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劇荒,因為金靖的原因看了《雲之羽》。著實挺好看的!劇情新穎不套路,武打不含糊,懸疑和搞笑都張弛有度。可是,看著看著,就感覺有點不對勁了。
重要人物“雪重子”的發型,模仿日本江戶時期兒童發型,而且擦邊日本經典動畫“雪童子”。
宮家用在建築、服飾上的“宮氏家徽”,與“日本十大家紋”的設計十分類似;
宮家父子名字僅有一字之差(父親叫宮鴻羽,兒子叫宮子羽,中國父子的名字不會這麽起);
新娘要刻意模仿日本藝伎的發型;
還有“浮世繪”風的掛簾、屏風……
可以理解的是,郭敬明可能是日式審美迷,但不能理解的是,既然你采用了魏晉的審美,打了傳統文化的旗幟,為何不能對自己的文化自信,從頭到尾讓觀眾一直領略魏晉之風,而一定要夾貨私帶?
這究竟是一種文化不自信,還是有意將觀眾帶往邊緣化?
既然不是真心熱愛傳統文化,何必來沾邊?
單論審美,郭導的審美真是極好的:
一出場就凹出帥與美、柔與力四種感覺的雲之衫;
陽光撒在花魁窗前看到病嬌的宮子羽;
與宮子羽第一次見麵,就我見猶憐,抓住“一眼萬年”機會的“無鋒之魅”上官淺;
聲音中性、年齡難辨莫名帥氣的雪童子……一切都那麽恰到好處,總是能美到人的心巴上。
如果,這樣的審美能實事求是地使用該多好,偏偏搞“不三不四”“不倫不類”和“虎頭蛇尾”。
使用了中國神話傳說、魏晉審美元素來取名布景,卻偏要嫁接日本文化。
比如,宮商角徵羽,這五音本是中國古樂基本音階。根據百科,“宮”音為五音之主、五音之君,統帥眾音。
而《禮記·樂記》中說:“宮為君、商為臣、角為民……”,那麽以“宮”命名一個家族的姓氏,並以“商”暗喻宮紫商能成為宮家君王的“鋪佐大臣”,以“角”暗喻宮尚角注定隻能為民,不能為君,都很好。
可是,宮家非得要采用“日式家徽”的製式麽?
家徽,是日本在平安時代後期,為了區分身份和強化階級意識的產物,因為為了彰顯身份,所以家徽會被頻繁用在建築、服飾、武器上。
但中國是沒有這東西的,因為秦朝統一天下後,世襲貴族和世家早已不在。
另外,裝飾房間的布景,非要選擇浮世繪風的背景,畫“旭日金山”和“奈良鹿”麽?
既然是魏晉審美,簪子為何非要選擇中國人不會使用的“萬壽菊”圖案呢?
鴛鴦簪、金龍簪、仙鶴簪、銀杏葉,這些魏晉、隋唐時期的簪子本身也都很好看啊。
雪童子的人物形象,為何要和日本民間童話故事靠近?八竿子打不著的童話故事,你是有宣傳他的KPI嗎?
還有茶室的製式,也很可疑。
中國的茶室大多寬敞明亮,喜歡建於山水之旁(特別魏晉時期,茶室多建於真山真山之旁),並且喜歡用長桌。
但日本茶室,都是窄小封閉的,隻有四疊榻榻米大小,甚至在茶室中,非跪行不能進入。
這部劇中,幾乎所有的茶室和坐塌都是采用了日本茶文化的模式:空間窄小、昏暗封閉、小幾小塌。
這是為了拍攝好看,還是想傳播日式茶文化比中國傳統茶文化更優越?
“宮”氏又為何用刀不用劍?老執刃被殺後死去的姿勢,何必模仿日本武士,坐在那裏啊!
還有婚禮上用白布這一點,隻有日本人會頻繁使用吧!咱中國家族隻在喪事上用白布啊。遠遠看上去還真像那什麽“神廁”。
咱不太想把人往壞了想,但網友說得很對啊:
“小四最大的問題是……根本沒有半點體現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核……既然不是真心熱愛何必來沾邊?”
