代年輕人某種程度上財務自由的象征,但人們消費降級後便發現,山東大櫻桃的口感並不比車厘子差。

△車厘子是社交平台上的美顏利器。(圖/Unsplash)

車厘子落寞了,輪到白色草莓火了。前段時間一種名叫“淡雪”的白色草莓短暫地坐上了網紅水果的C位,網友們直呼這種草莓就像“純欲天花板”,還能吃出甜甜的少女心和初戀的味道,單顆草莓能賣到30元左右。

但終於花血本買來一盒嚐鮮的人,也迎來了網戀奔現的真實場麵——“淡雪是真的淡啊,和丹東的奶油草莓比差遠了”。

△白色草莓淡雪顏值超高。(圖/Unsplash)

吃不起的永遠在騷動——

智利的車厘子不火了,還能輪到新西蘭的;“榴蓮自由”每年都能準時地都讓網民們陷入焦慮的循環中;茶飲界也在不間斷地打造爆款水果茶飲,上一輪火的是油柑和橄欖,下一輪是黃皮和番石榴……出其不意的消費標簽,總是讓你捉摸不透。

有人甚至總結了爆款水果的規律——貴是基本前提,稀缺是根本,其次是高顏值、足夠新奇洋氣的名字,最後才是口感。

△廣西便宜到離譜的水果令人豔羨。(圖/小紅書截圖@Joan)

於是我們一邊抱怨“吃不起”,一邊豔羨總能擁有水果自由的廣西人,盲目地加入這場關於水果自由的輿論狂歡。

但我們似乎也並沒有去反思,究竟是誰在製造著“吃不吃得起”這類標簽及其背後附著的焦慮?吃水果這件事,最重要的為什麽不是“吃”本身?

想不開1 發表評論於
到處都是討價還價,到處都是炒作。很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