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砸280億拍出個意淫大片,瘋了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這兩年的韓國電影,愈發膨脹。

投資一個比一個大,

動輒就高達數百億韓元(一百億韓元約合人民幣5300萬)。

《勝利號》超200億,

《貞伊》200億,

《外星+人》兩部共500億。

而最近,又來了一部大片。

單片成本高達286億韓元(約1.5億人民幣),成為韓影史上最貴影片。

導演金容華,雙人萬人次導演,手握兩部《與神同行》。

主演也是頂級搭配。

一個是薛景求,「忠武路三駕馬車」之一,爐火純青的演技無需多說。

另一個是都暻秀,頂流偶像成功轉型演員,曾贏得韓國青龍獎最佳新人男演員獎。

這樣的配置,魚叔自然早就十分期待。

趁著流媒體上線,這就來跟大家一起看看本片究竟如何。

《月球》??

這是一部科幻片。

故事設定相當炸裂——

韓國成為第二個登月的國家。

不過,這個科幻幻的不遠。

僅僅是當下的6年後——2029年

如此近的未來設定,不免讓人心裏犯嘀咕。

故事從2024年說起。

韓國第一艘載人月球探測器發射失事,導致三名宇航員罹難。

5年後,第二艘探測器成功發射。

三名宇航員踏上了前往月球的旅程。

但,之後的登月之旅依然不順利。

飛船還未降落月球,就遭遇了意外事故。兩名宇航員不幸遇難。

隻剩下一名年輕宇航員,也就是主人公黃善宇(都暻秀飾)。

登月任務再次受挫。擺在眼前的,似乎隻剩下把黃善宇救回來這一條路。

為此,總部找回了前主任金載國(薛景求飾),請求他幫忙救回黃善宇。

但另一邊,黃善宇卻不願回去。他毅然決定要將登月任務完成到底。

不想讓團隊多年的努力和兩位隊友的犧牲,白白浪費。

一人獨自登月,必然危險重重。

黃善宇雖然最終成功踏上月球表麵,但能否平安返回,也成了最大懸念。

單論特效水平,《月球》呈現的效果相當出色。超兩小時的片長中,能看到286億韓元都花在了哪裏。

初見登月探測器,就是一個長鏡頭,全麵展現了航天器構造和三位隊員的情況。

太空災難的特效,也有有模有樣。燃料泄漏導致爆炸,兩位宇航員先後遇難。

爆炸的衝擊力,和慣性拖拽的失重感,都表現得不錯。

登陸月球後,各種場麵幾乎都是明晃晃告訴你「這裏花了大錢」。

空曠孤寂的月球表麵,有內味了。

一砸一坑的隕石雨,火光四濺。

近距離的場景,更是視聽感炸裂。

隕石衝撞,月麵震動,濺起巨大塵埃。

於是,我們又見到了「月球飆車」。生死時速下,還玩了出漂移。

以上,對整部電影來說還隻是小小一部分。作為一部科幻片,《月球》在特效上確實沒有拉胯。擔得起「年度最貴韓影」的稱號。

不過,科幻片並不能隻有特效。故事上能不能讓觀眾看得爽,又是另一回事了。

《月球》的野心一目了然——比肩好萊塢。

在「科幻電影」這個代表電影工業最高水準的領域,極力做到最好。

但問題是,錢砸夠了,新意卻不夠

電影中的不少特效鏡頭,有明顯借鑒好萊塢大片的意思。

太空災難的長鏡頭,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地心引力》。

故事上,也讓人似曾相識。

導演一直聲稱《月球》是原創故事。但不少人懷疑電影借鑒了熱門漫畫《獨行月球》

後者曾被我們改編成同名電影,沈騰主演的那部。

隻看電影簡介,確實與漫畫裏的劇情莫名相似。都是地球上的一個人努力拯救困在月球上的一個人。

到底是不是原創,目前仍沒有定論。但有一點是確定的,就是這個故事很糟糕。邏輯經不起推敲,情感也難以觸動。

首先,這個登月團隊非常不專業

最難忍的就是男主角。電影中設定是專業尖子生,但表現卻像是個吊車尾。

出場第一幕,就因為在機艙內大驚小怪而被隊友吐槽為「工具人」。

之後的種種表現,都在實錘他「工具人」的身份。看到同伴遇難,他立馬驚慌失措。先是宇航服取不下來,之後還試圖在沒穿宇航服的情況下直接開艙門。

還有後來的太空對接。對接還沒完全好,裏麵他就脫了裝備,準備換艙了。

再有後來遇到受傷、飛船損壞等難題。黃善宇的表現都讓人咂舌:垂頭喪氣,小聲嘀咕。

而先前指揮部對他的評價是,身體和心理素質過硬。如此的表現,實在讓人大跌眼鏡。在大眾眼中,航天員應該是萬中挑一的精英群體。

但是,黃善宇卻屢屢犯著低級錯誤。仿佛一個專業不精,隻會嘴上逞強的學徒。

同樣不專業的,還有地麵指揮部。如果有問題,會有人選擇三十分鍾知情不報。

如果要說事,一定是轉身看向領導並大聲喊出。

如果出意外,那麽所有人都會像看戲一樣站著不動。

最離譜的是,那場巨大的隕石雨,居然整個指揮部沒人觀測到。還是跟著金載國一起來的小女孩,無意間看到的。敢情一幫頂尖科技人才,比不過一個業餘女孩。但凡導演編劇看過真實的太空指揮室直播,也不至於拍成這個樣子。