不是第一次偷換概念
扯著“傳統文化”的虎皮,宣傳日本文化,這是一種偷換概念,也是一種詭辯。
郭導用這種方式來說話、行事可不是第一次。
在《演員請就位時》,郭導突然看好一位演技稀巴爛的小鮮肉,發給他一張S卡(代表通關和“最優秀”),引來全場嘩然。
要知道,那一場比賽中還有老演員馬蘇和倪虹潔,她們也隻是獲得了B級和A級。
當李誠儒質疑小四如此發卡,不符合比賽規則,並對其它有實力的演員不夠尊重時,小四是這麽說的:
“他現在不優秀不代表將來不優秀,我既然是導師,那麽好學生要教,差生也要教啊。”
“你可以不喜歡你不喜歡的東西,但還是請允許它的存在。”
這兩句話是很明顯的偷換概念。第一句話偷換的概念是“現在優秀和未來優秀都算優秀”,還把“節目導師”和“老師”兩個概念混淆了(節目導師是要選出優秀的演員,但老師的職責是無差別教育)。
第二句話偷換的概念是,把“存在價值”偷換成了“是否允許存在”。
這招在當年宣傳《睛雅集》時,小四也用過,他說:“不要因為不喜歡我,就不喜歡鄧倫”。
這是用一種欲擒故縱的方式,向那些不喜歡他作品的人“開火”,界定這是一種“因人論事”,是偏見。雖然鄧先生後來口碑還不如他呢!
抄襲《夢裏花落知多少》15年後,郭導才選擇道歉。
字裏行間表達的是:法院判我賠你,沒問題,但是如果你不想要這個錢,我就給他捐給公益機構,做個慈善。
小四同學真是邏輯鬼才,連剽竊還能扯到公益上,能往臉上貼金。
隻是莊羽也很聰明,既沒有要這個錢,也沒有讓他隨便捐了,而是建議二人成立一個反剽竊基金。
莊羽的意思是,做錯事並非用公益就能彌補,最重要的是你真心懺悔,當小四你看到這個反剽竊基金的時候,也就懺悔一次。
同年,《晴雅集》上映,但幾日後就下架,據說原因仍是抄襲……
這位郭導,到底要吃多少教訓,才能學會老老實實拍戲呢?
為何意識形態不能放鬆?
據說,為了讓自己的新劇不再產生爭議,《雲之羽》特意用了“顧曉聲”為化名。
也有人說,為什麽大家總是要噴小四。影視劇而已,多一種時尚的審美不好嗎?
但真的是這麽回事嗎?大家別忘了,所有的影視作品都是有意識形態輸出的,因為文藝作品的本質,就是你想傳達什麽精神食糧給受眾。
我們可以看看米國的電影,哪一個不是在輸出“米國價值”的?
漫威就屬於標準的個人英雄主義、捍衛世界、環保人權。
《環太平洋》裏,一說到全世界聯合起來的時候,鏡頭裏就貼上了米國國旗。
米國隊長則是三觀正、意誌強、大局為重,總是做出高於普通“凡人”的正確決定。
這種電影看多了,難免會讓人覺得:哇,米國佬好偉大,自由、平等、英勇、無畏,這些都是米國人發明的。
過去十年二十年,我們的電影沒有現在這樣繁榮的時候,我們受到這種灌輸得還少嗎?
日本漫畫也是一樣,在《進擊的巨人》中,漫畫家諫山創借漫畫人物說出了他的心聲:
“隻是因為是相同的民族,就要你們承擔罪過是不對的,我們有責任將這段血腥而愚昧的曆史,忠實地傳遞給後世”。
他說的承擔罪過,是指什麽?血勝而愚昧的曆史又是指什麽,不言自明。
如果你覺的這是巧合,那麽在動畫《海賊王》當中,也有幾乎雷同的表達,霍迪·瓊斯說:
“人類沒有傷害過他本人,他不應該如此仇恨人類,他的仇恨是虛假,是怨念下的產物,是阻礙和平的怪物。”
這裏麵的人類指的是誰也可以聯想,仇恨和怨念是什麽,一下子都能想象得到——這些日本文藝工作者一直在輸出,他們是“ZZ受害者”的價值觀。
日本審美這些年在中國很吃香,特別是一些“郭導自認的目標受眾”應該是很喜歡的。
郭導可能又要說了:“你可以不喜歡,但還是請允許它的存在。”
可以呀!但問題是,當你給我們輸入價值時,請讓觀眾知道他正確的姓名,並在正確的場景裏使用。
今天一部《雲之羽》可能有讓多少人會喜歡上日本家徽和萬壽菊?
“人教版教科書”的故事在孩子中演完,又要在青年中間演?幾年之後,這些觀眾成為了母親,他們的孩子會不會也將這些看成國粹?
百科上這樣解釋文化入侵:簡而言之,就是把外麵的價值觀和個人主義等腐朽的東西帶進來,讓我們的年輕人背棄主流文化和傳統文化,並鼓吹外麵的生活方式,逐漸讓人們被外來文化征服和同化,從精神上對人進行徹底的“洗腦”。
從這個角度上來講,《雲之羽》的“倭化”不應該警惕嗎?
而且,9 月 3 日正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這……小四導演,關於“品格”的一課,你還沒上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