其次,故事情節毫無合理性

太空中的每場災難和失誤,都顯得非常降智。比如開頭兩位犧牲的隊友。實際上,因為太陽風暴,地麵指揮部早就要求他們停止艙外作業。但他們偏偏自帶反骨,不聽指令。結果自己害死了自己。

到了後麵我才逐漸意識到,這三人之所以能組隊,也許都是因為反骨。地麵上正想辦法救黃善宇回來,黃善宇卻執意要登月。指揮部還說管不了他。

於是,所有人都任由黃善宇獨自進行這個極其冒險的任務。

而他一意孤行的理由也很離譜。因為想到犧牲的同伴曾說,到了月球上再給女兒起名字。

於是,感情上的觸動成了他登月的全部勇氣。

用感情牌來掩蓋邏輯上的漏洞,這樣的處理方式在片中達到了泛濫的地步。

黃善宇對登月的執念來自於對隊友的愧疚。因而之後登月成功後的全民歡呼,成了不合理劇情的遮羞布。

還有之後的救援危機。為了重振黃善宇的生存意誌,金載國當著所有人麵來了一出自曝

原來,5年前的事故,自己也有責任。

他事先知曉航天器的設計缺陷,但知情不報,導致災難發生。黃善宇聽完立馬有了動力,最終完成救援任務。

你看,這一套套行為邏輯合理嗎?

感情用事,工作違規。

這哪裏是搞登月計劃,哪裏是搞科研工程。

不僅韓國航天團隊不專業,其他團隊也被刻畫得毫不專業。

正如最後一場危機的解決。

居然是靠NASA裏的韓裔指揮官發表一場煽情演講,

說服其他宇航員,來幫助黃善宇。

而且,她也是違規操作。

最終卻因為這一「功績」,被提升為NASA的新局長。

看不懂,但我大為震撼。

NASA選拔,難道看的是口才和反骨,不是技術嗎?

強行上價值,試圖拔高到國際人道主義的境界。

可惜,一係列情節上的BUG,使得片中的角色塑造很單薄,情感層麵也很難打動人。

作為觀眾,感受到的隻有尷尬和刻意。

如此的陣容和投資,最終淪為一部漏洞百出的年度笑話。

頂級大片《月球》,一開始是被韓國電影界寄予厚望的。

但沒想到,上映後全麵潰敗。23天,觀影人次才破50萬,而損益點則為640萬人次。

可謂虧得個精光。口碑也是稀爛。豆瓣評分僅有5.3。僅好於11%的科幻片。

這幾年,諸多韓國大片接連撲街。其中有不少,都涉及科幻元素。

比如2021年的《徐福》《勝利號》《寂靜之海》,2022年的《外星+人》,今年的《貞伊》等。

名導+大明星+大投資。看似一臉爆款相,結果都是一敗塗地。

實際上,「科幻題材」一直都不是韓國電影的長項。縱觀過去二十多年裏的韓國電影,出色的大體有兩種。

一類是敢於社會批判、挖掘人性的犯罪片。另一類是著重細膩情感、催人淚下的溫情片。

科幻、奇幻領域,韓國一直以來都缺乏成功的經驗。而隨著這幾年在全球崛起,韓國電影人可能是有一些膨脹,也可能是推陳出新,開始接二連三的挑戰幻想類大製作。

但,絕大多數都口碑翻車,票房撲街。

歸根結底,還是因為在劇作上亂了方寸。常常腦洞大開,特效亂飛,但故事的合理性卻蕩然無存。不僅丟失了曾經的特長,也沒能在新領域結出勝果。

反觀韓劇這邊,倒是保持了自己的特色。就拿最近大火的韓劇《超異能族》來說。表麵上,也是學的好萊塢超英題材。而且強卡司,高投資,大量特效,一個不落。但這回沒有翻車,反而口碑和熱度雙豐收。

魚叔一路追看,發現了其中的奧秘。雖然披著超英大片的外衣,其內核還是韓國影視做擅長的那些絕招——甜美的愛情,動人的親情,陰暗的權謀,緊張的南北關係……它並沒有讓腦洞設定喧賓奪主,故事的主線依然是返璞歸真的情感關係。

遺憾的是,多數追求韓國大片夢的創作者,沒能意識到這一點。

且隨著《月球》等大片接連的翻車,已經讓許多人對韓國電影的未來漸漸看衰。

魚叔很是希望《月球》的失利能成為韓國電影人的一大教訓。

一味地追求高概念、大成本,隻會誤入歧途。

追求創新,並不一定要將過去的成功經驗,丟得一幹二淨。

即便是科幻片,也離不開現實的依托。

畢竟,韓國電影人一直給世界帶來的驚喜,並非空大的幻夢。

而是現實的反思。

查看評論(0)